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关于城乡空间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关于城乡空间的文献综述
摘要: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空间综述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方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1],城市和乡村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空间地域,城市是地域空间的中心,乡村是地域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加大对城乡空间的关注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在关于城乡空间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理论,通过对近几年关于城乡空间文献的梳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找到我国城乡空间发展的一些模式和当前我国城乡空间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在研究城乡空间时所常用的一些方法。
1 城乡空间的理论研究
1.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的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Perrox F)于20世纪50年代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一文正式提出。增长极概念提出时只是针对经济学方面,增长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极化过程”,二是“扩散过程”。增长极主要以“极化过程”为主,到发展的中后期以“扩散过程为”主,最终整个区域发展处于平衡状态[2]。
在1957年,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他提出应该首先将投资集中于“增长中心”,使“增长中心”集中发展,然后通过“增长中心”的扩散作用,带动周围空间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空间的合理、平衡发展与规划。
1.2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Lewis W A)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描述[3]。
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问题。在传统部门,农业生产报酬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二现代部门需要大量劳动力,工资报酬高,从而促使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个过程一直到城乡差别逐渐消失,国民经济现代化,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一元经济结构[4]。
1.3 产业结构理论
169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Petty W)在其政治算术中描述从事工业往往比从事农业从事商业往往比从事工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收入的相对差异促进了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商业移动[5]。乡村是农业的主要集聚地,而城市是工业的主要集聚地。劳动力空间的转移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化、工业化、服务化,产业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集化、规模化和城镇化[6]。产业结构的演化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城乡空间的演化。
1.4 城乡一体化理论
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城乡空间的演化,在多数国家里随着工业革命进行,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城市和农村走向分割阶段,逐渐形成城市和农村两个独立的空间结构,由此导致了许多城市问题、农村发展严重落后问题、城市与农村严重对立。因此许多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研究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观点,认为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个。
16世纪初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期摩尔(St. Thomas More)主张通过社会组织结构的改革实现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方案。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主张农业与非农业职业农村与城市居民相互替换主张消灭城乡对立使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为城乡发展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7]。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阶段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出工业和农业的分工结果导致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促使城乡分离另一方面工业与城市经济带来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依存度大大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步走向融合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8]。
1989年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他指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优点和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希望、新生活和新文明[9]。田园城市理论至今依然影响着当代的城乡规划思想。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liel Saarinen)于1942年在他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有机疏散理论。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提出了“城乡发展观”。20世纪60年代他明确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与乡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10]
1987年加拿大学者麦基(Mcgee T G)针对亚洲城乡发展状况提出了“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2 我国城乡空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城乡空间快速扩张,土地利用急需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相携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1981年的20. 16%提高到2008年底的45. 68%,年均提高约0. 9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建成区面积由6945km 扩展至36295km,扩张近5. 2倍,但大量城市空间属低效开发,内部结构不合理,生产性用地比重偏大而生活性用地比重偏小[11]。在高速的城镇化过程中,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1)城市用地急速扩张,占用大量农村用地,导致全国有效的耕地面积减少,为我国以后发展留下严重的隐患。(2)土地的粗放型使用,导致大量土地浪费和闲置(3)土地功能结构分区划分不合理,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无序分布,导致城市内部矛盾突出,人居环境不佳。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解决城乡土地利用问题刻不容缓,针对我国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1)城乡土地粗放型使用向集约型使用转变,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土地利用出现浪费(2)对城乡土地利用实行分区管理,如建设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等(3)加快关于城乡土地使用法律法规的健全,对土地利用实行强制性措施。
2.2 城乡空间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公共服务被看做是一种集体消费,“是指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因为集体消费是适应于居住在某一空间区域中的人的, 因此它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所指对象。”[12]我国目前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分布严重不足和失衡,我国的个人公共服务占有量低下,甚至低于许多贫困国家。在我国相比较而言城市提供了比较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医疗等,而乡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拉开差距的趋势。因此我国现在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解决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针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法:(1)转变政府职能,将公共服务体系的提供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项基本标准,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责任。(2)推动提供公共服务的参与机制,光靠政府是无法完全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