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
1、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中小学信息教育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在快速增长。教学模式也渐趋成熟。而面对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因此信息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它的主旨在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法内容、教学方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大景观。我国掀起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高潮。
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实施过程中,存在对课程理解偏窄、原单一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目标要求等问题。探索培养学生信息素引发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标,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能力目标应包含培养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两个大层次,信息社会道德、情感教育应融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数字化学力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反思学习”教学方法和设计流程。但是,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却无法凸显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生硬化,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具有“口标指引性、反思性”等特征,在“以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中,学生人多数时间处于白主与协作学习状态,要想使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能够达到“殊途同归”,则必须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引导作用。由于活动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高级认知思维、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听以学习目标主要也表现在认知策略、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学习日标分析是指在了解整门课程及教学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当前活动单元目标的过程。在活动学习中,学习日标不是单一的,是分层次、分土次的,一般可分为基础性目标、伴随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是指学习活动基本达到的能力性日标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智慧,如某种学习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策略、认知策略等;
伴随性日标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引发的日标,涉及活动过程中具体内容的认知和技能的发展;
发展性日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属于可能发生的、高层次的目标。
2.2 以学习活动设计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都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即学习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核心之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任务设计和学习行为与策略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对学习成果形式的描述,是学习活动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归结为学习任务的设计。}h3;学习任务设计主要是依据学习目标、个体认知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设计一定的接近真实生活、社会实际,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或任务,以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的设计:主要指学习者行为、学习组织形式、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是学习行为与策略的设计依据。学习行为设计包括学习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画概念图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的设计包括学习环节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都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和刺激,建构主义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性,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完全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而是对教师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环节,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和学习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意义建构。
2.3 注重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组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学习资源的设计包括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多种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供学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应具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特点。在学习环境设计中,还包括人际支持,但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非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2.4 学习评价设计多样化的原则
学习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在活动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化理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活动学习过程中要尤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多元化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教学情景的动态性,复杂性及混沌性有时会使设计周密、细致的教案变得流于形式,对于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难以预期的教学问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实际教学—学习活动情况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修正。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单元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3 培养学习态度,快乐学习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4 合理预设教学目标
学目标要根据教材体系确定,根据该课在整个教材的地位,上下联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适当调整。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做相应的删减、增加。根据该课的学习对象的年龄特点,信息技术水平、能力,做相应调整。
比如在《网络简单应用》这一课中,笔者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