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欢迎各位来宾参观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这里的壁画给大家展现的就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等。

讲到表演艺术,自然就离不开音乐,儋州调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儋州调声齐名的还有崖州民歌,这里所展示的就是崖州民歌的手抄本《黄玠情歌》,由于崖州民歌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表演形式比较即兴,因此所留下的歌词曲谱并不多,所以《黄玠情歌》的手抄本尤为珍贵。

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的艺术表演形式都与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海南著名的三月三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纪念祖先的日子后来逐渐成为黎苗族共同的节日,在那一天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两对人偶表现的就是三月三节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黎族民歌,黎族民歌是一种自由、古朴、简约的音乐表现形式,曲调优美,易于上口,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音乐风格。在黎族有一位著名的民间“歌后”叫王妚大,她继承和创造了许多的民间曲调,是我省著名的民间艺人。

在热闹的节庆中,除了歌唱,人们还会跳起欢快的舞蹈。苗族的招龙舞就是其中的一种,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人们在每逢遇到的干旱的是,就会在道公的率领下跳起招龙舞,来祈求龙神降雨。

三月三节还有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黎族打柴舞也称竹竿舞,是黎族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至今仍受到大众的喜爱,外国友人亲切的成为是“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在民间舞蹈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文昌盅盘舞,起源于纪念俚族女首领冼夫人,因舞者手持盅盘筷等生活用品为舞蹈道具而得名,动作风趣幽默,内容多以喜剧为主,民间也称“贺喜舞”。

民间戏剧是集合了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海南有着悠久的历史,琼剧就是其中的代表。琼剧是海南唯一的地方大戏,因用海南话演唱,故又称为是“海南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地方风味浓郁,表演技艺独特,

自成一派,深受海南、两广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喜爱。琼剧多次在国内外大型演出中亮相,受到广泛的好评,展柜里展出的就是琼剧的几种主要伴奏乐器,其中以拉奏乐器椰胡最具有海南特色,使用椰子壳来制作的。(工尺谱是琼剧的一种记谱方式,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是我国音乐史中最古老的记谱法之一)投影为我们呈现的是琼剧的经典曲目《红叶题诗》,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搬上银幕的琼剧电影,拍摄于1962年,曾受到我国的戏剧作家田汉先生的润色修改,在思想上和艺术性上都代表了琼剧的巅峰。展柜里所展示的就是琼剧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服装。

这边的幻影成像为大家呈现就是海南著名的临高人偶戏。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由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成,故又称“佛子戏”。是中国唯一人偶同台表演的木偶戏,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展柜里展出的就是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临高人偶。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就是民俗活动的部分。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黎族文身,黎族文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也被称为是民俗里的“活化石”。

黎族文身也是少女的一种成年礼

一般在结婚之前都要完成,由于黎族分为五大方言,除赛方言没有文身外,不同方言区的妇女文身的图案也有所不同,黎族妇女通过在身体上的不同部位(脸、颈、胸、腿、背等)文饰不同的图案来表达祈福辟邪和信仰意愿,充满着庄重而又神秘的色彩。其中面部纹饰图案的不同是区分部族的标志。(1.黎族纹身可分为斜纹、横纹、和圆纹三类:斜纹一般划在面部和胸部;横纹多划在两臂、手背及腿部;圆纹一般划于颈部。图案大多靠点、线结合。2.文身工具主要包括植物藤刺,拍针棒和染料等。3.文身一般选择夏秋时节,气候干燥凉爽,易于伤口愈合。并且文身前会举行祭祀仪式。4.文身图案蕴含的意义较为复杂,如文于两颊的几何线纹为“福魂纹”、上唇的为“吉利纹”、下唇的为“多福纹”、手腕上的为“平安纹”、上臂上的铜钱纹为“财富”图案。腿上的为“护身纹”等等。5.适当介绍四个方言区的文身图案特点)现今的黎族妇女已经不再文身了。

军坡节是海南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为了纪念俚族女首领冼夫人,每年的农历

二月初六至二十六日,在冼夫人庙的所在地会举行“装军”的活动,模仿当年冼夫人率军出征的壮观仪式,同时还伴有舞龙、舞狮、民间武术等表演活动。

黎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心灵手巧,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代社会,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谱写着自己的文明历史。

原始制陶就是早期黎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按照黎族的风俗,制陶技艺只传女不传男,勤劳的黎族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了各种陶器,同时也可用这些生活器具换取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这就形成了最早期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方式。(根据图板介绍原始制陶的步骤,着重突出泥条盘筑法、露天烧造和树汁加固。)黎族人民很早就摆脱了对自然火的依靠发明了钻木取火,采用木质坚硬燃点高的木料做钻杆(也称公木),而下端的钻火板则恰好相反(也称母木,一般常见的有木棉树枝等),通过二者的相互摩擦和钻动使机械能转变为热能,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棉花、干苔藓、或植物纤维来引燃取火了。

由于黎族早期以狩猎为生,兽骨就成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智慧的黎族男子通过想象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些兽骨变成了精美的骨雕工艺品。(结合展柜的展品进行介绍)骨簪是黎族白沙地区女子的一种头饰,多用牛骨、鹿骨制成。造型别致、雕刻精细、纹饰精美极具艺术价值。(骨簪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分为洗刷去油脂、截料、修整成型、磨制、钻孔雕刻、装饰着色等六道工艺。)

这是黎族的树皮布。由于早期黎族的生产力水平有限,只能采用一些树叶、树皮、兽皮等来充当衣物,以遮身御寒,从而出现了树皮布。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一般选择植物纤维较为丰富的树种(如厚皮树、构树、见血封喉树等),经过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裁剪缝制的步骤最后制成衣物、帽子、树皮被等生活用具。树皮布的制作是男子的工作,妇女一般不参加。目前这种树皮布的制作已不多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无纺的树皮布逐渐被有纺的麻棉等植物所代替,其中麻纺织出现较早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人们将采集的麻藤等植物经过加工,分离成麻丝、制成麻匹、经过染色然后纺成麻纱来制作衣物。

有史料记载海南岛是中国最早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同时纺织技术也成为黎族妇女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她们还发明了许多棉纺织工具。(结合展品介绍棉纺工具的使用方法)人们把采摘的棉花通过去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