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是温病治疗基本大法

童晓音 10级中医一班 053

明代医家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可见,治疗温病“祛邪为第一要务”。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而清解气热法是祛除温邪的基本大法。

清解气热法是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气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凡由温、热、火、暑邪致病而形成里热证,均以此法治疗。故此法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属于八法中的清法。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温病气分里热亢盛,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之证。气分证范围广,清解气热法的应用较广,依据气分无形邪热的所在部位,病势浅深、病邪性质有所不同,分以下三种:(1)轻清宣气

即用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其中宣气是本法的关键,宣畅气机以透热外达,轻清是针对邪浅热不甚来说的。主要用于治疗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隔而热势不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隔的证候。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过清凉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使邪热外解。主要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脉数。而此法的代表方剂为: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风热病邪郁阻气分,可用刘完素桔梗散(桔梗、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竹叶、甘草)如何廉臣说:兼风者透风于外,刘氏桔梗汤(散)、加味栀子豉汤()),(焦山栀、淡豆豉、生甘草、桔梗、生枳壳、苏薄荷、葱白)二方最灵而妙。吴坤安认为,风热郁阻胸膈,可用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邪可外达肌表而解。暑伤上焦气分,可用轻清涤暑法,即轻清芳透,清热涤暑,如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的按语,暑伤上焦气分宜轻清芳透,如栀子、淡豆豉、连翘、薄荷、通草、滑石、青蒿、淡竹叶、枇杷叶、西瓜翠衣、荷叶边等。若暑热余邪未尽可用吴瑭《温病条辨》清络饮(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

(2)辛寒清气

用辛寒之品透解邪热,大清气分。《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七)。”是以,白虎汤为辛寒清气法的代表方剂:白虎汤。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证以及阳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即一则需达热出表而用辛透之品,如吴鞠通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之剂,邪重,非其力不举;再则,里盛之热非寒泄之品清泄不解,故须清泄里热。本证清热力较强,但作用仍在透达邪热,故主用辛寒解肌之品,有退热、生津、除烦、止渴之效。本证见黄燥苔一般质地不甚厚而未显焦裂起刺,属胃家热而不是胃家实,故只宜清而不宜下。

(3)清热泻火

用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的证候。可见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代表方剂: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气分蕴热化火,火性炎上,只宜直折,不宜宣透,故治疗方剂宜苦寒沉降,如黄芩汤、

黄连解毒汤等。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说:实火宜泻、轻则栀、芩、连、柏,但用苦寒以清之。若热毒壅结,局部红肿热痛等,加解毒散结之品,即清热解毒如板蓝根、连翘、玄参等。吴瑭对苦寒方药的应用特别谨慎,认为病在上焦,一般禁用苦寒,恐气引邪深入,直犯中下焦。他说: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清热,坦然用之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但并非绝对不用苦寒方药,认为在必用之时,为防其化燥伤阴,必以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伤阴。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者。在现代研究中,发现本法具有一定的杀菌抗炎作用,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及人体淋巴细胞母细胞的转化能力,促进抗体生成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具有解热,镇静,升压,强心,止血和修复机体组织器官等作用。

综上所述,清解气热法在温病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未来,其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08出版)

2.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福建科技出版社 2010年07月01日

3.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年01月01日

4. 《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02月01日

5. 《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二版)2007年01月第二版

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_韩振杰

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韩振杰陕西省榆林市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总医院(榆林719315) 摘要:本文就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即苦寒攻下法、扶正攻下法、通瘀破结法、导滞通下法。关键词:通下法;温病学;医话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4.095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4-0699-02 通下法是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的一种方法。具有通便荡积、泻下实邪、通瘀破结等作用。温病中凡是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等证皆可运用。临床按其作用可分为苦寒攻下、扶正攻下、通瘀破结、导滞通下四种,尤其以苦寒攻下法运用机会最多。柳宝诒所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就是指此而言。但也需根据病情的兼挟变化,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现就各法适应病证分述如下: 1苦寒攻下法 主要用于温病热结腑实或兼它径实热的纯实证。 1.1热结腑实证身热恶热,日哺潮热,烦躁昏谵,汗出大渴,小便短赤,腹满痛拒按,大便密结,或下利稀水、恶臭难闻,舌苔黄厚焦燥,甚至焦黄起刺,脉沉实滑数有力。 此系热入阳明,劫灼胃津,与肠中宿滞内结为燥屎,治宜苦寒攻下,可根据痞、满、燥、实的轻重分别用三承气汤(温病引用《伤寒论》三承气汤已减枳、朴之量,且以调胃承气汤为多用,因为温热病热结腑实证,津气损伤较伤寒腑实更重更速的缘故)。 1.2热结腑实兼它结实热证 兼痰疾热壅肺证:潮热便秘,咳喘胸闷,痰涎壅盛,苔黄厚腻而干,脉沉滑数,右寸实大。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升降相关。痰热壅肺,肺气不降,热结大肠,腑实不通,二者互为因果,故出现上述证候。此属脏腑同病,治宜肺与大肠同治,以清痰热,宣肺气,通腑实为法,即苦寒攻下合宣肺化痰,方用《温病条辨》的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瓜蒌皮)。 此系燥热结于大肠,痰热结于胸脘所致,治宜攻下腑实,化痰开结,方用《温病条辨》的承气合小陷胸汤(瓜蒌、黄连、半夏、枳实、厚朴、大黄)。实际上用俞根初陷胸承气汤更佳(瓜蒌、黄连、半夏、枳实、芒硝、大黄)。 1.3兼小肠热盛证身热烦渴,腹满便秘,小便涓滴,赤涩热痛,苔黄燥,脉沉数,左尺弦劲。 此系二肠同病,燥热内结大肠,又兼小肠热盛,下灼膀胱。治宜攻下热结,清泻火腑,方用《温病条辨》的导赤承气汤(生地黄、赤芍、大黄、黄连、黄柏、芒硝)。 1.4兼热闭心包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语涩,腹满便秘,饮不解渴,舌降苔黄燥,脉沉滑数。 此系气营同病,多由腑实失下,邪热内陷,顺传心包而成。此时虽以热闭心包为急,但腑实不去,热无从泄,必将内闭外脱。故宜开窍醒神与攻下腑实并用,方用《温病条辨》的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送服生大黄末)。 2扶正攻下法 主用于热结腑实兼津液不足,或兼气液两亏的虚实夹杂证。 2.1腑实兼阴液亏虚证身热腑满便秘,口燥咽干,舌红而干,苔焦燥,脉沉细有力。 此系热结液亏,半虚半实之证。治宜增液攻下,方用《温病条辨》的增液承气汤(玄参、生地、麦冬、大黄、黄硝)。 2.2兼气液两亏证身热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齿焦,倦怠少气,精神萎靡,舌干红,舌苔或黑而焦燥,脉沉细无力或沉涩。 此腑实未去,气液大伤之证,常由腑实失下,迁延而成。治宜攻下腑实,大补气液,方用《温病条辨》的新加黄龙汤(大黄、芒硝、甘草、生地、玄参、麦冬、人参、海参、当归、姜汁)。 3通瘀破结法 主要用于热与血结的血热蓄结证。以身热夜甚,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神志如狂或发狂,舌质紫降而暗,脉沉实或沉涩为主要表现。 此系热入血分,与瘀血结于下焦之证。治宜通瘀破结,方用《温病条辨》的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 4导滞通下法 主要用于湿热挟滞的湿温里结证,或湿滞大肠证。 4.1湿热挟滞,里结胃肠证胸腹灼热,脘痞呕恶,腹胀作痛,大便溏臭不爽,粘垢如酱,或色黑如漆,苔黄垢 · 996 · 光明中医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CJGMCM April2010.Vol25.4

2019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9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热射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调查资料显示,在高强度运动中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热射病而非心血管意外;而由热射病导致的死亡可能超过所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总和。 1.概述 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热致疾病类型,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 2.流行病学 根据国外有限的调查资料,CHS在夏季热浪期间人群发病率为

(17.6~26.5)/10万,住院病死率为14%~65%,ICU患者病死率>60%;EHS在劳力型热致疾病患者中所占比例为8.6%~18%,合并低血压时病死率>30%。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时间和地域报道的热射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差别很大,可能不具有可比性。导致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包括:①环境因素(如热浪强度及持续时间)差异;②体力活动的强度不同;③执行了不同的诊断标准;④早期现场处置是否恰当。另外,CHS具有更高的病死率,可能与其已存在的基础疾病有关。 3.热射病的表现 3.1 不同类型热射病的表现 3.1.1 CHS 致热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如热浪),见于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1~2d 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体温升高达40~42℃,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 3.1.2 EHS 见于健康年轻人(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晕厥等,可伴有大量出汗或无汗,

热射病的几个治疗要点

热射病的几个治疗要点 暑期天气炎热,热射病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等多器官系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热射病早期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有效治疗三个关键点:迅速降低核心温度、血液净化和防治DIC。救治具体措施应遵循“九早一禁”的原则,即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早抗感染、早肠内营养、早免疫调理,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热射病的治疗中有几个治疗要点在临床救治中尤其需注意: 1、降温:快速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病死率与体温过高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如果降温延迟,死亡率明显增加。当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立即开始降温,并持续监测体温。 2、循环监测与液体复苏:应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每小时尿量和中心静脉压(CVP)。液体复苏时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输液速度控制在使尿量保持200~300ml/h;可进行碱化尿液治疗,即适度补充碳酸氢钠使尿pH值保持大于6.5。 3、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尽早给予补充凝血底物(如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等),以纠正凝血功能。 4、镇静镇痛:热射病患者会出现躁动、抽搐,选择作用快、效力强、副作用少的镇静药如丙泊酚、苯二氮卓类药物。 5、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指征为①意识障碍;②气道分泌物多,且排痰障碍; ③大量误吸;④深镇静状态;⑤呼吸衰竭,PO2<60mmHg,且氧合状况有进行性恶化趋势;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液体输注及血管活性药物反应欠佳。 6、血液净化:具备以下一条可考虑血液净化,如有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者应立刻进行血液净化:①一般物理降温方法无效且体温持续高于40℃且超过2小时;②合并多脏器损伤或出现MODS;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④血钾>6.5mmo/L; ⑤少尿、无尿,或难以控制的容量超负荷;⑥CK> 5000U/L,或上升速度超过1倍/12h;⑦高分解代谢状态:肌酐每日递增>44.2μmol/L,BUN>3.57mmol/L;⑧难以纠正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⑨严重感染、脓毒血症。 7、抗感染:热射病治疗应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有感染,及时留取相关标本做涂片、培养,调整抗生素。 8、肠内营养:如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且无消化道出血及麻痹性肠梗阻时,尽早给予肠内营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选择管饲途径(鼻胃/鼻空肠)建立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尽量满足患者机体所需,可起到增强免疫力、促进患者恢复的效果。

温病学习题

温病学习题 【绪论】 1.温病学发展史的前3个阶段的年代划分 2.了解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之表1 3(指页码,下同)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表1 P2、3 4.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的依据3 5.吴又可、叶薛吴王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表2 P3-4 【温病的概念】 6.理解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8 7.掌握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8 8.了解温病的范围9○ 9.可归于温病范围的现代医学疾病种类和病名9 10.温病两大分类法的依据及各自的代表病9-10 11.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10○ 12.温病与温疫区别的意义11○ 13.掌握温毒的病变特点11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4.了解温邪的共性12○ 15.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12-16 16.论: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14、101 17.了解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16-17○ 18.了解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鉴别18 表2-1○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19.了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19○ 20.掌握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2 表3-1 21.理解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22○ 22.了解温病三焦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23○ 23.掌握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6 表3-2 24.了解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形式27○ 25.了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27○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26.掌握9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29-30 27.掌握出现大汗的几种病机31○ 28.掌握6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32-33 29.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33、81、87 30.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34 31.斑疹形态的区别35 32.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35 33.掌握斑与疹的治法35、 34.斑疹“宜见而不宜见多”的临床意义35○ 35.了解白的形态及其治法35-36○ 36.掌握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36、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37 37.掌握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38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39 38.了解齿缝流血虚实之不同41○ 39.了解温病中出现浮、洪、数、滑、濡诸脉象的病机特点43-44○

热射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热射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热射病是指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下,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引起肌肉温度升高,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出现发热、哮喘、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病症。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该病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还需早发现早治疗。 热射病的西医治疗: 1.体外降温 旨在迅速降低深部体温。脱去患者衣服,吹送凉风并喷以凉水或以凉湿床单包裹全身。以冰水浸泡治疗已不再推荐,因发生低血压和寒战的并发症较多。但如其他方法无法降温时,亦可考虑此方法,但此时需要监测深部体温,一旦低于38.5℃时需停止冰水降温,以防体温过低。 2.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 氯丙嗪有调节体温中枢的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耗的作用。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静脉输注,并同时监测血压。 4.对症治疗 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褥疮,须加强护理。提供必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以促使患者恢复,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吸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促发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予以快速效应的洋地黄制剂。应用升压药纠正休克。甘露醇脱水防治脑水肿。激素对治疗肺水肿、脑水肿等有一定疗效,但计量过大易并发感染,并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热射病的中医治疗: 1.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泽、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2.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毫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3.擦药疗法 用风油精把手涂湿或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12436105.html,/zhongshu/2014/0807/188910.html

温病试题

中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1) (一) A型题(共30题) 1、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D ) A.刘河间 B .吴鞠通C.叶天士D.喻嘉言E.王孟英 2、温病战汗多发生于(B ) A.卫分阶段B.气分阶段C.营分阶段D.血分阶段E.温病后期 3、身热心烦,小溲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治宜( A ) A.王氏清暑益气汤B.东垣清暑益气汤C.生脉散D.白虎加人参汤E.竹叶石膏汤4、低热,干咳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治宜(A ) A.沙参麦冬汤B.清燥救肺汤C.竹叶石膏汤D.生脉散E.清络饮 5、发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身重脘痞,苔黄腻,脉滑数。治宜( D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 .枳实导滞汤C.王氏连朴饮D.白虎加苍术汤E.桂苓甘露饮 6、温病中心营热极的舌象为( A ) A.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B.舌焦紫起刺C.舌绛而干D.舌尖红赤起刺E.舌淡红而干 7、白苔如碱状是哪种征象( E ) A.邪热迅速化燥入胃B.胃气衰败C.湿热秽浊D.湿遏热伏E.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8、舌绛不鲜,干枯而萎的舌象为( D ) A.邪热入营,营阴耗伤B.热入心包C.热毒乘心D.肾阴耗竭E.胃阴衰败 9、湿温病后期湿胜阳微,转化为寒湿之证的舌象(C) A.舌黑干燥,甚至焦枯B.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C.黑苔滑湿而舌淡不红D.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E.遍舌黑润,舌紫红 10、温病中的“分消走泄”法属于( C ) A.泄卫透表法B.通下法C.和解表里法D.清解气热法 E.祛湿清热法 11、温病出现口噤不开,目睛上视,其治法是( E ) A.清心开窍B.豁痰开窍C.芳香开窍D.祛风通窍E.以上都不是 12、在清营泄热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 A.本法适用于热入营分邪未动血的营分证B.邪在气分而未入营者,不宜早用C.邪初入营者,仍用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兼神昏痉厥者,宜配合开窍、熄风法E.热邪已耗血动血者,不宜再用本法 13、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苔腻,脉濡数。治宜( A )A.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 B.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C.银翘散加黄芩、葛根、豆豉、玄参方 D.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E.银翘散 14、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A )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B.栀子豉汤C.凉膈散D.蒿芩清胆汤E.导赤清心汤 15、发热,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四肢逆冷,头汗如雨,舌淡红,苔白,脉沉伏。治宜( A ) A.玉枢丹B.甘露消毒丹C.胃苓汤D.蚕矢汤E.葛根黄芩黄连汤 16、“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指哪一时期( D ) A.战国---晋唐B.战国----宋代 C.唐代-----宋代 D.宋代----金元E.明代----清代 17、《湿热病篇》的作者是(B ) A.叶天士B.薛生白C.王孟英D.刘河间E.余师愚

温病学复习大纲(1)

第一章绪论 【考核知识点】 1.郭雍最早提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两种类型。 2.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的先河,为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安道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温病学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问世。 5.吴又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杂气病因学说。 6.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7.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8.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9.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10.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的概念。 2.温病的四个特点。 3.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表现为:(1)起病急骤,传变迅速;(2)以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危重证候;(4)易伤阴液。 4.新感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即发,病发于表,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5.伏气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6.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却是里热证,分析其原因。 7.理解“夏暑发自阳明”。 8.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9.温毒的概念:一是指病因,即温毒病邪,是由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二是指病名,即由温毒病邪所导致的具有肿毒特征及较强传染性的一类温病。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审证求因”为基础,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来

温病学(5.5)--温病常用诊法习题

温病常用诊法 答案 一、填空题 1.邪气未盛,正气未衰 邪正交争,虚实错杂 2.半表半里 郁阻少阳 邪留三焦 郁闭膜原 3.不恶寒 由表传里 里热蒸腾 4.热结肠腑,阳明腑实 湿热交蒸 5.灼热 厥冷 内真热外假寒 6.热退身凉 留伏阴分 7.完全丧失 痰热阻闭心包 8.拘挛强直 手足抽搐 厥阴肝 9.寒凉 邪热冰伏 升提和滋补 10.热毒轻浅 较好 病情深重 不良 11.血热炽盛 热毒深重 火毒极盛 12.神志不清 时清时昧 似清似昧 时有谵语

湿温 13.昏谵躁扰瘀热扰心14.大成片 碍手 不退色 如粟米 皮屑脱落15.卫分 气分 营分 血分 16.表 轻浅 初期 里 较重 17.湿阻气分气分 湿浊 18.脾湿 胃津 布化津液19.化燥入胃津液被劫20.湿渐化热湿热俱盛21.舌苔舌质动态变化22.津液已伤 逐渐化燥 病邪消退 胃阴已衰亡23.属实 胃 属虚 肾

24.色泽 润燥 邪热轻重 津液存亡 25.肺胃热毒 烂喉痧 疫毒上攻 热毒极盛 26.肾阴亏损 虚火上炎 阴液耗损 气血瘀滞 27.神昏谵语 昏愦不语 神志如狂 神情呆钝 28.津液耗损 气不化液 29.湿热类 白色庖疹 湿温 暑湿 伏暑 30.胸膈 脘腹 下腹或小腹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31.C。答案分析:温病热厥的脉象表现为沉实或沉伏而数。 32.C。答案分析:身热夜甚只见于营血分阶段。 33.A。答案分析:夜热早凉是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的特有热型。 34.A。答案分析:焦紫起刺的舌象是血分热毒极盛的征象。 35.B。答案分析:温病后期邪热久留,肾阴欲竭,无液上承,故见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36.D。答案分析: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即邪热未除,真阴已亡,故见黑苔干燥甚或焦枯。 37.B。答案分析:苔薄白,舌边尖红,显示表邪未解,苔干显示肺津已伤。 38.B。答案分析: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仅比正常舌稍有热象,为温热

热射病诊治

《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015)要点 1 概述 热射病(heat stroke,HS)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高强度体力运动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损害、急性肾损害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的极其严重的临床综合征。EHS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尤其是在夏季参训的官兵和运动员。一旦怀疑参训官兵发生EHS,即应转送至后方医院治疗。 热适应(heat adaptation)是指长期在热环境中生活人群的热耐受能力比短期进入热环境人员明显增强的生物学现象,是经过若干代的适应作用,对热气候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协调关系。热适应不仅限于生理功能方面,在机体外形、器官结构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具有稳固的基因基础,具备可遗传的特点,因此又称生物性热适应。

习服(acclimatization)是训练与运动生理学范畴的重要概念,指人员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状态。 热习服(heat acclimatization)是后天获得的、机体对热环境刺激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又称获得性热适应或生理性热适应。热习服具有可产生、可加强、可脱失的特点。热习服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医学监测下,使有关人员对热环境达到更为适应状态的过程。 脱习服(deacclimatization)是指一旦热刺激作用停止,热耐受能力会逐渐减弱,恢复到习服前水平。 2 热射病流行病学特点 2.1 热射病发病特点热射病发病与3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无风环境。 2.2 易感因素 个体因素:①发热,感冒,胃肠炎,腹泻,呕吐;②脱水;③睡眠不足;④缺乏热习服训练;⑤肥胖;⑥低血钾。 环境因素:训练场地热负荷过重,强烈的太阳直射。 组织因素:与体能不相适应的训练计划,不适当的训练和休息周期,补水不足。 易感因素的叠加,增加了热射病的严重程度,并与预后相关。

中医温病学

中医温病学——春温病提要 摘要: 正文: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里热证表现。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是伏邪温病的代表病种。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候。亦有兼见表证者,但表证为时甚短。根据本病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发病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称为“伏邪自发”;一种是里热盛而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症状的,称为“新感引发”。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起病之初又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分。从气分发出者,可入营、入血;从营分发出者,既可外出气分,亦可深入血分。由于本病里热炽盛,热邪多易侵犯心营而发生神昏,或因热邪淫及于肝而致热盛动风,至病变后期,每致热灼肝肾之阴而为邪少虚多之候。春温病的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顾护阴液。热在气分者,初起宜苦寒清泄里热;热在营分者,治宜清营养阴,透热外达;兼表证者,佐以解表。如热盛动血者,治宜清热凉血;热盛动风者,治宜凉肝息风;热伤肝肾之阴者,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本病辨证论治分以下6个部分提要介绍。 1气分证治 春温气分证大多里热炽盛。 1.1热郁少阳 本证为春温初起,温热病邪郁于少阳气分所致。以身热、口苦而渴、胸胁不舒、脉弦为主症,兼见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治以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兼有表证者,佐以疏表透邪。方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 1.2热郁胸膈 本证为热郁气分,胸膈气机不畅所致。以身热不甚、心烦懊忄农为主症,兼见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等症。治以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1.3热灼胸膈 本证为郁热灼于胸膈所致。以身热、烦躁、胸膈灼热如焚为主症,兼见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治以清泄膈热。方用凉膈散。 热灼胸膈与热郁胸膈的鉴别要点:两者相比较,热郁胸膈是春温病发于气分的轻证,为里热郁于上焦气分;本证则为气分里热燔灼于上焦胸膈的重证,不仅里热重,热势高,且津伤较甚,并影响阳明腑气失于通降,因此二者病位虽同,而病情轻重有显著差别。 1.4阳明热盛 本证为热邪未从少阳或胸膈而解,传入阳明,或里热外发阳明所致。以壮热、汗多、大渴、脉洪大为主症,兼见心烦、面赤、舌红苔黄等症。治以清热保津。方用白虎汤。 1.5阳明热结 本证为胃热不解下移大肠,与肠中糟粕相结所致。其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均可参见风温章。但由于本病患者每有阴津亏虚,且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耗灼阴液与阳气,所以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相杂之证。每见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或阳明热结兼气阴两虚。此外,本病邪热亦可盛于小肠,下注膀胱,形成阳明腑实与小肠热盛兼见之证。 1.5.1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 以腹满、便秘、舌苔焦燥为主症,兼见口干咽燥、唇裂、脉沉细等症。治以滋阴攻下。方用增液承气汤。 1.5.2阳明热结兼气阴两虚 以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舌苔焦燥为主症,兼见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等症。治以攻下腑实,补益气阴。方用新加黄龙汤。 1.5.3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 以腹满、便秘、小便涩痛、舌苔焦燥为主症,兼见口渴、心烦等症。治以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方用导赤承气汤。 2营分与血分证治 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其中营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可从气分发展而来。营分热邪不解,即可深入血分。 2.1热灼营阴

部队热射病防治教案(专业版)

部队热射病防治 同志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关于热射病的防治。↓大家都知道,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的温度也是越来越高,由高温引发的疾病危害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当前练兵备战的持续深入推进,训练强度增加,部队官兵面临热致疾病风险也是越来越高,如果预防不当出现热射病的几率也是越来越大。 ↓我主要想从3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一是什么是热射病;二是现场急救的重点和方法;三是热射病的预防。↓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热射病?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我知道什么是热射病吗?热射病有什么危害呢?热射病和中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对以上3个问题一片迷茫、知之不多的话,没关系,因为不了解这些问题的也不只你一个。↓我这里有两组数据,分别是对基层部队官兵的调查,关于热射病核心知识正确率和知晓情况都不是很理想。但我相信只要大家今天能够认真仔细听,就一定能够帮你解答掉其中的一些疑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概念:中暑。中暑,就是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果你感觉上面这段话专业性太强,不好理解的话,我简单地给它翻译一下:↓中暑,

一言以蔽之,就是体温升高了,要把器官烧熟啦! ↓中暑还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先兆中暑(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出现先兆中暑症状,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胸闷加剧;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体温往往在38℃以上)和重症中暑↓(热射病就是一种最严重的中暑,是由于暴露在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导致的,核心温度>40℃,出现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并伴有多器官损害的,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病死率随受损系统器官数目的增多而上升,至6个系统器官衰竭的时候,病死率可达100%,见图表)。 ↓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不同,又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一般多见于老弱病残孕,部队官兵不是易感群体,这里不过多展开描述。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劳力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一般常见于年轻人(如部队官兵、运动员、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由于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引发的突然晕倒、抽搐或昏迷,常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体温可迅速升高至40℃以上,并且很快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具有发展速度快,死亡率更高的特点(可达80%左右)。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提法没有,就是

温病整理

【如何认识新感和伏邪理论,区别二者有何临床意义?】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③治疗不同。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意义在于阐明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机制,揭示其病机传变规律,使其更有效的知道临床辩治温病【讲述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及意义?】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区别:两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互有短长。一般而言,卫气营血辩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辩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故在临床上,多以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应当将两种辩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辨证论治。综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类型不同,但其意义在于归纳温病的证候类型,分析温病的兵力变化,明确温病病变不为及病势轻重,掌握温病病机传遍,为确立治疗大法提供可靠依据.【温病中斑、疹、白 是如何形成的?】斑疹的发生与邪热内郁,波及营血有关,但二者成因不同。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血络外渍而成,形态呈点大成片不高出于皮肤,压制不退色。疹为邪热郁肺。内串营分,从肌肤血络外发,形态呈琐碎小粒大小,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二者在形成上有肺胃及营血的脏腑所偏和病位深浅之别,在表现上有肌肤和肌肉之深浅不同。白培则为湿热之邪流连郁阻气分,欲蕴蒸于肌肤致皮肤上,出现的内含透明浆液的白色疱疹,每随发热汗出而透发,多分布于颈胸腹等处。虽亦为疹,表现在皮肤上,但与斑疹之病因、病机、病位截然有别,为湿热在气分的特殊征象。【湿热类温病与温热类温病如何鉴别?】二类温病从病因上来看,前者感受温热病邪,后者感受湿热病邪;在病势上,前者起病急,传变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传变慢;症候上,前者纯热无湿,热重阴伤为主,后者有湿有热,阻遏气机为主;病变中,前者多位壮热,灼热,内闭动风,动血或阴竭阳脱,后者多身热不扬,以中焦或三焦并见,以发白培或蒙蔽心包。【赤芍与白芍在犀角地黄汤中的如何区别使用?】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盛动血之常用方,方中有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四味药,芍药应据病机酌选白芍或赤芍,若身灼热,谵妄,斑疹紫黑密布,脉数疾,证候属血中毒热较甚,用赤芍为宜,因赤芍苦寒,清热凉血活血。若证兼口咽干,午后夜间热更甚,脉数而细,舌干绛,证候属血热阴伤,当宜白芍,因白芍寒酸甘化阴,可滋养阴血。即二者之区别使用以血热炽盛及血热阴伤为辨。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l.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白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3.了解齿象的临床意义。 基本内容 1.重点讲授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 2.明确斑疹、白疒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 3.舌诊的内容在下篇《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4.简介齿象诊察意义。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辨舌(舌诊的内容在《温热论》中结合相关条文进行讲述。) 辨舌,又称舌诊,是通过对舌苔和舌质及其形态的观察,来判断病证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舌与心、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许多经络相通,同时又与肺、小肠、大肠等脏腑有间接的联系,从而使舌与全身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温病过程中舌的变化既迅速又明显,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等,都能较客观地反映在舌象上。温病舌诊的临床意义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区分病邪类型:由于温邪性质的差异,温病所表现出的舌苔有所不同。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挾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

(2)分析病机证侯:通过舌象的观察,可以了解温病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的病机变化及证侯类型。 (3)判断病情传变:温病过程中的病情轻重与预后,与病邪的轻重、浅深、正气的强弱、盛衰,特别是津液的存亡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可以从舌象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4)指导立法用药:由于舌象变化能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温病内在的病机变化,因而对选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舌象的变化主要为舌苔和舌质两个方面。舌诊则主要观察其形态、色泽、润燥以及动态的变化。 (-)舌苔 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形成的。在温病过程中,发热、伤津和脾胃功能失常等原因,可以使舌苔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临床上主要观察其色泽、厚薄、润燥等情况。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尤其能反映出病邪的性质和津液的盈亏。 1.白苔 (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初起。风寒表证也可见薄白苔,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为温病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可见于风热之邪较盛而津液已耗,但病位仍在卫分者。素体津液亏损而又外感风热者,外感燥热而邪在肺卫者亦可见。 (3)苔白厚而粘腻:多伴有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为湿热相搏、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过程中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舌质红: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也可见于胃燥肺气受伤之证,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 (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一般属气分病变,即湿热性质的温病,邪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此外,热毒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临床上当有营章虚谷把苔的生成与草的生成进行比较,舌上生苔有如地上长草。 正常人的舌苔如初生之草,但必须有根(薄白有根),它是胃中阳气蒸腾胃中津液与浊气上承于口而形成。

热射病

中暑和热射病概述 ---警惕夏季训练杀手 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比较炎热,部队训练和考核强度不断加大,官兵容易在训练时出现中暑等身体不适。特别是近几年来,部队出 现严重中暑(热射病)甚至中暑致人死亡事故呈现多发、高发趋势。今天就中暑和热射病的防治相关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中暑和热射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概念。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及 无风环境中,因体温调节障碍、水和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的相关 临床表现的疾病。中暑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 热射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加重的。 我们来学习它们都有什么临床表现。当你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出 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 调等症状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了中暑的情况。这时体温正常或略有 升高。这是就应该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十几分 钟内即可恢复。 在出现先兆中暑症状的基础上,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就是轻症 中暑:1、面色潮红、皮肤灼热;2. 呼吸急促、胸闷加剧; 3. 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 4. 体温往往在38℃以上。正确的处置办法 就是: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 恢复。轻症之前的中暑我们都可以补充水和电解质,注意休息。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就会出现重症中暑。首先是热痉挛,出现 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和疼痛,俗称“抽筋”以四肢肌肉多见, 可自行缓解。但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抽筋都是中暑引起的。 再者热衰竭常发生于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晕厥等休克表现此时体温升高大于38.5℃。 最后就是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跟我 们有关的就是劳力性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热急症。症状特点:高 热(一般>40℃)、无汗、昏迷为主要表现(三联症)。发病早期有 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躁动不安、神志模糊、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可发生心脑肾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死亡率高达40-50%。资料显示 病死率随受损系统器官数目的增多而上升,有6个系统器官衰竭时,病死率就达100%。 为什么热射病发生会那么重?一是高热。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 为40.6-41.4℃。体温在41.6-42℃时,可持续45min-8h。高热持续>42 ℃,超过2-4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果热量不能

8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耗伤之证。根据临床病证或病因的挟湿与否,可把温病分成两类:温热病和湿热病。温热病乃温热类病邪引起,因温热类病邪纯为阳邪,热变最速,极易消灼津液,故以起病急骤、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等为特征,而对于湿热病,即使初起伤津不明显,后期也易化燥伤阴。正如叶天士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吴鞠通亦有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阴津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互为滋生,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关系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即吴鞠通说“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所以,祛除温邪,保津养阴在温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古人所言“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阴伤的诊断依据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分析疾病发展变化的浅深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阶段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临床判断阴伤与否及其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特殊症状和体征加以辨别,例如:口渴与否及口渴程度变化、舌苔、脉象等。卫分温邪侵及肺卫,易伤及肺阴,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卫分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传入气分,临床多见热势壮盛、汗多、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此时病邪进入气分,邪正交争更加剧烈,津液耗伤进一步加剧,若不及时正确治疗,温邪可进一步由气分深入营血分,病情加重,形成正虚邪少的局面。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可出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躁扰甚则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此时阴伤不仅是津液大伤,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营血耗伤。当营分热邪进一步发展,深入血分,则出现身灼热、躁扰不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斑疹密布,有不同部位出血表现,舌深绛等。若有干燥厚裂之苔则多属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2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具体运用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化燥伤阴的病理倾向,阴精的盛衰关系着疾病的转归。祛除温邪,保津养阴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汗论》提出“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证侯特点有异,治疗方法有别,其具体的养阴法也不同。且滋阴也并非单用滋腻、甘润之品,而是结合病变部位及依据脏腑之异,随证选方用药。 2.1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温病初起,邪在气分,卫气郁阻,肺卫失宣。其“口微渴”,是因温邪伤及肺中津液,不能上布于口而成,已初显伤津之兆。治宜辛凉透泄为主,祛邪外出,又需防止病邪入里残害津液。叶天士云:“温邪在肺,其合皮毛,用辛凉轻剂。”吴鞠通言: “温病忌汗”。故治疗以辛凉透邪,佐以甘润之法,即寓邪退而不伤阴液,保护津液之意,如银翅散中竹叶、芦根甘寒之品,甘可补胃气、和胃气;寒可清热降火。二药合用,辛散而不过汗,凉解而不寒滞,既可补热邪已伤之津液,又能防温邪伤津之患,祛邪护津二者兼得。即吴氏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功。”又如秋燥初袭于肺,取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之桑杏汤,方中沙参、梨皮养阴润燥,以使邪去而津不伤。由此可见,温邪在卫表,治以辛凉透表,药取轻清上行达肺,使腠理通达,气机宣展,营卫调和,津液自能内守。但值得注意的是,卫分证不得使用寒凉重剂,邪气在表,病位尚轻浅,大剂寒凉之品,必致寒凝郁遏,气机凝滞反使表邪不得宣泄。 2.2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病情进一步入里,热炽阳明气分,正胜邪实,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热炽津伤。病变复杂,可涉及肺、脾、胸膈、肝胆、肠腑等多个病变部位,故其具体养阴方法也因部位而不同。 2.2.1气分热盛,清热保阴气分热盛,更伤津液,最易形成邪盛正衰之候。症见“汗多”乃因里热逼津外泄,里热津伤则“口大渴”,可见其津伤之势更甚,此时用辛凉重剂之白虎汤。吴鞠通说: “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即明确阐明了清热祛邪能护阴生津的道理。白虎之功主在清邪治本,且清热而不伤津,如 !!!!!!!!!" !" ! ! ! ! ! ! ! ! ! " ! " ·研究生论坛· 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张敏,周语平,韩维斌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关键词温病;养阴法;卫气营血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2-0026-03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