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展与教育 第四章 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社会认知 2.自我中心 3.去自我中心 4.假想观众 5.个人神话 6.观点采择7.社会观点采择 8.心理理论 9.内隐人格理论10.社会规范

1、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3-6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3、去自我中心它使得婴儿不再把一切事情都归功于自己,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则从不能区分自我和外在环境,开始向着群体交往或情绪交流发展,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和别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和外界事物。

4、假想观众这是青春期思维的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无法区分自己的关心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想象中有一群人在看着自己的活动。

5、个人神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青春期情结。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属于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自我。

6、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塞尔曼把观点采择定义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它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观点采择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然后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的推测,最后达到采择他人的观点。

7、社会观点采择是观点采择的一部分,其发展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它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在青春期早期阶段,个体进入了相互的观点采择阶段,他们能够以第三方身份看待问题,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看到人际间的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达到这一水平,其人际关系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8、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9、内隐人格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换句话说,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2]。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的,内隐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

10、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缺乏(C )。

A.抽象性 B.具体性 C.推理性 D.可逆性

2.从出生到青少年,儿童要经历(D )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3.青少年经常会说,“我与众不同”,“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反映了青少年自我认知的(A)特点。

A.个人神话 B.假想观众 C.去自我中心 D.心理理论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 )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青少年的心理理论发展主要体现是(B )的发展。

A.人格理论 B.内隐人格理论 C.内隐人格 D.社会观点采择

三、填空题

1.青春期青少年自我中心倾向主要表现有:_假象观众________和_个人神话________。2.观点采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___相互的观点采择______和_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________。。

3.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基本趋势是从_愿望心理理论________,发展到愿望-信念心理理论,再发展到信念-愿望心理理论,最后到_主动的解释性心理理论_______。4.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________和__一般行为规范_______。5.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意识到自我是主体, 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_______和__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_______。

6.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社会观点采择、_权威认知_______和__性别角色_______等方面。

四、判断正误

1.自我中心是一种自私的表现。(错误)

2.社会观点采择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错误)

3.心理理论是指心理学理论。(错误)

4.内隐人格是心理理论的一个方面。(正确)

5.遵从权威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正确)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Lapsley,1989)。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不同研究取向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界定是,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认知。也有研究者指出,社会认知指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简言之,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于个人、群体、社会及其关系的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