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芜湖市赭山小学陈琦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文字记录、描述所探究的沉浮方法和探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体会探究及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中要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亲身经历过程,更是师生间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过程。为此本课中“通过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发展。”是教学重点。另外,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没有学过具体物质的密度、比重、体积等物体沉浮的内在科学概念,很难把物体的沉浮现象与以上要素联系在一起,所以“通过本课实验结果,探究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是本课的难点,而重点和难点突破的最好方法是科学实验探究,在本课中学生可以通过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变化的实验过程,进行交流、合作、反思,在互相争辩中总结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浮力的复杂名词,如“体积、质量、浮力等内容”,这一切对小学生来说光凭想象很难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器材,如生活中常见的“橡皮泥、浮标、装有沙子的玻璃瓶、易拉罐、吸管、饮料瓶”等物体,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开展改变轻重、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愿意亲身经历各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时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改变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

教学媒体运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播放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实验,向大家演示,这样便于全体学生的观察,在形成性练习部分,利用多媒体演示训练习题,每个训练习题都通过按键来实现,学生易于接受,教师也容易操作。这样能更生动、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潜水艇(课件)设疑导入。

(目标:复习“沉浮的现象”,导入本课课题。)

1、课前,将实验器材发放给学生并在小组选一组长和记录员。这样,有助于组织教学。一上课就出示(课件)潜水艇的游弋,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是对前课的复习,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潜水艇可以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然后引出“关于潜水艇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学生提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潜水艇为什么和普通的船不同,它可以自由地在水中上浮和下沉呢?”通过演示自由沉浮的笔帽潜艇这个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科学探究问题,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2、出示课题(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从探究入手寻找解决的方法。

1.探究改变三个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师演示:

①“这是一个盖紧的空瓶,把它放在水里观察沉浮现象。”(学生观察,看到浮上来了)

②“这是一个同样大小的瓶子(瓶内装满沙子盖紧盖不让学生发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同学汇报,看到沉下了。)

③提问“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瓶子,在水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前排的同学很容易发现,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学生会说“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重,就沉下去,第一个瓶子轻就浮起来。”(如果学生答的不准确,可以引导学生用“相同大小的物体重沉,轻浮的关系”来回答。)

④“请你把‘沉’的瓶子取出来,检验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确。”(发现瓶里装满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有什么方法,把这个沉下去的瓶子让它浮上来?”(学生能想出:“把沙子倒掉”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减轻重量使物体“变”轻,上浮)

【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预测—验证—交流—得出结论,改变物体的轻重、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先出示玻璃瓶和浮标两种学具,观察它们在水中沉浮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充分调动原有认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进行有根据的预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对浮标比较陌生,教师要加以引导,可以让学生看一看、玩一玩,想出更多解决的方法。实验验证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改变玻璃瓶和浮标沉浮的方法,在交流中分享各组的观察、互补经验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突出科学的本质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概括整理,突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2、利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1)“在我们每组实验台上有一些物体,(出示: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这些物体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们可以借鉴改变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体浮上来;浮上来的要想方法让它沉下去;

(2)开展活动——(改变物体的沉浮)(目标:发现各种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①布置活动:出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表格(如表1)

②提出小组活动规则(排好轮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组开展活动:(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在巡视中重点指导学生用沙子改变玻璃瓶和浮标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体与泡沫捆扎,增加物体的体积,就会浮起来。启示把橡皮泥的形状变成船形。)

④控制活动时间,适时转入研讨阶段

三、交流研究成果,形成科学结论。

研讨活动——(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目标:交流“发现”,填写表格,记录方法)

1.整理活动资料:(填在缺项表格中)(如表1)

(1)问题:“说一说我们用什么方法改变了物体沉浮?”指导:

①学生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时,要提示:“这样做对××物体会有什么影响?”(增加或减少了物体的重量,体积大小)

②学生如果没有用沉浮关系说明现象时,要追问:“你根据什么要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