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陈独秀、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任课教师:***
作业题目:《新青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院系专业:社会与政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号:S********
*名:**
日期: 2016.11.29
《新青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摘要:
一份刊物的创世,引发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具体说,《新青年》的开创,使它成为介绍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中国的近代,在一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新文化知识分子的群体意志,成为中国思想的领导中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本文仅就《新青年》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一、《新青年》的创立
《新青年》是在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黑暗岁月诞生的。
1916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这次革命使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华民国”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欢呼声中诞生。
人们沉醉在兴高采烈的狂欢中。
可是透过表面上热烈的景象,冷静地观察一下便不难看出:在这种现象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新生革命政权建立伊始,革命营垒内部便已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景象。
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
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军阀官僚政治机构,除换了个
名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结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时间,全国上下尊孔读经,祭孔祀天,熄灭了辛亥革命燃起的希望之火,黑暗重新笼罩大地。
在上述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痛苦的反思。
当时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未进行文化革命。
为了推进革命,建立真共和,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
不久,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2卷第1号起易名为《新青年》。
它的创世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的发展、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青年杂志》没有宣言,但可以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作为宣言看待。
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拟定的《敬告青年》。
他满怀激情讴歌:“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
”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新陈代谢之疲乏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起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总之,陈独秀认为,在目前充满着“窒息之绝望”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中国青年应
深切地认识到这种情况“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的严重性,从而作出“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置于脑里”的抉择。
再进一步,陈独秀提出了必须正确抉择的六大原则性问题,即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归根结底,陈独秀明确宣称:“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样,《敬告青年》一开始就从新陈代谢生物进化学理论入手,把青年推上社会进步非之莫属的窄门,必得穿行而过之才有生路可寻。
从而,《敬告青年》一文成为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
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标准,凡违反科学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就以“除旧布新”作为方向。
这一时期,刊物上发表的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吴虞《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带给中国思想界的震撼,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随着《新青年》的创刊,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聚集了一批进步的青
年知识分子。
以《新青年》最初两卷的主要撰稿人名单来看,有汪叔潜、陈瑕、李亦民、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李大钊、胡适、吴稚晖、吴虞等人,稍后更有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蔡元培、傅斯年、恽代英等人也加入了撰稿人的队伍。
如果说前两卷的主要撰稿人大多数是陈独秀的友人的话,那么稍后的那些撰稿人,则主要是为陈独秀的思想风貌所吸引,更主动地聚集在陈独秀竖起来的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的,所以,我们说新文化运动是由新一代知识分子发动的,他们是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上场的,这样,以《新青年》为传播范本,星星之火,终于燎原,蔚成新文化壮观。
总之,《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以陈独秀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统帅部的建立。
三、《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新青年》自1917年以来有重大的扩充和调整,尤其是1917年下半年因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编辑部随之移往北京之后,从翌年第4卷起,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
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青年》除了以一般性言论指导全国进步人士之外,还有针对性地以通信形式来回答各地青年提出的种种问题。
这些回信绝大部分随时发表在《新青年》上,回信是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视不同情况而发出的具体的思想指令,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极大。
当时不少青年,如王统照、叶挺、俞颂华等都曾致函《新青年》,在与陈独秀
书信往来中,受到启发与鼓励,思想日益进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新青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机关报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
我们既然得了这个觉悟,就发了个大愿要做那‘自觉人’的事业,于是就办了《新声》”。
结束语: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是青年的导师,为青年传播福音。
《新青年》风行一时,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它哺育了一代青年。
《新青年》以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参考书目:
陈独秀《敬告青年》胡适《我的歧路》斯诺《西行漫记》杨芳《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