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六尺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六尺巷到底想表达什么?原创于: 2014-11-20 08:36:23

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

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六尺巷到底想表达什么?

11月15日,周六,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省桐城市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古迹“六尺巷”。11月18日晚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安徽桐城“六尺巷”。(据观察者网)

王岐山作为反腐败的硬汉,不畏权贵,临危不惧,就任中纪委书记以来,上至常委级官员,下至小小村官,拿下一大批腐败官员,创造了诸多建立新中国以来的反腐败纪录。

王岐山成了党员干部心目中的“黑脸包公”;王岐山成了全国百姓心目中的官员“明星”。因此,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他在媒体中暂时“消失”,都会引人关注,做出一番猜测和评论……

王岐山这次利用周六公休低调造访“六尺巷”,引起媒体关注和官员纷纷猜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张英的其言其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展望古今,无论是伟人和政客,还是文墨与骚人,他们造访文物古迹发表感言与撰文,或者对其引经据典,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理解,而且其见解和理解都与自己的处境、心境和环境及现实“挂钩”。

关于“六尺巷”的典故,建立新中国之后,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这个故事的四句诗。毛泽东应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2008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在造访“六尺巷”时,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那么,王岐山低调造访“六尺巷”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因为王岐山是“低调”,或者是“微服私访”,官员没有透露,媒体也没有报道,所以引人猜测。

该文章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便是一代儒臣风范的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为政以德,正心修身,讲规矩、守戒律,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吸收传统文化的充足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既然说张英的四句诗博大精深,对其理解就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何况王岐山既是中央高层领导干部,又是学历史的“科班”出身,自然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和见解……

对此,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对王岐山造访“六尺巷”进行猜测和判断:

一、张英“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他是“好干部”的表率。王岐山造访“六尺巷”,是不是表示或告诫自己要向张英那样做官呢?

二、“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和利益纠纷是难免的。那么,王岐山是不是想告诫人们,对待纠纷要抱有理性态度呢?

三、吴家与张家的纠纷,反映了吴家为了维护权利,不惧怕张家有高官背景、不畏权力,勇于为权利而斗争。那么,王岐山是不是想告诫人民向吴家敢于维权的精神学习呢?

四、“六尺巷”的美谈,是不是也告诉人们,维权必须有度。维护权利必须依法进行,按照程序,拒绝缺失理性的无限纠缠呢?

五、“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乃至国与国之间,“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态度与胸怀才能出和谐呢?!

在“六尺巷”的故事之中,最有名的、也是人们引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张英那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名句。

张英这句名言大意是,万里长城今天还在,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张英劝说家人别为三尺之地与人斤斤计较,就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万里长城,但是自己怎么也难逃一死,就是争来三尺之地又有何意义呢!

那么,王岐山造访“六尺巷”是不是告诫我们的官员,权钱都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走,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权夺势、贪得无厌,最后落个骂名值得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