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说欣赏
小小说欣赏
修面
晓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
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茬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兑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茬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
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茬……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茬扎我的脸。
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
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
其实我知道。
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
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
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
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
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
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
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
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小小说选刊》)
【评点】
无泪之恸
——小小说《修面》欣赏
剑客/文
相信读完小小说《修面》的读者,一定会被深深地打动的。
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发修面。
因为教七八十个学生的课,还有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
父亲也不是不修边幅的人,他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严肃、端装、整洁的形象。
剪掉多余的胡子,也就成了他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的事情了。
这些交代,使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背景更为清晰,对刻画父亲的形象,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善于营构情节的,十分巧妙地抓取修面这个极为普通的细节,以一当十,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地刻画了一位兢兢业业、不计报酬、清贫寂寞,直至默默死去的民办教师形象。
在极为认真和质朴无华的叙述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构思极为巧妙。
作为乡村民办教师这一特殊体中的一员,父亲的形象是千千万万个民办教师的代表。
他们扎根偏远乡村,不计报酬,教书育人,只求能有一个正成为正式教师的机会。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读书人数的减少,校点的撤并以及新教师的加入,再加上年龄和学历等限制,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正的机会,有的地方,一纸清退令,使他们离开了奉献了大半生的校园,尽管依依难舍,尽管痛苦万分,也不得不这样,带着失望,带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含泪离开了心爱的校园……
《修面》中的父亲,因病去世,只有在这时,忙碌、辛劳了大半生的他,才有时间和机会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啊!这位因吃粉笔灰而苍老的父亲,使人很容易想起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他们低着头,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养育着子女,更养育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
小说的叙事是冷静的,甚至可以说是冷峻的。
它没有大悲大恸,没有呼天抢地,更没有豪言壮语,但是,它在无泪的沉默和冷峻中,熔铸着火一般燃烧的情感。
这种情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久久难以平静……
于无泪处见真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就是小小说《修面》带给我们的深切感受。
过
河
黄宁斌
包米地里,玲儿不小心把锄碰到了脚面,殷红的血直流。
哎!快去卫生院吧,别感染。
婆婆皱着眉头叫玲儿。
回到家里,弄块白布包上,玲儿一瘸一拐地踅出了门,走到小河挡路处,她后悔了,那伤痛的脚是不能沾水的。
她怔怔地望着河水,不知如何是好。
去年同男人一道赶集,也是碰上河水漫涨,她也正要趟过去,男人三下五除二脱了自己的鞋子,背着她下了水。
趴在男人宽厚的背上,她脸红红的,心热热的。
此刻,她又想起了自己的男人。
哗啦一声响,惊得玲儿一颤。
对岸有人扛着自行车下水,脚起步落,溅起片片水花。
玲儿眼睛一亮,可很快又黯淡了下来:一个陌生的男人。
眼间,来人上了岸,放下车,偏头望望玲儿,目光停在那只包着白布条,渗出缕缕血丝的脚上。
咋,要过河?
玲儿下意识地点点了头,随即又摇摇头。
我送你过去吧!来人说。
不,不——玲儿慌乱地摆手,脸上泛起红潮,身欲走。
哎——莫怕,你脚上的伤恁重,小心不要耽误了。
那人利索地将自行车推了过来,拍拍后座,善意地望着玲儿。
玲儿迟疑片刻,一咬牙,坐了上去。
过河,相互无言;下车,玲儿连声道谢。
猛抬头,呆了——面前站着自己的男人。
他是谁?男人虎视眈眈。
不认识。
玲儿忐忑地答。
怪事,不认识他送你过河?男人高声粗气地吼了一句。
你——玲儿语塞。
正在扛车过河的那人突然停住了。
少顷,过身折回来。
两人对立,玲儿的心怦怦直跳。
瞧,差点给忘了,你还没有给我钱呢。
扛车人淡淡一笑,向男人伸出一只手。
钱,啥子钱?
送人过河的钱。
扛车的男人说。
多少?
10元!
玲儿的男人便掏钱,便不再与扛车的男人横眉相对。
玲儿长舒了一口气,相哭,又想笑,泪珠却在眼眶里打……
【赏析】
农村女子玲儿因弄伤了脚要到卫生院去包扎伤口,本是一件平常小事,但就是这件日常的小事,引起了波澜起伏的情节,成为小说情节的生发点。
小小说《过河》值得品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尺水兴波,表现主旨。
小小说创造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情节营构的巧妙合理。
因为篇幅短小,不容情节拖沓,更不允许平铺直叙。
从玲儿到卫生院去包扎伤口切入,引出渡河的困难:受伤的脚不能沾水。
一个乡下女子面对平静的河水心情难以平静了:以前是自己的男人背自己过河,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而现在自己的男人不在身边,怎么过河呢?至此,矛盾冲突初步出现。
这是情节的一个折。
正在这时,扛自行车的陌生男人的出现,仿佛给处于困境中的玲儿以希望,他可以帮助玲儿过河啊!读者也为她舒了一口气。
可是眼睛一亮的玲儿,又很快黯淡下来,为什么?因为那是一个陌生的男人!这个下意识的变,让人难以释怀。
在中国尤其是乡村,陌生男女在一起是忌讳的事情。
作为生活在乡村的女子,玲儿怎么能没有顾虑呢?这是情节的第二次折。
陌生男人看出了玲儿的心思,于是拍拍自行车后座让玲儿坐上去,玲儿只好迟疑片刻,一咬牙,坐了上去,过河的矛盾似乎由此解决。
这是又一次折。
但过河后的玲儿发现,自己的男人出现在面前!陌生男女之大忌终于被自己的男人发现,这还了得?刚刚缓和解决的矛盾顿起波澜……男人的虎视眈眈的神情,高声粗气的质问,道出了他愤怒的根源:怪事,不认识他送你过河?看来,我们的玲儿有口难辩了,一场冲突已不可避免。
这是情节再一次折。
读到这里,我们又开始为玲儿如何收场而担忧。
怎么办?小说巧妙的情节设计,为我们解决了矛盾:陌生男人回身,向玲儿的男人伸出手讨要送人过河的10元钱,这个举动,最终消除了玲儿男人的疑虑,不再与扛车的男人横眉相对。
这个情节的设计,十分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可谓别具匠心啊!这是情节的最后的折。
波澜起伏的情节,充分凸显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耐人寻味。
二、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小说的题目为《过河》,个人以为别具深意。
玲儿过河,是为包扎伤口;但这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口,很容易愈合。
而从封建传统社会流传下来的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等落后观念,如一条绵延数千年的河流,横亘在人们的心中,至今难以逾越,这过河又是何等艰难呢?不仅是玲儿的男人,玲儿自己,还有我们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已成为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封建观念,真的就消除了么?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和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河呢?这就是小说给我们的启示。
三、细节写人,推动情节。
小说中的几个细节令人难忘,不可忽视。
细节一:玲儿正为过河犯愁时,一声哗啦的水声,惊得玲儿一颤。
玲儿的胆小、柔弱之态宛然可见。
正因为她的胆小、柔弱,才怕自己的男人,男人才会对她高声粗气地吼。
这个细节表现了玲儿的个性。
细节二:玲儿眼睛一亮,可很快又黯淡下来。
通过写玲儿的眼神,简练而巧妙地表现了她内心情感的波澜。
一亮,是因为她看到了过河的希望;很快黯淡下来,是因为她马上想到和陌生男人过河的后果。
细节三:推自行车的陌生男子问:咋?要过河?玲儿下意识地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
玲儿点点头,是下意识的需要人帮助的本能使然;随即又摇摇头,是考虑陌生男女过河的尴尬和被人议论的窘境使然。
细节四:玲儿在坐上陌生男人的自行车时,迟疑片刻,一咬牙,坐了上去。
这迟疑的神色,这咬牙的举止,让我们看到了玲儿内心深处的矛
盾和纠结。
这不是很好地表现了主旨么?细节五:玲儿长舒了一口气,相哭,又想笑,泪珠却在眼眶里打……玲儿的男人得知是陌生男子是有偿送玲儿过河(实则是陌生男子化解矛盾的机智之举)的情况后,不再与陌生男子横眉相对。
玲儿于是长舒了一口气;她想哭,是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她又想笑,是觉得现在的处境很滑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只好泪珠在眼眶里打……我们在读完小说之后,是什么心情?好笑?悲哀?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只有读者自己知道了,本人就不再饶舌了。
小小说《攻关》及其赏析
攻
关
钱立青
的士刚到金海酒楼门口,潘茂就迫不急待地开门下车,朝电梯口奔去。
今晚潘茂要请人事局的颜局长吃饭,之前约了N次,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
电梯来了,门一开,里面四五个人全是女的。
潘茂低着头进门,对电梯服务生说了声988,后面有人笑了,还嘀咕包厢号码怎么都差不多。
潘茂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和自己年龄相仿显得成熟味的一位卷发女子,正露出一排白白的牙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过高大的身子,随后听到的便是一阵窃语和笑声。
潘茂安顿好包厢客人,又到楼下大厅去点菜。
他知道今晚请客的意义重大,自己虽然作为人才引进,可市里依然没有承诺解决与爱人两地分居的问题,孩子眼就要上学了,这些压力都集中在今晚的饭桌上。
一定要点好菜、陪好酒,让颜局长高兴。
回到电梯口,门刚关上,潘茂赶上去一按,门开了,嘿,还是刚才那位卷发女子。
又遇上了,女子搭讪的语气里充满善意,似乎一句话就让电梯咫尺空间里变得和谐起来。
潘茂说,真是有缘,你也去点菜吗?
是啊,可巧,我们在你隔壁的998。
这里哪些菜不错?
那你看我点就知道了。
就这样与卷发女子熟悉了,点完菜后两人边走边聊,到了包厢门口,恰好颜局长走出来打,眼睛瞅着潘茂与卷发女子。
潘茂恭敬地站在一边,卷发女子挥挥手就走过去了。
颜局长打完了,眼睛向四周搜了搜,都到齐了吗?潘茂点点头。
颜局长问,刚才那位是———
那是我同学,电梯上碰到的。
潘茂的反应还是比较快,毕竟是经济学博士。
颜局长笑着说,也是你们研究院的?要不请她一起过来吃饭。
潘茂刚才听说她请医院的人吃饭,就忙说:她在卫生系统,已有安排,就在隔壁。
说完了觉得自己后半句话完全是多余的。
酒宴开始了,人不多,喝酒气氛也似乎不浓,犹如酒席上缺少了点什么。
潘茂尽力劝酒。
三巡过后,颜局长说,小潘,你同学那边怎么样了?要不要过去敬敬酒。
潘茂说,算了,她们领导都在。
有领导更要去了,去敬敬酒。
要不,我陪你一同去。
潘茂想这下坏了,只是刚刚认识才说过两句话,现在过去敬酒,那不让人笑话吗?他心里镇定了一下,这样,颜局长你们慢慢喝,我过去侦察一下,要不请她过来给大家敬酒。
说着瞟了瞟对面的颜局长。
颜局长本来脸色泛红,听这话脸色更好看了,那也成,快去快回。
潘茂出来后,心想今天怎么闹成这一出?
隔壁包厢门虚掩着,里面端坐着五六个都有四五十岁年纪的女士,卷发女子正与她们说着什么。
酒喝了不少,潘茂想先去趟厕所再说。
可回来时,998包厢已人去席散。
潘茂追到大厅,幸好那卷发女子在埋单。
潘茂快步过去,但一时又不知该说什么,只好笑着对她说:你们这么快就
结束了?
她抬头一怔,笑着说女的不喝酒当然快了。
外面有人在催她,卷发女子递了一张名片就走了。
回到席上,潘茂不敢抬头面对颜局长期望的目光。
酒席很快就散了,可正经事情还没谈呢,潘茂只好说下次再请大家,颜局长发话了:下次你的同学一定要来!
几天后,潘茂约卷发女子一起喝咖啡。
原来她是做药材生意的,那天晚上约请几所大医院的主治医生吃饭,为的是推广一种妇科新药。
潘茂问搞掂没有?她叹息一声,现在竞争这么厉害,我一个小女子,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随后她又补了一句,你要是做这行肯定行。
潘茂自谦地说我哪行,不是那块料。
就你这样的读书人才有品味,睿智又风雅……潘茂一听不对啊,赶紧岔开话题,说改天约个时间请吃饭。
卷发女子说不如就在今天晚上,不过她执意要请客。
潘茂答应了,想先处好关系打打基础,这样下次陪颜局长吃饭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傍晚卷发女子开车来接他。
潘茂问去哪里,她笑着说,一个好地方,不过今晚你一定要帮帮我。
潘茂说,不就是吃饭嘛。
现在谁没饭吃,主要是图个氛围,吃个情感。
一听情感二字,潘茂心中就怦怦跳。
于是随口问了句,还有人吗?
她回过头来,当然有了,就是那天晚上她们几个,都想见见你。
见我?可我不认识她们。
潘茂一脸迟疑。
在电梯里都见过你,背后对你赞赏有加,只要把她们陪好,我的新药推广就没问题了。
卷发女子露出白白的牙齿,笑得很灿烂。
(选自2009年11月8日《南方日报》)
【赏析】
大凡攻关,离不开酒、色、财三种武器。
而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好面子的国度。
请吃与吃请都是关乎面子的大事情。
吃请的人,尤其是攻关活动中吃请的人,尤其要给他(她)足够的面子,或许才会赏光。
今天已经不是缺吃少穿的年代了,正如小说中的卷发女子所言:现在谁没有饭吃,主要是图个氛围,吃个感情。
潘茂因为夫妻分居两地,需要求人事局长解决问题而请颜局长吃饭。
其间邂逅做药材生意的一卷发女子。
故事由此展开。
小说起笔将人物置于矛盾境地,为下文展开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潘茂与卷发女子邂逅的场景,恰好被颜局长撞见,正打的颜局长眼睛瞅着潘茂与卷发女子。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说明颜局长已经对卷发女子意有所属。
席间,颜局长仍念念不忘卷发女子,打听她是谁。
潘茂只好以是同学相搪塞。
按理,这时颜局长该作罢了。
可是,颜局长提出要潘茂请那位女子过来一起吃饭,而且酒过三巡之后,要求去给那位卷发女子敬酒。
矛盾进一步深化,读者开始暗暗为潘茂的撒谎担心。
的高明之处在于,层层铺垫。
当潘茂说她们领导都在,意在提醒颜局长无需打扰时,我们的颜局长却说有领导更要去了,去敬敬酒。
要不,我陪你一同去。
此其一。
试想,下属请局长,局长居然主动提出去陪下属一同给女同学敬酒,局长大人真是礼贤下士啊!可作为引进人才的潘茂博士,连夫妻分居也不能解决,还需他来设宴攻关,讽刺之意,意在言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那卷发女子也!
其二,潘茂不愧是博士出身,镇定之后,提出自己先去侦察一下,要不请她过来给大家敬酒。
此时的局长听了这话,本来泛红的脸色更好看了,这个神态细节,将人物的内心活动暴露无遗!其三,问题到此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怎么才能给颜局长一个交代?只有求助那位邂逅的女同学了。
可她也在陪客人吃饭,等潘茂上厕所回来时,卷发女子已经离开准备买单了。
最后,尴尬无比的潘茂只好收了女子的名片后回到宴席上,今天的攻关效果大打折扣,好在局长念念不忘那位女士,约定:下次你的同学一定要来!这给潘茂一个回旋余地,读者于是也松了一口气。
情节的峰回路,让读者欲罢不能。
几天之后,原本想请卷发女子攻关的潘茂,却反被她请去攻关!原来,女子所请的那几位女士,是几所大医院的主治医生,请她们为的是推广一种妇科新药。
她们(四五十岁年纪的女士)对有品位,睿智而又风雅的潘茂感兴(性)趣。
看来,酒财色,作为攻关利器,是百战不殆啊!
小小说构思,重在尺水兴波。
本文即具备这种特点。
它以小见大,把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浓缩于小小的宴席,进而在复杂多变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本文堪称佳作。
(剑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