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教学能力_申继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总第157期)
论教师的教学能力
申继亮1 王凯荣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从三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论述:(1)教学能力的性质。

认为教学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而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2)教学能力的构成。

在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并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3)教学能力的动态分析。

从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对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活动各个阶段的能力表现形式。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1-0064-08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明确教学能力的性质、构成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过程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教学能力的内在规定性。

一、教学能力的性质
教学能力是大家经常使用的、比较熟悉的一个词。

但关于教学能力是什么的看法却不尽一致,一直存在着争论。

归纳起来,争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活动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其二,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还是一种特殊能力。

(一)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有生产活动、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等。

那么,教学活动究竟属于哪种活动呢?这是教学理论界长期争论、至今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历史角度考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早期的艺术观
早期的思想家们都倾向于把教学视为一种艺术活动。

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所提倡的这种启发式教
收稿日期:1999-09-16
作者简介:申继亮(1965-),男,河南省封丘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

学,实质上强调的就是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一面。

在西方,自古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关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中,强调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观点在17世纪达到了顶峰期,例如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并认为:“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


2.近代科学观与艺术观的对立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崇尚实验,推崇实证的思潮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科学的发展,影响到关于教学的研究。

一些教育家们和教学研究者倾向于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研究教学问题,把注意力主要放到了教学的科学性方面,力图探讨、总结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与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兴趣,亦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他把教学过程(程序)与掌握知识的环节、心理活动的状态、兴趣阶段及教学方法等,构成如表1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表1 教学过程的阶段
教 学 阶 段明 了联 想系 统方 法
掌握知识环节钻 研理 解
观念活动状态静 态动 态静 态动 态兴趣阶段注 意期 待探 究行 动
教学方法叙 述分 析综 合应 用
定量、客观突出教学活动理性成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与以往强调教学是艺术的观点逐渐形成了对立,从而引发了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

首先,1920年在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年会上,芝加哥大学教授富礼门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巴格莱鲁就此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富礼门认为教学是科学,而巴格莱鲁则强调教学是艺术。

随后是20世纪50年代,海特(G.Highet)出版了《教学艺术》一书(1951年出版),海特在书中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

”在他看来,这是因为教学主要涉及到人、人的感情及价值观念,而这些因素是“科学所无法把握的”。

与海特观点相对立的代表人物是盖奇(N.L.Gage),盖奇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因为这样会导致教学变为纯粹主观的活动,没有规律可循,最终将陷入不可知论。

尽管后来盖奇对自己的观点做了修正,承认教学有艺术性一面,但他仍然主张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分析。

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推动了对教学性质的认识与研究,由原来非此即彼的对立观点,转变为“亦此亦彼”的统一的观点。

3.当代的统一观
真理愈辩愈明,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对教学活动性质的认识,趋于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今天,把教学视为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已基本成为共识。

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共性与特殊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离的,共同决定教学的效果,缺乏科学基础的教学是无法保证教学的计划性与目的
性,而缺乏艺术的教学则往往是无活力的教学,只有艺术的活动与科学的求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才可称得起是区别于人类其它社会活动的独特的活动。

(二)教学能力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
随着现代心理科学关于智力、能力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学能力的性质的认识愈益明朗和深刻。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明确区分了教师智力与教师教学能力两个概念,把教学能力视为一种特殊能力。

例如,在张大钧主编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对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它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善于分配的注意力。

而教师的教育能力则是特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全面掌握与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对教学情境中的应变与调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机智;另一方面,对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主要表现为把教学能力同教师的其它能力作了更为细致的区分,例如,罗树华、李洪珍在其《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把教师的一般职业能力区分为三种,即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并指出,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具体包括: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学参考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实施目标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测试能力、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能力等。

从以上对教师能力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以一般能力(智力)为依托,通过特殊能力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它既要以个体的一般能力(或智力)作基础,又要借助于特殊能力来体现。

二、教学能力的构成
关于教学能力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这一问题,无论是教育科学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

(一)理论工作者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心理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也日趋丰富,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众多的理论观点。

例如,孟育群等在《现代教师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一书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思想工作能力、组织社会活动能力、科研能力、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等进行了剖析,指出,无论哪种实际工作能力,从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来看,均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主要成分,他们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即(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认识能力;(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与此相关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教学目标、悉心钻研教材和教学组织、讲究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3)传播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
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
(5)交往的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此外,赵立伯的《教师心理学》、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等著作中均对教学能力的构成问题进行了论述,但不管对教学能力进行何种分解,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

(二)实践者的观点
理论工作者已对教学能力构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对认识教学能力的结构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对教学能力的构成问题的看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可以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观点予以丰富、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为此,我们曾对中小学教师关于教学能力构成的看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开放式问卷让教师们描述教学能力的构成成分,并让中小学教师评定各项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程度,最后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表2 小学及中学教师关于教学能力构成的看法
及对各项能力重要性的评述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序号 教学能力重要性等级 教学能力重要性等级
1.语言表达能力 1.14语言表达能力 1.16
2.组织教学能力 1.21组织教学能力 1.25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 1.26传授知识的能力 1.36
4.全面掌握运用教材的能力 1.27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的能力 1.28
5.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1.38
学习兴趣的能力 1.29
6.应变能力 1.34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1.40
7.思想素质、敬业精神 1.35应变能力 1.42
8.概括能力 1.42因材施教的能力 1.46
9.备课能力 1.44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 1.46
10.知识结构 1.44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 1.47
11.设计问题的能力 1.45渊博的知识(知识面广、水平深) 1.53
12.渊博的知识(知识面广、水平深) 1.47思维能力 1.53
13.因材施教的能力 1.48概括能力 1.56
1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55教师的兴趣爱好 1.57
15.教师的兴趣爱好 1.61及时发现、纠正学生错误的能力 1.57
16.教学反馈能力 1.61阅读理解的能力 1.60
17.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 1.63设计问题的能力 1.64
续表2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序号 教学能力重要性等级 教学能力重要性等级
18.积累经验教训的能力 1.64教学反馈能力 1.71
19.实验操作的能力 1.64实验操作能力 1.72
20.板书的能力 1.84教学诊断能力 1.80
21.留作业的能力 2.03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 1.86
22.教具演示的能力 1.87
23.科研、教研能力 1.87
24.板书能力 1.91
25.把握相关学科发展并渗透到本学科的能力 1.99
26.写作能力 2.15 注:(1)重要性等级越低,越重要。

(2)各种教学能力的顺序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

由表2结果可见,实践工作者所提出的教学能力构成成分较之理论工作者的观点更为丰富,更为具体,不仅如此,此结果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项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这对指导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准确评估教师教学能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一种理论设想
我们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

基于上述教学能力的定义,我们对教学能力结构作出如下的分析:首先,教学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其“特殊性”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即教学能力的智力基础→一般教学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其特殊性依次升高。

其次,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具体活动构成的,每种活动都对应一种特定的能力,因此,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种综合体。

第三,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实施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活动的执行成分,还应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调控成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教学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见图1)
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活动,因此,它有鲜明的智力基础。

在众多的智力成分中,我们认为有三种能力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即: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

分析性思维是由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问题解决活动构成的思维,它的基础是形式逻辑。

分析性思维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系统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新、发现、发明、想象、猜想等问题解决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与教师教学活动中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启发性等有密切的关系。

实践性思维是指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

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它会因人、因时、因材而各不相同,所以教师面对更多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特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 blem),既没有明确问题空间,又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因此,教师的实践性思维与其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是密切相关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从科学的角度看,尽管教学活动本身千差万别,但并不是无章可循的,也可以发现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即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其中,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能力诸成分中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

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学习准备性与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能力等。

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准备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操作的手段(或方式)看,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连贯性等;(2)非言语表达能力,如言语的感染力、表情、手势等;(3)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

从教学操作活动的内容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1)呈现教材的能力,如恰当地编排呈现内容、次序,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等;(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等;(3)教学评价能力,如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等。

上述三种能力互为关联,教学监控能力分别与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直接相关,而教学认知能力与教学操作能力的联系往往是通过教学监控能力而实现的。

学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授某一具体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语文教学能力、数学教学能力,这种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更为具体。

三、教学能力的动态分析
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深刻认识教学能力,还必
须从
教学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能力。

教学活动在时间顺序上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针对每阶段活动的内容、能力表现,我们提出如下一个模式图(见图2):教学前阶段,又称教学的准备阶段,影响制定教学方案的因素有两大类,其一为教师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观念与教学动机;其二为教师之外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
学生特点、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环境。

这两大类共同决定了教学方案的内容构成,例如,如
何分配教学时间,选择何种教学媒体,组织何种活动等。

教学中阶段,即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

在这一阶段,教学行为是外在的、可观察的,如教师的板书、提问、演示等,这种行为又可定性地区分为三种活动,即呈现知识、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

针对这三种活动,不论哪一种活动,其顺利进行都有赖于教学监控这一因素的调控。

教学后阶段,从时间上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这一阶段是拓展传统课堂教学概念的重要环节,即课堂教学结束并不等于教学结束,尤其是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通过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是必须重视和加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罗明荃.教学论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罗树华,李洪珠.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省教育出版社,1997.
[5]孟育群,等.现代教师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7]周作云,等.教师心理学概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8]朝阳区教科所课题组.关于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能力结构自我认识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
(1).
[9]申继亮,等.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观的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8(1).
[10]辛涛,林崇德.教师心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
[11]沃建中,申继亮,林崇德.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6).
On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Shen Ji-liang W ang Kai-rong
(Institute of Dev elo pmenta l Psy cho log y,BN U.,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 eaching is mutua l activities betw een teacher s and students,in w hich kno wledg e,skills and ethic no rms ar e mediums.The co re fa ctor that a ffects tea ching effects dir ec tly is teaching abilities.The fo llowing th ree aspec ts a bo ut teaching abilities a re discussed:(1)T he na ture o f teaching a bilities.T eaching activities a re bo th scientific and ar tistic,while teaching ability is the co mbina tio n of g enera l a bility and concre te abili ty;(2)T he constr uct of teaching abilities.Based o n the view o f theor etical and empirica l studies,the autho rs think tha t teaching a bilities a re composed o f pa rticular subjects,Such as teaching ability, g ene ral teaching ability and basic cog nitiv e ability o f teaching,and the r ela tio nships amo ng the thr ee a re discussed;(3)T he process analysis o f teaching abilities.The teaching pr ocess is divided into th ree stag es, and in each stag e differ ent teaching a bilities a re necessa ry.The abo v e discussion w ill deepen o ur under sta nding about teaching abilities,pro mote fur ther research o n it,and pr ovide with g uida nce fo r teacher's t raining.
Key W ords:teacher,teaching abilit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