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关于理性选择理论

关于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也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该理论主张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个人收益最大化,即选择对自身有利且符合个人利益的方案。
根据理性选择理论,个人会通过权衡利益和成本来做出最佳选择。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是有目的且理性的,他们会评估不同选择的利益和成本,并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方案。
此理论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相关,即个体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它对理解个体行为、群体行为、机构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理性选择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如集体行动、犯罪和社会规范的形成等。
然而,理性选择理论也存在一些批评和限制。
一些学者认为理性选择理论过分强调了个人的自利动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如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此外,人们的决策也可能受到局限性和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总是符合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
理性选择理论是解释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一种理论框架,强调个人在选择时会考虑自身收益最大化。
然而,它也有其限制,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和因素来更全面地解释决策行为。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 择理论
詹姆斯.科 尔曼
经济学与社会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人们为 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人们为何不作出选择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具体假设 核心内容 基本原理 基本问题
发源
一、理性 选择理论的 经济学基础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发源: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核心内容:人以理性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其效用最大化。
(三)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微观层面的产物,是理性的行动者的有意 创造,而不是既定的。
微观——宏观——微观:社会规范形成后包含着利益, 遵守就会获利,否则就会受到伤害,人们情愿放弃对 某些自我行动的控制来换取对他人行动的控制,以便 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规范形成 和实施的 过程。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先社会关系已经退居次要地 位,由现代法人行动者组成的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取 代了自然形成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 动月俩月少,而与法人行动者相关的社会行动越来越 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个人大多被法人团体所控制,服务一 个组织,拥有特定利益,有高收入, 但是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控制权,这 种权利在为他们服务的法人手中,社 会的基本活动越来越多的为无形的法 人行动者所控制。
自然人 法人
第二讲理性选择理论

10
3、博弈与系统均衡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的 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称对策论。社会 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独特的非合作博弈,是 一个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 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 积极选择其他战略,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 种均衡。换言之,均衡是缺乏改变激励的结果。
谢谢!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讲 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三、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 四、理性选择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1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目前这 一学派在西方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中有很大 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中“理性选 择理论”,它不仅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还试图解 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 会学家J.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G.贝克尔。科尔曼1990 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为这一学派的建立了较为 系统的理论体系。
12
3、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
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 理性选择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 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 因,因而避开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 一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 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 往、在群体、制度中的行动时受到后者的制约的,并在 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这就避开了宿命论和 唯意志论的两个极端。
第5讲理性选择理论

第5讲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基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型,它认为个体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并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方案。
这种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在这一讲中,我们将探讨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并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方案。
这里的“利益”或“效用”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可以指金钱、时间、健康、快乐等任何对个体来说有价值的东西。
在做出决策时,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偏好、目标和限制条件,评估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然后选择最优的方案。
1. 自利性:个体在做决策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2. 完全信息:个体在做决策时拥有所有相关信息,能够准确评估各种方案的后果。
3. 预期理性:个体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测,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期。
4. 最优化:个体会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方案。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领域1. 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企业决策、市场均衡等方面。
2. 政治学:在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被用来解释选民行为、政治家决策、政府政策制定等。
3. 社会学:在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社会变革等。
三、理性选择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性选择理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例如,在购物时,我们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质量、品牌等因素,然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在找工作时,我们会考虑薪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决策时,我们会权衡各种可能的后果,然后选择最优的方案。
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预测人们的行为,以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
然而,理性选择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它假设个体具有完全信息、预期理性等特征,这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总是成立。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3.2.3理性选择理论对组织的研究
• 法人概念 • 个人与法人的关系 • 个人如何构成法人
3.3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价
贡献 • 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 • 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系统实行微观与宏观相 结合的社会行动理论。 • 提高了社会学分析社会问题的精确性和解 释能力。
2.理性选择理论的背景
• 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 • 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3.理性选择理论内容介绍 3.1理论基础
• 经济学基础; • 社会学方法论基础; • 交换理论的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2理性选择理论内容
• 理性选择理论基本概念。 •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 从微观分析上升到宏观分析。
3.3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价
不足 •个人的非理性因素难以确定。 •无法规避所谓的纯经济活动。 •法人行动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抽象,有 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理性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中国从泛政治化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中国社会基础的改变
3.2.1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
• • • • 行动系统 行动结构 行动权利 社会最优
行动权利
• 吸烟的例子
吸烟者 不吸烟者
吸烟者
1
2
不吸烟者
3
4
3.2.2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 人们的理性行动总是在一定规范指导下的行 动,因此,理性选择理论应当对社会规范 展开彻底的反思性、批判性研究。
3.2.2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提纲
• • • • 科尔曼简介 理性选择理论的背景 理性选择理论内容介绍 理性选择的现实意义
1.科尔曼其人
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应用

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应用1. 理性选择理论的概述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描述人们在选择行为时如何权衡成本与收益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评估各种可能的选项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人们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会进行判断,而且他们趋向于选择最优解。
2.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成本收益比较、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
成本收益比较指的是人们会在各项选择之间比较其成本和收益,并选择使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选项。
效用最大化是指人们优先选择可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选项,效用可以是物质上的利益、满足感或其他个人价值观的实现。
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受到信息有限、时间压力、认知偏见等因素的影响。
3. 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领域理性选择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可以解释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中做出的决策。
个人会选择最合适的工作、购买最满意的商品,企业会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市场定位等。
在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用来研究社会中的群体行为,如犯罪、投票行为等。
政治学中,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政治参与、选民行为等。
4. 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性与扩展理性选择理论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人们具有完全信息,但现实中信息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往往只能做出有限的选择。
其次,理性选择理论忽视了个人偏好和价值观的差异,没有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此外,理性选择理论也没有考虑到集体行为和集体利益的情况。
为了弥补这些局限性,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扩展和修正的理论。
例如,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组织理论研究了组织内部决策的合理性;博弈论探讨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策略选择等。
5. 理性选择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理性选择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该理论揭示了人们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人们的行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入
理学理论 , 而个体主义、 微观主义 求经 济利 益 最大化 ,而 且顾 及权 利 、 地
科尔曼理性选择 理论还受到 了社会
社会学理论则不 断扩大 自己的理论视野 , 位 、声望 、信任和 评价等等 “ 非经济 因 学中霍曼 斯的交换理论 、政治哲学与社
这 试 哿 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纳入到自己的 素 , 些也是理性人 追求利益 最大化的 会哲学对 规范和法规的分 析以及纳什 的 理论范围之中。科尔曼的理 1 生选择理论成 目标 和 内 容 。 理 性 行 动 是 为 了 达 到 一 定 博弈理论 的影响 。这些理论 不仅注重经
微 观 面 向 与 宏观 面 向相 脱 离的 不足 。
基础有 三 : 一是经济学基 础 ; 二是方法论 论个人 主义是微观经济学 的基础 ,也是
基础 ; 三是交换理 论基 础。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方法论 。 方法论个体 主义是用 系统 的不 同组
关键 词 : 理性 选择 理论 ; 宏观微 观 分析 ;
济 社 会 学研 究 。
的有 目的的选择 。经济学关于 “ 理性人 ” 法论个人 主义可以为宏观 理论寻找微观
的假 设 ,主张人们 的一切经 济行动都 受 的基础 , 科尔 曼认为 , 社会关系的建 立实 西方社会学 自孔德以后 , 受二元论 哲 物质利益 的驱动 ,这一 假设 受到了社会 际 上是 两 个 理性 人 之 间 的一 切 经 济交
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科尔曼理 1 生选 尽管经济 学中关于 “ 理性人 ” 的假 设有很 动的基础 层次上对社会行动和 宏观社会
合 .提 出 了社 会 理 论 研 究 与 发 展 的 新 方 者 行动将 社 会形 式与结 构概 念相 结合 。 社 会关 系的 内容和 形式 而不是 相反 , 这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年第!%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卷第!%期#!!!!!!!!!!!!!!!.,/0123,4562,161789:616;<02<6,1=,33>7>"?,3-(-+,-!%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丁玉洁"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摘!要"!!本文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了简要述评!!关键词"!!社会学理论"选择理论"交换行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隐含着对社会行动者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预设$但是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内的不同理论的分野主要源于对行为的不同假设$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对人的行动持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占据了主导地位$亚当%斯密认为人的理性在于他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最大的需要$个人利益最大化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在人们追逐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他们对人的行为的假设认为!个体的行动决定是合乎理性的!个体可以获得足够的关于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完全信息假定#!并据此进行理性地计算和分析!从而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选择决策方案!以获得最大效用或利润"效用最大化假定#$自%#世纪"#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开始借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它们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理性选择理论"N2<6,123=B,6I>A B>,0P#就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同经济学一样!首先承认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但社会学与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动的假设和研究侧重点有很大不同$经济学认为!人是依据个人稳定的利益偏好"K0>4>0>1I>#在各种行动中做出选择的!而社会学则认为!人的行动是受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制约的$社会学有关理性选择理论的论述最早始于霍曼斯"G>,07> a,:21;#!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群体动力学重新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随后!布劳"R><>0]32/#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宏观社会学则始于!)($年!其后!随着(理性与社会)期刊的出版"!)()年#和!))#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理性选择研究分会的诞生!理性选择理论进入运用阶段$而科尔曼".2:>;?Y?=,3>:21#!))#年出版的巨著(社会理论的基础)!则标志着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正式确立$霍曼斯&从个体理性出发的交换行为主义霍曼斯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世纪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通过上个世纪早年的社会人类学影响到了社会学理论并最终促成了交换理论的产生$同时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想也对霍氏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试图将行为主义原则运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霍氏在(人类群体)一书中试图通过不同群体中的五个个案得出一个描述性总结$这些归纳的目的旨在强化其所推崇的交换原则和个体理性主义原则$霍曼斯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中对理性命题做了重要发展!他认为行为的一般特征是关注的中心!而行为的基本形式是其基本的过程$他强调所探讨的基本社会行为是那些人们自然而然采取的行动!无论其是否意识得到!行为有其内在的控制规律$对小群体的分析在于提示制度中内含的人类行为共性!在制度化的结构中!那些理性化的规则使霍氏进一步意识到理性设计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遵循演绎原则!他提出了一些一般性命题,*%+成功命题,对所有人类行动而言!其行为越频繁地得到回报!其越可以遵循这些行为$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种特定刺激伴随丰对某人行动的回报!那么目前的刺激越类似于过去的刺激!某人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者与之互相类似的行为$即情境再现可以导致行动再现$价值命题,行动的结果对某人越是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该行动$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频繁地得到某种回报!该回报的追加对他来说越没有价值!在分析人类理性一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时!他认为人类每一次的行为未必达成最终的理性!霍氏将之称为人类的悲剧$攻击’赞同命题,行动得不到预期回报或得到惩罚时!某人会被激怒而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而行动得到预期回报!或回报大于预期!或没有得到预期惩罚时!某人会因此而高兴进而可能采取赞同行为$在各自的前提下!无论是攻击或是赞同!行为都对他有价值$霍曼斯最终提出一个总结性命题!即理性命题!他指出!在选择行动时!个人会选择他在当时所认识到的结果价值与得到结果的概率相乘之积较大的行动$他提示我们!人的行动是由成功和价值共同决定的$由此可见!霍曼斯是一种现实理性主义的立场!在他眼中!理性人是相对的理性人!现实的理性人!而不是绝对的理性人.理想中的理性人$这也恰恰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特色$但霍氏并没有避免功能主义的循环论证$另外!其将人类行为归于心理行为也受到颇多批评$布劳&社会交换中的理性选择与霍曼斯把一切社会活动都看成是交换行为的观念不同!布劳把交换理解为特定类型的交往$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自愿性行为!并期待他人回报$由于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行动!因此参与交换过程的行动者与精于计算的&理性经济人’模型有很大类似之处$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无疑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此外!他认为经济交易中的&边际交易递减’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但是!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还有很多不同$在经济交换中!货币是一切价值的媒介!而在社会交换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模糊性$而且社会交换中人的目标往往是多重的!人们的兴趣.偏好也常常自相矛盾$另外!布劳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他认为!人们的选择还可能受到信息不完全以及社会规范的制约$布劳认为!影响社会交换的社会规范主要有两种,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前者是指!一旦发生社会交换!受惠一方就必须承担和履行义务$后者是说!对既定的交换关系报酬与代价的比例所作的社会规定!它直接制约人们报酬期待的程度$在整个交换过程中!一旦违背互惠规范或公平规范!都会导致交换过程中止或冲突的产生$但布劳强调!由于在社会交换网络中!每一方在交换中完全遵守互惠和公平规范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交换关系既有其平衡和稳定的一面!又有其紧张.冲突的一面!在分析时此两方面都应考虑$布劳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所提出的理性原则比较散漫!但其中丰富的思想不少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暗合$科尔曼&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吸收了上述学科和理论的有益成果!以及纳什的博弈论思想!在经济学.社会学方法论以及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主张必须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行动者的行动!&局外人认为行动者的行为不够合理或非理性一!并不反映行动者的本意$用行动者的眼光衡量!他们的行动是合理的$’*$+但理性选择理论的目标不是理解一种特别的行动在行动者看来&为何’是合理的!而是展示对行动者而言是合理或理性的行动如何能结合起来产生社会后果$这些后果有时是行动者预期的!有时则是预料之外的!有时对社会而言是最优的有时则否$这一点也正构成了其与功能论的差别$他以&理性’为基础解释了个体的目的性行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理性选择理论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是强调一种目的性.有意图的行动$其基本假设的出发点是&理性人’!而$)!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丁玉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级社会学硕士$%##&年!%月第(卷第!%期丁玉洁!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述评H>I-%##&##################################################?,3-(-+,-!%不是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社会人#和韦伯理论的"组织人#$更不是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的基本内涵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而这种"效益#并不只是局限于狭窄的经济领域中$它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等众多内容%其价值取向不一定是经济目的或自私自利的$也可以包括利他主义(社会公平(爱国主义等内容%此外$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关注的是众多个人的理性选择$而不是一个人的理性或非理性选择结果$这些都与经济学不同%科尔曼承认制度和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制约%但他反对将规范作为既定的条件$而是研究规范如何产生并且在行动者之间怎样维持%他认为%"规范指明人们认为什么样的行动是合乎体统或正确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有创造的$创造并维持规范的人认为$如果规范为社会成员所遵守$他们将获利)如果人们违背规范$他们将受到伤害%#&&’规范蕴含着利益%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产生了对有效规范的需求$有效的赏罚措施是规范真正建立的必要条件%与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相比$科尔曼的理论不但较为精致和系统$而且兼容了社会学重视规范的传统%可将科尔曼为首的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归纳为!以宏观的社会系统行动作为研究的目标$以微观的个人行动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行动%合理性是理性行动者的行动基础$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通过研究个人的行动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微观’宏观的连接%可见$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至少对传统的经济学理性假设做了三方面的修正!一是改变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以有限理性*Q,/19>902<6,1236<P+取代)二是承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三是关注制度文化等因素对个人偏好和目的性行动的影响作用%但理性选择理论并非完美无缺%首先$任何行动者的理性选择都必须涉及到个人的偏好(欲望(预期和决策$不确定性总是无法排除的%而感性选择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发生的行为$ "它作为广大基层社会成员展开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比理性选择更基础的地位和意义%#&*’因此$过分强调理性而排斥感性必然成为理性选择理论的缺陷%其次$一切经济活动都嵌入社会生活之中$无法假定人们只存在着只为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纯经济活动%嵌入性理论认为$风俗习惯(公共义务(政治权威(法律行政要求(社会认同等构成的社群规范非常重要$经济活动也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也存在解释的死角%有鉴于此$在运用这一理论说明经验问题时$需要圈出其解释范畴!首先$在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以管理人代替经济人$以寻求满意解取代最优选择)区分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只将理性行为纳入理性分析的框架)将个人目的和偏好作为受制度影响的内生变量纳入研究范畴%其次$正确处理个人行动选择与制度之间关系%对个人理性选择的研究不是为了刻画个人自私的心理$而是为了考察何种制度会使追求利益的人有搭便车的机会$或者说何种制度可以减少搭便车的机会$使个人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损害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研究个人行动选择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怎样通过行动权力的交换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个人选择的分析必须以对制度的把握和理解为前提%这样的立场可以使理性选择理论更接近社会现实$更具解释力% "注释&!’谢立中主编_,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_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同上$%")’%&!&$’科尔曼_社会理论的基础&M’_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科尔曼认为$"社会人#的假设把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起点$人只是社会系统中已被社会化了的元素他只是被动地按照社会规范行动)同样$"组织人#的假设也是侧重对组织结构和角色分工的分析$它忽视了对组织中个人动机和利益结构的分析%&"’转引自文军_从生存理性选择到社会理性选择_中国社会学网$L L L-;,I6,3,7P-I2;;<-I1&&’同$$%&&页&*’刘少杰_制度场变迁中的感性选择*.+$吉林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谢立中_,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_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科尔曼_社会理论的基础&M’_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_制度场变迁中的感性选择&.’_吉林大学学报$ %##$-%@!丘海雄_理性选择理论述评&.’_中山大学学报$!))(-!!责任编辑"文哲:::::::::::::::::::::::::::::::::::::::::::::::::!"上接第)!页#三#日韩公务员任用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是一国公务员制度完善实施的基础一个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正常运转$离不开它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就日本政府而言$,国家公务员法-是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法$此外又颁布了,地方公务员法-$而与,国家公务员法-配套的法规(各项补充规定(条例及实施细则就有数百个$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适应特殊职的"特例法#$如检察厅法(外交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法(警察法等等%如此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其公务员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自!))$年实施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完善这项制度%%##"年@月%*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从法律的层面肯定了我们实施了十多年的公务员制度%但是这还只是一个母法$还远远不够$除了这个基本法律之外$我们还应该抓紧建立各项配套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之相辅相成$以求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中组部(人事部表示!初步打算制定二十多个配套法规$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公务员管理需要的(协调配套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借鉴日韩引入"开放型#任用制度的做法日韩两国在改革中实行多样化(开放型的人才引进方式%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事务也日益复杂$专业性也不断增强$机关内部一些职位需要特殊技能(经验或资历$而这些专业人才机关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来$有的甚至不可能通过机关自身来培养$另外对于一些社会通用性较强的事务性(辅助性工作$有的机关会从社会上直接招聘适当的人员来做$现实的需要也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开放型的用人式%事实上$在实践中我国已经出现了这种用人式$%##%年始于吉林省的政府雇员制正是这种式的体现$随后武汉(无锡(深圳(珠海等也纷纷实行这一新的制度%政府雇员制的出现$反映出政府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但是雇员制在各省有着不同的模式$雇员也不是公务员$无法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树立新观念!共同探索聘任制政府雇员制的实行为我国公务员法关于聘任制的规定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平台$如果政府雇员行聘任制公务员之实$那么规定公务员可以实行聘任制就是将政府雇员制纳入到公务员制度中来$在一种制度中解决用人问题%,国家公务员法-在我国固有的公务员任用制度下将职位聘任写入了法律$这正是"开放型#任用方式的一种体现%一些专业技术性和辅助性的职位便可以运用"聘任#这种弹性化的用人方式$它可以为机关吸引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为专业技术人才开辟一条合法的渠道$为使用辅助性(操作性的人员提供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政府公务员实行聘任制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体制性因素还有待解决$我们应该从制度创新的高度来认识$任何一个新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在实践中来检验它的成与败$但不可否认聘任制的的确确是公务员任用制度的一次创新%如果这一弹性化的任用方式得到有效实施$它将把我国人事管理法制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注释&!’史本通-我国地方政府推行政府雇员制要慎思笃行&.’-技术与市场$%##"*!%+!$(’$)&%’&$’&韩’金荣枰著$陈正志$罗乐译-韩国的公务员制度*上+*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沈美华-日本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车美玉-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最新动向&.’-鲁行经院学报$%##$*"+!!’$&&’沈毅-韩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与改革&.’-当代韩国$%##"年春季号!$%’$*!责任编辑"正元!@ )。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总结

经济社会学乔治.齐美尔在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吸引原则价值原则权力原则张力原则经济社会学的定义1976年,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复杂行为。
科尔曼社会学理性选择的杰出代表。
1992年,《社会理论的基础》。
科尔曼的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1.个人行为具有目的性2.个体方法论3.重点解释社会系统行为4.合理性是理性行为的基础理性选择的理论假设:1.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利益追求者。
2.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以选择.3.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4.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序.一元论方法一元论(Monism)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乃本体论的分支。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中性一元论认为,物质或精神皆为唯一实在者的我们观测到或认为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此外,基督教中的一神论亦是一元论的例子。
理性选择理论中来源于经济学的关键要素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四个关键因素:a方法论个人主义b行为者最优化原理才c 社会优化社会网: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的基本要素:节点与联系社会网要素:机构性要素、规范性要素、资源型要素、动力性要素市场主体: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市场规则内容: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结构的四种主要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有数量极多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无差异且买方对卖方没有特别的选择;各种资源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买卖双方完全掌握产品和价格的信息。
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1、古典社会学理论韦伯:对交易和竞争进行了概念区分强调市场竞争中权力的作用论述了从纯粹非理性传统市场到理性可计算市场2、市场社会学分析的复合帕森斯于斯梅尔塞的《经济与社会》边际主义革命与市场现代概念的建立市场转型的三个基本命题:市场权力命题市场刺激命题市场机会命题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依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或约定而享有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力。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深入评述。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个体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随后,本文将对该理论的优势和贡献进行评述,包括其在解释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未来社会学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通过对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评述,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该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着“理性行动者”的假设而展开。
他认为,社会系统中的个体行动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进行权衡和选择。
这种理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包括对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考虑。
科尔曼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制度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会影响行动者的选择范围和决策过程。
因此,在分析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时,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
科尔曼也提出了“社会最优”的概念,即理性行动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可以达到一种社会最优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社会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安排和制度的有效设计。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实现社会最优的可能性。
政治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

政治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包括关于个体行为人的动机和目标以及行为发生条件的模型的独立论点。
对动机的关注源于方法论个人主义。
这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它只是意味着所有完整的解释必须包括对个人动机和行为的分析。
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行为者(阶级、公司、国家)不能用于理性选择模型,只是它们作为“行为者”的统一必须是合理的,而不仅仅是假设的。
动机包括行动方向(结果主义或非顺序主义)和行动目标。
工具行为是结果论的;非连续性行为通常基于价值观或情感。
工具性行为提供了关于微观基础的最佳初始假设,因为:(1)它是最不含糊的,因此研究者最容易理解;(2)它产生了明确的经验含义。
3仪器微观基础被用作理想类型,因此,它们也很有用,因为它们清楚地揭示了异常。
为了解决这些异常现象,应首先在理论的最不核心方面对解释进行修改,如果该策略失败,则应连续移动到更核心的元素。
更具体地说,首先看看模型所规定的社会结构约束在特定情况下的运作方式。
第二,可能该案例使用了错误的模型(可能该案例实际上是一个重复博弈,而不是一次性博弈,或者可能是一个鸡博弈而不是囚徒困境)。
下一步是重新评估微观基础假设。
首先看看参与者目标的具体说明——这无疑是理性选择解释中许多错误预测的根源。
最后,也许工具理性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应该在解释中使用其他形式的行动。
在理性选择模型中,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指定行动的目标。
研究者通常首先假设财富、权力和声望等总体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具有可替代性和明确的行为含义的优势。
有时会使用更详细的首选项规范。
例如,巴里·温加斯特(Barry Weingast)、迈克尔·莫兰(Michael Moran)(1983年)和特里·莫(T erry Moe)(1985年)能够构建整个国会的“意识形态指数”,甚至是相关的国会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
这种类型的详细偏好说明在理性选择模型中非常罕见——这种情况下的数据可用性使其成为可能。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全面的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主张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基于自身的偏好和利益进行理性的计算与权衡,从而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从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回顾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理性选择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研究成果。
本文还将对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包括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实证研究的困境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对话与碰撞等,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通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全面述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该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起源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并逐渐扩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理性行动者、偏好最大化、选择约束和结果预测四个核心要素。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行动者是理性的。
这意味着行动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并基于自身的偏好和利益来做出最优选择。
理性行动者具备完全的信息和计算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各种选择的可能后果。
理性选择理论强调行动者会追求偏好最大化。
这意味着行动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体系,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满足感的行动方案。
偏好体系可能是多元的,包括物质利益、社会地位、情感满足等多个方面。
再次,理性选择理论指出行动者的选择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这些约束可能来自于行动者的个人条件、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 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理性选择不仅用于分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 争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 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理性选择相关概念

1、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所讲的“理性”就是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的工具性理性。
一般认为,理性选择范式的基本理论假设包括:①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②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③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④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可简单概括为理性人目标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对人的行动持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理性在于他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
个人利益最大化是通过交易实现的。
人们在追逐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理性人的假定。
他们对人的行为的假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个体的行动决定是合乎理性的(指为达到目的而选择的手段);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充分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完全信息假定);以及个体根据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按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标选择决策方案,以获得最大利润或效用(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假定)。
格雷鲁维特认为主流社会学强调宏观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典范占据支配地位。
社会学侧重于解释人们为什么不作出选择。
在社会学中,非主流的理性选择理论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
但是近二、三十年来,理性选择模式有逐步兴盛的迹象。
六十年代兴起的社会交换理论相当大程度上认同理性选择理论的前题。
一些学者开始以理性选择理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
例如奥尔森(01son. M)用于分析集体行动。
贝克尔(Becker,G.S.)用于分析政治和法律、犯罪与惩罚以及婚姻和家庭等社会现象。
科尔曼(Coleman,J.)以理性选择理论为立足点,发展出新的社会行动理论,成为社会学中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作者:周长城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一改对经济学方法冷漠的态度,开始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颇为注意,并把它们运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
[1]而今天,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是社会学界的新趋势。
最为著名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尔(Gary Becher)的研究,贝克尔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持用经济人假设,即寻找最大利益的理性代表之假设,解释人类的行为,坚信市场机制能够比其它人为组织更好地解决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则是社会学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以理性的行动,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理性选择理论的出现说明当今社会科学的研究呈跨学科态势。
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贡献应分别归功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门不同的学科。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贡献最早始于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的《交换的社会行为》,他运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群体动力学以及其它理论重新解释了小群体的行为,从而构建了社会交换的形式。
霍曼斯的开山之作为学者们在以后的社会心理实证研究中提供了社会交换的理论基础,随后,布劳(Peter Blau)在其著作中运用社会交换思想研究了正式组织以外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交换。
[2]政治科学引进理性选择理论几乎与社会学同步,首先是阿诺(Kenneth J.Arrow)把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福利经济学,其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之中。
虽然此书发行于1915年,但是由于领域的限制,没有在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阿诺的学生唐斯(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涉及了政治系统,唐斯的著作反映了新古典经济学在政治科学中更广泛的应用。
布坎南和塔洛克的《赞同微积分》、奥尔森(Mancur Olson)的《集体行为的逻辑》相继问世,同时《公共选择》期刊出版,这些都说明学者们在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广泛地使用了理性选择理论。
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

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第一节理性选择理论概述一、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1、经济学基础从经济学,尤其是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理性选择理论具有以下假设:(1)人们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受到目标的指引。
(2)人们具有一系列等级性的偏好或效用。
(3)人们在选择行动时,要对以下几个因素进行理性计算:a.不同行动对应的偏好等级;b.每一个行动的成本;c.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方法。
(4)突发性的社会现象---社会结构、集体决策与集体行为,从根本上说是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5)理性选择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又通过下列方面决定着个体后来的选择:a.个体间资源的分配;b.各种行动机会的分配;c.在一定状况下,规范与义务的分配与性质。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个行动的发生是行动者期望从多种可能行动结果中所获得的功利的函数,行动者追求的是价值或效益的最大化。
2、方法论基础在方法论上,理性选择理论坚持的是个人主义。
他们强调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的研究。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
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另一种是个体方法论。
他主张采用个体方法论,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是侧重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或是对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
如对各个国家的自杀率与政治变迁进行的因素分析。
科尔曼主张的个体方法论是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他称之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这种个体方法论不同于心理学和某些行为科学的个体方法论,即不是仅仅依据个人动机和倾向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而是要考虑由个人到系统的多个层次,然后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层次。
因为社会系统水平的现象虽然与个人行动有关联,但是这种现象既非凭借个人意愿产生,也不能依据个人行动进行预测。
另外,理性行动理论虽然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
第二十一讲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分析与思考
• 考研热
• 毕婚族
• 这些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行为是一种理性选
择吗?
社会交换系统
• 科尔曼关于行动系统的基本观点是,行动者之间所 形成的基本关系是交换关系,交换分析模式的基本 要素是:行动者、资源和法规(明确资源在行动者 之间如何分配的规定);
• 利益、控制、实力、价值成为交换系统分析的重要
而又相互作用的行动系统怎样共存”,即如何阐
释个体行动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
理性选择行理论的基本原理
V= BP-P’C
V:预期行动的纯价值 B:预期效益 C:预期代价 P:行动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P’:行动获得失败的可能性 v>0,行动发生;v<0,行动不发生
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
1 、科尔曼创建理性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主要针对主流 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尔曼认为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主要包括交换关系
、市场、分离的权威关系等十种关系。
行动的权利
权利结构规定了每个行动者对何种资源有自由处置权或
利用这些资源采取行动的权利。科尔曼指出,“权利既
依赖于权力,又依赖于他人的承认”。 权利结构是由行动所涉及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行动者 可以依靠强力或影响力强制其他人承认他的要求,也可 以依靠共识,形成规范,使“有关他人”承认他的权利。 “社会的认可是权利存在、消失以及转让的前提条件。 权利的实施必须以权力予以保证”
2、独立生存:职位之间不一定是互惠交换,但所有成员 都做出一定的贡献,它们的工作一方面使法人组织受益, 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可以从法人那里取得报酬。 3、总体生存:在法人内有些成员的贡献大于法人为其提 供的报酬,另一些成员所得到的报酬却大于他为法人所 做出的贡献。但是对法人而言,只要全体成员的贡献大 于法人付给其成员的报酬,它就能维持下去。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理论简介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 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 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 立场和思想源泉。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 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它是当今 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局限性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它不仅对社会学的难题—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作了理论尝试和经验分析, 也对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如法人行动等一些中观层的课题)给出了启示。此外,它对社会学开展与经济学的对话提 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利于社会学由边缘走向中心。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 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 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正如他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明示的那样,“本书充 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需求。只有特定的社会理论,而并非任何社 会理论均可满足上述需求。其原因在于创建社会组织不仅需要有关系统活动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系统组成部分 的活动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此种社会理论需求方法论上的个体论。由于获得上述知识必须以理论与研究 的密切结合为基础,此种方法论上的个体论必须促进这一结合。创建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目的的行动,因此其理 论基础必然是理性行动理论或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经济社会学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它应当不断吸 收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学科体系。
科尔曼-理性选择

从理论阵营上看,科尔 曼属于微观取向,但他 的《社会理论的基础》 一书,力图探究的是分 析宏观水平的现象如何 经由微观水平的行动而 涌现出来从最基本的人 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 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 的数学分析。内容详尽,
由浅入深,理论性强
一般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后果是如何从受制度和环境的种种可能的 制约的有目的的行动者的行动中涌现出来的。 1、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过程或程序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选择与决定
2、环境向个人或集体行动者提供机会。举个例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合作 共同抗日,国民党的政策由剿共变成联共,这就为共产党发展自己的力量提供了绝佳的机 会。
3、环境对偏好、信念、意志和价值观都会自然发生约束和强化的影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 约束可能改变人的偏好、信念和价值观。比如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偏好 信念价值观也许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二、理性行动者:用理性行动者及其行动来解释一切系统水 平的现象、关系、结构和组织。 包括有两关键意涵 1、目的性行动 2、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 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考虑对其有影响的 各种因素。 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 的行动原则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行动者是依 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原因 1、便于理论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称述的原则相比,具有更 强的预测能力。 2、有利于保持理论的简洁。
Thank you !
一般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后果是如何从受制度和环境的种种可能的制约的有目的的行动 者的行动中涌现出来的。 1、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过程或程序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选择与决定 以中国的革命为例,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生活痛苦,政府腐败。为了推翻国民党的腐 朽统治,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就发生了选择与决定的问题。毛泽东看 到了中国农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于是决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获得革命的顺利。 环境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环境对人类行为不论是个人合伙集体行动者的行为都有很大的约束作用,环境将无穷的 抽象的可能的途径和方法,缩小成为数目不多的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还以中国革命为例, 当时的中国,反革命力量在城市中非常强大,先夺取城市来导致全国革命的成功经实践证 明是不可行的,这一客观的社会环境就约束和限制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在城市采取行动, 反而转向农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权威“ 与 ”信任“
权威关系的形成
行动者为更好地满足自身利 益,将自己的权利或资源的 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从而形 成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威关系。 如政府中的各级行政官员, 形成三方及三方以上的复杂 行动关系。
信任关系的形成
同权威关系相似,行动者转 让某种资源,但转让的事物 有所区别,信任关系强调行 动者做决定时要考虑的风险 因素,权威关系更强调资源 和行动的控制权。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不同,对于社会规范,科尔曼认 为社会规范是在行动者的微观互动中形成的、伴随着 一定的赏罚措施来影响人们行动的宏观社会建构。
(六) 理性行动理 论的分析框 架
实力:存在于行动准则对某些事件所拥有的控制权中。
总体逻辑思路:个体拥有某些资源 控制 己最大利益 与他人交换 达到自己目的
代理 人的 出现
满足自
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法人行 动者 法人组织 的生存与 发展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原先社会关系已经退居次要地 位,由现代法人行动者组成的人工构建的社会环境取 代了自然形成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 动月俩月少,而与法人行动者相关的社会行动越来越 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法人行动 与社会变 迁
个人大多被法人团体所控制,服务一 个组织,拥有特定利益,有高收入, 但是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控制权,这 种权利在为他们服务的法人手中,社 会的基本活动越来越多的为无形的法 人行动者所控制。
(一)、理性个体与群体团结
群体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物品是“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特点则是即 能被群体内部成员获得也能被外部成员获得,产生的问题——“搭便 车”现象,即一个理性行动者尽量少的参与物品创造,同时期望从他 人创造的物品中获利。 “监控”与“赏罚”。
Part 3:其他社会学家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的研究 的分析
长期以来的社会学理 论(以功能主义为代 表)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采用个人主义方法的原因
第一:可使反目的论者的批判 失效。 第二:社会科学与其研究对象 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第三:“人是具有目的性和责 任感的行动者”。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三、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扩展和发展趋势
基本问题:对社会秩序的重新说明。理性选择者认为现有的社会理论 忽视了从行动者的性质和关系上解释社会系统的产生过程,所以理性 选择理论试图解释在各类行动者有目的的行动下,社会制度如何形成 的。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基 础
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方法论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整体主义方 法暴露了越 来越多的不 个人主义 整体主义 足,他们过 于强调社会 结构因素对 个体 社会 人的行为的 制约作用, 忽视了人的 对有目的的个体行动 对社会系统层次问题 主观能动性。
(三)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微观层面的产物,是理性的行动者的有意 创造,而不是既定的。
微观——宏观——微观:社会规范形成后包含着利益, 遵守就会获利,否则就会受到伤害,人们情愿放弃对 某些自我行动的控制来换取对他人行动的控制,以便 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利益。
规范形成 和实施的 过程。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一、科尔曼的生平及其社会理论观点
科尔曼逐渐脱离了传统社会学 的束缚,不仅研究社会环境与
二 十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前
科尔曼遵循经验功能主义范 式,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和社会政策研究工作。如工 会民主、集体行为、医生中 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教育等。
二 十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后
传统社会:社会资本由家庭、邻里、 社区等原始性社会组织所提供。依 靠这种结构,社会不断发展。 现代社会:原有的传统社会组织衰 落,社会资本被侵蚀,所以我们要 重新建立社会资本,如增强家庭生 活与养老保障。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理论行动理论认为,行动者均有一定的资源和时间, 并通过对二者的控制获得一定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的 偏好,但是大多情况下行动者所掌握的资源无法完全 满足自身利益需要,这就需要与其他行动者进行 交换, 重要因素 从而使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 价值:取决于行动者在其中所具有的利益。
方法:第一,法治的规范;第二,道德机制的调节。 但在控制法人行动者这条路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Part 3:其他社会学家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赫克特的基本观点:个人有一系列等级的效用和偏好;人们寻求这种 偏好的最大化;社会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 突出“群体团结”的概念,分析“依赖”、“监控”、“赏罚”与群 体团结和社会控制的关系。 个人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则人们必须相互行动,依赖他人,所以满足 个人偏好的物品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有保证。
社会均衡: 在某种情况下,行动者之间的交换使双方 都获得利益,并且交换的形式稳定在一定的状态。这 种状态是相对的状态,是相对于不稳定不均衡而言的, 所以不是一种理想状态。
(四) 社会均衡与 社会最优
社会最优:一定社会系统中最佳的均衡状态。
在某些行动结构中,社会均衡与社会最优合二为一; 但有些情况下两者则截然不同,。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一、科尔曼的生平及其社会理论观点 二、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的概念体系和 分析框架
03
三、法人行动
理性和非与理性二分法
人到底是自私(理性)的还是唯意志主义(非理性)的; 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到底是纯粹工具性(理性)的还是规范和道德(非 理性)的; 人到底是根据效用最大化行动(理性)还是被感情和无意识的欲望所 支配(非理性)。
经济学与社会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人们为 何作出选择,后者强调人们为何不作出选择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具体假设 核心内容 基本原理 基本问题
发源
一、理性 选择理论的 经济学基础
Part 1:理性选择概述
发源: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核心内容:人以理性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并使其效用最大化。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人一出生的资本: 一是由遗传天赋所形成的人力资本。 二是物质条件,如土地,货币等。
(五) 社会资本
三是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
指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中。
出现问题:
表现形式:(1)义务与期望 (2)信息网络 (3)社会规范 (4)权威关系 (5)社会组织
第一,自然人与法人行动者的互动中容 易违背诚信原则。第二,法人行动者往 往会利用它的最独特优势侵害自然人的 利益。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法人组织同自然人一样趋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继而 也会发生许多问题,如造纸厂对河流的污染,矿产的 乱猜乱开等。
法人行 动的社 会控制
有必要对各类法人行动者进行控制。
自然人 法人
相似处
(1)都拥有一定的资源(2)都采取一定行动谋求某 种利益(3)有“稳定的偏好”(4)有权决定自身行 动(5)有一定的义务并可为自身行动承担责任 动机和利益是通过内部交 换决定的
动机和利益是个人性的 区别处
权利所有者与行使者是同 权利所有者和行使者是一 一的 分为二的。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而且认识到个体之间的互动也 可以创造系统运行的方式。于 是将个体的理性作为自己理性 社会行动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 和研究起点。并且在建立分析 理论框架中注重微观-宏观之间
的过渡问题。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社会学主要任务: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解释个体行动,但同时他认为 自己的研究并非直接着眼于宏观现象,而是注重系统行动的内部分析。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强调理性行动的结构, 弥补了过去社会学研究在微观与宏观上相对立的不足。
三、法人
行动
法人行 动的社 会控制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法人行动者: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与 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新的行动单位。目 的也是为了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如企业、学校、行政部门。
法人行 动者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组成的统一的行动单位取代原有彼 此独立的行动者。这个统一的行动单位即是法人行动者。
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研究组织在不断变化着的内 外部环境中,如何再能适应环境变化,改进组织效能,实 现组织目标。 法人的生存方式 “独立生存” “互惠生存”
法人组织 的生存与 发展
“总体生存”
问题:贡献与报酬不一致,每个成员的理性选择都是少做 贡献,尽可能多为自己争取利益,致使法人总收益减少, 影响活力和生命力。 解决方法:尽可能将总体生存转变为互惠生存和独立生存。
(四) 社会资本
(五) 社会均衡与 社会最优
(六) 理性行动理 论的分析框 架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行动系统的元素
(一) 行动系统的 基本元素
行动者
资源
私人物品
可分割性 可转让性 可保流行 及时交付性 无外在性
事件
选举
专长
专门的技术或相貌 出众
Part 2:科尔曼的理性选择论观点
最基本的行动模式:社会行动体系内,最低限度必须有两 个行动者,而且每个人都控制着能使对方获利的资源。作 为有目的的行动者,他们通过特定的机构畸形互动并相互 依赖。 结构性相互依赖 行为性相互依赖 进化型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