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及岩石圈形成演化的一门地质学分类。
研究任务: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研究内容:变形研究、地质体成因研究、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
第一章
1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构造演化(3600-2500 Ma):
PA 3.6-3.2Ga 迁西期
MA 3.2-2.8Ga 阜平期
NA 2.8-2.5Ga 五台期
2太古宙地壳总的来说以低级变质的花岗---绿岩带和高级片麻岩区为特征。
3地壳的形成多在前寒武。
4中国太古宙岩石分布区可分为两种类型区域:麻粒岩---片麻岩与绿岩带。
5太古宙高级地质体特征:高级地质体主要由石英长石片麻状混合岩组成,不同程度的含有麻粒岩相岩石,另外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少量表壳岩石、层状侵入杂岩和镁铁质岩。变质程度从中角闪岩相到高麻粒岩相。构造上为复杂的多期变形,优势应力为近水平的剪切应力,主要产生逆冲和伏卧褶皱,其年龄范围可贯穿太古宙始末。
6地体:以断层为边界的区域地质实体。
7克拉通:指的是陆壳达到稳定状态,并在以后的地质时期内很少再受到构造变形的地区。
8克拉通化:指地壳进一步固结硬化到大陆地块的形成。
9克拉通化的主要方式:侧向增生(垂向增生)
10古陆壳位置:蒙陕陆壳、山西陆壳、渤海和冀北陆壳、辽东陆壳、河淮陆壳。11板块构造认为,地壳演化遵循增长—联合(俯冲—碰撞)--分裂、在增长—再分裂的反复循环,称之为威尔逊旋回。
第二章
1大陆壳与大洋壳的区别:
大陆壳:(传统:上、下地壳,界面康氏面v≈6.4m/s);采用上(5.9~6.3m/s)、中(6.4~6.7m/s)、下地壳(6.8~7.6m/s)。
地壳均厚30~38km,30~80km。
大洋壳:三层:沉积层(2.2m/s)、玄武岩层(5.2m/s)、席状岩墙(6.7m/s)2岩石圈:软流圈以上,地球上部的固体圈层称为岩石圈。
3中国的壳幔结构:
A以贺兰山-龙门山为界的东西差异、以西昆仑-阿尔金-祁连-横断山弧为界的南北差异;
B东部三条重力异常梯度带:琉球群岛-台东-东、南沙群岛;浙江-福建沿海;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西部:昆仑-阿尔金-祁连、喜马拉雅-横断山
4中国地壳有结构性质不同的五个板块组成:青藏板块、蒙古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
5大地电流:地球表层存在的循环电流。
6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克拉通:平缓单调正异常;
造山带:狭长或链状正负异常;
断裂带:带状的低负或高异常;
大陆边缘:异常支离破碎,变化范围很宽;
大洋磁场:存在线状或曲线状磁异常条带。
7热传导的主要方式:对流、传导、辐射
8全球热流的基本特征:平均值洋与陆壳相当();高热流区主要是:大陆热流变化。
9我国岩石圈热结构特点(大地热流、生热率、热导率)深部东高西低;MOhO 面温度西高东低
10PTt轨迹反映某以变质岩石从其变质历史的开始到地表出露所经历的压力()、温度()变质条件的连续变化过程。
11岩石圈(地壳)动力学:膨胀、收缩、脉动;地幔物质的分异与对流;重力均衡;地球自转;星级作用。
12重力异常:
自由空气异常
布格异常
均衡异常:
三种异常的关系:
完全补偿;均衡异常=0、布格异常趋于负最大值、自由空气异常山脉轴部趋于零,边缘渐大
完全无补偿;均衡异常趋于正最大值、布格异常趋于零
不完全补偿:三个异常趋于某个正或负值
13壳幔非均一性与对流…………………
第三章
1造山带:在造山旋回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
2造山带特征:
①造山带是地壳的缩短带。伴随地壳的缩短带常共生有混杂堆积带。
②造山带广泛发育蠕变、韧性变形、褶皱、冲断和剪压等构造。
③造山带有广泛的变质作用发生,岩石组构发生改变。
④造山带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广泛的热参与。
⑤造山带沉积以非史密斯地层为主。
⑥地壳中参与造山作用的主体是硅铝层陆壳物质,洋壳物质以残留体形式存在,在造山带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或根本就没有。
3全球造山带分布特点:沿古老的稳定的地块分布、连接这些相邻的地块、少数
伸入稳定地块内部并消失于其中。
分为:陆缘造山带、陆间造山带、陆内造山带
全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带、乌拉尔—蒙古带、北大西洋带、北冰洋带五个造山带。
4中国造山带的分布:
a:走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
b:时代——古生代、新生代。
c:分为:天山-兴蒙造山带、秦祁昆造山带、青藏-滇西造山带、西太平洋造山带。
5造山带的基本类型:
(1)板内(克拉通)型:形成于板块内部,依据基底的性质又可分为古克拉通基础
上的板内造山(如燕山型)和显生宙造山带基础上的板内造
山。
(2)碰撞(被动大陆)型:在汇聚板块边缘由板块碰撞作用形成的造山带。
(3)俯冲(主动大陆)型:在汇聚板块边缘消减带上形成的造山带。
6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a:弧前体系:俯冲杂岩、弧前盆地、火山岛
b:弧后体系:火山弧之后的半封闭盆地或盆地系列,弧后盆地据活动情况分为:活动的、不活动的两种(是否经历伸展扩张形成新洋壳);不活动
据热流值高低分为:正常、高热流值
c:被动陆缘体系:火山型(红海)、非火山型(塔斯曼海)
7被动陆缘的沉积与火山建造总的趋势是:由大陆的、稳定类型组合向大洋的、非稳定类型组合演化;火山组合由偏碱性、钙碱性向拉斑质、双峰式组合演化。8俯冲造山带分为:海沟前进挤压型(安第斯型)、海沟后退拉张型(马里亚纳
型)、中型(莫克兰型)。
9碰撞造山带由高原、逆冲带、前陆挠曲带、后陆变形带四部分组成。
分为:上驮型、挤出型、底辟式、穹隆式。
10逆冲带特征
11上驮与挤出型基本特征:
①地壳与岩石圈因挤压而增厚;
②冷的俯冲岩石圈向下插入热而‘轻’的软流圈中;
③岩石圈拆离沉入软流圈,同时被加热引起地壳上升;
④岩浆活动与碰撞及岩石圈拆离有关;
⑤挤压背景下存在局部拉张
12克拉通内造山带与板缘造山作用的区别:
发育于稳定的克拉通内或板块、其变形可能影响到基底,而板缘造山带仅涉及盖层、无方向性极性、形成的火山岩存在差异具多旋回性。
13克拉通内造山带特征:
A 横切克拉通边缘,深入并消失于克拉通内部。
B 没有标志残余岩壳的蛇绿岩;没有安山质火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没有远
洋沉积;中酸性侵入岩早期具有地幔特点,后期为地壳重熔的产物,空间上无极性。
C 构造变形以脆性为主,褶皱主要为宽缓的直立或斜歪褶皱;无区域变质作
用发生,热穹窿引起的由内向外的伸张变形为主要变形方式,表现为变质
核杂岩的出露,古构造界面的继承性活动。
D构造演化的继承性和多旋回性。
第四章
1沉积盆地分为伸张型、挠曲型、走滑型。
2伸展型盆地按照其所处的构造位置、发育程度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裂谷型、陆缘伸展型、陆内裂内、克拉内;挠曲盆地:前陆盆地、山前凹陷盆地;走滑型:拉分盆地、滑脱盆地。
3伸展型盆地伸展作用方式(纯剪切、简单剪切;均匀伸展、非均匀伸展)。
4裂谷盆地演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