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与奥氏体的晶体学关系: 马氏体与奥氏体的晶体学关系: {011}α’ // {111}γ <111> α’ // <011> γ
10
3.第二相的形状 与应变能的关系 第二相的形状
比容差应变能-----新相形成时体积变化受到母相约束而产生的弹性应变能 新相形成时体积变化受到母相约束而产生的弹性应变能 比容差应变能 比重 比容
∆G = n∆GV + η n Es + nEε
2 3
• ∆GV 为每个原子母相转变为新相时的自由 能变化; 能变化; • η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 Es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 Eε为新相晶核每个原子的应变能。 为新相晶核每个原子的应变能。
16
11
非共格相界的应变能
• 新相呈球状时,体积 应变能最大;针状次 片状时最低。 之;片状时最低。 • 新相/母相相界为非 共格界面时,考虑到 降低相变时的应变能 , 新相往往呈片状。 新相往往呈片状。
12
4.晶体缺陷的作用 晶体缺陷的作用
• 大多固态相变的形核功较大,晶内存在的 大多固态相变的形核功较大, 缺陷对固态相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缺陷对固态相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1
第一节 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 一、 平衡转变 1. 同素异晶转变 纯金属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纯金属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结 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 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现象称为 同素异晶 转变。 转变。 若在固溶体中发生这种结构的转变, 若在固溶体中发生这种结构的转变 , 则称 多形性转变。 为多形性转变。 F A
5.形成亚稳相 形成亚稳相
• 减少相变阻力
13
三、固态相变的形核
1. 经典形核理论简介 在未饱和蒸汽中是不 可能形成液滴的; 可能形成液滴的; 即使在过饱和的蒸汽 中,也只有半径超过 r ∗ 的液滴才能是体系 的自由能降低,相变 的阻力为增加的界面 能 ∆G s 。
14
∂( ∆G ) =0 ∂r r = r∗
22
(3)其它缺陷形核 )
• 基体中出现层错,使结构近于沉淀相就容 基体中出现层错, 易促使沉淀相形核。 易促使沉淀相形核。
23
四、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
• 新相晶核一旦形成后 , 将按照其自身相变 新相晶核一旦形成后, 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长大。 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长大。 • 若新相的成分不同于母相 , 则其长大的过 若新相的成分不同于母相, 程必然伴随原子的迁移, 扩散型相变、 程必然伴随原子的迁移 , 扩散型相变 、 珠 光体相变、 脱溶分解、 光体相变 、 脱溶分解 、 贝氏体相变等均伴 有这种传质过程; 有这种传质过程; • 若新相成分与母相的相同 , 例如马氏体相 若新相成分与母相的相同, 则只需结构改变, 而无需原子的迁移。 变 , 则只需结构改变 , 而无需原子的迁移 。
完全共格相界的应变能
• 当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 较小 时 , 球状沉淀相的应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µ较小 较小时 变能最大,柱状次之,片状最小, 变能最大 , 柱状次之 , 片状最小 , 若只考虑应变 新相倾向于呈片状析出; 能,则新相倾向于呈片状析出; • 当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 较大 时 , 片状沉淀相的应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µ较大 较大时 变能最大,柱状次之,球状最小, 变能最大 , 柱状次之 , 球状最小 , 若只考虑应变 新相倾向于呈球状析出。 能,则新相倾向于呈球状析出。
24
• 晶面能较小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率较小, 晶面能较小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率较小, 在长大过程中扩展; 将在长大过程中扩展; • 晶面能较大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率反而 晶面能较大的晶面, 较大, 在长大过程中收缩,以致消失。 较大,将在长大过程中收缩,以致消失。
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上是界面向母相 方向的迁移; 方向的迁移; (1)半共格界面的迁移 ) (2)非共格界面的迁移 )
25
扩散控制型长大
D ∂Cα & dx = G= dτ Cβ − Cα ∂x
x = x0
• 长大速率与原子的扩散系 新相/母相界面上母 数 、 新相 母相界面上母 相一侧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相一侧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而与新相与母相间的浓度 差成反比。 差成反比。 • 温度下降,溶质在母相中 温度下降, 的扩散系数急剧减小, 的扩散系数急剧减小,故 新相的长大速率降低。 新相的长大速率降低。
α → α1 + α 2
特点 :
新形成的微区之间无明显的界 新形成的微区之间 无明显的界 面和成分的突变; 面和成分的突变; 通过上坡扩散 上坡扩散, 通过 上坡扩散 , 最终使均匀固 溶体变为不均匀固溶体。 溶体变为不均匀固溶体。 无需驱动力, 无需驱动力 , 且进行的速度极 快。
5
二、 非平衡转变
8
完全共格相界
弹性畸变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
非共格相界
9
2 惯习面和位向关系
• 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该晶面即称 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 惯习面。 为惯习面。 马氏体在奥氏体的(111)γ上形成, (111)γ既是 惯习面。 • 惯习面可能是原子移动最小距离就能形成新相的 面。 • 新相和母相之间的晶面和晶向往往存在一定的位 向关系,以减小两相间的界面能。 向关系,以减小两相间的界面能。
18
3. 形核率
∆G ∗ τ N ∗ = z β ∗ N exp( − )exp( − ) kT t
非平衡因子
1 ∂ ( ∆G ) z = − ⋅ ∂n 2 n = n∗ 2π kT
2
1 2
τ为Feder孕核期 为 孕核期
τ=
−κ kT 2 2 ∂ ( ∆G ) β [ ∂n 2 n = n∗
17
4) 由于固态相变时 , 相变阻力较大 , 为 ) 由于固态相变时, 相变阻力较大, 减小形核功, 减小形核功,需使新相和母相间的自由能 差增大,这就需要增加相变的过冷度, 差增大,这就需要增加相变的过冷度,所 固态相变时的过冷度均较大, 以固态相变时的过冷度均较大,特别是无 扩散相变时过冷度甚至达到了几。 扩散相变时过冷度甚至达到了几。
• κ为无量纲常数,数值在0.5~5之间。 为无量纲常数,数值在 之间。 为无量纲常数 之间
19
4. 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G = n∆GV + η n σ αβ + nEε − η ′n′ σ αα
2 3 2 3
•
n′ 为母相在晶界上消失的原子数, ′n′ 为 η 为母相在晶界上消失的原子数, 这部分原子所构成界面的面积; 这部分原子所构成界面的面积;σαβ、σαα分 别为α/β、α/α单位面积界面能。 单位面积界面能。 别为 、 单位面积界面能
• 称r﹡为临界晶核半径, ﹡为临界晶核半径, 相应的△ 为形核功 相应的△G为形核功 △G﹡。 ﹡ • 按照 按照Gibbs理论,只有 理论, 理论 δ r≥r + 当 ,使得 2 ∆G ≥ ∆G∗ − kT 的晶坯 才能稳定地生长。 才能稳定地生长。
∗
15
2. 固态相变的均匀形核
• 设新相晶核的原子数为 ,则形成新相时的 设新相晶核的原子数为n, 自由能变化为的含碳量而变, 体的含碳量而变 , 故称为伪共析体。 故称为伪共析体。
6
2. 马氏体相变 无扩散过程形成的 与母相成分相同的一种 过程形成的、 经无扩散过程形成的、与母相成分相同的一种 组织。 组织。 3. 块状转变 在一定的冷速下奥氏体转变为与母相成分相同 在一定的冷速下奥氏体转变为与母相成分相同 而形貌呈块状的 相的过程 相的过程。 而形貌呈块状的α相的过程。 4. 贝氏体相变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 非层片状组织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 5. 非平衡脱溶转变 在等温条件下, 在等温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的 过程。 恒温下析出的β相粒子保持 细小、 相粒子保持细小 过程 。 恒温下析出的 相粒子保持 细小 、 均匀分 布。
式中a 和b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α 相和β相 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α 式中 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 相和β (1)共格相界 ) 的点阵常数, 的点阵常数,且aα >aβ 。 所谓"共格 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 共格"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 所谓 共格 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 , 即两相的晶格是 ------ 共格界面 δ < 0.05 彼此衔接的,界面上的原子为两者共有。但是理想的完全共格界面 彼此衔接的,界面上的原子为两者共有。δ<0.25 ------ 半共格界面 ,只有在孪晶 0.05< 但是理想的完全共格界面, 且孪晶界即为孪晶面时才可能存在。 界,且孪晶界即为孪晶面时才可能存在。 ------ 非共格界面 δ>0.25 (2)半共格相界 ) 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 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则在相界面上不可能做到完 全的-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这时 全的 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 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 一对应 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4 有序化转变 α →α +α 固溶体中, 固溶体中,各组元的相对位置从无序过 渡到有序的过程,称为有序化转变。 渡到有序的过程,称为有序化转变。
1 2
4
5 增幅分解 由一种高温固溶体, 由一种高温固溶体 , 冷至某一温度范围, 分解 冷至某一温度范围 , 为两种与原固溶体结构相 为两种 与原固溶体结构相 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 同 , 而成分不同 的微区的 转变称为增幅分解,可用反 转变称为增幅分解 可用反 应式表示为: 应式表示为
7
二、固态相变特点 1.相界面 相界面
• • 半共格相界上位错间距取决于相界处两相匹配晶 面的错配度。错配度δ 面的错配度。错配度δ定义为 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相界” 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相界”。 按结构特点, 按结构特点,相界面可分为:
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 非共格相界
2 3
20
(1)晶界形核 )
新相β在三晶粒相 交的棱边上形核
•新相 在α/α晶界上形核 新相β在 新相 晶界上形核
新相β在四晶粒相交的隅角上形核 新相 在四晶粒相交的隅角上形核
21
(2)位错形核 )
•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为有利;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为有利; • 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促进形核的作用更为 有效; 有效; • 在位错结和位错割阶处易于形核; 在位错结和位错割阶处易于形核; • 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的位错对形核更为有 效; • 小角度晶界或亚晶界上惯习面选择性形核 ; 小角度晶界或亚晶界上惯习面选择性形核;
2
2 平衡脱溶转变
高温过饱和固溶体缓 慢冷却过程中析出第 二相的过程 特点。 特点。
新相的成分和结构始终 新相的成分和结构始终 与母相的不同; 与母相的不同; 母相不会消失。 母相不会消失。 A Fe3CII
3
3 共析转变 合金冷却时, 由一种母相同时析出两 合金冷却时 , 由一种母相同时 析出两 种不同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种不同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
由
∂ ( ∆G ) =0 ∂n n = n∗
,可求得
3 ∗
8η 3 Es n =− 9( ∆GV + Eε )
∗
η σ αβ 4 ∆G = 27 ( ∆GV + Eε )2
3
• •
•
1) σαβ 、 Eε 的减小 , 均使形核功降低 , 从而有 ) 的减小, 均使形核功降低, 利于形核。 利于形核。 2) 若新相 母相的界面为 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 母相的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 若新相/母相的界面为 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由于界面能较低, 由于界面能较低 , 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 相的应变能。 为降低应变能, 相的应变能 。 为降低应变能 , 新相趋向于呈片 状或针状。 状或针状。 3) 若新相 母相的界面为 非共格界面 , 由于界 母相的界面为非共格界面 ) 若新相/母相的界面为 非共格界面, 面能较高,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相/母相 面能较高 , 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相 母相 界面面积。 为减小界面面积, 界面面积 。 为减小界面面积 , 新相趋向于呈球 状。
10
3.第二相的形状 与应变能的关系 第二相的形状
比容差应变能-----新相形成时体积变化受到母相约束而产生的弹性应变能 新相形成时体积变化受到母相约束而产生的弹性应变能 比容差应变能 比重 比容
∆G = n∆GV + η n Es + nEε
2 3
• ∆GV 为每个原子母相转变为新相时的自由 能变化; 能变化; • η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为晶核的形状因子 • Es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 Eε为新相晶核每个原子的应变能。 为新相晶核每个原子的应变能。
16
11
非共格相界的应变能
• 新相呈球状时,体积 应变能最大;针状次 片状时最低。 之;片状时最低。 • 新相/母相相界为非 共格界面时,考虑到 降低相变时的应变能 , 新相往往呈片状。 新相往往呈片状。
12
4.晶体缺陷的作用 晶体缺陷的作用
• 大多固态相变的形核功较大,晶内存在的 大多固态相变的形核功较大, 缺陷对固态相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缺陷对固态相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
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1
第一节 固态相变的主要类型 一、 平衡转变 1. 同素异晶转变 纯金属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纯金属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结 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 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现象称为 同素异晶 转变。 转变。 若在固溶体中发生这种结构的转变, 若在固溶体中发生这种结构的转变 , 则称 多形性转变。 为多形性转变。 F A
5.形成亚稳相 形成亚稳相
• 减少相变阻力
13
三、固态相变的形核
1. 经典形核理论简介 在未饱和蒸汽中是不 可能形成液滴的; 可能形成液滴的; 即使在过饱和的蒸汽 中,也只有半径超过 r ∗ 的液滴才能是体系 的自由能降低,相变 的阻力为增加的界面 能 ∆G s 。
14
∂( ∆G ) =0 ∂r r = r∗
22
(3)其它缺陷形核 )
• 基体中出现层错,使结构近于沉淀相就容 基体中出现层错, 易促使沉淀相形核。 易促使沉淀相形核。
23
四、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
• 新相晶核一旦形成后 , 将按照其自身相变 新相晶核一旦形成后, 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长大。 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长大。 • 若新相的成分不同于母相 , 则其长大的过 若新相的成分不同于母相, 程必然伴随原子的迁移, 扩散型相变、 程必然伴随原子的迁移 , 扩散型相变 、 珠 光体相变、 脱溶分解、 光体相变 、 脱溶分解 、 贝氏体相变等均伴 有这种传质过程; 有这种传质过程; • 若新相成分与母相的相同 , 例如马氏体相 若新相成分与母相的相同, 则只需结构改变, 而无需原子的迁移。 变 , 则只需结构改变 , 而无需原子的迁移 。
完全共格相界的应变能
• 当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 较小 时 , 球状沉淀相的应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µ较小 较小时 变能最大,柱状次之,片状最小, 变能最大 , 柱状次之 , 片状最小 , 若只考虑应变 新相倾向于呈片状析出; 能,则新相倾向于呈片状析出; • 当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 较大 时 , 片状沉淀相的应 沉淀相的切变模量µ较大 较大时 变能最大,柱状次之,球状最小, 变能最大 , 柱状次之 , 球状最小 , 若只考虑应变 新相倾向于呈球状析出。 能,则新相倾向于呈球状析出。
24
• 晶面能较小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率较小, 晶面能较小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率较小, 在长大过程中扩展; 将在长大过程中扩展; • 晶面能较大的晶面,其法线方向的长大速率反而 晶面能较大的晶面, 较大, 在长大过程中收缩,以致消失。 较大,将在长大过程中收缩,以致消失。
新相晶核的长大实质上是界面向母相 方向的迁移; 方向的迁移; (1)半共格界面的迁移 ) (2)非共格界面的迁移 )
25
扩散控制型长大
D ∂Cα & dx = G= dτ Cβ − Cα ∂x
x = x0
• 长大速率与原子的扩散系 新相/母相界面上母 数 、 新相 母相界面上母 相一侧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相一侧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而与新相与母相间的浓度 差成反比。 差成反比。 • 温度下降,溶质在母相中 温度下降, 的扩散系数急剧减小, 的扩散系数急剧减小,故 新相的长大速率降低。 新相的长大速率降低。
α → α1 + α 2
特点 :
新形成的微区之间无明显的界 新形成的微区之间 无明显的界 面和成分的突变; 面和成分的突变; 通过上坡扩散 上坡扩散, 通过 上坡扩散 , 最终使均匀固 溶体变为不均匀固溶体。 溶体变为不均匀固溶体。 无需驱动力, 无需驱动力 , 且进行的速度极 快。
5
二、 非平衡转变
8
完全共格相界
弹性畸变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
非共格相界
9
2 惯习面和位向关系
• 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该晶面即称 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 惯习面。 为惯习面。 马氏体在奥氏体的(111)γ上形成, (111)γ既是 惯习面。 • 惯习面可能是原子移动最小距离就能形成新相的 面。 • 新相和母相之间的晶面和晶向往往存在一定的位 向关系,以减小两相间的界面能。 向关系,以减小两相间的界面能。
18
3. 形核率
∆G ∗ τ N ∗ = z β ∗ N exp( − )exp( − ) kT t
非平衡因子
1 ∂ ( ∆G ) z = − ⋅ ∂n 2 n = n∗ 2π kT
2
1 2
τ为Feder孕核期 为 孕核期
τ=
−κ kT 2 2 ∂ ( ∆G ) β [ ∂n 2 n = n∗
17
4) 由于固态相变时 , 相变阻力较大 , 为 ) 由于固态相变时, 相变阻力较大, 减小形核功, 减小形核功,需使新相和母相间的自由能 差增大,这就需要增加相变的过冷度, 差增大,这就需要增加相变的过冷度,所 固态相变时的过冷度均较大, 以固态相变时的过冷度均较大,特别是无 扩散相变时过冷度甚至达到了几。 扩散相变时过冷度甚至达到了几。
• κ为无量纲常数,数值在0.5~5之间。 为无量纲常数,数值在 之间。 为无量纲常数 之间
19
4. 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G = n∆GV + η n σ αβ + nEε − η ′n′ σ αα
2 3 2 3
•
n′ 为母相在晶界上消失的原子数, ′n′ 为 η 为母相在晶界上消失的原子数, 这部分原子所构成界面的面积; 这部分原子所构成界面的面积;σαβ、σαα分 别为α/β、α/α单位面积界面能。 单位面积界面能。 别为 、 单位面积界面能
• 称r﹡为临界晶核半径, ﹡为临界晶核半径, 相应的△ 为形核功 相应的△G为形核功 △G﹡。 ﹡ • 按照 按照Gibbs理论,只有 理论, 理论 δ r≥r + 当 ,使得 2 ∆G ≥ ∆G∗ − kT 的晶坯 才能稳定地生长。 才能稳定地生长。
∗
15
2. 固态相变的均匀形核
• 设新相晶核的原子数为 ,则形成新相时的 设新相晶核的原子数为n, 自由能变化为的含碳量而变, 体的含碳量而变 , 故称为伪共析体。 故称为伪共析体。
6
2. 马氏体相变 无扩散过程形成的 与母相成分相同的一种 过程形成的、 经无扩散过程形成的、与母相成分相同的一种 组织。 组织。 3. 块状转变 在一定的冷速下奥氏体转变为与母相成分相同 在一定的冷速下奥氏体转变为与母相成分相同 而形貌呈块状的 相的过程 相的过程。 而形貌呈块状的α相的过程。 4. 贝氏体相变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 非层片状组织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非层片状组织。 5. 非平衡脱溶转变 在等温条件下, 在等温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的 过程。 恒温下析出的β相粒子保持 细小、 相粒子保持细小 过程 。 恒温下析出的 相粒子保持 细小 、 均匀分 布。
式中a 和b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α 相和β相 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α 式中 分别表示相界面两侧的 相和β (1)共格相界 ) 的点阵常数, 的点阵常数,且aα >aβ 。 所谓"共格 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 共格"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 所谓 共格 是指界面上的原子同时位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 , 即两相的晶格是 ------ 共格界面 δ < 0.05 彼此衔接的,界面上的原子为两者共有。但是理想的完全共格界面 彼此衔接的,界面上的原子为两者共有。δ<0.25 ------ 半共格界面 ,只有在孪晶 0.05< 但是理想的完全共格界面, 且孪晶界即为孪晶面时才可能存在。 界,且孪晶界即为孪晶面时才可能存在。 ------ 非共格界面 δ>0.25 (2)半共格相界 ) 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 若两相邻晶体在相界面处的晶面间距相差较大,则在相界面上不可能做到完 全的-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这时 全的 一对应,于是在界面上将产生一些位错, 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变能, 一对应 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界面上两相原子部分地保持匹配,这样的界面称为半共格界面或部分共格界面。
4 有序化转变 α →α +α 固溶体中, 固溶体中,各组元的相对位置从无序过 渡到有序的过程,称为有序化转变。 渡到有序的过程,称为有序化转变。
1 2
4
5 增幅分解 由一种高温固溶体, 由一种高温固溶体 , 冷至某一温度范围, 分解 冷至某一温度范围 , 为两种与原固溶体结构相 为两种 与原固溶体结构相 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 同 , 而成分不同 的微区的 转变称为增幅分解,可用反 转变称为增幅分解 可用反 应式表示为: 应式表示为
7
二、固态相变特点 1.相界面 相界面
• • 半共格相界上位错间距取决于相界处两相匹配晶 面的错配度。错配度δ 面的错配度。错配度δ定义为 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相界” 具有不同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相界”。 按结构特点, 按结构特点,相界面可分为:
共格相界 半共格相界 非共格相界
2 3
20
(1)晶界形核 )
新相β在三晶粒相 交的棱边上形核
•新相 在α/α晶界上形核 新相β在 新相 晶界上形核
新相β在四晶粒相交的隅角上形核 新相 在四晶粒相交的隅角上形核
21
(2)位错形核 )
•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为有利;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为有利; • 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促进形核的作用更为 有效; 有效; • 在位错结和位错割阶处易于形核; 在位错结和位错割阶处易于形核; • 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的位错对形核更为有 效; • 小角度晶界或亚晶界上惯习面选择性形核 ; 小角度晶界或亚晶界上惯习面选择性形核;
2
2 平衡脱溶转变
高温过饱和固溶体缓 慢冷却过程中析出第 二相的过程 特点。 特点。
新相的成分和结构始终 新相的成分和结构始终 与母相的不同; 与母相的不同; 母相不会消失。 母相不会消失。 A Fe3CII
3
3 共析转变 合金冷却时, 由一种母相同时析出两 合金冷却时 , 由一种母相同时 析出两 种不同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种不同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析转变。
•
由
∂ ( ∆G ) =0 ∂n n = n∗
,可求得
3 ∗
8η 3 Es n =− 9( ∆GV + Eε )
∗
η σ αβ 4 ∆G = 27 ( ∆GV + Eε )2
3
• •
•
1) σαβ 、 Eε 的减小 , 均使形核功降低 , 从而有 ) 的减小, 均使形核功降低, 利于形核。 利于形核。 2) 若新相 母相的界面为 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 母相的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 若新相/母相的界面为 共格或半共格界面, 由于界面能较低, 由于界面能较低 , 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 相的应变能。 为降低应变能, 相的应变能 。 为降低应变能 , 新相趋向于呈片 状或针状。 状或针状。 3) 若新相 母相的界面为 非共格界面 , 由于界 母相的界面为非共格界面 ) 若新相/母相的界面为 非共格界面, 面能较高,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相/母相 面能较高 , 影响形核功的主要因素为新相 母相 界面面积。 为减小界面面积, 界面面积 。 为减小界面面积 , 新相趋向于呈球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