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性在《乐记》美学思想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即兴性在音乐的本源中的体现 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自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 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 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调理次 序,叫做音。将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合歌唱,再配上道具的舞蹈, 叫做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 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记.乐本》)。简而言之,《乐记》 一文对音乐起源,及产生过程可做如下结构关系归纳——“物→心 →音→乐”。即音乐的产生源于人的内心,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受外物 影响的,所以音乐的本源就是“物”。“乐”会随着“物”的变化 而变化,不同的外界环境作用,就会刺激产生不同的音乐。故而 由外物刺激而产生的音乐,在本质上就具有了即兴性。本节则围 绕 “ 物 ”,将 音 乐 的 起 源 分 为 劳 动 生 产 说 和 模 仿 说 两 种 情 况 进 行 阐述。 (一)劳动生产说中的即兴性——“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 歌》。神农继之,教民食穀,时则有《丰年之咏》。黄帝备物,始垂 衣裳,时则有《龙衮之颂》。”(夏侯玄《辨乐论》)。人类在自然界 中生存,发现只有劳动生产和改造自然才能进步与发展,从而使生 活品质得以改善。在生产时,人们自发地口头创作了成千上万的音 乐,用于提高生产时的积极性,甚至统一群体生产节奏。 生产环境并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如劳动号子,有时节奏节拍 会随着劳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是劳动强度轻,节奏就会较密 集,轻快;如果劳动强度变重,节奏就会较慢,较沉重。在民歌中 还会产生向不同节拍的游移,有的是在表演时对节奏节拍掌握的不 严格所致,有的则是为了配合词句。以上海的《长苦工》为例,由 于唱词的计数和劳动条件的不同,曲内就有4/8与3/8的变化。四川的 《板车平路哨子》原本是2/4拍,越跑越快了,就变成3/4拍了。 (二)模仿说中的即兴性——“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记》中认为“物动”引起“心动”,从而产生音乐。模仿 作为人观察和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在艺术活动中,人类时常会通 过这种手段,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音乐则是人的内心在受 到外物的触动下,对自然界中声音的模仿,如水流声、鸟鸣声、马 蹄声等。如今,也流传下来许多模仿自然声响的优秀音乐作品,例 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古琴曲《流水》、广东音乐《雨打芭蕉》 等。自然界的声音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就算是同一样物体,在不 同的环境下也可能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通过模仿而产生的 音乐亦必然带有即兴的因素。 二、即兴性在音乐的本质中的体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中
中国人重视过程,因此在表演的时候大多投入意境之中,记谱 法不会标注太详细,给表演者发挥的空间。比如歌曲,音高相同, 音腔上微妙的变化在谱上根本无法清楚地表达。又比如古琴,比起 琴谱演奏者会更加注重其中“吟、揉、注”等指法所带来的音色的 感觉。
三、结语 集百家思想于一身的《乐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 注,其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在于人心感于物而形于声的观点,“乐”的 产生离不开“物”和“心”这两个可变因素。中国传统音乐顺应于 自然,反映与人心,其必然具有即兴性。西方的音乐起源与宗教, 庄严且规范。虽然其中也有即兴的成分,但相比产生于劳动和对自 然的模仿的中国传统音乐来说,还是缺少一些自由和随意的韵味, 而这也正式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地方。■
◎ 音乐美学
黄河之声 2018年第3期总第504期
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性在《乐记》美学思想中的体现
刘晓晖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即兴”就是指“根据临时的创造性的随想来进行演奏,即没有事先写成或印成乐谱,也不是凭记忆乐谱。” 本文根据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存在的一些即兴现象,借用汉代音乐美学著作《乐记》的观点,从音乐的本源与本质入 手,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音乐;即兴性;美学思想
“紧拉慢唱”,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运用相对自由、节奏节拍变幻 无常的弦乐作为伴奏,与规范且节奏较慢的唱腔部分相互衬托,相 互呼应。这样的手法赋予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极强的戏剧张力。
散板,是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结构板式,是一种速度缓慢, 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时常用于表现悲痛、愤慨、一言难尽的情 绪。一般出现在乐曲的开头和末尾,如最常见的板式结构“散— 慢—中—快—散”。通过变换音乐的速度和节的奏疏密,使乐曲在 节奏节拍方面形成快慢、疏密的对比与统一,以顺应事物自然有序 的发展原则。
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 的感动。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荡, 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声音组成了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凡音 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 记》主张人类在进行音乐活动时,应当顺应当时的情境,顺应自己 的内心。“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 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乐记.乐本》)。 下文列举了一些在音乐中为顺应情境和内心而出现的即兴现象。
[参考文献] [1]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四版. [2] 许燕.天人合一,音由心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广西 师范大学学报,1997. [3] 易薇.论乐记的音乐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