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技术经济 2008年第1期

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钟甫宁 胡雪梅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5)

内容提要 本文在定义了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格局现状及其变动状况,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

现:棉花和替代作物的价格与单位面积产量之比、非农就业机会、政府的农业投资、自然灾

害、公路里程、化学纤维的产量、有效灌溉面积等都是影响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从影

响程度看,棉花与替代作物的相对价格影响最为突出。

关键词 棉花 生产规模指数 区域格局 影响因素

一、引 言

研究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棉花生产政策和贸易、纺织业布局和生产决策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研究。朱启荣等(2004)以湖北、山东和新疆3个棉花主产省份为分析对象,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对中国棉花主产省份棉花种植布局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认为尽管上述3省份农户在种植决策时对经济效益考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比较利益变化是造成中国棉花主产省种植布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毛树春(1997)分析了全国棉区布局比重对棉花产需平衡的影响,揭示棉区调整的规律、经验和教训,认为任何一个区域的比重过大都将对全国棉花产需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主张建立全国棉花布局相对均衡及区域内相对集中且稳定的结构,以促进棉花可持续发展。郭柏林(1998)根据棉花布局的目标和发展规模的制约因素,设计了3个指标,对中国棉花合理布局,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在了解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现状和变动的基础上,对影响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区域格局变化的因素。

二、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

(一)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现状

本文用生产规模指数(Producti o n Scale I ndex)来分析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

PSI it=S n/ S it,即某时期的棉花生产规模指数是某省份t时期棉花播种面积占同期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比重。

1978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95%以上集中在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包括重庆)、陕西和新疆13个省份。2005年,中国棉花生产规模指数达到7%以上的省份有:新疆(22.93%)、山东(16.72%)、河南(15.44%)、河北(11.33%)、安徽(7.42%)、湖北(7.71%)、江苏(7.28),7个省份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比重为88.83%(见表1)。

钟甫宁等: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表1 2005年各省份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及排序

序号地区生产规模指数序号地区生产规模指数1新疆0.2292610陕西0.01387 2山东0.1671911甘肃0.01264 3河南0.1544112江西0.01262 4河北0.1133013天津0.01209 5湖北0.0771114四川0.00553 6安徽0.0742215浙江0.00354 7江苏0.0727616辽宁0.00055 8湖南0.0298117北京0.00036 9山西0.0192618上海0.00022 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有关数据整理 从三大棉区来看,2005年黄河棉区生产规模指数为48.1%,长江棉区为27.58%,西北棉区为24.19%。

(二)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变动情况

1978 2005年各生产省份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5种类型:不断下降的地区,包括上海、浙江、辽宁、江苏、四川、山西和陕西;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地区,包括山东和河北;变化不大的地区,包括北京、安徽和湖北;不断上升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的地区,包括新疆、河南、甘肃和天津;

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四川、湖南和江西。

从三大棉区看*,黄河棉区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由1978

图1 1978 2005年三大棉区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变动图数据来源:根据历年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数据整理的51.3%上升到1984年的66.4%,再下降到1998年的39.4%,然后又开始上升,2004年达到45.92%,2005年减少为41.49%;长江棉区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3.9%下降为2005年的27.58%;西北棉区的棉花生产规模指数自1978年以来一直表现出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3.8%上升到1999年的27.6%,不过1999年出现了转折,呈现出下降趋势,2004年又开始上升,2005年的棉花生产规模指数为24.19% (见图1)。

三、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微观棉花生产主体棉花播种面积增减变化,汇合加总形成了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动,因此影响微观主体播种面积决策的各种因素都会对棉花区域布局产生影响。棉花和替代作物的比价、棉花和替代作物的单产比是影响棉花生产区域变动的微观因素,非农就业机会、自然灾害、政府的棉花科研投入、地区基础设施状况等都是影响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宏观因素。

棉花是一种经济作物,其商品率高达95%以上,农民种植棉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粮食作物是棉花的主要替代作物,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就根据粮食价格制定棉花价格。改革开放以后,为增加棉花产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曾多次提高棉花价格,以鼓励棉农增加棉花生产。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政策措施确实达到了激励农民增加棉花生产的目的。因此棉花与替代作物的比价是影响农民是否种棉花、种多少棉花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棉花的替代作物不同,不能简

*本文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政策及耕作制度的相似性,将我国棉花种植区域划分为3个棉区:黄河棉区、长江棉区和西北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和天津地区等。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区。西北棉区包括新疆、甘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