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思维的转换_叶邵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N o .3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叶邵宁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642)邓英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时须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语言;转换[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141(2003)03-0043-03
[收稿日期]2003-03-04
[作者简介]叶邵宁(1962-),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邓英华(1970-),女,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一、引语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码的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方式制约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以及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最难掌握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译语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例如:
(1)O n M a y Day ,there ar e peo ple mountain peo ple sea in Tian A n M en Squa re.
(2)O n M ay Da y,there are a g rea t many peo ple in Tian A n M en Squa re .
(1)句充满了意象性的词汇,反映出汉语语言的思维模式,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2)句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如何才能再现源语自然的、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体现着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既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思维的转换。东方的思维可概述为:直观的、具体的、综合的、整体的、主观的等等;与之相比,西方的思维是分析的、逻辑的、抽象的、个体化的、客观的等等。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转换,对作出地道的译语十分重要。
二、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
1.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式思维是具体、直观的,在语言中尽可能地动用具体的形状、印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思维中的直观性,决定了汉语是一种表意性的语言,就是以“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英式思维则是抽象的,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表现为词语概念的虚实转化,即英语常用抽象概念的词语表达一些具体事物和现象,汉语则化抽象为具体。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译为As y ou so w ,y ou will reap.英译时,无须绞尽脑汁地试图把“瓜”、“豆”搬进英语。类似的例子还有:看菜吃饭to fit the a ppetite to the dishes;十恶不赦g uilty beyo nd fo rgiv eness;九死一生a nar -row escape;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Who has nev e r ta sted bitter kno ws no t what is sw eet ;活到老,学到老Liv e and lear n 等等。
由于思维差异,英汉语中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不同。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而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英译汉时,必须将原句适当实化,具体化,使其抽象性弱化,以适应汉语的表达方式。英语中的一些抽象名词或介词,可以通过词类转换、增加词汇说明或置换以实化虚,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例(1)The boo k is in the press . 该书即将出版。例(2)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equipment in the fac tor y has led to a steady increase in productio n. 该厂引进了新设备,生产稳步增长。
例(3)His mind sw ept easily ov er the w hole w o rld in-cluding many lands and epochs . 他纵览全球,古今中外,了如指掌。
这里“ma ny lands ”与“ma ny epochs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置换(“many la nds ”译为“中外”,“many epochs ”译为“古今”),说明了词语所蕴涵的意义。
例(4)He wa nted to lea rn ,to know ,to teach .(fro m “De Ga ulle ”) 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知识教给别人。
“to know ,to teach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增加补充词汇形象地表达了这些词语的意义。
反过来,汉译英的时候,应当将有些动词转化为名词或介词,使其抽象化。
·
43·
例(5)为了作出合理的推断,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词的字面意义。
译文:In o rder to make r easo nable infer ences w e sho uld r ead and think beyond the printed w o rds.
例(6)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 China's first a tomic blast in Octo be r,1964 w as a g r eat shock to the rest of th e wo rld.
2.直接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汉民族在哲学上注重心理时空,对外部事物的反映靠直觉感性的认识,思维上重觉悟而不重形式论证,轻逻辑;西方思维注重的是自然时空,思维上注重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因而英语以形合见长,汉语以意合见长。汉语句子结构松散,在语法上,汉语更多的是利用“意义支点”和语义因素的链条作为语言组织的重要手段,即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式的。英语句子的表现却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式的,因而在进行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时,有时很有必要增添译语的衔接连贯手段,变隐性连接为显性连接。
例(7)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 Whe n th e drinking wa s at its h eight,Zho u Yu to ok J ia ng Ga n's hand and led him out o f the tent.
译语采用增添“连接”(表时间的“whe n”和表添加的“a nd”)这一衔接手段,使得译文句子结构合理,条理清楚,从而增强了连贯性。
例(8)他们去用餐。美酒佳肴,使他们顿受感染,言谈间绝无恶意,甚至有友好之情。 They went to dinner.It w as ex cellent,and the wine was g oo d.Its influence pr esently had its effect o n them.Th ey talked no t o nly w itho ut ac ri-mony,but ev en with friendliness.
源语中只有两个“他们”为照应衔接手段,译语除了把他们直译为照应“they,them”之外,还增添了4个照应衔接手段(1个it,2个its,1个they),使得译文语句十分连贯。
汉语中经常有“流水句”,英译时就要运用英语中的从属连词、不定式和分句等语言手段实现并句,使译语符合其自身的表达习惯。
例(9)必须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切实制止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的错误做法。 M ea sur es to impr ov e inv est-ment env iro nme nt must be taken,and,abov e all,to check impr oper prac tices,such as sha ring ex t ra ex penses a mong fo reig n a nd joint enter prises and collec ting unr easonable fees amo ng them.
而一般情况下,英语句子(形合句)译成汉语意合句较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
例(10)As the weather w as fine,w 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 untain. 天气较好,我们决定去爬山。
译文中删去了连词“由于(as)”,更符合汉语规范。
例(11)Can yo u answer me a question which I w ant to a sk a 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译文按照汉语的行文习惯将英语长句拆成几个单句,通顺易懂。
3.整体思维与分散性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总是习惯于从整体把握对象,“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为其最基本的特点。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而西方思维注重细节分析,在对自然社会的思考中往往把一个整体加以分解剖析,英美人的思维是个体的,分散的。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英汉语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英语的语词具有明显的重建性,即不重复使用一个语词或一套语言来表达已变化了的事物。例如,“ca ttle”是“牛”的总称,但它不具备汉语“牛”的概括性和累积性,只有靠重建扩展出如“calf”,“cow”,“o x”,“buffa lo”等更具体的词。汉语则是靠累积而不是重建来扩展语词,因而汉语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较灵活的搭配性。例如,人们可以用“开”字组出一系列的词语耒:开会,开门,开车,开刀,开收音机,开机器等,但若译成英语,这个“开”字要根据搭配选用不同的词:to ho ld a mee ting,to o pen the doo r,to driv e a car,to hav e an o peration,to turn o n the radio,to oper ate a machine等等。英语趋向于特指,用词细腻,如“说”一词,就有“sa y,speak,bar k,ho wl,cla mo r, yell,murm ur,mutter,w hisper,blur t,sta mmer,draw l, g ush,brag,address”等词;汉语趋向于泛指,用词概括模糊,对中心词喜用各种修饰语,如在“说”前加各种修饰语:大声地说,低声地说,慢吞吞地说,结结巴巴地说,滔滔不绝地说……
例(12)他没有考虑后果就脱口说出了那消息。
译文1 H e said the news sudde nly and thoug htlessly befo re he co nsidered its effect.
译文2 He blur ted o ut the new s befor e he co nsider ed its effect.
上例中,译文1显然不如译文2简洁地道。
4.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以主客体相分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汉语是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汉式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作出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汉语倾向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而汉语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西方思维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强调物我分明,并追求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最高存在。在语言组织上,英语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为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中国学生在翻译这种非人称主语表达的英语句子时,往往机械地按英语句子的模式对译成汉语句子,这样的译文与汉语的表达习惯格格不入。
例(13)T he moment w e stepped into the countr y,ca re a nd kindness sur ro unded us o n ev ery side.
原译:一踏上国土,到处都是关怀与照顾包围着我们。
改译:一踏上国土,我们就随时随地感受到关怀与照顾。
例(14)The fo rty y ea rs bro ug ht a lmo st ten millio n mi-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