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设问的原则及常用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中设问的原则及常用技巧

郭华敏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等随意性问题脱口而出,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第一,提出的问题与问题间关系不明显,问题深度不够。

第二,设计问题时,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考虑不多,问题缺乏针对性,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难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讲完)而自问自答的现象比较普遍。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精心设计提问,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启人心智,启疑开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1.关于设问

设问是指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包括课前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前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认真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出可供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素材,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问题发展方向及解决的方法。

堂上问题的提出,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思维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将预备好的素材,按照解决问题时思维的不同方向和过程,精心组织一系列问题,恰当及时地予以展示(或设疑问、或设悬念、或找方向、或设障碍,……),运用简练、清晰、生动形象且富于幽默的语言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捕捉和利用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设计问题,以求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2.设问的原则

“设问—解答(能力训练)—总结—迁移”是数学课堂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设问是关键部分,设问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以满足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心理需要。如果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给学生带来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绪。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同学生们探讨面积证法后,启发学生广开思路,问有无其它证法,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很早就能用多种割补方法来证明。后来,有一位叫卢米斯的人,在他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一书中曾给出了370种证法,画家达·芬奇也曾给出一种勾股定理的证法,引起学生证勾股定理的兴趣。再如,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态。如在研究平面的基本性质时,引出公理和推论之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把一根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平的桌面上,可以看到直尺整个边缘就落在桌面上,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自行车的后轮旁只安装一只撑脚?”对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因而产生了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激发了听课兴趣。

(2)价值性和启发性原则

价值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才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同时必须注意“思考价值”是相对于所教学生而言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

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课堂提问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就失去了提问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在提问中可精心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多答案提问,如:“若A∪B={1,2},试问A和B各可为怎样的集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做到分析严密,表达严谨。(2)多变化提问,如:“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x2-3mx-m=0中,m为何值时,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方程有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实数根?③方程两根异号?④方程有一根为零?”由此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对数学问题从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具体分析,作广泛联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3)多解提问,如:“给你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你由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并求四边形的周长。”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使学生思路开阔,能从多方向、多角度研究问题。同时,设计提问时,要针对学生实际,不能提问太难,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如学习正三棱锥的概念后,可马上问学生:“侧棱长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而马上提问学生:“底面是正多边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吗?”是不适宜的。

(3) 坡度性原则

围绕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如学习奇偶函数的概念后,可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函数y=x2和y=2x分别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函数y=x2,x∈(-1,1)是奇函数吗?”“函数y=2x(x+1)/(x+1)是奇函数吗?”,“若函数y=x2+a,x∈(2a,a2+1)是偶函数,则a=?”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诱导学生循“序”渐进,把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数轴原点对称”揭示出来。又如“绝对值”一节课,可设计出下列目标思考题:“(1)画出数轴,你能找出来表示6和-6的点吗?”(2)“这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大小)有何关系?”(3)“什么叫绝对值?”(4)“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5)“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6)“怎样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这里,(1)(2)是(3)的铺垫,(4)(5)(6)是解决(3)这一难点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提问,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为解决“绝对值”这一难点扫清了道路。再如: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有理数范围内)的练习设计为:(1)直接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n2 -m2,9x2–4y2,1-25 b2等,(2)适当转化后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x5-x3,(p+q+r)2-(p+q-r)2等,(3)经一定技巧转化后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a2-2ab+b2-c2等,(4)学生自己编题,并互换练习题,对于(1)属于模式的模仿,学生多为消极应付;对对(2)属于模式识别,学生大多积极动手;对于(3)属于模式构造,学生好奇生疑;对于(4)属于模式创新,学生跃跃欲试。

(4)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期,围绕着思维和能力这一核心进行发问。

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针对“函数y=Asin(ωx+ф)(A>0,ω>0)的图象变换”中,很多学生抓不住相位变换的实质,可设计以下几个提问:(1)将函数y=sin(x+π/3)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3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2)将函数y= sin(2x+π/3)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6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3)将函数y=f(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sin2x 的图象,那么y=f(x)的解析式是什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搞清变换的实质:“平移变换是针对x的变换。”

3.设问的常用技巧

学生乐于学习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巧妙设问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根据设问的目的、角度、层次、对象的不同,设问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