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冰川地貌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 背 石
Photograph from: www.nwnu.edu.cn/jpkc/jpkc1/2004/zrdl/ziran.files/frame.htm
(四)冰蚀湖和冰蚀谷
由冰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和湖泊。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 与冰川堆积地貌
(二)冰川谷与峡湾 1、冰川谷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在主支 冰川汇流处,主冰川更厚,冰蚀更强,则槽谷也更 深,冰川衰退后,支冰川谷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 称悬谷。
Photograph fr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2、峡湾
峡湾分布在 高纬度沿海地区,冰期前为沿构造 破碎或岩性软弱地带发育的河谷;冰期接受冰蚀 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 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
(一)搬运
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冰蚀 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 接受周围山区因冻融风化、 雪崩、泥石流等作用所造成 的坠落堆积物,不加分选的 随冰川运动而位移,这些被 冰川搬运的大小不等的碎屑 物质称冰碛物,冰碛物中的 巨大石块称漂砾(如图)。
(二)成冰作用
变固态降水为冰川冰,再发生流动、形成冰川 的一系列作用称成冰作用。
冰川积累区与消融区
Photograph from:http://www.nwnu.edu.cn/jpkc/jpkc1/2004/zrdl/ziran.files/frame.htm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运动主要靠内部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完 成 。冰川运动速度大小,主要依靠以下因素:
5、平顶冰川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属于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过渡的一种冰川类型, 分布在起伏和缓的高原或高山夷平面上。如我 国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冰岛等。
(二)大陆冰川
分布于两极、格陵兰等地。规模大,中央为冰雪 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运动中要依靠冰川自源自文库巨 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自中心向四周,通常不受下 伏地貌的制约。
Photograph fr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3、角峰
不同方向多个冰斗后壁后退,成棱角状陡峻山峰。 由于坡陡,上部冰雪难停积,外力以冻融风化,雪崩, 冰崩作用为主,陡直,中下部主要是冰川雪蚀霜冻作 用,导致内凹。
Photograph fr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冰川或冰面坡度: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
冰川厚度:雪线附近 冰川最厚,运动速度 也最大, 冰川体中部 运动速度大于外侧。
时间:冰川运动 速度夏季大于冬季, 白昼大于夜晚。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 1、悬冰川
一般呈斑点状悬 挂依附在山坡上, 规模小,冰体厚度 小,面积小(小于 1km2)。对气候变 化的反映较灵敏, 如图。
Photo fr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2、冰斗冰川
广泛分布于各冰川作用区,规模不大,源头 为冰斗。形似围椅状,后壁陡,朝向山坡一面 开口,常为冰坝所阻。冰体越过冰坝呈舌状溢 出。右图为退缩中的冰斗冰川。
Photo fr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冰川向前生长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一)挖蚀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 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得底床岩块不断 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起, 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
(二)磨蚀
由冰川对冰床产生的巨大压力引起。因挖蚀作用 产生的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成为冰川对底床 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从而形成较细的冰碛物。
二、冰蚀地貌
(一)冰斗、刃脊、角峰 1、冰斗
围椅状,由冰斗壁、 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 坎组成,通过发展,在 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 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 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Photograph fr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2、刃脊
斗壁后退,二个冰斗或冰川谷地间的岭脊不断 下降,最终薄陡,刀刃状锯齿形山脊。
世界上最长的冰蚀峡湾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三)羊背石
它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 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 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 犹如羊群伏在地面,故称。 羊背石表面常留下一些擦 痕和磨光面。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西安石油大学综合素质教育课
风景地貌学概论
赵永刚副教授
2013年3月
第十章 冰川与冰川地貌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雪线是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年降雪量=年消 融量),也常年积雪区的下界。雪线的高低主要取 决于气候和地貌的综合作用。因此,最有利冰雪积 累的是海洋性气候(丰水,凉夏)区的阴蔽凹地。
Photograph by Yar Petryszyn
冰川发育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积雪区面积、固态 降水量(生长、衰退)。冷的地方,在雪线以下众 多山岳冰川连成一片,可以成为大陆冰川。温暖的 地方,雪线以上大片大陆冰川解体,可以变为山岳 冰川。冰川进退演化常有一定周期性。
冰川消融与后退(现今冰川舌末端已经 退到1975年位置的后面)
3、山谷冰川
冰川沿谷地呈线状分布,规模较大,长可达数公 里至数十公里以上.,厚度多为数百米。以雪线为 界,有明显的冰雪积聚区和消融区。像河流那样顺 谷而下,沿途可纳分支冰川,成更大的复式冰川, 树枝状冰川。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4、山麓冰川
由巨大山谷冰川或 复式冰川流出山口, 在山麓地带冰舌扩展 或相互汇合成一定宽 度冰体。(中国冰川 多属于此类,主要是 在西北、天山、青藏 高原、滇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