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学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英语外语教学之路
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今天我做的报告题目大一些。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走到今天,已经有25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教学法经过多年的沉淀,需要有一个总结。为了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我用汉语讲,尽管我准备的是英语。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一部分是双语,一部分是英语,主要是便于大家理解。
我们走在英语外语教学的路上,但是干扰太大,甚至目标模糊,偏离了航道,导致广大教师对如何教学感到茫然。课改之后大家可能感觉压力更大,各种思潮和理念的涌现让我们难以明辨是非。对中国教师来说,还是要坚持走中国式的英语外语教学之路。今天我们听到的报告尽管题目不同,其实报告人都是在探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此外,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英语教学的历史足迹。英语教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英语从英国语言演变成国际语言或全球语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英语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第一,英语词汇比较丰富,借用了法语、德语等语言中的大量词汇,词汇量已达一百多万。第二,语法相对比较简洁、规范,重视语法修辞方面的建设,比较科学。第三,很多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政治、军事、商业、贸易、生活等领域都使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全世界大概有20亿人口在学习、使用这门语言,人口数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学习语言就要有方法,有人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后教法"时代了,"后教法"时代就没有教法,这种说法不对。"后教法"时代实际上是后交际法时代,这一时期交际法出现并被证明是失败的教学法,后来又出现宏观策略,重点搞课程设计,实际上此路走不通。我想今后会有文章探讨后教法时代是否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全世界真正有系统地探讨教学方法的历史才有一百多年,中国兴起学外语的历史不到两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前外语教学方法都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主要教法,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熟悉这一方法。全世界学英语的国家大多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恐怕还离不开语法翻译法,这不仅是因为语法很重要,而是翻译也很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家、民族之间需要语言交流,尤其是各国军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出现了听说法(或者叫口语法),或者叫直接法。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后,美国军队也用此方法训练部队。直接法在二战以后有很多变种,如视听法,全身反应法(TPR)等。由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等有自身的缺陷,上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交际法。交际法本应该翻译成"交流法"或"沟通法",因为约定俗成,一直就这样叫下去了。到上世纪末,交际法也成了强弩之末,本来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结果这个美梦又破灭了。使用这一方法被证明是学不好外语的,因为交际法是直接法的极端方式。具有20多年历史的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极端形式,即强交际法。到本世纪初,任务型教学已显颓势。任务型教学成为2005年IATEFL国际会议的辩论主题,辩论中得出结论,任务型教学只不过是一种大练习罢了。现在国外教材每一个单元完成之后,有一个大任务,而国内却把任何内容都当成任务,一节课就有很多任务。一百多年来,人们寻找最佳方法的努力归于失败。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应运而生,它借鉴了中外很多传统,具备了中国特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尽管有所谓的"后教法"时代的说法,没有教学方法就做不成任何事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学国家,没有教学方法是难以想象的。
以上讲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下面我就要讲一讲这一教学法的性质和定位。有几个概念大家需要搞清楚。TENL是把英语作为母语来教授;TESL是把英语作
为二语来教授;英语在我国不是官方语言,不是教学语言。中国人交流用的是汉语,只不过有一些地区使用方言来交流。英语在我国既然不是二语,为什么还要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显然我们把教学类型搞错了。有人说二语习得理论包括了外语,宏观上可以这样讲,但微观上外语就是外语,二语就是二语,不能用宏观的理论解决微观的问题。TEFL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授,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就属于这一类型。教学类型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比如学得还是习得。学得需要有教师教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属于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国没有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只能学得。我们学习汉语有语言环境,人们利用语言习得机制可以习得,但通过语法修辞可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包含有学得的成分。任何正规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学得为主,读写技能更需要学得。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读写框架,我认为中国人学外语最主要的是解决读写问题。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学母语那样学外语?外语学习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一般来讲,学生开始学外语时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这就决定了外语学习要讲究规则,记忆单词,进行技能训练,用学得方式取得成绩。二语习得理论只能批判地借鉴,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外语教学问题。我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英语外语教学,所以只能是学得,习得的成分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教学类型。
在座的老师可以说是英语使用者,更精确地说是双语使用者,但平时仍然以汉语为主。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英语学习者,不是英语使用者。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一个学英语的大国,却是使用英语的小国。印度有35%的人读英语,16.5%的人说英语,加在一起50%多一点。这是英国殖民统治印度300多年的结果。我国只有部分地区有殖民历史,使用英语者极少。我们学外语还是把它当成语言工具或者为了考试。考试是阶段性教学目标,大家都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就决定了教学类型,学习途径有所不同。这是报告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定位问题。
当前外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我只列举十个。
第一,教学方向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语音能力,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过高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课程标准是三维目标,过于宽泛,知识和技能的顺序颠倒了,变成技能在前,知识在后。知识和技能加起来实际上就是能力。过程和方法就是手段,怎么能变成目标?这是明显的错误。情感和态度对语言学习十分重要,需要潜移默化,无法量化,也不应该作为具体的目标。我们这样一个外语教学大国,竟然在教学目标上犯下如此"小儿科"的错误。语言是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真正学好外语,学习者必须学习目的语的文化,并了解与自己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这门语言。还有人提出英语教学四维目标,超过了其他学科的维度,这么多的目标如何能达到?我认为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这门语言学会。英语学习就是学习英语,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学英语就是教授英语。
第二,知识和技能的关系问题。正如刘道义老师所说,知识是基础,各种技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各项技能无从发展。高考要求三千词汇量,中考一千六百个单词,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历时七年时间,还不一定学会这一千多个单词,这种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这些词汇学生学过,但并不代表学生会用,所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词汇量少得可怜。即使这么少的词汇量,如果方法和理念不对,师生双方仍感觉困难。我们使用的教材系统性差,缺少语言点,使用起来十分吃力。外语教学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做中学",完成某种任务,先输出,后输入,甚至不输入就输出,总是在强制输出,做各种表演。现在又兴起一股"先学后教"的课堂风暴,极力限制教师的讲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表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