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人文精神
荀子思想特点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文学家和教育家《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达尔文进化论也能佐证“性恶”这一点,因为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只有进化出生存欲、占有欲才
能存活。为了自己的生存牺牲他人,占有尽可能多的生存资源,消灭竞争者。这是性,是恶。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义),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这就是伪的作用。伪(礼义道德)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三、性恶论(一)性的定义和作用论性,一定要先确定性的定义和了解性的作用,才能加以论断,荀子论性,并不完全在性恶一篇之中,他的正名篇中对性的定义和作用已然提及。性恶篇是对性恶所提出的论证,从而导发化性起伪的理论,再进而导出正理治平的政治学说妒v主义。兹一一申论于次:性的定义:正名篇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正名篇》
性恶篇说:「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以上是荀子对性下的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和「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文章似不一致,生之所以然是指求生的根据,从生理现象再推进一层的说法。不事而自然是指人生先天所固具。从荀子整个思想系统看,荀子对前一义并未再加申论,只说「凡性者,天之就也」,轻描淡写的把「生之所以然」,归之「天之就」。而以「不可学,不可事」一语再回到性为人先天所固具的一义之中。「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更具体说明此一人生先天所固具的性的本能作用谑X感应,再由此一感应所表现的各种不同状态—好恶喜怒哀乐。荀子的所以对性的定义作如此详尽的分析,重点显然是摆在心理现象方面,目的是要导出性恶的理论来。性的作用性的定义已如上述,现在再叙述性的作用,正名篇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以不免也。」「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正名篇》前面在性的定义中,曾提到「精合感应」,为性对外物直觉所发生反应的作用。此一反应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状态,荀子称之为情。又说:「情者,性之质也」,可见情是从出于性的。接着又说「欲者,情之应也」,故欲为应情而生的。由此看来,荀子心目中的性、情、欲纵然不是一体,亦具有连锁从属性。下面再进一步探讨荀子所指的欲。「今之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荀子‧性恶篇》「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积蓄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荀子‧荣辱篇》人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都是出于人的情性。而且吃的希望是上好的美味,穿的希望有华丽的文绣,走路希望有舆马代步,更希望能蓄积余财,藉以满足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篇》眼睛的好色,耳朵的好声,口舌的好味,心的好利,骨体肤理的好愉佚,都是本于情性而产生的,不事而然的。荀子对性、情、欲三者的从属反应情形,分析得如此详细,即在说明一切由欲所表现出来的无不导源于性。
(二)性恶说及其论证上节已叙述荀子对性所下的定义和作用,荀子本他此一观点,认定性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