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平潭一中周日
学了模块二的内容,参考程翔老师的《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人粗浅地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说明文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王曼教授指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的确如此,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的文体,其写作的关键就是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讲明白。它与文学作品相比,是无需讲究过多的表现技巧。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说明文究竟“教什么”的定位问题。也是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换句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对设计的几个问题: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3)你说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4)这个卢沟桥的特点有什么特点?四个问题,紧紧扣住“写什么”这个主问题上,而把“语言准确”和“顺序合理”巧妙地融合在这些主问题上,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
(二)“知”“文”并重,相得益彰。
说明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轻文”的不良倾向。知识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突出特点,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固然必须重视“知”的教学,但是,若只重视“知”的教学,,把一篇篇人文性很强的文
章教得只剩下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味同嚼蜡,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说明文教学要重视挖掘文本中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事实上,在说明文教学中,也只有读懂其人文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征。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在这一点上,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上就把握的比较到位。从上课伊始的茅以升决心学习造桥的故事导入,再到分析桥的构造巧妙绝伦,坚固优美,以及介绍茅以升多次造访赵州桥等,无不渗透着对人文内涵的教育,引导学生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去解读科普文章。
(三)品味语言,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正如王曼教授指出:“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象的描写;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的确如此,倘若教师在说明文中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品味文学性语言上,那么这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来,说明文教学与文学作品的教学又有何区别呢?所以品味语言,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比如《看云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我们再来看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形象性,程老师不是把重点花在评析生动的文学语言,而是通过三种方法:
一是看图说话。“下面呢,请同学们把书合死,老师画一个图。(教师画桥的简图1)。同学们看,(指着图)这个桥啊它有一个大拱,还有四个小拱。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这个图,你用自己的话,记住这个啊,用自己的话,把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来表述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表述的清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打开课本,把刚才自己的表述与文本的语句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肩”字的形象性。
二是找数字。“赵州桥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些数字等,体会数字在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上的作用。
三是运用删减法。把改写后的句子与原文的句子进行比较。如“(教师翻书)你们看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觉得这话就有毛病,这话不准确,应该给它改一改,老师认为应该这样改:“《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才准确。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学生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这也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一个要求。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通过这篇文章语言准确性体现在三点:第一,形象化的语言;第二,用数字;第三,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不要把话给讲绝了,留有余地,讲究分寸。
二、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
(一)训练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说明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生动的,平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达知识为目的,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而感悟文本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
那么具体方法有哪些呢?
1.抓重点词。对说明文的重点和关键句子进行提取整合。
2.抓重点句。说明文中往往有许多显眼的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是在过渡段。抓住这些标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写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重视对学生“授之以渔”。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四个问题: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你说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这个卢沟桥的特点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抓住关键词、句,生提出有效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整节课上得扎实高效。
(二)激发兴趣,是保障。
兴趣的产生主要“自来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孟昭兰),一节课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据此,笔者认为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可采用以下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