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摘要: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

本文就从庄子的逍遥境界﹑养生之道以及他的政治观念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它对现代人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处世;逍遥;养生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

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

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

正《礼记·中庸》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者是。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

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

再加上当时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

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

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

庄子的这种独特的处世之道在《庄子》一书中是通过他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体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自然无为的政治观念。

一﹑自由的逍遥境界
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以求得自身的逍遥。

庄子的自由境界在《逍遥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文中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比地面急速而飞的蜩、鸠以及腾跃于蓬蒿之间自鸣得意的小麻雀豪迈得多,有抱负得多;御风而行的列子比与世无争的宋荣子淡泊名利得多,但庄子还不满足于大鹏与列子“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幻想摆脱一切限制,做到无待无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可见,庄子心目中的世界是一个顺应天地规律、把握自然变化而又没有穷尽、无所依待的世界。

他的自由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子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

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待、无已,摆脱有待。

如《逍遥游》篇最后庄子与惠子关于“有用”、“无用”的辩论,就是对怎样达到“无待”的形象回答,说明了要做到无待,就要“无用”。

其它如内篇中的“庄周梦蝶”、“庖丁解牛”,外篇中的“濠梁之游”、“髑髅见梦”,杂篇中的“罔两问景”等典型寓言,都是讲的“有待”或“无待”的表现,旨
在说明只要心无所待,就能游刃有余,就能物化为一,而臻于逍遥境界;否则就会陷入层层束缚带来的痛苦之中,不得自由逍遥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人。

“圣人”、“至人”、“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其根本特征便是“无己”。

能做到“无己”,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无名)利禄(无功),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的。

晋人支遁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认为逍遥就是说明圣人无己的精神境界。

无忧无虑、无为无能,无祸无患。

庄子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

二、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
庄子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注重于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

为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

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谋。

所谓“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弃更则形不老,遗生则经不亏,“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他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顺物”,做“乱世”的旁观者;他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禄,甚至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情悦性,使得在肉体上能够逃避现实,免受动乱社会的戕害。

在精神上也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超凡脱俗,翱翔于幻想的精神世间之中,他在翱翔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真谛。

所以庄子认为,人要在世上获得永久的平安就要顺应自然自私的目的,也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更没有利害,是与世无争、安日处顺。

《养生主》正是体现了他的这非功利的观点,它只有施舍和给子,没有要求回报;借《庖丁解牛》说明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上不要被世事所累,万物从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

《大宗师》一文中,他更说得明白:“死者,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德充符》中又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非之变,命之行也。

”说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人是不可抗拒的。

三、无为的政治观念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论精髓,他的无为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

庄子言:“无为则俞渝,俞渝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无为也而尊。

故知天乐者,无天怒,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

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

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此外,《养生主》、《应帝王》、《马蹄》和《在宥》等篇都主张“无为”。

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所以庄子的无为是个人的自在逍遥,在于年寿久天乐而无物累,这不是老子的
以“圣人”自居的无为之道,而是纯粹关注个人之生的道,养生,全生,乐其天真。

“彷徨乎无为之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釜,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固哉。


当然,庄子的这些处世之道与他当时具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深谙当时大动荡时代的种种不幸,庄子并没有像儒家那样激烈抗争,也并没有像隐士那样逃避现实,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超越现世,追求一种无名、无己、无欲、无功以及“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处世之道。

从而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

斗转星移,庄子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几千年来庄子与众不同的哲学思想一直没有被人们忘却而流传下来,可谓影响深远。

足以证明他对后世是有相当影响的。

在庄子看来,注重精神修养是很重要的,并提倡精神作用。

在当今世界,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处于变革中的我们同样面临如何处世与安顿精神家园的问题。

透过庄子的处世之道,仍然可以找到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珍宝。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庄子处世思想中的消极一面。

因为,当今时代,不允许我们仅做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精神贵族,还要做自强不息、敢做敢为的时代英雄。

但我们还是应该提高一下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庄子一样的逍遥心态,顺应自然,用平常心看得失,善待自己,宽待他人。

这不仅在庄子所处的祸乱时代而且在我们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秦榆庄子学院[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8
[3]陶芬,陶武庄子处世之道刍议[J]合肥学院学报,2009(2)
[4]周楚楚论庄子的处世态度[J]考试周刊,2009(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