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 许月卿,李双成
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许月卿,李双成,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人口重心/社会经济重心/动态变化/区域差异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市、区)间经济发展的“量”和“质”的差异非常明显[1].本文采用各省(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区域重心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原因,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在时间维上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和区域经济时空格局的演化过程,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区域重心概念及计算方法
区域重心概念:假设一个大区域由若干个小区域构成,第个小区域的中心坐标为(X[,i],Y[,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2]:
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何中心,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称“重心偏离”。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3].通常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将(X[,i],Y[,i])取为各行政区域单元的首府坐标;M[,i]可以为不同意义的属性值(如人口、耕地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的迁移
在公式(1)中,取M[,i]为人口,采用1978-2002年我国各省(市、区)的人口数据[4],计算出每年的人口重心坐标,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化轨迹(图1)。
图1我国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1978-2002)
Fig.1Th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in China(1978-2002)
由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经113.47°以东、北纬32.89°以南,远远偏离了我国的几何中心(103°50′E 、36°N ),呈现出不均衡性。人口分布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且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
1978-2002年,人口重心呈现缓慢、稳定地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人口重心为东经113.79°、北纬32.89°,到2002年重心变为东经113.46°、北纬32.66°。在东西方向上,人口重心向西移动0.33°,合31.9km,年均移动1.3km ;在南北方向上,向南移动0.23°,合25.69km,年均移动1.07km,稍慢于东西方向。期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40.96km.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渐趋向晚婚、晚育、少生。同时,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聚区之一,计划生育政策适当宽松。人口重心移动轨迹说明了我国人口分布在东西方向上趋于均衡而在南北方向上趋于不均衡。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及其动态变
3.1国内生产总值(GDP )重心的迁移
取1978-2002年全国各省(市、区)每年的GDP 数据[4],代入公式(1),经计算得到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轨迹(图2)。
图2国内生产总值GDP 重心迁移轨迹(1978-2002)
Fig.2The Movement of GDP Gravity Center in China (1978-2002)
由图2可见,近20多年来我国的GDP 重心一直在东经115.52°至东经115.12°、北纬34.04°至北纬32.82°之间变动。相对于我国的几何中心(东经103°50′、北纬36°)来说,经济重心一直偏向于东部和南部,且东西方向的偏离距离要大于南北方向。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东部和南部是我国的经济高密度区,东西方向的区域经济差异要大于南北方向。
1978年到1991年,GDP 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GDP 重心为东经115.52°、北纬34.04°,到1991年重心变为东经115.12°、北纬33.28°,期间向西移动38.67km ,向南移84.87km ,向西南移动93.2km.可见,1978年到1991年我国经济发展在东西方向上的差距有所减小,而在南北方向上的差距在扩大。
从1991年到1997年,GDP 重心则从西北向东南移动,经济重心由1991年的东经115.12°、北纬33.28°变为1997年的东经115.25°、北纬32.84°。期间向东移动12.56km ,年均2.09km,向南移动49.13km ,年均8.19km,向东南移动50.71km.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东西和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在扩大,且南北方向的区域差异变化速度大于东西方向。
1997年至2002年,GDP 重心从西北向东南缓慢移动。经济重心由东经115.25°迁移到东经115.41°,由北纬32.84°迁移到北纬32.86°。在东西方向上,向东移动15.47km ,年均3.09km,在南北方向上,向南移动2.23km,年均0.45km,速度很慢。说明这一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均有所扩大,但移动速度均很慢,区域差异变化速度减小。
GDP 重心的变化轨迹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1978-1991年东西差距有所减小,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国家对西部特别是西南巨额投资还在发挥作用,而且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四川仍然作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依然在GDP 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南北差距迅速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在此期间,我国的经济政策向华南地区倾斜,加之其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率先启动并高速发展。1992-1997年在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同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