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产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一、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1、产业发展的进程

纵观建国以来苏州产业发展走过的道路,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参见图1、2)。 (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苏州市是一个偏重于消费型的城市,农业占据绝对优势,1952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45.9:24.8:29.3,工业主要有纺织、丝绸、食品、加工业和手工业。从总体上看,三次产业的产值都不高,发展缓慢,三次比重呈“两头降,中间升”的发展态势。

(2)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形成了乡镇企业为主力军的内源型经济[1]。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1975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35.1:47.1:17.8,之后工业比重逐年上升。到1984年,工业比重已达57.6%,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占到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工业以纺织、丝绸、机械、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为主,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分散。第三产业发展到80年代初,其比重在过去逐年下降的基础上出现了上升趋势,1952年-1982年,三产比重从29.3%降到16.7%,但是1984年其比重17.4%,较1982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仍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形成了以“出口—引进—扩大出口”为基本特征的外向型经济。苏州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乡镇企业带动转向外向型经济带动。大批产品打向国际市场,引进外资初露锋芒,为苏州经济走向全方位开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1]。这一时期,工业比重占绝对优势,但是增长趋于稳定,比重保持在60%左右;一产比重继

续下降,三产以城镇为依托发展迅速,比重稳步上升。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以浦东开发

开放为契机,以基本现代

化建设目标为旗帜的全 方位推进的开放型经济。

以各级各类开发区为载

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起来,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在苏州产业中的份额加大,乡

镇企业在新形势下也有了新的发展[1]。在工业内部,传统的机械、纺织等产业逐渐萎缩,在工业中比重不断下降;电子及通信、电气、

医药、化学等一批新兴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带

动和政府扶持的双向推动下快速发展。(参见

表1)。旅游、餐饮、商贸发展以及一批金融

机构的进入,带动了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1990年的21.7%增长到1998年的38%,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表1 1992、1998年苏州部分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单位:%)

注: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1993——1999

2、产业进程的特点及阶段定位

分析苏州产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演变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形成了工业比重占绝对优势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参见表2)。2001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500亿元,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人均水平已到达32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后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2]。

(2)产业发展的前期(80年代前),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以“两头降,中间升”为特

点,劳动力主要向工业转

对GDP的贡献率最高;产

业发展后期(80年代以

后),产业结构的演变出现

新特点,虽然二产总量仍

明显高于三产,但是二产

的增长趋于稳定,三产增

长率大幅提高,劳动力由

向工业转移为主转变为同

时向二产、三产转移,并

以三产为主,三产超过二

产成为对GDP最大的贡献

者(参见表2)。

(3)工业发展呈现由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

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变

化的态势。工业内部行业

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电子

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

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迅速

崛起,占工业总产值的比

重达40%(2000年);产

业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增

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53.7%和46.5%;高新技术

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达到25%。

根据苏州产业结构演

变的自身特点,并参照区

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

律,可以判断出苏州经济

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中后

期。

表2 苏州三次产业比重

变化情况

注: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2002

二、产业发展问题的揭示

1、产业格局“小、散、乱、低”的特征依然明显

众所周知,苏州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是“苏南模式”的典型城市。所谓“苏南模式”就是以社区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一种发展模式,该模式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形成于以乡村社区为范围、封闭半封闭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为在乡村社区内实现资源配置并为壮大社区经济而存在,所以它不可避免地伴生了诸多弊端: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无序,块块分割,重复建设,企业之间缺乏协作等等。虽然时至今日,苏州的乡镇企业已基本改制并有了新的发展,一度辉煌的“苏南模式”也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国家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行政体制与市场机制都不健全,乡镇企业改制的预期效果并不显著,其弊端也未能彻底消除。总体而言,苏州产业格局“小、散、乱、低”的特征依然明显,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各级开发区的蓬勃发展,融入了新的特征要素。

(1)“小”——企业组织以中小型为主,规模经济弱

乡镇企业是苏州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Array 2000年,苏州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16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9%。但

同时苏州的乡镇企业又与“小”紧密相联,

它以发展“五小”(小五金、小棉纺、小

化工、小农具、小砖瓦)工业起步,尽管

发展至今规模实力有所增强,但是先天的

规模缺陷难以改变,企业组织仍以中小型

为主,缺乏支撑地区经济的大企业、大产

品。2001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企业共3735

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占到了98%,大型企业一共6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13 家。(如图3所示)

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应变快的优势,即俗话说的“船小好调头”,容易满足市场“专、精、特、新”的细化要求。但是,中小企业还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知名品牌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构成障碍。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如果缺乏大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关联。目前苏州能数得出的名牌产品不多,主要是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好孩子童车系列、AB内衣内裤、春兰牌吸尘器、菊花牌味精等,但是这些名牌市场份额和科技含量都是很高,企业之间缺乏协作,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

另外,中小企业上市困难,难以得到国有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度大,影响了企业技术改

造和长远规划。在上市公司数量上苏州没有优势可谈,全市一共只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两

家还被收购了,而江阴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就有阳光、华西村等10家上市公司。再者,在面

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形势下,中小企业不能在企业资源计划(ES:)、供应链管理(SCM)、

客户管理等现代电子经济的生产管理中占据“链主”的主导地位,也就难以成为控制要素流

动和配置的主导力量。

当前每个国家和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全球性经济结构重整的大趋势,其大方向

为高科技和信息化。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特别是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

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使得中国以出口为主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