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装电影中的古代礼仪_杨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合人物性格的语言韵律感,才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
结语
我们经常会听到观众抱怨一些历史题材电影的
语言过于“现代”,这除了是剧本创作者、导演的问题,
演员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花木兰》中男女主角的语
言现代感十足;《赤壁》上部中林志玲的戏份虽不多,
但其“娃娃音”还是比较影响观众对小乔的期待,
在下部中小乔的声音改由专业配音演员配音。黎明
算是台港演员中普通话较为流利的,但在《梅兰芳》
中的语言呈现与大放异彩的配角们相比仍然差强人
意 ;周润发虽然有《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
中真声演绎的基础,并且在拍摄《孔子》期间苦练
台词,但是其真声最终在该片放映时仍然遭到弃用。
当前的历史题材电影语言创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
是对人物语言形态表现的错位和缺失。我们常说以
形写神,形之不完,神何以存。齐白石老人也说 :“太
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演员以自我语言代角色语
言,只有自我没有角色,说到底还是语言的创作意
识薄弱,不重视创作依据和创作方法的结果。历史
人物也是生活中具体的人,必须遵守历史的真实性。
我们承认历史题材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但承认距离
并不代表演员可以不顾历史,无视人物的语言创作
规律。超越角色是可能的,但要在历史条件允许的
范围内,在历史的、生活的基础之上。忽视语言的
历史感、脱离人物,表演自然也就缺乏真实感。不
真则不信,不信何谈审美。
历史题材电影表演创作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演员应该注重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注
重学习传统艺术表现的原理和法则以及其中变化出
来的技法。历史与现代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漫长的时
空隧道,但又有古人与今人的情感在其中相互传递。
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是演员表演的重要内容。历史题
材电影中的角色创造,既要言行有据、演得真,又
要敢于突破与夸张,使角色在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
上都达到完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电影拍摄方
法不同,表演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只有对中国历
史题材电影表演创作经验与方法进行不断地总结与
提高,才能推动这一题材类型的电影创作健康地持
续发展。
(韩伯维,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100024)
自 2001 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巨大成
功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
宴》以及《赤壁》、《花木兰》、《孔子》、《锦衣卫》、《苏
乞儿》、《大兵小将》等等古装电影相继问世,奠定了
其在国内电影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所取得的

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古装电影的成败具有众多复
杂因素,讲究和遵照历史古装电影中每一个人物形象
的细小动作,“细中见戏”是创作好的古装电影的关
键所在。中国古装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大量中国古代
礼仪性动作,也就成为古装电影表演中的重要特色之
一。
一、从形式到仪式 :
古代礼仪在古装电影中的动作表现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众多朝代的兴
与衰、起与落,中国的古代民俗礼仪也随着这些朝代
的变化产生了演变。礼仪的规范也因人的地位和身份
有所区别。同一礼节在不同的朝代中产生的微小变化
就代表着另一个朝代的开始。一系列礼仪动作中传达
的是那一个特定时代中人的神韵风度。因此演员表演
中对礼仪的误用和误读都会影响观众对于历史解读的
中国古装电影中的古代礼仪
文 杨扬 韩伯维 /Text/Yang Yang Han Bowei
提要 : 近些年中国古装电影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古装片的商业价值和艺术品味得到了广泛关
注。此类影片中大量中国古代礼仪性动作的出现,不仅传达出人物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并且成为此
类电影表演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是,我们看到大多数演员在拍摄历史题材电影塑造古典人物形象时,
对古代礼仪的掌握和运用不精准,这导致了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偏差。基于此,本文针
对古装电影中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涉及的部分古代礼仪动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古代礼仪在古装电
影中的审美价值进行了一番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古装电影 古代礼仪 动作表现 审美呈现
The Ceremony in Chinese Costume MovieART & TECHNOLOGY 艺术与技术 125
准确性。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某些古装电影中,对古代
礼仪知识的模糊认识和不严谨的创作态度,导致在影
片中充斥着大量的违背历史文化的明显错误,这直接
影响到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出现了“戏
说历史,戏说文化”的不正确的电影文化现象。
古装片中礼仪性动作的准确性,尤其需要明确和
强调。如果我们不是认真、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下的民俗礼仪动作,就不能准确地传达历史人物身份,
也就暴露出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贫乏,从而
造成大量的缺失与放弃。古装电影的创作必须是一个
谨慎而又充满激情的过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不断挖
掘其中的新鲜和亮点。而古代礼仪就是历史中的一个
个跳动的符号,它古朴而又鲜活。
当然在实际的电影创作过程中,我们无法完全复
制历史的原貌,但是又必须遵循历史生活的客观存在。
这不仅是电

影创作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大众文化传播
的客观要求。中国古代礼仪是我们中国人的文明与教
养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古代
礼仪也是反映社会人日常生活、阶级差异、文明特征
的标尺。这里我们就电影艺术本身,来探究一下中国
古代礼仪中不同规定情景中的步态坐姿变化和展现人
物身份性格的行礼动作在古装电影中的实际运用。
1. 步态
古装人物形象在电影画面中的视觉呈现是古装
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而这类人物形象要想合乎
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动”起来,就必须从研究步
态和坐姿变化开始。古人的行为习惯极其讲究,什么
地点、什么场合该如何走路,都有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规范。这种规范的标尺是人走路的足迹,古人称其为
“武”。在厅堂室内走路,应该“接武”——向前迈步
脚的脚跟要紧挨着另一脚的脚尖落地,也就是迈着小
碎步前行,脚印一个紧接一个,才能符合“接武”的
标准。这样行走是为了适应厅堂内空间狭小的特点。
同时,压着小碎步子行走控制了步伐的声响,适应了
厅堂内安静肃穆的气氛要求。在室内走路,要求手臂
摆动要小,胡乱摆动手臂、走路时身体上下大幅度的
颠簸起伏,都被视为无礼的举动。例如《十面埋伏》
中,章子怡饰演的盲女小妹首次出场时,身体呈压低
状,伴以细小的碎步,让整个身体犹如荷花般在水面
浮动。这样的表现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的“行”的
规范要求,同时又符合电影中的人物身份——非比寻
常、身怀绝技的小妹形象。
而在厅堂之外庭院之中,由于不必顾及空间和声
响,可以迈开稍大的步伐行进。这种步伐被称为“布
武”,也就是脚应分散开一定距离的步伐。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演员根据人物身份地位,以及所处规定情
景的不同,要在步伐幅度和速度上有所控制。地位越
高越尊贵的人,走路越要步幅适中,速度沉稳,步伐
坚定。例如《夜宴》中,章子怡饰演的婉后每次出场
都注意了步伐的坚实,披肩的顿挫,彰显了婉后的威
慑力及其强大的权力欲望。
还有一种步伐,那就是“趋”,即快步地行走。
臣子拜见国君,必须要趋步觐见,以示尊重。路上遇
到或是专程谒见上司、老师、长辈都必须趋步迎过去
施礼,分手时也要快步地退下。在行跪拜礼之前,首
先也应该趋步上前,行礼之后也应该趋步退下,这样
才合乎跪拜礼仪的规范和标准。电影《孔子》中,齐
国攻打鲁国,季氏向孔子请求其弟子冉求回国助战。
面对故国危局,颜回向孔子趋步行礼,而后阐述“学
以致用,国危用将”的道理,

恳请孔子同意。当时的
孔子落魄至极,只能在破败漏雨的茅屋中安身。环境
如此恶劣,弟子忽略些师生礼仪也情有可原。而颜回
仍然以礼尊师,倡导以德报怨、以大义为先。这种人
物动作与环境之间的反差,不仅凸显出颜回品格的高
洁,同时也映衬出孔子教学的精髓神韵。
2. 坐姿
古人对坐姿有许多讲究。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从
席地坐姿转变为垂足坐姿的国家。在唐宋以前的各个
历史时期,还没有出现桌椅这种较高的家具,古人只
能在地上铺张席子或是垫子坐在上面。地位高的人可
以增加席子的数量,而一般市民是连一席都不能坐,
只能坐在地上。作为贵族,只要坐就必须有席,否则
就是不符合等级的规范。坐时双膝着地,两脚脚背朝
下,臀部落在脚后跟,双手置于大腿上。从姿势来说
基本是跪着的,所以在先秦和汉唐时期古人说的坐,
基本是采用跪姿的。现在的日本和朝鲜仍然还保持着
这种坐法。
和跪坐相关的礼仪动作是避席。古人坐在席子之
上,面对地位尊贵者时,为了表达对于受礼者的恭敬
就需要避席。即跪着离开身下的席子,跪伏在地面上。
电影《刺秦》中吕不韦与嬴政在朝堂上,因是否灭韩
的问题上公然发生冲突。吕不韦愤然离场,众大臣见
状迅速由跪坐转为避席。但他们只是由跪姿转为站姿,
表示对吕不韦相权的尊敬,却没有再次跪伏,说明了
对嬴政帝权的畏惧。这个避席动作变化就直接把帝相
争权的矛盾冲突外化出来,从而增加了戏剧性。
同样,在《十月围城》中李玉堂全家吃早饭一段
戏中,作为封建大家族中的一家之长,李玉堂一入席
全家老小就全都站起来行礼,并口称“老爷早”或“父
亲早”。当李玉堂发现儿子重光不在席间,进而生气
离席,众人立刻放下碗筷停止进餐,用无声的礼仪动
作体现了李的家族权威。影片中这一系列礼仪动作也
是受到了避席的影响。
3. 行礼
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
的一种基本行礼方式。它自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到
辛亥革命才被正式废止。古人跪坐的姿势对于行跪拜
礼仪是具有很大影响作用的。跪是拜的基础,拜是跪
的发展,跪和拜的区分点是看手是否接触地面。从姿
势上来说跪着的人在表示敬意时可以很自然容易地形126
成一个跪拜动作,因此从跪坐到跪拜是渐渐发展演变
过来的,并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延续和巩固。跪拜从原
始社会中人们相互致意的姿势,到了封建社会演变成
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或卑
贱者。这就说明跪拜礼仪表现着社会阶级地位的差异,
维护着封建

等级制度,这也是它所以流传时间极长的
重要原因。跪拜的姿势对于受礼者,除了能带来威严
感,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的作用。在跪拜时行礼者
的双手双膝全部紧贴地面,并且俯首低视。在姿态上
相对受礼者明显处于劣势,如果有不轨之举,受礼者
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因此,我们说跪拜礼
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属性。
跪拜礼在中国古装电影中被大量地使用,我们可
以在《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十面埋伏》、《无
极》、《夜宴》等影片中看到诸多的剧中人物行跪拜礼。
同样是跪拜礼却又分为很多种。不同的跪拜动作中其
实蕴含着人物所处的形势地位、人物关系、客观环境
以及内心的情感变化。在《孔子》中,影片一开始就
描述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进宫拜见鲁定公的情形。
作为描写孔子一生的开端的部分,周润发通过对一系
列跪拜礼仪动作的细致展现,来刻画孔子礼乐仁和的
政治主张,以及坚定贯彻这一主张的意志与决心。按
照古礼规定 :如果要拜访像国君这样的尊者,要先在
门外行拜礼。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大时代背景之下,
引路的宫人也提醒“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可见
孔子的这一举动的“另类”程度。孔子不仅在门外即
拜,而且行的是稽首大礼。
稽首礼是古代臣子对于君父行的拜礼。不仅如此,
古人拜天、拜神、拜祖、拜庙,子拜父,学生拜师,
祭奠时拜墓也都用稽首礼。我们看到周润发行礼时,
屈双膝跪地,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拱手于地,而后头
部缓缓叩至手前的地面上,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稽
首强调的就是跪拜时头部在地面上的停留。稽首礼是
所有跪拜礼中最隆重的礼节,也是古装电影中出现频
率最多的礼仪动作之一。孔子不仅门外行拜,而且于
国君未出现时即向其坐位再行拜礼 ;等国君出现,口
称“微臣孔丘,拜见君上”而又拜。这三拜,体现了
孔子以实际行动遵循贯彻自己用礼乐治天下政治主张
的人物性格。而宫人们的无奈与嘲笑,鲁定公不予回
礼的傲慢与孔子的行为举动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孔
子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的恶劣程度,为其失意的政治生
涯埋下了伏笔。果然,在影片结尾孔子结束了多年漂
泊终于回到了故乡鲁国。孔子已由意气风发的壮年步
入枯槁迟暮的老年。但是,他仍然不移其志,坚定地
捍卫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回归故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对
着鲁国城郭再行稽首大礼。与影片开始的一拜中规中
矩、气定神闲有所不同,老年孔子的这一拜动作颤颤
巍巍但深沉凝重。壮年拜的是家国天下,而老年

拜的
则是信念梦想。这一拜中蕴含的是孔子在经历痛苦磨
砺之后所领悟的境界。这两拜于影片前后伏延千里、
彼此呼应,映射出人物生命的意义和思想的炫彩 ;让
人在关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进一步思考关于生命与
梦想的命题,回味隽永。
由此可见,演员贴切地运用行礼动作能激发出自
身对于人物深刻理解的火花。相反,对于展现人物身
份性格的行礼动作把握得不够准确,也容易使表演产
生偏差。古代男子军队中有种行肃立礼的要求。军队
中的将士身穿重甲,因不便于双膝跪倒俯首在地下,
可以不行跪拜礼。行礼时要神情冷峻严肃,折腰俯首,
拱手于胸前。例如在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杰
王子拜见父王时,所行的是单跪膝拜礼。但按照规范
的古代礼仪要求,可以改行肃立礼。看来影片中这一
处的礼仪处理是需商榷的。
二、从电影到文化 :
古装礼仪在古装电影中的审美呈现
在中国古装电影中,古代礼仪的体现已经融汇在
演员的表演之中,从坐、立、行、走中传递信息,从
神态、眼神里流露文化。这里的表演跨越了几千年的
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古人的精、气、神的再次重现。
从表演上来说,在完成基本人物个性和情绪的塑造以
外,更要着重考虑来自于历史及文化的集聚体现。古
装电影打开了通往遥远年代的窗口,展现着其中的情
与景、人与事,今人有了一次对古代文化的感性体验
过程,更直观地看到了逝去的那些古香古色,完成了
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古代礼仪动作本身即具有鲜明的形式美。拱手礼
中手臂的弧线体现“圆”的美感,武将的执鞭礼中流
露出“力”的美感,女性万福礼中则体现的是“柔”
和“静”的美感。各种步态、身姿、手势、表情、眼
神、气息之间的相互配合中传达出儒雅、英武、庄严、
神秘、柔美、典雅等等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古代礼仪也辅助演员的表演创作,通过演
员肢体来传达古代历史人物性格的美感。如《赤壁》
中小乔烹茶待客过程中的柔美体现古代女性的温婉德
行 ;周瑜与诸葛亮二人跪坐对琴时“英雄所见略同”
的惺惺相惜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悠然意境 ;《孔
子》中孔圣门徒们相互行礼致意而后入席而食的恭谦
礼让 ;颜回将最后的一碗马肉汤高举齐眉敬奉恩师的
重情重义。在人物举手投足间,温和、礼让、谦逊、
内敛等等中国人性格独有的含蓄之美使人产生审美愉
悦。这种情感表达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美,体现了一种
特殊的韵致和风度。古代礼仪是历史生活的一部分,
是古人精神气质的遗存。它所承载的社会关系、

情感
诉求、道德风范,成为了影片中审美元素之一,经过
演员加工整合后呈献给观众。也正因为有了古代礼仪
被运用到了电影中,才使得古装电影具有了中华民族
特有的礼仪风范。
从近些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成绩上来看,各个档期
古装商业大片的票房成功率是最高的。不仅如此,此ART & TECHNOLOGY 艺术与技术 127
类题材电影也是各种中国文化产品中国际化程度较
高、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成绩比较突出的片种,在一定
意义上象征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古代礼仪通过
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古装电影中勾勒出中国礼仪之
邦的文化形象,揭示中国人处世的哲学,展现出中国
文化形式的美感。古代礼仪在古装电影中的审美价值
对国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古装电影是中国电影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经受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双重考验。古装电影的
价值体现往往与文化认同相互关联,其评判标准是历
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塑造是否回归
所属朝代,这就决定了其表演中对于礼仪的理解和实
际体现,而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不平衡也会使影片
失色,缺失作品原有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也要
求在有了一定的古代礼仪为依托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
艺术处理,但要把握好分寸,在保持了作品主题风格
相统一的前提下,又保证了古代礼仪的正确体现。
结语
中国古代礼仪的研究,将为中国古装电影的创作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实用帮助。无论从剧本的文
本创作,导演的思路整理,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是十分
有意义的。当然,中国古代礼仪所涉及和涵盖的方面
不仅仅限于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古装电影
已经走出国门,拥有了更多的受众和空间。但无论走
到哪里,被翻译成什么语言,都在画面中印记着中国
古代的段段光辉,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传
播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个个使者,带着神圣的使命,
奔赴在世界的许多角落。而正因为这些影片,对中国
历史的关注和研究也在全球不断升温,在这样的形势
下,错误的礼仪动作呈现带来的是对历史的误读,对
文化的忽略。
中国古装电影中的古代礼仪也是中国的文化遗
产,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一本本活的历史书。
对于中国古装电影中的古代礼仪研究是一个任重而道
远的工作,这其中需要大量的资料,需要相关领域的
专家学者来共同补充、修正与完善,当然更需要我们
电影工作者耐心而踏实的敬业态度。
(杨扬、韩伯维,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
学院,100024)
电影配音,是电影后期制

作流程中的一项工艺,
人物语言配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后面提
到的配音,就是指为了某种需要,演员运用自己在有
声语言方面的专长,为电影中的各种角色录配上合乎
要求的声音和语言。
配音不仅是电影制作的一个工种,更是一种创造
性的劳动,是艺术创作。笔者认为,配音就是有声语言(声
音和言语)的表演艺术创作。表演艺术是要塑造鲜明、
生动的形象,言语动作的处理与表现力是揭示角色内
心世界、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配音演员既要掌
握化身为角色的心理技术,也要掌握表现角色形象和
行动的手段和技巧,包括声音、言语以及各种技能。
译制片,是指将引进的其他语种国家的电影中的
语言翻译成本国语言后重新配音,再复制加工的影片。
译制片称不上是电影艺术的一个片种,它只是对已完
成影片进行的一种艺术再现的加工复制。但是,因为
有了译制片这种媒介形式,才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异
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对照与交流,也
使大众有了一个见识、理解和领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
风俗风情、自然文化面貌的渠道,而且这是一种传播
范围广、受众群体大、并易于接受的艺术渠道。亚洲
的中国、日本、泰国,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许多国家都有译制片在影院上映,它早已成为本土观
众的一种观赏需要。
中国的译制片起步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时
代发展与变革,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译制片在中国
经历了一个鼎盛、辉煌的时期。在此期间,译制片工
作者制作出并流传下来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它
们成了许许多多的人必到影院观看、甚至反复观赏的
影片。影片中的对白、音乐,人们耳熟能详,就连电
译制片中的配音创作
文 李立宏 /Text/Li Lihong
提要 :中国的译制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入了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译制片和配音演员是耀眼
的明星,“译制片配音艺术”在国人心目中崇高而又神秘。可惜的是,不过短短 20 年,译制片不仅走
出了辉煌,而且“一落千丈”,人们对译制片的态度发生了骤变。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译制片走到如此境
地?身为译制片配音队伍中的一员,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使人们更加理
性地认识译制片,以期进一步推动配音创作在译制片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译制片 兴衰 功能 配音创作
The Creation in the Dubbed Fil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