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的文化与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丘的文化与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不同民族的文化不仅生成语言的特殊语义成分,而且对语言的构词造句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人民使用的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语言和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
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是汉民族各类型的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通行于某一地域的方言理所当然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方言与本地区的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中国方言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各方言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形成汉语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要素。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共同通语有所差异的话。
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
我的家乡在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和发源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造就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孕育出了我国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学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等历史名人一千多人。
总而言之,河南为其产生独特的方言奠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确切的说,我的家乡在河南商丘,商丘虽然只是一个小城市,但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联系地方史可以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透过方言词语可以研究方言区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和各种不同的文化心态。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南毗安徽省毫县,北部与山东省曹县、单县接壤。
做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商丘市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方言,虽然这里地处三省交界,但受其它方言影响不大,方言以城市关镇为代表,全市基本一致。
地处中原的商丘人们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直观性、具体形象性是商丘人民惯用的思维方式。
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e)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始祖。
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
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由此衍生的文化称为“商文化”。
从此“商人”一词作为“买卖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仓颉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喾陵,有中华民族最早的天文台——火神台,有宋氏始祖微子墓,有葵丘会盟台,还有名声在外的商丘三杰:职森、屠东、张珂.有纪念孔老夫子的文雅台,有爱情悲剧的青陵台,有道家大师庄子墓,有风景如画的三陵台,有闻名中外的芒山汉墓群、有纪念巾帼英雄的木兰祠,有纪念大唐忠烈的张巡祠,有颜真卿手书神品的八关斋,有中原四大名刹之一的白云寺,有赵匡胤避暑的清冷台,
有范仲淹读书的明朝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有明清黄河大堤“水上长城”,有天下奇观“八卦城”,有兵部尚书袁可立兴建的别墅建筑群袁家山,有侯方域故居壮悔堂,有春秋两季祭孔的大成殿,有佛教胜地小南海,有李香君住过的翡翠楼,有古朴典雅的明清四合院,有淮海战役总前委司令部,有中原二月会议会址,有西式圣保罗医院,有洋式西班牙教堂。
商丘还有众多的古木园林。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梁园遗址,有木瓜园奇观,有西陂别墅,有南园风光,有申甘林带,有风景迷人的黄河故道;这里有两千余年的梁园古木,有张飞、赵匡胤的拴马树。
商丘文化灿烂,轶闻趣事丰富多彩。
这里有"相思树"的悲剧,有"月下老人"的喜剧;有"闹龙街"的幽默,有"葫芦诗"的戏谑;有"桃花扇"的传奇故事;有"高祖斩蛇"的神话传说;有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有鲜为人知的两桥趣话;有对邪恶势力的辛辣讽刺,有对善良行为的美好赞歌.可谓包罗万象,不胜枚举。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祖居地之一。
帝喾高辛氏之后裔数千年来繁衍生息,已多达千余姓氏,遍布海内外。
汉民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52个;台湾10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6个。
千余个姓氏的"根"在商丘。
在这么厚重的历史下,商丘方言也是比较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是比较带有喜感的。
商丘话是中原官话的一支,属于北方方言,通行于豫东、鲁南、苏北、皖北一带,包括商丘市4区6县1市及山东菏泽市、济宁市南部,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西部,安徽省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北部等区域。
在我看来,商丘的方言与戏曲豫剧、小说、民俗等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说到方言,“中”就是我们商丘方言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商丘方言中被广泛应用。
“中”字自古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由最初的“中间,中央”之意发展引申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含义的汉字。
“中”在普通话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在商丘方言中的应用更加灵活。
“中”的用法在普通话和商丘方言中也存在着差异。
“中”在普通话中的词性是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在商丘方言中,“中”用于名词时,其用法有普通话相同的一面,但是具有方位意义的“中”字,在商丘方言中被“里头”等其他词语代替,举个例句:他们在树林里头玩捉迷藏。
“中”字还可用于疑问句,且多以“~不~”的形式出现,用于询问、征求听话者意见或表示怀疑等。
在这里,“中不中”相当于普通话中“行不行、可以不可以、好不好”等说法。
例如,你看我穿这个衣服中不中?我先回趟家中不中?最后,“中”还可单独使用,用于回答别人,表示说话者对问话者的肯定回答或对自身能力能办成事情的自信态度。
“中”的这类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等语句。
例句:——这事就拜托你啦!——中!放心吧!——我嘞电动车没电啦,你借给我一辆中不?——中,咋不中啊!综上,“中”在商丘方言中的用法比普通话中宽泛得多,已成为商丘人日常生活中最具有特色和影响的用字之一,在全国范围内,“中”成了河南人的一种标志性言语。
方言的长期延续影响着一个地域、一个民系的信仰习俗,形成一个文化链,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更形象更温馨更深刻的乡土人文历史。
河南方言生动反映了作为各语言系统所特有的的文化面貌,也成为河南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极具欣赏和审美价值。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想要了解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要了解河南的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河南的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