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
合集下载
2.地球表面形态(共38张PPT)
![2.地球表面形态(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22cc94c8d376eeaeaa3185.png)
水拍云崖
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 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 成
②
①
流水溶蚀地貌 (化学反应)
峰林
峰林
石林
喀斯特地貌 (云贵高原)
溶洞
地下河
角峰
冰斗
冰川侵蚀地貌
U 形谷
地图册18页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槽谷,被海水淹没的冰川槽 谷。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蜿蜒伸展深入 内陆的海湾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3.外力作用的动力形式
风力 流水 波浪 冰川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 风化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 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改变形状 的过程的总称。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 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冲积扇是形成在山地
河流出口处的扇形堆积 地貌。扇顶朝向山口, 外缘呈半圆形,自扇顶 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 坡度变小,堆积物逐渐 变细
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流的搬运和堆 积物颗粒比较细,形成的是冲积平原
长江三角洲平原
海浪的堆积地貌 沙 滩
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冰川堆积地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封山育林
弊
毁林开荒
大
围湖造田
于
填海造陆
利
梯田 低山丘陵地区人们主要的耕作 方式,利用等高线的原理,把坡地变 成平原,有利于耕作活动。
但是,如果坡度超过25°,则投入 较多,且不利于耕作,且易加剧水土 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地球表面形态 ppt课件
![地球表面形态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90f6b44431b90d6d85c735.png)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一直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1、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2、板块构造学说
说一说:板块名称
亚
A
欧板块
B
C F
D
洋
E
块
3、板块边界类型与地貌
(1)板块的: 碰撞挤压
(3)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类型
板块运动
峨 眉 上 金 佛 顶
华 山 西 峰
吐 鲁 番 盆 地
汾 河 峡 谷
断层在实际中的运用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 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 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2
岩性坚硬,
不易被侵蚀
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动态演示
2)向斜、背斜在实际中的运用
背斜——储油、储气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因修建一铁路需通过某褶皱山地,必须开凿 隧道,如果你是工程师,在背斜和向斜处,你会优
先选择在哪里开挖? 背斜
1、穹隆构造, 符合力学原理
2、对岩层破坏 较小;施工相 对容易
3、有利于地下 水的排放
·分类: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1)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褶皱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背
斜
向上拱起
向 斜
向下弯曲
地形
一般形成山岭 一般形成谷地
背斜反成谷,向斜反成山
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 向斜成山原
因:向斜槽
2.2地球的表面形态完
![2.2地球的表面形态完](https://img.taocdn.com/s3/m/3d031fc88bd63186bcebbcd6.png)
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 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极 洲
消亡边界Βιβλιοθήκη 南板块生长边界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板 块 碰 撞 张 裂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1、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相关地 理现象; 2、能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类型; 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学习,能解释一 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自主学习一:读P36-38及图2-10,回答下列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自主学习三:分析原因或依据(4分钟)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采石场
原因或依据
背斜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易于采石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 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两翼的水 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斜
岩层新老关 系(判断的 主要依据) 常见地形
岩层中间老, 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 两侧老
山岭
谷 地
向斜成山
地 形 倒 置
图 示
背斜成谷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物质易被侵蚀 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 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 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 张力,岩性疏松, 易侵蚀;向斜槽部 受挤压,岩性坚 硬,不易侵蚀。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块
太 平 洋 板 块
极 洲
消亡边界Βιβλιοθήκη 南板块生长边界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板 块 碰 撞 张 裂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1、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相关地 理现象; 2、能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类型; 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学习,能解释一 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自主学习一:读P36-38及图2-10,回答下列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自主学习三:分析原因或依据(4分钟)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采石场
原因或依据
背斜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易于采石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 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两翼的水 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斜
岩层新老关 系(判断的 主要依据) 常见地形
岩层中间老, 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 两侧老
山岭
谷 地
向斜成山
地 形 倒 置
图 示
背斜成谷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物质易被侵蚀 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 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 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 张力,岩性疏松, 易侵蚀;向斜槽部 受挤压,岩性坚 硬,不易侵蚀。
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
![第二讲 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6843c72cbcd126fff7050bdf.png)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1)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①海沟与褶皱山:如右图, 秘鲁-智利海沟与科迪勒拉 山系
②海沟与岛弧:如右图, 日本海沟与东亚岛弧。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褶皱山:如右图,喜马拉雅 山
知识透析
、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2)生长边界
①海岭-大洋中脊,如右图, 大西洋海岭。
• (1)此处 ( )。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 C.位于美洲板块 •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 (2)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
4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
• 解析 第(1)题,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 块内部。第(2)题,夏威夷群岛主岛1处是新 的岩浆喷出的地方,岩石最年轻,距离该 处越远,岩石越老。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作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塑造的地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地震与火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应用
解释海洋、裂 谷、山脉、海 沟、岛屿的成 因
知识透析
小结: 板块学说
1、板块的定义:
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2、板块的范围: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E.美洲板块 F.南极洲板块
②断层、裂谷,如右图, 东非大裂谷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①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高原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常形成海沟、山脉或岛弧
②张裂分离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 生长边界 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
课件 高一地球表面形态
![课件 高一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45a705cda58da0116c17499a.png)
1.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 成地表基本面貌; 3.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跃;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思 考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太平洋板块
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
中间新、两翼老 为向斜
乙
新 新
新
老
甲
老
老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褶皱: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 构造类 型 产生原 因 岩层受 挤压弯 形态特 征
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
背 褶 斜
皱 向 斜
岩层上拱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称为地质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 共同作用的结果。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相互关系 影响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内 力 作 用
流水侵蚀
水拍云崖 峡谷
溶蚀—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
河流沟谷、峡谷 瀑
布
水流冲刷侵蚀作用 流水冲刷 侵蚀作用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流水的沉积作用:
•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带的 物质会有规律地沉积下来。 • 如,山麓冲积扇(山区出山口)、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 • 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思 考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印度洋板块)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太平洋板块
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
中间新、两翼老 为向斜
乙
新 新
新
老
甲
老
老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褶皱: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 构造类 型 产生原 因 岩层受 挤压弯 形态特 征
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
背 褶 斜
皱 向 斜
岩层上拱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称为地质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 共同作用的结果。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相互关系 影响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内 力 作 用
流水侵蚀
水拍云崖 峡谷
溶蚀—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
河流沟谷、峡谷 瀑
布
水流冲刷侵蚀作用 流水冲刷 侵蚀作用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流水的沉积作用:
•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带的 物质会有规律地沉积下来。 • 如,山麓冲积扇(山区出山口)、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 • 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c8d846102de2bd970588ad.png)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褶皱形 成初期: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侵 蚀以后: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背斜:岩层两翼新,中间老。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向斜:岩层两翼老,中间新。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外力侵蚀后
背斜 岩层受
褶
挤压弯 曲变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 部地壳活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 剧烈 3、板块之间的两种关系:相互挤压碰 撞(消亡边界);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乙 甲
1、图中背斜为 A ,向斜为 B , 地垒为 D ,
地堑为 C 。(填代号) 2、甲乙两处,有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甲 ,
地下水丰富的是 乙 。
甲处为背斜,结构
3、如果修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甲
稳定,不易储水
处,原因是
。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5秒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皱
向斜
岩层上拱, 两翼新, 中间老
岩层向下 弯曲,两 翼老,中 间新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背斜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山
背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褶皱形 成初期: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侵 蚀以后: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背斜:岩层两翼新,中间老。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向斜:岩层两翼老,中间新。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外力侵蚀后
背斜 岩层受
褶
挤压弯 曲变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 部地壳活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 剧烈 3、板块之间的两种关系:相互挤压碰 撞(消亡边界);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乙 甲
1、图中背斜为 A ,向斜为 B , 地垒为 D ,
地堑为 C 。(填代号) 2、甲乙两处,有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甲 ,
地下水丰富的是 乙 。
甲处为背斜,结构
3、如果修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甲
稳定,不易储水
处,原因是
。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5秒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皱
向斜
岩层上拱, 两翼新, 中间老
岩层向下 弯曲,两 翼老,中 间新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背斜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山
背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d47e2ce0c1c708a1284a444a.png)
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背斜、向斜
不
断
变
火山、震活动
化
与地表形态
的
地
表 形 态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断层:地垒、地堑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
侵蚀、堆积地貌
形态的塑造
冰川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海浪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水雕刻出的幽深峡谷
风塑造成的壮观“城堡”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主要表现
地壳运动、地 震、岩浆活动
外力作用
太阳能 破坏、搬运、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相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思考:
板
阿拉伯半岛、 块
印度半岛
构 造
各属于
学
说
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侵蚀-沉积地貌
1、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 千沟万壑、沟谷加宽加深(峡谷)
流水溶蚀
喀斯特地貌
1、流水作用 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我国三大平原
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c6819d6e52ea551811a68705.png)
第一组: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探究:
第二组: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第三组:在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地带会形成 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第一组: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海岸山脉
第二组: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假如你们是地质工作者,图示地区探明含有 油气资源和水资源,应在何处钻井寻找?
A气 B油
C水
精品课件
举一反三: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 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为什么? 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乙
甲
背 褶斜 皱
向 斜
断层
岩层 形态
新老 关系
地貌
实际应用
有良好的储油、气 内老 背斜山 背斜谷 构造;岩层上隆不
地球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1、板块碰撞
海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岛弧
海岸山脉 2、板块张裂—— 海洋、裂谷、海岭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背斜:山地、谷地 向斜:谷地、山地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地垒:山地 地堑:构造盆地或谷地
断层是如何形成的? 断层有哪两种基本形态? 分别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并用自己的方法演示断层
褶皱与地表形态Βιβλιοθήκη 谷? 背斜山? 向斜
为什么背斜成谷,向 斜反而成山了呢?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背斜
1 2 3 21
新
老
新
岩层的新老关系
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89dacbcb89eb172ded63b7f9.png)
地球表面形态: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平原
高原
盆地
丘陵
山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和外力) 地 球 表 面 的 形 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 内力作用 和 外力作用 ,即地质作用。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 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频 繁的地带,多地震和火 山。全球有两大火山地 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陆陆 板 相碰 块 碰 陆海 撞 相碰 形成山脉和 高原
举例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边界类型
美洲西岸的 海沟、海岸山山脉,亚洲 脉或岛弧 东部的岛弧 形成裂谷、 海岭和海洋
而在断层线上,由于岩石抗侵蚀能力弱,则发育成沟谷或河流。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背斜: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水库坝址选择点
气 油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填海造陆工程
人工修建的梯田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 有些是不合理。 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就看人类活动是否有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6a51c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a.png)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力主要有地壳构造力和地球物理力,外部力主要包括风化、流水、冰川等自然力的作用。
这些力相互作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二、地表构造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地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进而影响地表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三、地形分类及特点
根据地形特点,地球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山地地势较高,地形险峻,如喜马拉雅山脉;丘陵地势较为起伏,如我国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
四、地貌实例分析
地表形态各异,以下举几个典型地貌实例进行分析。
黄土高原地貌,是由于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使黄土沉积而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奇特的石林、溶洞等地貌;冰川地貌,是由于冰川运动导致的地面侵蚀作用,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五、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可以为人类提供水利资源;地震等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山脉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构造运动、地形分类、地貌实例等方面均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106c2f9c8d376eeaeaa3132.png)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1.比较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 地垒和地堑。
褶皱
成因
思考: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质构造?
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
断层
成因
思考:1.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断层的形成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流 水 侵 蚀 地 貌
黄土高原
深厚黄土来 源——风力 风力 沉积作用 沟壑纵横— 沟壑纵横— 流水侵蚀地 貌
成因: 成因:风力沉积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流水侵蚀
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峡谷 瀑布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长江三角洲
流 水 堆 积 地 貌
流水沉积地貌
冲(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 的各种地表形态。 的各种地表形态。
预习自测:
• 1.读下面“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 (1) 板块构造学说把 岩石圈分成六大板 软流层 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 至今仍在运动。 •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 比较 稳定 ;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多 火山、地震。 • (3) 写出下列数码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 板块 ② 板块 ③ 板块 ④ 板块 ⑤ 板块 ⑥ 板块
形成侵蚀-堆积地 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 流水作用 2. 风力作用
1. 流水作用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湿润、半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地幔软流圈) 3.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或山脉。正确! 4. 喜马拉雅山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印度洋板块) 5. 大洋板块的生长界可形成海沟。(消亡界)/(海岭或洋脊)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1.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板块边界的类型:
消亡界和生长界
消亡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一个板块向另一板块俯冲,导 致板块边界处地壳深入地下,在高温影响下,重熔为岩浆。
生长边界一般是在大洋的中脊,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较为脆弱, 地球内部的岩浆很容易以此为出口喷发,在喷发过程中将原有 地壳向两侧推移,形成新的地壳,称之为生长边界。
• 4.板块构造学说
马拉雅山脉
洋中岛弧、 新西兰南北
海沟
二岛
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
陆缘岛弧、 的海沟、岛弧
海沟
链
典例剖析
板块学说
分析:
右图中a、b、c是沿某 125º③
纬线分布的三个板块。 W 据此回答1~2题。
②150º 1、提取信息:“海
E
岸山脉多分布在”; 2、调动知识:海岸
①
40ºW
1.海岸山脉多分布在( ) A.a板块上的东侧,b板块上的西侧 B.c板块上的东西两侧 C.a板块上的西侧,b板块上的东侧 D.a、b板块上的东侧 2.①、②、③三处对应的边界类型是( ) A.①、②属于生长边界 B.①是生长边界;③是消亡边界 C.①、③属于消亡边界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1880-1930)
大陆漂移主要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魏格纳(1880-1930)
路
还
在
继
续
…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大陆漂移学说
• 答案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2 000~3 000米左右 等深线)的海沟。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 (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 导致这里多火山。
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题,如有错误请更正!
1. 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割成两大板块,即海洋板块和 大陆板块。 (六大板块 略 ) 2.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处在不断运动中。
• (1)此处 ( )。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 C.位于美洲板块 •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 (2)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
4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
• 解析 第(1)题,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 块内部。第(2)题,夏威夷群岛主岛1处是新 的岩浆喷出的地方,岩石最年轻,距离该 处越远,岩石越老。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作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塑造的地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地震与火山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应用
解释海洋、裂 谷、山脉、海 沟、岛屿的成 因
知识透析
小结: 板块学说
1、板块的定义:
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2、板块的范围: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E.美洲板块 F.南极洲板块
山脉多分布在大洋板 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 界,位于大陆板块上;
3、提取信息:“a板 块上的东侧,b板块 上的西侧 ”; 4、调动知识:大洋 板块海拔较低,大陆 板块海拔较高,根据 经度判断东西方向。
D.②是生长边界;③是消亡边界
[深 度 思 考]
• 以下几个地方在考试中经常考查,也是学生极易出 错的地方: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地貌特点
观察一
从大西洋海底地形图中,你能说 出海底地表形态是怎样分布的吗?
海沟
海底地貌特点:
① 海底中央由相对较高的海岭构成, 海洋的最深位置在大陆附近的海沟处
洋脊 (海岭)
观察二 从全球海底岩石年龄图中,你能说出海底岩石年龄分布有
何特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内力作用地貌12褶 断皱 块山 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地球表面在运动!
人类探究地球形态的过程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4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
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 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
•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 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 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亚 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 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 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岩石圈
大
大
陆
洋
板
板
块
块
软流圈
观察四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பைடு நூலகம்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观察五 板块边界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5、用板块学说解释:
(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 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2)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环 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不稳定;大陆 内部多陆地断裂带。
(3)洋壳岩石的年龄分布。
洋壳岩石年龄从海岭处两侧逐渐变老, 即形成的时间越来越早。
东 非 大 裂 谷
马 里 亚 纳 海
安 第 斯 山 脉
沟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学研究永无止尽!
向四级跳冲击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人类探究地球自身的历程
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内容
六大板块名称和相对位置
海底地貌特点:
② 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洋脊越远, 年龄越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
③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观察三
海底扩张 示意动画
海底扩张学说
海海动底力底扩来洋张扩源的壳张从说海的地(幔岭主软物流处要质圈不观对)流断点生:长并两推侧移向两侧海扩扩底张张;大洋俯地冲壳
老的洋壳在海沟处洋俯壳 冲入地幔而消失大;陆地壳
2.内力作用地貌12褶 断皱 块山 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 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 板块碰撞形成。
[题 组 递 进] • 1.(2014·西安模拟)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
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 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 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 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1)~(2)题。
•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亚欧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 印度洋板块、B为太平洋板非块洲、C为 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板块、F为 南极洲板块。
•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 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1)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①海沟与褶皱山:如右图, 秘鲁-智利海沟与科迪勒拉 山系
②海沟与岛弧:如右图, 日本海沟与东亚岛弧。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褶皱山:如右图,喜马拉雅 山
知识透析
、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2)生长边界
①海岭-大洋中脊,如右图, 大西洋海岭。
考纲定位
• 最新考纲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考纲解读 •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会解释各种宏观地形及火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1.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板块边界的类型:
消亡界和生长界
消亡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一个板块向另一板块俯冲,导 致板块边界处地壳深入地下,在高温影响下,重熔为岩浆。
生长边界一般是在大洋的中脊,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较为脆弱, 地球内部的岩浆很容易以此为出口喷发,在喷发过程中将原有 地壳向两侧推移,形成新的地壳,称之为生长边界。
• 4.板块构造学说
马拉雅山脉
洋中岛弧、 新西兰南北
海沟
二岛
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
陆缘岛弧、 的海沟、岛弧
海沟
链
典例剖析
板块学说
分析:
右图中a、b、c是沿某 125º③
纬线分布的三个板块。 W 据此回答1~2题。
②150º 1、提取信息:“海
E
岸山脉多分布在”; 2、调动知识:海岸
①
40ºW
1.海岸山脉多分布在( ) A.a板块上的东侧,b板块上的西侧 B.c板块上的东西两侧 C.a板块上的西侧,b板块上的东侧 D.a、b板块上的东侧 2.①、②、③三处对应的边界类型是( ) A.①、②属于生长边界 B.①是生长边界;③是消亡边界 C.①、③属于消亡边界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1880-1930)
大陆漂移主要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魏格纳(1880-1930)
路
还
在
继
续
…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大陆漂移学说
• 答案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2 000~3 000米左右 等深线)的海沟。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 (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 导致这里多火山。
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题,如有错误请更正!
1. 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割成两大板块,即海洋板块和 大陆板块。 (六大板块 略 ) 2.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处在不断运动中。
• (1)此处 ( )。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 C.位于美洲板块 •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 (2)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
4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
• 解析 第(1)题,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 块内部。第(2)题,夏威夷群岛主岛1处是新 的岩浆喷出的地方,岩石最年轻,距离该 处越远,岩石越老。
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作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板块运动塑造的地貌类型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地震与火山
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应用
解释海洋、裂 谷、山脉、海 沟、岛屿的成 因
知识透析
小结: 板块学说
1、板块的定义:
岩石圈由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划分为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2、板块的范围: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E.美洲板块 F.南极洲板块
山脉多分布在大洋板 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 界,位于大陆板块上;
3、提取信息:“a板 块上的东侧,b板块 上的西侧 ”; 4、调动知识:大洋 板块海拔较低,大陆 板块海拔较高,根据 经度判断东西方向。
D.②是生长边界;③是消亡边界
[深 度 思 考]
• 以下几个地方在考试中经常考查,也是学生极易出 错的地方: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地貌特点
观察一
从大西洋海底地形图中,你能说 出海底地表形态是怎样分布的吗?
海沟
海底地貌特点:
① 海底中央由相对较高的海岭构成, 海洋的最深位置在大陆附近的海沟处
洋脊 (海岭)
观察二 从全球海底岩石年龄图中,你能说出海底岩石年龄分布有
何特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①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内力作用地貌12褶 断皱 块山 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地球表面在运动!
人类探究地球形态的过程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4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
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 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
•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 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 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亚 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 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 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岩石圈
大
大
陆
洋
板
板
块
块
软流圈
观察四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亚
地中海
红 海
欧
板
块
阿留申群岛
日本群岛 喜马拉雅山
海沟
菲律宾群岛பைடு நூலகம்
马来群岛
美拉尼西亚 洋
大 西 洋 海 岭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太
北岛
平 海沟 洋
海
南岛
岭
块
观察五 板块边界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5、用板块学说解释:
(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 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
(2)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环 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不稳定;大陆 内部多陆地断裂带。
(3)洋壳岩石的年龄分布。
洋壳岩石年龄从海岭处两侧逐渐变老, 即形成的时间越来越早。
东 非 大 裂 谷
马 里 亚 纳 海
安 第 斯 山 脉
沟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学研究永无止尽!
向四级跳冲击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人类探究地球自身的历程
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内容
六大板块名称和相对位置
海底地貌特点:
② 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洋脊越远, 年龄越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
③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观察三
海底扩张 示意动画
海底扩张学说
海海动底力底扩来洋张扩源的壳张从说海的地(幔岭主软物流处要质圈不观对)流断点生:长并两推侧移向两侧海扩扩底张张;大洋俯地冲壳
老的洋壳在海沟处洋俯壳 冲入地幔而消失大;陆地壳
2.内力作用地貌12褶 断皱 块山 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 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 板块碰撞形成。
[题 组 递 进] • 1.(2014·西安模拟)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他3个链
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 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 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 板块移动方向)而形成的。读图回答(1)~(2)题。
•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亚欧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 印度洋板块、B为太平洋板非块洲、C为 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板块、F为 南极洲板块。
• ②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 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知识透析
一、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1)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①海沟与褶皱山:如右图, 秘鲁-智利海沟与科迪勒拉 山系
②海沟与岛弧:如右图, 日本海沟与东亚岛弧。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褶皱山:如右图,喜马拉雅 山
知识透析
、 板块学说
6、板块边界处的地貌:
(2)生长边界
①海岭-大洋中脊,如右图, 大西洋海岭。
考纲定位
• 最新考纲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考纲解读 •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并会解释各种宏观地形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