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感冒

合集下载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感 冒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感 冒

第一单元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2.感冒的病机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肤内侵。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

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

根据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临床常见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虚体感冒除表证外,还可见正虚的表现。

诊断和类证鉴别1.感冒的诊断要点(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2.感冒与风温早期的鉴别感冒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辨证论治1.感冒的辨证要点感冒首先应辨别普通、时行感冒;其次须辨别虚体、实体感冒;其三还要辨别风寒、风热、暑湿感冒。

(1)鉴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可参见诊断要点。

(2)辨感冒之虚实:实体感冒一般以风寒、风热、暑湿症状为主,病程短,痊愈快;虚体感冒者病程长,常呈反复感邪、反复发病之势,同时兼有气、血、阴、阳虚损症状。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完整笔记

中医内科学完整笔记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针灸治疗→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一、概念: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二、历史沿革:a.感冒病名首见仁斋直指方·诸风;b.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c.时行感冒: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时行病”之类,具有较强传染性;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时行感冒”之名;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外感六淫,风为主因→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风寒,风热,暑湿;②时行疫毒→若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相互传染;⑵.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因病邪在外,在表,故以卫表不和为主四、病证鉴别:五、治疗原则:①解表达邪;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③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六、预后转归:①感冒初起→多以风寒或风热之邪为主,一般预后较好;②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肺热;③病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表寒里热证→双解汤;注双解汤→医方集解:荆芥、银花、薄荷、桑皮、大黄、黄芩、石膏、赤芍、丹皮;④反复感邪,正气耗散→由实转虚;⑤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均可形成正虚标实之证;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故属表实证;但须究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及其兼夹;①辨风寒风热②辨不同兼夹③辨偏实偏虚注银翘散:心悸邪毒犯心+生脉散;感冒风热犯表/葱豉桔梗汤;肺痈初期;耳鸣耳聋风热上扰八、临证备要新: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2.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并须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4.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第二节咳嗽针灸治疗→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一、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二、历史沿革a.张景岳张介宾→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b.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咳嗽;②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咳嗽;⑵.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肺宣肃失司→肺为祛除病邪→肺气上逆冲击声门→咳嗽;①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②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⑶.病位→肺,肝,脾,肾;四、治疗原则五、转归预后①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咳嗽可以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直接发病也可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果感冒不及时治疗,失治误治,或体弱者后期迁延,病邪深入,进一步伤及肺系,可发展为咳嗽;②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转化:注a.外感咳嗽: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b.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病久可转化为劳损、肺胀累及心、肺、脾、肾;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证候虚实:外感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邪实;内伤→虚实夹杂、本虚标实;2.证治分类☆黛加沙,二三清——带黛上袈裟加沙,内伤咳嗽病就清了二三分;注沙参麦冬汤:咳嗽肺阴亏耗;噎膈津亏热结;悬饮阴虚内热+泻白散;虚劳肺阴虚;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哮证发作期—风痰哮;喘证实—痰浊阻肺+二陈汤;肺胀痰浊阻肺+苏子降气汤;七、临证备要新1.治疗禁忌:外感咳嗽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法;2.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3.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第三节哮病针灸治疗→列缺尺泽膻中定喘太渊太溪肺俞肾俞膏肓一、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二、历史沿革医学正传区分哮证喘证;张景岳→夙根;⑴.病因→①外邪侵袭:风寒风热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肺失宣肃→津液凝聚,痰浊内生→哮病;②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哮病;③情志刺激:忧郁恼怒、思虑过度等不良精神刺激a.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肺升降失序→肺气上逆;b.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津液失布→凝而成痰;c.肝郁化火→郁火灼津→炼液成痰;d.肝气郁结→横克脾土→酿液为痰;④体虚病后:a.素质不强:幼儿禀赋不足/成年人病后体弱→哮病;b.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虚,肺气不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哮病;c.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哮病;⑵.病机→痰气相搏,气道被阻;⑶.发作时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注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痰鸣如吼;⑷.病位→肺,脾,肾;a.肺失宣肃→气机上逆→哮鸣气喘;b.饮食不当→脾失健运→上输养肺→积湿生痰;c.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病日久,肺虚及肾,摄纳失常;四、病证鉴别哮病&喘证六、转归预后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青少年易痊愈,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则不易根除;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分清邪正虚实;2.证治分类a.小青龙汤:哮证发作期—冷哮/射干麻黄汤;溢饮表寒里饮;支饮寒邪伏肺;b.六君子汤:痫病休止期-脾虚痰盛;哮证缓解期-肺脾气虚;积聚积证-瘀血内阻/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八、临证备要新1.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2.发时治标顾本,平时治本顾标;3.重视虫类祛风通络药的应用;第四节喘证针灸治疗→列缺尺泽膻中定喘太渊太溪肺俞肾俞膏肓一、概念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二、历史沿革a.喘证分虚/实两类论治→景岳全书:“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b.类证治裁·喘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c.医学正传:“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外邪侵袭:A.外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b.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c.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②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水谷不归正化→聚湿生痰→痰浊上泛→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③情志所伤:a.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喘b.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失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④劳欲久病: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阴亏耗→肾元亏虚→肾不纳气→短气喘促;⑵.病机→a.肺失宣肃,肺气上逆;b.肺肾两虚,气失所主,肾失摄纳;⑶.病位→肺肾,肝脾孤阳欲脱时影响到心;注肺肾俱虚→心气心阳疲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喘汗欲脱,亡阳,亡阴;四、治疗原则五、转归预后①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实喘易治,虚喘难疗;②咳嗽与喘证的转化:咳嗽久病肺弱,由肺及肾,肾气不固,导致气失摄纳,肺呼多吸少而为喘证;③哮证与喘证的转化: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病久延可发展称为经常性的痰喘;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首当分清虚实②实喘当辨外感内伤③虚喘应辨病变脏器;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2.证治分类☆麻麻桑二五生肾参——妈妈麻麻桑用了二十五个小时才生下圣僧肾参,累得直喘;注喘而胸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舌苔白腻,脉滑,其治法是:化痰降气;a.二陈汤:喘证痰浊阻肺+三子养亲汤;痫病阴痫+五生饮;痞满痰湿中阻+平胃散;b.生脉散:喘证虚—肺气虚耗+补肺汤;心悸邪毒犯心+银翘散;胸痹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中风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c.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d.桑白皮汤:喘证痰热郁肺;肺胀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e.补肺汤:喘证虚—肺气虚耗+生脉散;肺胀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虚劳肺气虚;f.补中益气汤:痞满虚痞—脾胃虚弱;痢疾休息痢—缓解期—脾胃虚弱;癃闭脾气不升+春泽汤;耳鸣耳聋清气不升/益气聪明汤;内伤发热气虚发热;痿证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g.五磨饮子:喘证肺气郁痹;厥证气厥-实证;呃逆气机郁滞;七、临证备要新1.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2.掌握虚实的错杂;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4.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第五节肺痈一、概念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二、历史沿革a.肺痈病名首见→金匮要略;b.诸病源候论→正虚是重要内因;c.备急千金要方→创“苇茎汤”;d.外科正宗→“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感受风热:a.风热上受→侵犯于肺;b.风寒袭肺→内蕴不解→郁而化热;②痰热素盛:a.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b.肺脏宿有痰热以及他脏痰浊瘀热→上干于肺;③内外合邪: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⑵.病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脓→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四、病证鉴别肺痈&肺痨⑴.以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脓未成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①初期风热侵犯肺卫→清肺散邪;解表清肺 ②成痈期热壅血瘀→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③溃脓期血败肉腐→排脓解毒; ④恢复期阴伤气耗→养阴益气; ⑵.久病邪恋正虚→扶正祛邪; 六、转归预后 ⑴.预后肺痈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肺痈溃脓期,病情顺逆的转化,应观察:①热势的盛衰;②痰血的消长;③饮食的增减;④胸痛的轻重;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总属实热之证;☆银千如金,加味清桔——一千个银就如同黄金一样,要加味药好好清洁桔干净,就可以用痈了;注肺痈初期的治法:解表清肺;肺痈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其治法是:清肺散邪;八、临证备要新1.脓液能否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2.防止发生大咯血;3.慎温补,宜通腑;4.痈脓流入胸腔者预后较差;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第六节肺胀一、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二、历史沿革证治汇补强调肺胀分虚实;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久病肺虚: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出纳失常→肺虚;②感受外邪: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乘袭→诱发本病;③年老体虚:年老体虚→肺肾俱衰→正虚不能卫外→肺胀;⑵.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肺、肾、心、脾脏器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⑶.病位→肺、脾、肾、心;⑷.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a.病初肺气郁滞,脾失健运,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b.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饮为水→饮留上焦→咳逆上气;c.痰浊潴肺→病久肺虚不能治理心血的运行→无力推动血脉→血瘀;四、病证鉴别五、治疗原则六、转归预后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肺胀多由久病肺虚,痰浊内停,而又复感外邪发生,咳嗽、喘证、痰饮、哮证等久病不愈,容易导致肺虚,从而转归为肺胀;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标本②辨证候轻重;2.证治分类证型主症治法方剂加减痰浊壅肺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甚,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变证附方若属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咳喘,痰多黏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散寒化饮小青龙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 小青龙加石膏汤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涤痰汤+活血药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瞤动,抽搐;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滑细数; 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变证附方清心开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泡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变证附方如见喘脱危证; 补气纳肾回阳固脱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 皱肺丸阳虚水泛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苏三越桑,涤平武五——一个叫做苏三的人越过桑国,与一个叫做平武的人为敌涤,还打了一仗胀; 注a.真武汤:肺胀阳虚水泛+五苓散;水肿阴水—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肥胖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b.涤痰汤:胸痹痰浊痹阻+栝楼薤白半夏汤;癫狂癫证-痰气郁结+逍遥散;痫病休止期-肝火痰热+龙胆泻肝汤;肺胀痰蒙神窍;中风阴闭+苏合香丸;关格肾气衰微,邪陷心包+参附汤+苏合香丸;八、临证备要新1.掌握证候的相互联系;2.老年、病久防止感邪恶化,警惕变证丛生;第七节肺痿一、概念肺痿:指因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或肺阴耗伤所致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肺脏虚损性疾患;二、治疗原则总则:补肺生津虚热→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温肺益气,而摄涎沫;治疗时应该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三、转归预后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热、虚寒;2.证治分类证型主症治法方剂加减虚热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喑哑,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中成药麦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虚寒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或遗尿,舌质淡,脉虚数;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上热下寒五版内容,高频考点咯吐痰沫,或咳脓血,喘促短气,咽干而燥,下利泄泻,形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肾虚血瘀五版内容,高频考点咯吐涎沫,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唇面青紫,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虚而涩;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柴胡疏肝散注a.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黄疸消退后—肝脾不调/归芍六君子汤;积证气滞血阻+失笑散;鼓胀气滞湿阻+胃苓汤;郁证肝气郁结;阳痿肝郁气滞;b.麦门冬汤:呕吐胃阴不足;肺痿虚热+清燥救肺汤;第八节肺痨一、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三、治疗原则①补虚培元、治痨杀虫;②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③医学正传·劳极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则;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病变脏器②辨病理性质;☆月百秦保参补天——在第一百个月圆之夜,秦国要保住千年人参用来补天,耗费了大量的劳痨力; 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针灸治疗→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膻中一、概念心悸: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二、历史沿革a.心悸病名首见→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炙甘草汤”;b.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c.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d.医林改错→“瘀血内阻”;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体虚劳倦: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或劳倦太过→心悸;②其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心悸;③感受外邪:a.风、寒、湿合而为痹→痹症日久→心悸;b.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心悸;c.温病、疫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心失所养→伴见心悸;d.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伴见心悸;④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 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心悸;⑵.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宁;⑶.病理性质→a.虚→气血阴阳亏损;b.实→痰火、水饮、心血瘀阻;四、病证鉴别①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②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例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病性的虚实②辨本脏与他脏疾病;注心脉瘀阻方药: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a.安神定志丸:心悸心虚胆怯;不寐心胆气虚+酸枣仁汤;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c.天王补心丹:心悸阴虚火旺+朱砂安神丸;胸痹心肾阴虚+炙甘草汤;瘿病心肝阴虚/一贯煎;郁证虚—心肾阴虚;虚劳心阴虚;d.参附汤:喘证正虚喘脱+黑锡丹+蛤蚧粉;心悸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胸痹心肾阳虚+右归饮;厥证气厥-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饮;中风中脏腑—脱证+生脉散;关格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苏合香丸+涤痰汤;e.苓桂术甘汤:心悸水饮凌心;呕吐痰饮内阻+小半夏汤;痰饮痰饮-脾阳虚弱+小半夏汤加茯苓汤;痰饮支饮-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肥胖脾肾阳虚+真武汤;f.黄连温胆汤:心悸痰火扰心;不寐痰热扰心;内伤发热痰湿郁热+中和汤;g.桃仁红花煎:心悸瘀阻心脉;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七、临证备要新1.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草药;2.功能性心律失常,多为肝气郁结所致,特别是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当在辨证基础上加疏肝解郁之品;3.根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心悸日久当补益与通络并用;4.临证如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较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当及时运用中西医两法加以处理;第二节胸痹心痛一、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二、历史沿革a.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以宣痹通阳为主;b.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抑遏阳气→经脉拘挛→血行瘀滞→胸痹;②饮食失调:饮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阻遏心阳→心脉闭阻→胸痹;③情志失节:a.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b.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注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④年迈体虚:a.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痹阻不畅→胸痹;b.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心肝火旺→胸痹;c.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耗伤肾阴;d.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注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⑵.病机→心脉痹阻;⑶.病位→心,肝、脾、肾;四、病证鉴别五、治疗原则六、转归预后⑴.心悸与胸痹的转化:⑵.胸痹的调护特点:①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情平静愉快;②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③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④注意劳逸结合;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标本虚实②辨病情轻重;a.血府逐瘀汤:胸痹心血瘀阻;胁痛瘀血阻络/复元活血汤;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肥胖气郁血瘀;癌病瘀毒内阻/膈下逐瘀汤;b.人参养荣汤:胸痹气阴两虚+生脉散;厥证血厥虚证+独参汤;颤证气血亏虚;八、临证备要新1.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是重要途径,但不可不辨证施治,一味地活血化瘀;3.芳香温通药的应用:寒邪内闭是导致胸痹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第三节癫狂一、概念癫狂:是精神失常的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癫与狂病在临床上相互联系,故常并称;。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一节感冒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一节感冒

(一)辩证要点
1.辨寒热
寒: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痰清稀、 口不渴、咽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热:恶寒轻发热重、流浊涕、痰黄稠、 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兼夹
夹暑:发于夏季,可见心烦口渴、小便 短赤
夹湿:有困重感及湿象,苔腻
夹燥:发于秋季,有口、咽、鼻、皮肤 干燥
3.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一)、诊断要点
2.病史: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两季为多,因气候突变、淋雨冒风、 劳倦而发病,起病急,病程3-7天。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症状较重。
(一)、诊断要点
3.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升高或降低。 胸部X片:肺纹理增粗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初期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 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 短,不传变,预后好。
分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多见,少见 有阳虚感冒、血虚感冒
(二)论治要点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6.时行感冒:解表达邪+清热解毒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感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 兼证: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 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 口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象: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阴虚感冒证
主证:身热,微恶风寒
兼证:少汗,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 痰
舌脉象: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病机:阴虚津亏,外受风热,肺失宣降, 卫表不和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解表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泻,苔腻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毫升,以1~2倍水 稀释后置锅中加热,门窗密闭,每次熏蒸一小时,在感冒流行期 间,每日或隔日熏蒸一次。可用于空气消毒,以预防感冒。 )
醋薄荷煎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约5毫升,薄荷梗15克。取 上药放入不加盖的容器内,加水1~2倍煎熏,关闭门窗,预防者 在药熏之室内休息、睡眠,连续3天。能预防及控制感冒的流 行。)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重、变(病情)
言 其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二、病机
寒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肺失宣肃 风邪外袭—夹·热 暑 侵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 肺卫调节失常 卫 卫表不和 感 冒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感 冒 风邪 轻 为主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有无传变 发病季 节 四时皆 可 病程
多不传变
短,预 后良好
温 病
温邪 重 为主
寒战高热,汗出后热 甚则神昏、虽暂降, 惊厥、谵 但脉数不 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有明显 由卫而气, 季节性 入营入血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肺系疾病---感冒


基本框架
感冒






证查因概





【概 述】
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
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 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 征。
二、 文献摘要 病名及分类: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该 书 在“伤风方论”中引用《和剂局方参苏饮时谓其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1、证 候:
兼证: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痰黏或黄, 面赤,口干欲饮.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 法:辛凉解表。 4、代 表 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区别,侧重点?)
【时行感冒】
1、证 候: 突然起病, 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周身疲乏无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重、变(病情) 传(染 )、流(行 ) 季节 (不限 )
二、病机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风邪外袭—夹· 热
卫表不和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卫调节疏懈 卫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1、证 候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喜热饮,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中医内科学之感冒

咳嗽,痰白稀
感冒的治疗方法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 解表和中
体虚感冒: 益气固表, 调和营卫
感冒后遗症: 对症治疗, 预防复发
感冒的预防与调 护
感冒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 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避免接触感冒病毒,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 密集的地方等。 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补充维生素C等。
细菌性感冒:由细菌感染引 起,症状较重,传染性强
感冒的病因
细菌感染:如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等
自身因素:如免疫 力低下、过度疲劳、
营养不良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鼻病毒、腺
病毒等
环境因素:如气温 变化、空气污染、
湿度过高等
感冒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原则
01
整体观念:将 人体视为一个 整体,注重脏 腑、气血、经 络的相互关系
痛,鼻塞,流清涕, 痛,鼻塞,流黄涕,痛,鼻塞,流黄涕,
咳嗽,痰白稀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黄稠
01
03
05
02
04
06
风热感冒:发热重, 气虚感冒:发热轻,阳虚感冒:发热轻,
恶寒轻,有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恶寒重,无汗,头
痛,鼻塞,流黄涕, 痛,鼻塞,流清涕,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痰黄稠
咳嗽,痰白稀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减轻压 力等。
感冒的调护方法
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避 免接触感冒 病毒
01
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抵 抗力
03
02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充 足的睡眠、合 理的饮食等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一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二)内伤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一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一引触一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一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一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一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一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一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1. 感冒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又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分别对应了在气候变化下,受风寒或风热侵袭而引发的感冒。

2.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由寒邪侵袭引起的感冒,主要特点是发热、寒战、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患者通常会感到寒冷和全身不适,这种感冒多发生在天气转凉、风力增强的时候。

3.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由热邪侵袭引起的感冒,主要特点是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少许黄痰等症状。

患者通常会感到咽喉不适、口干舌燥,这种感冒多发生在气温升高、环境潮湿的时候。

4.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学中,治疗时行感冒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对于风寒感冒患者,通常采用温补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桂枝汤等温热药物来祛寒散热。

对于风热感冒患者,通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服用银翘散等清热药物来清热解毒。

总结回顾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风寒或风热侵袭引起的。

在中医内科学中,针对不同的感冒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遭遇时行感冒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室内通风,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的治疗重点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预防和治疗感冒。

中医强调“因势利导”,即根据时行感冒的因势利导,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自我保健,注意身体调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应对时行感冒的侵袭。

通过本文的解释和个人观点,相信读者对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感冒带来的困扰。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治疗方法的深入探讨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时行感冒更是常见。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时行感冒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将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第一节感冒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同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感冒的发病在外感病中占首位,是最常见的一种。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本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

对小儿、老年体弱者威胁最大。

尤其是时行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有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两个汤证,实质包括感冒风寒的轻重两类证候。

若从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时行感冒而言,则又当隶属于《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夫时气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至于感冒之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辨证常规,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本节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伤风)及时行感冒,而以普通感冒的防治为主,西医学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感冒为外感病证,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

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而喷嚏、鼻塞、流涕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一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疾病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疾病通常以特定的名称来描述,这些名称通常包含了疾病的特征和病理表现。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名的名解,介绍了其含义和相关特点。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所致。

2. 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中医认为肺炎是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脏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炎或肾阴虚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和失眠等。

4.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因为心火内盛、痰浊阻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和心律不齐等。

5.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由于脾气虚弱或肾阳虚损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干、口渴和体重减轻等。

6.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害的疾病,通常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

中医认为胃溃疡是由于肝郁脾虚、痰湿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等。

7.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

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8.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气虚或湿邪阻滞所致。

以上仅是中医内科学中部分疾病的病名解释,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调理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中医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编辑版ppt
16
辨证论治
❖ 暑湿伤表证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 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 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 朴、扁豆。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编辑版ppt
8
诊查要点
❖ 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 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 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 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编辑版ppt
13
辨证论治
❖ 风寒束表证加减变化 若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 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 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 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9
诊查要点
❖ 感冒与风温病初起的鉴别 风温初起,与风热感冒之证相似,但风温病势
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 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 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 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 好。
12
辨证论治
❖ 风寒束表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 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 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02
03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项强痛,鼻流清涕,咳 嗽,痰稀白。治疗宜辛温 解表,发散风寒。
风热感冒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 咽红肿痛,咳嗽痰黄稠。 治疗宜辛凉解表,清热解 毒。
暑湿感冒
夏季感冒,身热无汗或少 汗,头晕胀重,肢体酸懒, 脘痞呕恶。治疗宜清暑祛 湿解表。
预防调护
01
02
03
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
一旦感冒,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就医及时
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遵医嘱治疗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严 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THANKS
感谢观看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保持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 菜、水果等。
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1 2
坚持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保持心情愉悦
心情愉悦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增强免疫力。
3
避免过度劳累
02
根据感冒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按摩手法,如推法、揉法、
捏法等。
按摩治疗感冒的效果
03
按摩治疗感冒的效果因人而异,但一般能够缓解感冒症状,如
头痛、发热、咳嗽等。
中药浴足疗法
01
中药浴足治疗感冒的原理
中药浴足通过将中药浸泡在温水中,然后对足部进行泡洗,以达到治疗
感冒的目的。
02
中药浴足治疗感冒的方法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

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汉《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为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作了示范。

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

……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证候。

《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

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

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

《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肺系疾病一、感冒(最早见于《仁斋直指万》;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是《类证冶栽》;感冒的病机:三三Ji_扫七-时行感冒的特点:传染性大,病情较重,不限季节,易于流行;感冒的发病季节以冬春为主;感冒的主因是丛。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鼓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蕾饮,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蕨葵汤二、咳嗽(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的著作:《景岳全书》。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内经》)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胸闷)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蛉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届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千咳,咳声短促,脉象细数)三、哮证(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邪实。

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在于:痰阻气闭。

哮病的宿根:痰。

寒哮久发易伤内脏,一般伤及:肺脾肾。

哮病之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

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朱丹溪。

明以后首先提出`哮'与'喘'为两个不同病症的医著始于:《医学正传》。

)发作期l、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带—射于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咳痰稀薄多床咯吐不爽)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缓解期7、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8、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景岳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方加减运用: ☆暑热偏盛,加黄连、芦根、荷叶清泄暑热。 ☆湿困卫表偏重,加藿香、佩兰、石菖蒲助透 表。 ☆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化
新加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五、辨证论治
4.秋燥证
(1)症状
审证要点:发热、恶寒、头痛、鼻咽干 燥,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少津,脉 浮。
表寒证
表热证
(1) 寒热 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重
恶寒轻,
(2) 汗 无汗
有汗
(3) 咳痰 清稀
黄稠
(4) 流涕 清涕
浊涕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辨兼夹 (1)挟湿:多见梅雨季节,症见身热不扬、 头胀或重如裹、胸闷口淡或粘等湿滞症 状。 (2)挟暑:多见于长夏季节,症见身热有 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等暑 湿症状。 (3)挟燥:多见于秋季,症见鼻燥咽干、 咳嗽少痰、口渴舌红等燥热症状。
共有症状:鼻塞、流涕,头痛。
区别:
感冒
鼻渊
腥臭浊涕 清涕,无腥 腥臭浊涕

伴随症状 恶寒、发热 无表症 表症
病程
短,治愈快 反 复 发 作 , 不易治愈
四、鉴别诊断
2.感冒及风温初期
风温初期
感冒
季节性 春天
四时
(2) 病势 急骤
缓慢
(3) 发热 不高或不发热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表寒、表热
母、黄芩、瓜蒌皮。 ☆咽喉肿痛加板蓝根、射干、马勃解毒利咽。 ☆时行感冒传染力强,症状重,在辨证上多属 风热,
五、辨证论治
3.暑湿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 肢体酸重或疼
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 渴不多饮,胸闷泛
恶。
五、辨证论治
3.暑湿证 (2)基本病机:暑湿伤表,肺卫失和。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凉燥: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舌 质正常、脉不数---干燥症+风寒表象
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口干渴、咽干 痛、舌边尖红、脉数---干燥症+风热表象
五、辨证论治
4.秋燥证 (2)基本病机:
凉燥:凉燥束肺,肺卫失和。 温燥:燥热袭表,肺卫失和 (3)治法:润燥疏表。 (4)代表方:温燥—桑杏汤加减;凉燥—杏苏 散加减。 温燥重症,燥热伤肺伴里热阴虚者—清燥救肺 汤加减。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2.风热证 (2)基本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4)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
•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2.风热证
代表方加减运用: ☆头胀痛甚者,加桑叶、菊花清利头目。 ☆咳嗽痰多者,加浙贝、前胡、杏仁;痰黄稠, 加知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鼻塞、咽痒、流涕、喷嚏、咳 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肢体酸楚等。
2.病史:冬、春季节多见,伤风受凉史,或时 行感冒的流行。
3. 病程: 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4. 辅助检查:
(1)病毒感染:WBC↓ 淋巴细胞↑ (2)细菌感染:WBC↑
四、鉴别诊断
1.感冒及鼻渊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薄, 色白。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证 (2)基本病机:风寒束肺,卫表失和,肺气失
宣。
(3)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4)代表方: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加减。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五、辨证论治
2.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分太
阳伤寒
(表实证--麻黄汤)和太阳中风
证(表虚证—桂枝汤)论治,均为风寒感冒。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对风热感冒的病因症候认识;对时行感冒的认
识。
4.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病名 的医著。
5.《丹溪心法》: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二、病因病机
时行感冒 时行疫
急骤 不限季
广泛的传
五、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治疗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 之”之义,解除表证,祛除表邪,宣通肺 气,照顾兼症。
注意:
1. 风寒者辛温解表,风热者辛凉解表,时 行感冒,多属风热重证,除辛凉解表外, 清热解毒至为重要。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肢节酸疼。
(一)病因 1. 感受邪气 (1) 风为主因,兼夹它邪。 (2) 非时之气,时行疫毒。
2. 正气不足: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体质因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外邪袭表,伤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 肃,肺卫功能失调。 2.病位:肺卫——卫表和肺系。 肺主气,司呼吸,喉为其系,开窍于鼻。主皮毛,职司 卫外。 3.病性:实证居多,亦可见本虚标实。 4. 病机转化:如肺热症证,表寒里热证等。 5. 预后:多良好。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辨虚实 此虚实为相对而言,指卫气的相对 强弱和营卫开泄之程度,以汗之有无 分辨,表实无汗,表虚有汗。 如素体虚弱者,可见虚实夹杂、正 虚邪实。
五、辨证论治
2.辨普通感冒及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
(1) 病因 毒
风邪
(2) 起病
缓慢
(3) 季节性 冬春多见 节
(4) 流行性 散发性,
(三)分证论治 实证 1.风寒证 代表方加减运用: ☆风寒重证,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 ☆头痛甚者,加白芷、藁本。 ☆痰多色白者,加橘红、半夏。 ☆夹湿者症见头重如裹,恶寒而身热不扬,肢 体困重 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2.风热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 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重,恶寒轻,口渴或咽
中医内科学 感冒
一、概述
(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所导致肺 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咳 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特征的 常见外感疾病。
别名:伤风,冒风,冒寒;
时行感冒:由时行病毒引起,起病 急,病情较重,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 行性,证候多相类似者。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1.《内经》:首先认识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
五、辨证论治
4.秋燥证 代表方加减运用: ☆表证重,加薄荷助透表。 ☆咽干红痛,加玄参、射干、银花、板 蓝根清热 利咽。 ☆头痛甚者,加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 ☆大便燥结,加蜂蜜、火麻仁。 ☆无汗身痛,加防风、葱白增强透表之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