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 天下
•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 语序为:未有之也,译为:没 有这种情况。
翻译: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
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 过。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 “有”的前面。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了解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 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 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 编写完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书中有《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 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 编入中学教科书中。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 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有7篇传世,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 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 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 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 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长大后,被 孔子的儒家思想所 吸引,于是决定离 开邹国到孔子的家
青 乡鲁国深造,其老
师正是孔子的孙子
年 子思的徒弟。通过
学习,孟子认为孔 子是有人类以来最 伟大的人,于是他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孟子潜心研究,终于
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
成 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
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
年 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 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 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 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 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 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 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问题探究
4.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 结果呢?
措施
效果
结果
不违农时
谷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鱼鳖 不可胜食 林木 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这些措施是很基本的,梁惠王做到了吗?
5.这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翻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有(跑)一 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问题探究
2.第二、三、四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 用意何在?还有哪一句话表明梁惠王不是个行 “仁政”的国君?
“五十步笑百步”
说明移粟、移民的策略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 心实质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音字形
好战
hào 弃甲曳兵 yè
胜食
shēng 数罟
cùgǔ
洿池

衣帛

鸡豚狗彘 tún zhì 畜

庠序
xiáng 孝悌

然而不王 wàng 饿莩
piǎo
朗读
翻译第一段
• 梁惠王曰:“寡人之
•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 君对自己的谦称。
翻译: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 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 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翻译第六段
•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 夺:耽误 • 谨:形→动,认真从事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申:反复陈述; • 孝:尊敬父母 • 悌:敬爱兄长; • 义:道理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 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翻译第三、四段
• 曰:“不可。直不 百步耳,是亦走 也。”
•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国也。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助词 • 是:这。 • 无:通“毋”,译为
“不要” • 望:希望 • 于:比,介词
孟府
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与同在邹 城的孟庙、孟林合称“三孟”。位于山东省济 宁市邹城市孟庙西侧,庙、府仅一街之隔。因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孟轲被封为 “邹国亚圣公”,孟府因此被称为亚圣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 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 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 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 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 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 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 ,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 不例外。
不违农时(农) 王
仁 不入洿池(渔) 道
政 以时入山林(林)
七 条
树之以桑(纺)
之 始

畜鸡豚狗彘(牧)

勿夺其时(农)
之 成
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翻译第七段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人死,则曰:‘非我 •
也,岁也。’是何异
• •
于刺人而杀之,曰: •
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尽了心啦。河内 (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 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这样。
问题探究
1.梁惠王对老百姓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移民移粟 )尽心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翻译第二段
孟子对曰:“王
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 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重点习惯句式
• 1.或……或…… 译为“有的……有的……” •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2.直……耳 译为“只……罢了。” • 例“直不百步耳” • 3.是……也 译为“这是……呀。” • 例“是亦走也”
翻译第五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 违:违背,耽误。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 胜:尽,完。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洿(wū)池:池塘。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 “天时不如地利,地_利_不__如_人__和_。” ● “得道者多助,失__道_者__寡_助__。”
● “生__于_忧__患_,死于安乐。”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__武_ _不__能_屈__。”
翻译: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 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 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 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翻译第六段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关键词“谨”“庠序”“申”“孝悌” 要译出。 答案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 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问题探究
6.接着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
措施
效果
五亩……树之以桑 衣帛(五十)
不王者,未
鸡豚……无失其时 食肉(七十) 百亩……勿夺其时 无饥(黎民)
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王好战。
问题探究
3.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分析梁惠王的疑问?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
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 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 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 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 论辩方法。
昔孟母,择邻处;
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杀豚不欺子
孟母对于孩 子品格的成长十 分重视,有一次, 邻居家磨刀霍霍, 正准备杀一只小 猪。孟子非常好 奇,就跑去问母 亲:“邻居杀猪 干什么?”
孟母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失言。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 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 果”。
• 请:请允许我。 • 喻:打比方。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 曳(yè):拖着。 • 兵:兵器。 • 而:修饰连词。 • 走:逃跑。 • 或:有的人。 • 以:凭借。
翻译:“大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 击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武器逃跑,有
翻译第六段
“五亩之宅,树之 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
• 树:名→动,栽种; • 之:代词,代指五亩大的场地。 •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 以:介词,凭借 • 衣:yì,穿,名→动 • 帛:丝织品; • 豚:小猪; 彘:大猪; • 之:助词; • 畜:动词,蓄养; • 无:通“毋”,不要 • 失:错过; • 食:吃
”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 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
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
和 晚 年
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
不理睬。孟子于是到其他
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
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
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
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
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之有也---王 道之成
谨…….申之以孝悌 不负戴(颁白者)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从养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 体体现。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保民无衣 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则天下之民至焉。
Baidu Nhomakorabea
7.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 的使民加多的措施?
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于:对于。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 之政,无如寡人之用
的地方。 • 凶:谷物年成不好,荒年。 • 察:考察
心者。邻国之民不加 • 无如:不如,比不上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 加:更
何也?”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关于“四 书”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称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
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
王道之始也。
儒家的政治主张。
翻译: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 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 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 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 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