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适应证
急性中毒(药物或毒物)
醇类 镇静、安眠、麻醉 止痛药 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异烟肼、利福平;万古霉素;先锋霉
素 金属类等 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其他 严重高热,低体温,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高尿酸血 症;高胆红素血症等
紧急透析指征
严重高钾血症,血钾大于等于7.0 mmol/L或有严重心 律失常 急性肺水肿,对利尿剂无反应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血HCO-3 ≦13mmol/L 高钙危象 Ca ≥ 3.5mmol/L 严重高钠血症 严重低钠血症 Na ≦115mmol/L 急性药物中毒 严重心衰
急性肾功能衰竭
透析治疗
肌苷 M/l 尿量 升 /天
时间 / 天数 1.损伤期 肾实质的损伤 (数分钟至数天) 2. 少尿期 / 无尿期 肾功能完全丧失 (可长至6周) 3.多尿期 尿量异常 (1 - 2周) 4. 恢复期 肾功能缓慢恢复 (数月)
ARF与CRF的鉴别
鉴别 ARF CRF …………………………………………………………………… 1.以往肾脏病病史: 无 有 2.贫血: 无/短期内轻度贫血 明显、持久 3.夜尿增多: 无 常有 4.肾脏大小: 正常或偏大 缩小 5.肾功能: 短期内迅速恶化 进展缓慢或有加 剧因素时恶化 6.肾活检: 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小球纤维化 肾小管纤维化
血液透析的原理
一 溶质的清除
3. 吸附: 由于材料的分子化学结构和极化作用,许多材料表面带有 不同基团,在正负电性的作用下或在分子间力的作用下,许多 物质可以被材料表面吸附。(如疏水基团) 若将材料制成具有孔道结构,有丰富的大孔,中孔,及微 孔,大孔及中孔主要是溶质的通道,大量的微孔具用一定的孔 径和孔容,形成相当大的比表面 溶质分子通过生物亲和力、静电作用力和范德华力被吸附剂 吸附的过程,称为血浆吸附,其技术形式为血液灌流
急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指征
①血肌酐 ≥354umol/L,或尿量小于0.3ml/Kg*h持续 24小时,或无尿12小时以上 ②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或心电图提示高钾) ③血清HCO-3 ≦15mmol/L ④体液过多;如球结膜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心音呈奔马律或中心静脉压升高;持续呕吐;烦躁或 嗜睡 ⑤败血症休克、多脏器衰竭患者提倡肾脏支持治疗
血液透析的原理
一. 溶质的清除
实际血透中影响弥散转运的主要因素有: 1.溶质的分子量 2.溶质浓度梯度 3. 溶质蛋白结合率 4.膜的阻力 5.血液与透析的流速 6.其它:温度,血液浓度等
溶质的清除—弥散
开始阶段:
时间
结束阶段:
不同的物质浓度
相同的物质浓 度
弥散是溶液中所有分子随机运动的结果(Brownian运动)
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 水清除 2. 渗透:膜两侧渗梯度使水由渗透压低的一侧 向渗透压高的一侧作跨膜运动 透析液的渗透压与血液的渗透压相似, 血液透 析主要是通过水压梯度超滤脱水,而渗透脱水 作用甚轻
透析的物理学原理 --渗透
时间
渗透和弥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 而水分仍旧可以通透,最终导致两侧渗透压趋于平衡
2
肾功能不全 失代偿期
3
肾功能不全 肾衰竭期
血肌酐451-707umol/L
常伴严重的临床症状 肾功能突然下降 适当的治疗常可使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4
尿毒症
• 血肌酐≥707umol/L • 严重的临床症状 • 常需终生肾脏替代疗法, 未进行及时治疗的患者将很快死亡
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肾移植
事故 / 创伤 蛋白尿
大量失血、休克
肾缺血
肾功能衰竭表现
肾脏清除水 的能力下降
外周水肿 机体水储留 肺水肿 高血压
氧交换能力下降
心功能降低
肾脏病患者体液储留常呈进行性进展,在未进行适当治疗的情况下常导致 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死亡 此时,肾脏替代疗法常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 - 分期
肾脏的生理功能
( 3 ). 内分泌功能
1. 分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激肽— 缓激肽—前列腺素系统来调节血压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3 活性VitD3 -----调节钙磷代谢 4 许多内分泌激素降解场所——如胰岛素等(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 T1/2明显延长) 5 肾外激素的靶器官,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等,可影响及调节肾脏功能
肾脏大小
大小:9-11cm×5-7cm×3-4cm 皮质:1.5-2.0cm
肾脏外观
肾单位 -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远端小管 近端小管
集合管 毛细血管网 终尿 Henle氏袢
血浆超滤液 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小静脉
肾脏的功能 滤过和重吸收
20升: 36升:
每天经过近端小管末 端的初尿量
每天经过远端小管始 端的尿液量
急性肾衰的病因
肾前性 肾 性 肾后性
1.急性血容量不足 2.心血管疾病 3.肾灌注减低 4.肾血管阻力增加
1.急性肾小管坏死 2.急性肾小球疾病 3.急性间质性肾炎 4.肾血管性疾患
急性肾 小管坏死
1. 尿路梗阻 2. 膀胱出口处梗阻
3. 双侧输尿管梗阻
肾毒性
缺血性
Lameire N, et al. Acute renal failure (review). Lancet. 2005; 365:41.
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
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 急骤的下降(几小时到几周),而出现的氮质废物 滞留和尿量减少综合征 急骤:Scr>44umol/L/d; 原来正常,Scr > 88umol/L Scr短时间内达到>177~265umol/L
血液透析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老年高危;婴幼儿 心肌病变致心衰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或颅内压增高
大手术3天内 晚期肿瘤、衰竭 严重感染伴休克,升压药不能纠正 收缩压>200mmHg(非容量依赖性) 严重贫血:Hb<60g/L 精神障碍不能配合血液透析治疗
谢 谢!
血液透析基本原理
溶质清除原理
扩散 : 膜两侧溶质梯度—高低—平衡;小分子
对流 : 压力梯度;随水的移动而移动 ;中、大分子
吸附 : 透析膜;正负电荷;亲水基团
水清除原理
超滤 : 跨膜压
渗透 :渗透梯度;低—高
血液透析的原理
一. 溶质的清除 1.弥散:溶质依靠浓度梯度差进行的转运称为 弥散。弥散是清除中小分子毒素的主要机制 Fick 定律:J=-DA△C △X J:溶质的弥散量;D:弥散系数;A:膜的 有效弥散面积;△C:溶质浓度梯度; △X: 溶质有效弥散距离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 血液透析的禁忌症
血液透析适应证
终末期肾病 非糖尿病肾病(eGFR <10) 糖尿病肾病(eGFR <15) 下列情况可提前透析: 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者,如容量过多包 括急性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 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 代谢性酸中毒: CO2结合率≦13 mmol/L 高磷血症 贫血 体重明显下降和营养状态恶化,尤其是伴有恶心,呕吐等
10升:
每天经过远端小管末 端的尿液量
180升:
每天肾小球滤 过量
2升:
每天经过集合管 末端的尿液量
1500升:
每天经过肾动 脉的血流量
终尿量: 2升/天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肾脏的结构 2.肾脏的生理功能 3.肾衰竭的病因 4.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肾脏的生理功能
( 1)排泄代谢终产物 主要排泄体内蛋白质代谢终末产物,尿素,每天约 30g; 其次,氨基酸, 肌酐,肌酸和氨等,以上主 要是小分子物质
血液透析基本原理 适应症及禁忌症
主要内容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血液透析的适应症
血液透析的禁忌症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肾脏的结构
2.肾脏的生理功能 3.肾衰竭的病因 4.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肾脏的部位和结构
上腔静脉 肺脏 肝脏 心脏
右肾
大肠 右输尿管
主动脉 脾脏
左肾
小肠 左输尿管 膀胱
1
肾功能不全 代偿期
• • • • 血肌酐133-177umol/L 临床症状轻微 常保持一定的残余肾功能 如不进行治疗,肾功能常进行性恶化 • 血肌酐186-442umol/L • 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 • 血液生化检查常呈现多种严重异常 •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感冒等)肾功能可进一步恶化 • • • •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是指: 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 床综合症,它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 水、电介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某些内 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慢性肾衰竭的进展因素
高血压 感 染 高血糖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功能衰竭
原有肾脏病加重
提高溶质清除的措施
增加血液流速
降低透析器空心纤维的厚度 浓度梯度大 膜面积增大
血液透析流程图
透析器
抗凝 血泵
输回病人血液 清洁透析液
废透析液
流出病人血液
血液透析的原理
一 溶质的清除 2. 对流:对流是指溶质随溶液移动而产生的转运,不 受分子量与浓度差的影响,其动力为膜两侧的压力差 溶质的对流传质速率与传质面积与传质推动力成正 比 Jc= Kc· A· dp/dx Jc为对流传导速率,A为面积; dp/dx表示在X点处膜 两侧的压力浓度 Kc 对流传质系数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肾脏的结构 2.肾脏的生理功能 3.肾衰竭的病因 4.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HD示意图
血液透析透析的物理学原理--半透膜
红细胞 白蛋白, 常作为 大分子 蛋白质的代表 电解质
细菌
中分子物质,如 b2-微球蛋白 水分子可自由 通透
半透膜的功能类似于一个精细的筛子,只有分子半径小于筛孔的物质可通过它
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1.肾脏的结构 2.肾脏的生理功能 3.肾衰竭的病因 4.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
肾衰竭的诊断思路
急性?慢性?
原发性?继发性?
病因的解剖定位?
肾前性
• 大量失血 • 肾动脉狭窄
肾性
• 药物 • 糖尿病 • 炎症性肾病
• 原发性 • 自身免疫性
• ...
肾后性
对流的特点
膜两侧的压力差 血液滤过器的性能 面积、孔径、 孔隙率 、孔的规整度 血液的血细胞比容,血脂的含量 前稀释方式对流传质速率明显高于后稀释方式,但小 分子物质总清除率小于后稀释 清除小分子物质差,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率相对较高 血液滤过过程一般极少有弥散传质的现象发生
中分子物质,目前认为是引起尿毒症症状的主要毒性 物质 正常肾脏每天滤过的大分子物质很少,蛋白质小于 150mg
肾脏的生理功能
( 2 )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1 调节体液平衡: 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球管平衡 2 调节酸碱平衡:pH 值7.35~7.45 分泌H+ 重吸HCO3生成氨,与强酸基结合成铵盐排出 3 调节电解质平衡: 钾、钠、氯、钙、镁
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 水清除 1. 超滤:水在压力差作用下作跨膜移动称为超滤。超 滤量与膜两侧的水压梯度成正比 脱水量取决于膜对水的通透性,有效的膜面积,水压 梯度及渗透梯度 提高透析液的渗透压 加大跨膜压可增加脱水量
透析的物理学原理---- 超滤
时间 压力
在溶质能够通过半透膜的前提下,在膜的一侧施 以压力可导致溶质和水分一起滤过该半透膜
1999 Dr. med. Dipl.-Ing. R. Pohlmeier Science & Product Consulting Fresenius Medical Care 翻译者: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肾脏科 丁 峰 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