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马克斯.韦伯视界中的中西方经济动因比较
王卓
【关键词】经济变迁新教伦理儒家精神
诺思(North,2005)的最新研究指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反,人类演化变迁的关键是参与者的意向性。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选择机制并非由有关最终结果的信念所决定。相反,人类的演化是由参与者的感知所支配的。”1这一观点对长期占据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理论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因为在本质上,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不确定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这个世界不停地以全新的方式演化,经济活动也毫不例外。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真正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诺思用超过十年的时间对此展开研究,并发现:在历史过程中人类建立的支持性框架中的文化成分也是影响经济和政体绩效变化的核心。经济问题的演进在根源上或许并非来自于经济问题本身。就这一认识来看,可以认为诺思的工作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全新推演。然而诺思的思路并不是完全的创见,至少在马克斯.韦伯那里,类似的逻辑依稀可见。
一、韦伯视界中的经济变迁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研究了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之间的生成关系;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
1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儒教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究竟是怎样的生成关系?”等经济变迁中的重大问题。在《儒教与道教》一文中,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他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彻底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十九世纪末期的西学东渐以来,韦伯的学说在中国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无论如何,一个陌生的西方人对于富有千年古老传统的中国的深刻批评,不啻于一声惊雷,催醒了一批因报守“小富即安”的经济梦想却屡遭西方豪强凌辱的国人。在许多人忙于“实业救国”,热心于“宪政救国”的时候,韦伯用另一个视角告诉人们,其实,社会中最深刻的宗教精神与经济伦理,才是经济发展所最需要的助力之源。
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一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禀赋和制度变迁。至于精神因素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说里面主要体现为“理性人假设”,进一步说,“人是自私的”。除此之外,较少涉及到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韦伯的工作,为经济解释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他看来,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东方国度,以中国为集中代表,在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之下,不可能产生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有利的精神支撑。
由此,出现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在
*在中国是否存在宗教意义上的“儒教”,至今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鉴于马克斯.韦伯主要说明的是儒家的核心伦理,本文采用“儒家伦理”来代替与“新教伦理”相对应的“儒教伦理”。
“儒家伦理”的背后,实际上包括了儒家、道教、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及民间其他宗教等等构成古代中国社会宗教生活主体的庞杂的东方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一种宗教精神。这种宗教精神的延伸和发挥,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经济伦理的终极源泉,并进而体现为特点各异的经济行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经济历史。也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不同文化下的经济体发展出了程度迥异的物质文明。
二、宗教精神与经济伦理
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受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制约,本身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和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在人类文明史的绝大部分,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宗教是文化统一的核心力量。它是传统的保护者,道德法则的维护者,智慧的传播者和人们生活的教育者,可以把社会控制在一个确定的文化体系之中。
作为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力量,任何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伦理道德基础和主体道德精神的支撑。离开一定的道德基础和道德精神,社会繁荣的创造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难以想象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道德状况作过这样的分析:“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按西方的标准来看一直是落后的,但在靠赚钱以谋取私利方面使绝对不讲道德的做法普遍流行,却恰恰是那些国家一直具有的一个突出的特征。”这说明伦理道德状况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宗教精神与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中,宗
教精神与对信徒的伦理约束是完全一体的。
旧约《圣经》中著名的“摩西十戒”写到:1、我是神圣的上帝,是我把你们带出埃及,摆脱奴役,除了我,没有别的上帝;2、你们不要制造任何偶像;
3、不要妄称神圣上帝的名字;
4、记住安息日为圣日;
5、孝敬父母;
6、不许杀人;、
7、不许奸淫;
8、不许偷盗;
9、不许作假证;10、不许贪恋别人的妻女和财产。
佛教中教人摆脱痛苦之根源的办法是所谓的“八正道”,意谓通向涅磐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其中有“正语”、“正业”、“正命”三“正道”重点强调了对道德伦理的约束:正语——纯净言语,说合乎佛法的言论,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统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语;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做一切恶事;正命——过符合佛教规定的正当生活,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伊斯兰教则对追求物质财富的思想作了更合理的宗教诠释。伊斯兰教的“两世论”认为:今世生活是人类生活必经之路,是通往后世生活的桥梁。而后世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必然归宿,是今世生活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求人们在今世生活中勤奋耕耘,努力进取,积极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建设安定、和平的生活。只有今世的物质生活具有一定保证时才能有条件履行追求后世的精神生活。所以今世生活又是后世生活的基础。
由此可见,各种宗教在社会规则的本源性规定上,已经大量包含了有关道德伦理以至经济伦理的内容。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某些人类的关于经济伦理的基本价值观是共通的,比如“诚信”、比如“勤俭”、比如尊重他人财产等等。在这些问题上,西方的新教伦理与中国的儒家伦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