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庄子》寓言中的圆形思维解析
![《庄子》寓言中的圆形思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68a1e5f18583d048645956.png)
Analyzing Circular Thinking inChuang Tzu's
Fables
作者: 刘思梦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圆形思维;圆道;圆智;《庄子》寓言
摘要:圆形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它起源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萌生于先秦道家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中。
圆形思想大致有两个走向:一为“圆道”思想;二是“圆智”思想。
作为先秦道家思想较具代表与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庄子》,其寓言在内容与模式上不自觉地闪烁着圆形思维的亮光,并沿着“圆道”与“圆智”两个方向延展。
“圆道”思想与作为“道”之运行体现的“物化”相契合,并显现出道的普遍性;“圆智”思想在《庄子》寓言的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对立相因转化、和谐圆融思想;在结构模式上主要体现为周行旋入模式和环中之环模式。
中国哲学圆与曲线
![中国哲学圆与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de5e62a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1.png)
中国哲学中常用的概念是"圆"与"曲线",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圆"在中国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整体、和谐和平衡的象征。
圆形代表着完整性和无限性,表达了一种以整体为重、追求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倡导圆融的思想意味着包容、互助和共赢。
相比之下,"曲线"则强调变化和多样性。
曲线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对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曲线的思维方式鼓励个体和社会尊重差异、接受变化,并寻求多样性和创新。
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中国哲学中,"圆"与"曲线"旨在提供一种平衡的思考框架,引导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寻找和谐与变通之间的平衡点。
总的来说,"圆"和"曲线"反映了中国哲学中对于整体性和变化性的关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
圆中有方方中圆的文化知识
![圆中有方方中圆的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1afcf1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78.png)
圆中有方方中圆的文化知识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圆方中圆”。
“圆方中圆”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用来表达和谐统一的社会状态。
它比一般的“圆形”思维模式
更深刻,让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运行状况有更全面的认识。
“圆方中圆”的理念可以从古代的《易经》中找到,当时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主张的表达,以“太极图”、“天人合一”来表达,也就是“圆方中圆”。
有人把圆方中圆的概念和天圆地方的概念结合起来,认为天圆地方包含了圆方中圆的智慧,中国在治理国家时,就是以画圆来平
衡重心,从宏观角度统一了全局,这就是圆方中圆的理念。
明清时期,我国有“以圆补钝、以道协略、以公激刑、以礼迎宾”的体制,就是以圆着重情感,以道进行协调、以公道激励、以礼尊迎接贵宾的治国之道,这也是圆方中圆思想的体现。
圆方中圆的思想也渗透到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解释也融入“圆方中圆”的思维中。
处理日
常事务时,要把自身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置于一个社会的整体中,以完善的谨慎态度,来把握事情最终的走向。
在开展社会活动时,不论大小事务,也都要充分考虑到大局,并
以平衡国家和社会厚植百姓福祉的态度去对待,以及衡量秩序,以全局把握从容应对各种环境改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圆方中圆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精神。
圆方中圆,不仅包含着浓厚的国学哲学思想,而且当圆与方结合时,它能够有效带来调和和谐、良善互动与礼仪文化的提升。
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圆形思维特征
![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的圆形思维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a7a1a00581b6bd97f19ea9f.png)
A s a t R u d t u h i a h eet dt n l o eo t u h h h m a step r n ti so e tev s a d i nt ojc , b t c : o n o g t s i s a io a m d f h g t i e n es n v r h at n f i be t r h C n r i o w c h o h k n e i s
论刘勰《 、雕龙 ・ 文. : : 知音》 中的圆形思维特征
朱供 罗
( 昆明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系, 云南 昆明 6 0 3 ) 50 1 摘要 : 圆形思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 , 主体以“ 圆” 的形式 思考着广 阔无 限的对 象 , 通过对对 象的系 统、 综合 、 动态的考察 , 以求得对对象的整体把握 和本质认识 , 并以求得“ 深邃的理性智慧为最高境界” 知音 》 。《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0 , 1 5 : 5— 0 09 3 ( ) 1S 1 7 - 6 9 3. 1 1 / S N 6 4-5 3
J u n lo n n iest o r a fKu mi gUnv riy
【 学研 究】 文
“ ” 《 心 雕 龙 》中 共 出 现 1 次 , 了 有 3 圆 在 文 7 除
中 辩 证 而 不 片 面 、 转 而 不 机 械 的 特 点 ; 四 , 形 流 第 圆 思 维 的 结 果 是 求 得 对 对 象 的 整 体 把 握 , 探 事 物 的 直
次 是指形 状外 , 余 都有 圆满 、 面 、 满 、 全 、 其 全 丰 周 成
体 现 了刘 勰 的 圆形 思 维 , 中 , 构 之 圆对 应 于 圆 形 思 维 的 形式 , 论 之 圆 对 应 于 圆形 思 维 的 结 果 , 述 之 圆 则 其 结 理 论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266fb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2.png)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张睿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无独有偶作为一种民族审美心理我国自古以来也有以“圆合”为美的心理习惯认为圆形有圆满、周全的含义有完美、和谐的意象。
我国古人对圆形的审美崇拜导致了圆形意象渗透到各种学说中去。
例如南阳忠国师作圆像以示道妙画出了种圆像。
陈希夷、周元公《太极图》也以圆像为体。
就连佛家和尚取名字也有“团觉”、咽慧”、“圆通”之称。
即使“坐化…上天”也称“圆寂”。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结果连商品流通用的铜钱也来个方在圆中于是“铜钱”被文人戏称为“孔方兄”。
古代的诗论、文论中以“圆”论艺则更是常见。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弓I谢眺语“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
”元微之《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云“布鼓随椎响坯泥仰匠圆。
”见韩舍人近律戏赠》云“玉磐声声澈金铃个个圆。
” 白乐天《江楼月吟元九律诗》云“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
…圆”成为魏晋唐宋以来艺术追求的至美境界。
曾涤生《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论纪泽》说‘古今文人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为主……”看来所谓“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也“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年第页。
这种以“圆”论艺的审美标准分别体现在文论、作品论、人品论上而且贯穿于我国古代文论、诗论体系中。
看来我国古代文论很多都把“圆合”谓为极致的完美境界似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契合了。
正是这种久远的圆形崇拜发展形成了一种“圆文化”。
所谓圆文化是指在一定中心或目标作用下事物呈现出辐射状伸展或螺旋式行进从而形成事物发展的圆满态势。
由这个界定延伸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归趋于“圆合”追求一种圆满无缺的境界。
几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一种审美习尚了。
例如“花好月圆”美好的景物令人陶醉“破镜重圆”苦难后的团聚无比珍贵“首尾网合” 追求艺术作品的完整佳境“外圆内方”人格特征理想化的表现。
圆的传统文化设计背景及思路
![圆的传统文化设计背景及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58f125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1.png)
圆的传统文化设计背景及思路在中华文化中,圆形被视为“天圆地方,道德自然”的象征,有着深厚的哲学内涵和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中的圆形设计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则更多的是代表着“和谐、完整、平衡”,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崇尚和平、喜好和谐的心理意识。
1. 圆的哲学意义在孔子时代,“天圆地方”就已经成为一种哲学观念,圆被奉为宇宙运行的法则,宇宙中的大大小小事物,都是在圆的轨迹上运动。
而在道家哲学中,圆象征着天之气质、阴阳固定不变的结构等,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元素。
2. 圆的文化内涵圆形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许多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例如:(1)圆形代表团结友爱,形成一个无缝的合力。
(2)圆形代表完整、满足,如“圆满成功”。
(3)圆形代表无限,如“天圆地方”,寓意无穷无尽。
(4)圆形代表平衡,如太极图中的“一阴一阳”形成完美平衡。
(5)圆形代表宁静、和谐,它没有任何突出的角,代表平和柔弱,表达着光明、宁静、和谐等情感。
1. 以圆为基础构成图形在传统文化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圆形来组合构成各种图案,例如融合阴阳八卦、三才图案等。
借助圆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可以充分展现设计主题的内涵,使得设计作品更加美观大气。
2. 以圆为切入点进行造型在设计中,我们可以以圆为基础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造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流线形、圆润温柔的卡通形象,表现出产品或者主题的温馨、和谐等情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将圆形缩小或者放大、错位、分离等,制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让设计呈现多变、有趣等特征。
3. 以圆为构成要素,体现自然美学感圆如同一种自然界基本的几何形状,具有自然的美学感觉,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柔和、亲和的感受。
因此,在自然环境的设计中,包括植物园、公园、旅游景点等多种场合,设计师可以运用圆形元素来体现自然景观资源的美感,增加自然环境的魅力。
4. 以圆为基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圆形元素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因此在文化传播和推广方面,圆形设计被广泛应用。
中国“圆文化”,学问那么多!
![中国“圆文化”,学问那么多!](https://img.taocdn.com/s3/m/48ce9f2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4a.png)
中国“圆⽂化”,学问那么多!有⼈说,看待中国⽂化,完全可以把它浓缩到⼀个⼏何图形——圆的范围内去理解。
这也许会贬低其真正的⽂化价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将复杂抽象的中国⽂化具体形象到⼀个圆形,以⼏何思维去理解博⼤精深的中国⽂化会有另⼀种收获。
圆是中国⽂化中的⼀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的宇宙意识、⽣命情调等有⼗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中国艺术⽣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哲学中有⼀个著名⽐喻“⽉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
这个⽐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是万川之⽉,只是⼀⽉。
万千个圆共有⼀圆,万种之⽉,只有⼀⽉相照,⼀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个整体,只有⼀个⽣命。
⼆是⾃此⼀⽉,可观全⽉。
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均由⼀⽉相照,故⾃任何⼀⽉均可窥见万千之⽉的内在⽣命,任何江湖的⽉都是⼀个⾃我完⾜的⽣命世界。
“万川之⽉”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即⼀切,⼀切即⼀,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个⾃在圆⾜的⽣命这⼀重要特性。
中国圆⽂化不仅仅是体现在精神上,还体现在许多的建筑中。
在传统建筑中,“圆”有着⼴泛的运⽤,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园林中的洞门。
还有在浓浓的中式风背后,体现的是传承,是对圆⽂化的发展和传承。
门洞隔断窗外景衬托隔断墙背景框除了建筑,许多⽣活中的⼩物件也体现了圆⽂化对中国⽂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物件的观赏价值,很多时候甚⾄⾼于本⾝⽤途,⼤概就是因为其精神内涵的传承。
通体圆润的壶⾝,满腹瑞⽓。
沏⼀壶清茶,品味浓浓中国情。
盛具浅盏、⼩碗,蕴含着圆⽂化的中国风盛具中,透露着别样的精致与优雅。
超以象外,⾄⼤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混成⽆缺,如太极然。
来源⽹络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云上⽂化。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942dfc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6.png)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作者】闫月珍【作者简介】闫月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6级研究生【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圆”出现18次,有16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
古人对圆的哲学
![古人对圆的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0bfda9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e.png)
古人对圆的哲学
天圆地方: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圆有方,以圆为范,规矩成方圆,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圆在社会经济科学等方面都起重要发展作用。
建筑之圆: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运用广泛,圆形的客家土楼让人记忆犹新。
拱桥倒映在水中,水影成圆,静下心来,就能够看见全世界。
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圆”有着广泛的运用,常与框景、漏景,等造景手法结合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园林中的洞门、窗。
生活之圆:简单到锅碗瓢盆也有诗意。
一只青瓷圆碗,花纹美丽而独特,小小一只碗也充满诗情画意。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用大多为圆形,锅碗瓢盆很少不是圆形的,圆的运用无处不在。
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圆形运用,既方便又实用。
艺术之圆:在圆的内外是无限的天地。
艺术的圆瓶,在规矩之内,在天地之间。
圆则满,心则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圆时是人思念最饱满的时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文化之圆天人合一:中国人讲究外圆内方,内心端正,外表要有和顺的态度,彼此才好相处。
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以对“圆”的亲和为源头,以儒、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 体现了自然及其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圆的传统文化设计背景及思路
![圆的传统文化设计背景及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ba377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1.png)
圆的传统文化设计背景及思路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图形之一,它具有深远的哲学和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设计中,圆形被广泛运用于绘画、服饰、建筑、器物等方方面面,凭借其特殊的形态和内涵,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意境。
其次,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道家哲学密切相关。
道家思想强调“道无形,无名,无物”,认为道是宇宙之本源,以圆形来象征道是顺理成章的。
同时,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圆形被视为和谐平衡的象征,圆形的表现形式也多见于道家的意境描绘和诗歌歌颂中。
在传统文化设计中,圆形常被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用以体现古人对和谐和平的追求。
例如,古代宫殿、园林和庭院常采用圆形设计,以强调室内外环境的连贯性和流动感。
同时,在家居摆设和家具设计中,亦常见以圆形来构思和布置空间,使家庭成员得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在绘画艺术中,圆形常被用作构图的元素,以凸显整体的和谐和平衡感。
在山水画中,圆形的应用可以表现山水间的和谐关系和流动之美。
而在花鸟画中,圆形叶子和花朵的形态常被用来强调自然界的丰富和互动。
此外,中国国画的墨色运用也常采用以圆形勾画出草木的质感和变幻。
在服饰设计中,圆形被广泛应用于饰品以及纹样的设计。
传统的中式元素,如扇面、荷花、蟠龙等形状多为圆形,以突显华丽和庄重。
同时,圆形的饰品,如玉石、珠子、翡翠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祥瑞之意,常被用作装饰和护身之物。
总而言之,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哲学和象征意义。
它代表了和谐、完整和无限,是古人对美好生活和宇宙奥秘的追求。
无论是在建筑、绘画、服饰还是器物中的应用,圆形都能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意境。
圆形的设计背景和思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04 国学之圆融思维
![04 国学之圆融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f647598283d049649b665858.png)
第四讲外圆内方,取象比类——国学之圆融思维引言思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理性思考的过程,思维方式则是心理深层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人或一个稳定的群体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
”民族的思维方式有极强的定向性,它总是趋于一定的方向,使其自身在随机的动荡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这种状态又可成为习惯,控制着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动。
正因如此,思维方式可以承载文化基因,使民族文化长久、稳定、普遍地起作用。
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本质以及文化的走向和特征。
中文、英文信封的地址差别中文:邮编:550004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2011级汉语言文学班李涛先生收英文:Mr.Leetao2011grad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xi district,Guiyang, Guizhou pr.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才是民族的真正不同之处。
从张颖清的“全息生物”理论说起一条蚯蚓被切成若干小段,为什么每段都可再长成一条完整的蚯蚓?是否每一小段蚯蚓中包含有一条完整蚯蚓的全部信息呢?一个马铃薯块茎可以切成若干小块,每小块也可长成一株完整的马铃薯植株,为什么?为什么斑马、金钱豹、老虎等哺育动物,它们的前、后肢的各节肢和尾巴的斑纹与其身体的斑纹数目相同?为什么树的叶子外形与全株外形相似?梨的果实外形与梨树外形相似?芦苇、小麦等叶子是平行叶脉的植物,它们都是从茎的基部或下部分枝,主茎基本无分枝,为什么全株的分枝形状酷似其叶子的叶脉形状?生物体的每个相对独立的局部,与整个生物体本身,有怎样的关系?天问,数不清的天问。
庄子的圆周思维方式
![庄子的圆周思维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e743a0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9.png)
庄子的圆周思维方式
《庄子》中的圆周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之一。
它源自庄子的'九章算术',改变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方式,也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
圆周思维是庄子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而真实只能由对立中产生,过程中互相及调和,最终形成完整的结构或统一性。
换句话说,它提倡圆周思维,即从事物的正反两面来反思、思考,通过反思和推理,从事物的两个极端重新定义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圆周思维模式至今仍然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来解决经典难题,而且也可以用来深入探索各种新兴思想,以及推动人们思考方式的转变。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e264a290722192e4536f645.png)
第30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0No.6 2010年11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v.2010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高校档案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必须靠建立健全系统有序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
高校档案管理机构要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全校档案工作中、长期规划,拟订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通过建章建制,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保证,高校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督查与评估制度,定期检查、评估档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档案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要实行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以及精明强干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高校的档案馆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档案管理人员也不再是单纯的保管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地更新档案人员的知识面和提高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推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的档案管理利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推进高校档案馆(室)数字化、网络化和检索自动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大势,也是高校档案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
为此,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快对名优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更新高校档案管理设备。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一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得档案管理的专家学者来研究开发档案管理软件,研发出适应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使用的软件,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具有操作性及安全性。
画圆战术的文化源头——《周易》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
![画圆战术的文化源头——《周易》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2d1e25a1c7aa00b42acb38.png)
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源远流长,3000多年来逐步运用和发展到各个艺术领域。
无论是文学戏剧作品,还是书法、绘画、建筑、园林设计等都处处渗透着圆的观念。
圆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之一。
“画圆战术”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圆观念运用到了美妙的篮球世界。
有一种意境叫中国圆。
中国人向来讲究团圆和圆满,有着根深蒂固的圆观念,这种圆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和地理气候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又离不开中国人自身主观意识的形成与积累。
中国人最早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直观感受,并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产生了对天的膜拜,对圆的崇尚。
钱钟书认为:“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
圆作为一种代表着和谐圆满的理想境界,既有形态上的完满,也代表着理想的境界。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甚至明显地成为一种精神崇拜,一种文化图腾。
”圆者,圆宰也“,圆既主宰着宇宙的一切,也成为世人心目中美的象征,更成为一种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
《周易》的“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归纳起来包括:取象思维、整体思维、循环思维、辩证思维。
这四种思维方式构成了“圆观念”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整体,渗透着圆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发展。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社会存在的状况和社会环境,而且有它的遗传性,并受传统的重大影响。
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基础。
圆,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
圆,具有均匀对称、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客观的品质。
圆,具有稳定性、融合性和延续性。
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周易》的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是《周易》的重要思维方式。
圆作为一种图形,具备自己独特的形象特点。
圆无头五尾,无始无终,包容万物,循环往复。
而这些特点恰恰也是太极图示与卦象爻辞所蕴含的深意。
《周易·系辞传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汇象以成易,举易而皆象”。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4bdff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2.png)
中国人对圆的理解
在中国文化中,“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个几何图形,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1. 和谐:在中国人的心中,圆形象征着和谐、团圆和完整。
比如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春节期间,人们会贴窗花、挂灯笼,祈求来年团团圆圆。
2.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而“圆”则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3. 无限:在中国哲学中,圆也代表着无限。
比如道家的太极图,就是由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象征着宇宙的无穷无尽。
4. 中庸: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而“圆”则是中庸的象征。
儒家认为,人应该像圆形一样,没有棱角,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5. 美感: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也非常注重“圆”的美感。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建筑、雕塑,都追求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圆润,以表现和谐、平衡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圆”的理解,既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也有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圆形思维形成的渊源与根基
![中国人圆形思维形成的渊源与根基](https://img.taocdn.com/s3/m/56c61b5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6.png)
中国人圆形思维形成的渊源与根基整理:EHERDER圆形有无数个点,而圆心只有一个,且是位于正中的一个。
正是有了圆心,圆形才得以产生。
圆又有无数条半径,而半径的长度是永远不变的。
正是有了固定的半径,圆形才能那么周正、优美。
这就好比儒家思想的又一关键词——“中庸”。
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就是圆的圆心,“庸”就是圆的半径。
中庸之道,就正如一条长度稳固的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另一端点的轨迹,这也是圆形在几何学上的定理。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主动抛弃自身的棱角,而变得性情圆润、宅心仁厚,就有如圆形的包容与中正,做到宽厚、仁慈、理智,由此通往圆融无碍的理想境界。
“中庸”就是要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执中协同,并将这一处世之道永不变更地坚持下去,便能获得如圆形一般饱满而又自在的人生。
圆形作为完美圆满的外在表现,除却视觉层面所具有的一种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的秩序感,还在审美层面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关联。
谈起儒家的美学思想,我们自然要涉及儒家对于周朝“礼乐制度”的追求。
孔子所推崇的礼乐文化,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为“乐”,天地自然的秩序为“礼”。
这与圆形的和谐共生、有条不紊的天性前呼后应,体现着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美善统一的境界。
圆形自律中的秩序性呼应着儒学的“中庸思想”、“克己复礼”,进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的审美取向,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圆形般平衡而中性、适度而从容的温文尔雅。
孔子提倡“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是中庸哲学在美学思想上的反映。
孔子格外注重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认为凡合乎仁德者为善,凡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
从而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孔子对音乐自幼钟爱有加。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可见得孔子对于音乐的痴迷程度之深。
易经中对圆的解读
![易经中对圆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6d25b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4.png)
易经中对圆的解读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根本”,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其中,易经中对圆的解读是一种深邃的思考方式,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的意义和象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易经中,圆被视为一种完整、和谐、无限的形态。
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它是一种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阴阳的生成与变化是由圆的运动所引起的,圆是阴阳的运动状态的集合。
易经中的“太极图”就是圆形的,它代表了宇宙的起源和万物的生成。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形象也是圆的象征,它象征着阴阳的变化和和谐的统一。
易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五行”,它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象的分类和描述。
五行的相互关系是通过圆的形态来表达的。
在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圆的概念被用来描述相生的循环,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这种闭合循环也可以看作是圆的一种表达方式。
易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卦”,它是一种用来占卜和预测的工具。
卦的形状也是圆的,易经中的八卦图就是圆形的。
八卦图由两种基本符号组成,一个是“阳爻”表示阳的性质,一个是“阴爻”表示阴的性质。
八卦图的圆形表示了宇宙的无限,其中的阴阳之间通过圆的形式达到了平衡和和谐。
易经中对圆的解读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圆形被视为自然的形态,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易经中的“圆满”一词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
圆形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对人的自我修养的要求,人们应当以圆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面对问题,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易经中对圆的解读是一种深入思考的方式,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圆的意义和象征的理解。
圆被视为一种完整、和谐、无限的形态,代表了宇宙的起源和万物的生成。
圆形的思维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对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完善的要求。
通过理解和运用易经中对圆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追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圆文化的研究概况及其特点
![中国圆文化的研究概况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3cbcb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f.png)
2024年第3期(总第344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4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圆文化的研究概况及其特点肖慧丽ꎬ何星亮摘㊀要: 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型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 尚圆 传统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圆文化是最具连续性㊁创新性㊁统一性㊁包容性㊁和平性的文化之一ꎮ经过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与历史积淀ꎬ圆文化不仅以其 圆 的表征寓形于物ꎬ还以其 圆 的思维寓意于形ꎬ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祭祀圆文化㊁舞蹈圆文化㊁建筑圆文化㊁信仰圆文化㊁理念圆文化ꎮ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ꎬ不仅有祭坛㊁土圆楼等物质层面(表层)的圆文化ꎬ还有舞蹈㊁仪式等行为层面(中层)的圆文化ꎬ更有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等精神层面(深层)的圆文化ꎮ对中国圆文化的表现类型进行考察㊁对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探究ꎬ既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ꎬ也有利于推动当代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ꎬ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ꎮ关键词:圆文化ꎻ祭祀之圆ꎻ舞蹈之圆ꎻ建筑之圆ꎻ信仰之圆ꎻ理念之圆中图分类号:G12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3-0128-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人口流动背景下珠三角地区各民族深度交融的代际比较研究 (22CMZ044)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 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研究 (2023YZD055)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与个案研究 ꎮ作者简介:肖慧丽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ꎻ何星亮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㊁一级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所谓 圆文化 ꎬ是指以 圆形 为象征的各种文化现象ꎬ从表现类型上看ꎬ中国圆文化包括祭祀之圆㊁舞蹈之圆㊁建筑之圆㊁信仰之圆㊁理念之圆ꎬ等等ꎮ中国圆文化源远流长ꎬ是中华文明 连续性创新性 包容性 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之一ꎮ上下五千年ꎬ东西南北中ꎬ圆文化无时不有ꎬ无处不在ꎮ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ꎬ各种圆形祭坛㊁圆形器物㊁圆形舞蹈等便普遍存在ꎮ直至21世纪的今天ꎬ圆形文化仍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文化象征之一ꎬ存在于全国各地区㊁各民族之中ꎬ体现在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活㊁习俗等方面ꎬ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价值意义ꎮ学术界关于中国圆文化的研究不少ꎬ本文将分门别类地介绍相关领域中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㊁舞蹈之圆的研究㊁祭祀之圆的研究㊁建筑之圆的研究㊁信仰之圆的研究㊁理念之圆的研究ꎬ并简要说明学术界关于中国圆文化的研究特点ꎮ㊀㊀一㊁关于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学术界中一些学者就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做过分析和探讨ꎬ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ꎮ刘长林很早就探讨了中华文化中的圆道特性ꎬ他在1988年发表于«哲学动态»的«圜道观与中国思维»中指出ꎬ 中国文化的诸多其他特征ꎬ或者是圜道观念的派生物ꎬ或者与其有密切关联ꎬ以至从思维方式上看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用一个圆圈来表示ꎬ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中国文化称为圜道文化 [1]ꎮ唐君毅在论及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时ꎬ以方正与圆满的相辅相成来譬喻中国文化的度量与德量ꎬ提出中国文化是 圆而神 的ꎬ并称 古中国人格形态中ꎬ有方正一型ꎮ此方正型人格ꎬ即由圆满之性情ꎬ四面平施以开出 [2]328ꎮ圆是古今中外所共享的符号ꎬ尚圆是中华文821化的显著特征ꎮ2012年ꎬ鲁石在«中国人的爱圆心理»一文指出ꎬ中国文化以圆寓理㊁以圆为善㊁以圆为美ꎬ爱圆的心理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ꎮ从周而复始的天道到循环无端的人道㊁从践行中庸的圆融和谐到劝人向善的因果轮回㊁从圆形审美的民族艺术到团圆之美的生活愿景ꎬ人们早已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赋予圆以 人性化 的意义ꎬ圆在中国人心中代表着普遍真理与精神期盼ꎮ2015年ꎬ高源等在«中国传统 圆 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了中西方文化中 圆 的差异ꎬ圆形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ꎬ而中国将对圆形的认知与青睐上升到了精神层面ꎬ圆形代表的意义早就已经超越了西方历史上那种朴素的物质存在形式ꎬ并且衍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精神意蕴与文化价值ꎬ转而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存在ꎮ 圆 作为一种符号ꎬ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表达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ꎮ可以说ꎬ相较于西方文化中的 圆 ꎬ中国的 圆蕴含了独特的精神价值ꎬ这种精神价值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中西方圆文化的特性差异还外化于体育运动之中ꎮ王俊奇的«圆文化与东西方球类运动发展差异»一文ꎬ从圆文化视角探讨了中西方球类运动与圆文化的关系ꎮ他认为ꎬ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各种球类运动ꎬ如蹴鞠㊁马球㊁十五柱球㊁板球㊁捶丸运动ꎬ等等ꎬ都蕴含着 圆下有圆㊁圆中套圆㊁圆上有圆㊁圆了又圆的文化内核 [3]ꎮ虽然中西方对圆球物体的认识是一致的ꎬ但中西方在圆文化ꎬ尤其在圆文化精神方面存在差异ꎮ中国古代的圆文化精神ꎬ即儒家的 中庸 中和 以及中国哲学的 圆为一 等思想ꎬ使得中国球类运动更多地表现出 以和为贵 以礼为先 的柔性化和集权化发展ꎮ而西方人则是从几何的角度客观地对圆进行定义ꎬ加上西方哲学的 圆 为二思想ꎬ使得西方的球类运动体现的是在科学的㊁标准的规则之下的人权自由㊁平等意识以及民主与科学精神ꎮ这篇文章将体育运动中的物理圆上升至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圆ꎬ着重分析相似的体育运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精神与内涵ꎮ圆文化的特征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无渊源ꎮ1998年ꎬ闫月珍在«对中国古典美学 圆 范畴的文化解读»中提出ꎬ圆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我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ꎬ这种圆形思维模式ꎬ是数千年来 以对 圆 的亲和为源头ꎬ以儒㊁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 [4]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ꎬ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原型ꎮ2003年ꎬ何征的«中国的 圆 文化»一文指出ꎬ中国人喜欢用圆的思维和方式看待世界㊁处理问题ꎬ圆文化在中国历史㊁哲学史㊁文化史以及工艺美术史上都有大量的呈现ꎮ如为人处世之道倡导 中庸 乃立世之圆ꎻ 阴阳八卦 天地乾坤乃思辨之圆ꎻ佛教宣扬 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 乃人生轨迹之圆ꎻ日出日落㊁潮汐更替乃宇宙万物兴衰之圆ꎻ甚至中国画的 返璞归真 从有法到无法 也体现了绘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之圆ꎮ如此这些ꎬ既合乎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ꎬ也体现了圆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ꎬ是东方中国文化的精髓ꎬ也是东方民族的特质ꎮ经查询中国知网ꎬ此文有可能是最早以中国 圆文化 为题进行研究的文章ꎬ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与思维结构上的 圆 的表现ꎮ圆文化的特性表现得十分丰富ꎮ2006年ꎬ龙庆凤㊁王一波在«中国舞蹈的 圆 文化»一文提到ꎬ中国舞蹈艺术总体上呈现出一种 圆 的状态ꎬ这种 圆 包括了外部形式和内涵的审美原则ꎬ如舞姿上讲求 平圆 立圆 8字圆 大圈套小圈 ꎬ身韵注重圆起㊁圆行㊁圆止ꎮ总的来说ꎬ就是 圆中生万变ꎬ万变不离圆 ꎬ体现出了生生不息㊁循环往复的 圆 之美ꎬ也构成了中国舞蹈以 圆 为核心的风格特征ꎮ此文从舞蹈的角度阐明了圆文化在舞蹈动作㊁造型㊁身姿㊁运动轨迹中的反映ꎬ表明圆文化对艺术孕育与发展的影响之深ꎮ 圆 作为一种符号ꎬ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的象征意义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ꎮ李秀玲㊁胡维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与圆文化»中谈道ꎬ圆 既具有阴阳和谐㊁幸福圆满㊁循环往复㊁生生不息的特征ꎬ还代表着团圆㊁中庸㊁和谐㊁圆融等观念ꎮ此文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与文化的关921系ꎬ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对白㊁青㊁黑㊁赤㊁黄五种色彩的运用ꎬ其中对龙凤㊁莲花㊁葫芦㊁太极图㊁石榴㊁鱼纹等图案的选择都是圆文化的象征与运用ꎮ乔玉成㊁狄珂的«论内家三拳中的 圆 文化»提出ꎬ 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原型和能指符号ꎬ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ꎬ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审美图腾和最完美的格式塔ꎮ内家三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ꎬ其拳理拳法始终离不开一个 圆 字:太极拳划圆ꎬ动作圆活ꎻ八卦掌走圆ꎬ动静圆撑ꎻ形意拳打圆ꎬ势正招圆ꎮ内家三拳 处处求圆 万变不离其圆 ꎬ将中国传统的圆文化推到了极致ꎮ究其原因ꎬ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尚圆 精神和华夏子民的 圆美 思维不无关系ꎮ在内家三拳中ꎬ最能体现圆文化的莫属太极拳ꎮ王军«健康中国视域下太极拳的 圆 文化教育»认为ꎬ太极是阴阳合一的浑圆统一体ꎬ太极拳也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ꎮ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ꎬ太极拳的 圆 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表层㊁中层㊁深层三个层次ꎮ表层 圆文化指的是太极拳的动作身法㊁行功走架㊁动作形迹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圆文化ꎻ中层 圆 文化指的是太极拳技击中所表现出来的圆活自如的技巧ꎻ深层 圆 文化指的是太极拳拳理所蕴含的阴阳平衡㊁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ꎮ太极拳中 圆 的体现ꎬ是对 圆融㊁圆满㊁圆活 精神原型的传承ꎬ其文化结构的物质层面㊁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无不一一映射出圆文化的意蕴与旨趣ꎬ与圆文化的内涵十分契合ꎮ还有学者指出ꎬ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符号ꎬ而且还是一个性别符码ꎮ程勇真的«圆文化性别色彩辨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圆文化的性别色彩ꎬ认为圆与女性之间有一种神秘的文化联系ꎬ指出 圆是女性的空间象征符号ꎬ这是远古时期大母神 子宫崇拜 的结果 [5]ꎮ肖慧丽㊁何星亮«从圆文化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一文ꎬ基于历时性角度ꎬ考察舞蹈圆文化㊁建筑圆文化㊁祭祀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的演变ꎬ论证了圆文化的 连续性 ꎬ指出 圆文化是 连续性 特征最为明显的文化事象之一 [6]ꎮ综合上述ꎬ 圆 无处不在ꎬ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型ꎬ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ꎮ圆为天道ꎬ亦为人道ꎬ其中蕴含的宇宙观㊁哲学观㊁人生观㊁发展观等思想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未褪色ꎬ反而愈发历久弥新ꎮ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ꎬ其中包含的观念与特征早已深刻地渗透进舞蹈㊁建筑㊁宗教㊁体育等各个领域ꎮ㊀㊀二、关于祭祀之圆的研究所谓祭祀之圆是指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出现的以圆形为象征的文化ꎮ祭祀之圆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祭坛上ꎬ还体现在行为层面㊁精神层面的仪式与观念之中ꎮ在对祭祀场所的考察上ꎬ圜丘一向是考古学家㊁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ꎮ据考古发掘ꎬ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 辽宁牛河梁祭坛呈现为 三层迭起的圆坛结构 ꎬ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圜丘ꎮ关于圜丘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韩建华的«隋唐长安城圜丘»和王效锋的«唐代皇帝祭天故事»ꎮ前者梳理了隋唐长安城中圜丘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㊁地位ꎬ并结合古代郊祭礼仪呈现了圜丘的礼仪功能与地位ꎻ后者则对圜丘祭天礼㊁隋代帝王与圜丘祭天㊁唐代前期皇帝与圜丘祭天㊁唐代后期皇帝与圜丘祭祀进行了考察ꎮ梁陈的«隋唐长安郊祀祭坛的布局及形制设计思想»指出ꎬ以天帝为祭祀对象的祭坛ꎬ 其造型中均含有圆形设计的艺术思维ꎬ典型的是圜丘㊁雩坛等 ꎬ他认为ꎬ之所以取之圜丘ꎬ主要是效法 天圆地方 之说ꎬ自西周始ꎬ以祭天为核心的祭祀制度逐渐形成ꎬ圆丘便是祭天之必备场所[7]ꎮ北京天坛也是一座典型的祭天之所ꎮ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将天坛作为坛庙建筑的代表进行考察ꎬ指出天坛的设计除以圆形象征天以外ꎬ还在数的运用上表现出对天的崇拜与敬畏ꎮ因为天为阳ꎬ阳数为三㊁五㊁七㊁九ꎬ因此圜丘的台基㊁栏板都是九的倍数ꎬ三层台的直径分别为九丈㊁十五丈㊁二十一丈ꎬ也都是三㊁五㊁七㊁九等阳数的倍数ꎮ柳肃的«北京天坛»也对明清祭天之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ꎬ并对天坛的今昔㊁形色数的象征一一作出阐释ꎮ王贵祥的«北京天坛»则介绍了天坛与古代郊祀㊁祈年殿与天坛的由来㊁祈年殿031的建造细节㊁圆丘坛与天坛的附属建筑㊁天坛象征意义等内容ꎮ在祭祀礼仪的研究上ꎬ敖包祭祀是民族学家㊁人类学家热衷的田野对象ꎮ在内蒙古ꎬ敖包祭祀是草原上的一项重大节日活动ꎮ人们祭祀祈福时ꎬ围绕敖包进行转圈ꎬ用行为勾勒出一个个圆㊁一道道圈ꎮ邢莉的«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考察了敖包祭祀中民众的肢体语言ꎬ为了祈求敖包给人们带来好运ꎬ民众的祭祀礼仪最不可缺少的一环就是围绕着敖包顺时针转三圈ꎬ以此来构建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神圣空间ꎮ葛华廷的«试探蒙古族 敖包祭 的起源»指出ꎬ绕敖包顺转三圈是祭祀仪式的一项重要活动ꎬ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在仪式的最后环节围绕敖包由左向右绕三圈ꎬ意为祈求平安幸福㊁草木丰茂ꎮ那仁毕力格的«蒙古民族敖包祭祀文化认同研究»一书则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敖包祭祀为个案ꎬ分析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现状和各种祭祀礼仪活动ꎬ剖析敖包祭祀与民族文化习俗传承与变迁的紧密联系ꎬ阐释敖包祭祀的宗教信仰特征和社会功能ꎮ红梅的«蒙古族敖包祭祀诵经音乐中的藏传佛教蒙古化因素»描述了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ꎬ在仪式的准备工作中ꎬ年轻的僧徒弟子㊁参加赛马比赛的选手ꎬ都需要进行的一项流程就是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ꎬ通过这项仪式召唤敖包神灵ꎬ赋予敖包神性ꎮ敖包祭祀体现了蒙古人崇尚自然㊁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ꎮ可见ꎬ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劳作都离不开 圆 的审美意识与观念ꎮ于子涵的«蒙古族舞蹈 圆韵 动律解读»认为ꎬ绕敖包转圈可能与他们在观念上认同 圆 是圆润和谐㊁吉祥团圆的美好意象有关ꎮ对祭祀礼仪的考察ꎬ除了敖包祭祀以外ꎬ火神祭祀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ꎮ王伟的«仪式过程与符号象征 索伦鄂温克火神祭祀仪式的田野研究»一文ꎬ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索伦鄂温克人火神祭祀的仪式过程㊁仪式结构与秩序ꎮ在祭祀前ꎬ索伦鄂温克人首先用牛粪围起一个圆圈ꎬ或者划出一个圆圈ꎬ表示仪式在这个范围内进行ꎬ以此构建一个神圣的领域来履行神圣的秩序ꎮ在这一天ꎬ人们要吃完整的或者象征着完整的食品ꎬ如骨头中的骨髓ꎬ这是因为圆柱形的骨头象征着完整ꎮ在迎接火神的仪式中ꎬ人们点燃芦苇ꎬ将祭品放入火堆中ꎬ然后在长者的带领下围着火堆绕三圈ꎬ其间进行歌唱㊁舞蹈㊁祈福等活动ꎮ在火神祭祀仪式中ꎬ圆形不仅构建起了仪式的场域ꎬ还象征着完整与神圣ꎮ由此可见ꎬ无论是祭祀仪式中祭天之圆坛ꎬ还是祭祀敖包或祭祀火神之圆圈ꎬ处处体现了中华文化中 圆 这一核心要素ꎮ㊀㊀三、关于舞蹈之圆的研究所谓 舞蹈之圆 ꎬ即在舞蹈中表现出的各种以圆形为特征的文化ꎮ从学术界现有关于圆文化的研究成果来看ꎬ研究较多的舞蹈之圆是圈舞ꎮ圈舞也被称为 圆舞 ꎬ即舞者围成圆圈ꎬ手拉手并肩而舞ꎬ一边转圈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ꎮ这种舞蹈形式从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ꎬ在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记载ꎮ关于圈舞的研究著作较为丰富ꎬ苏珊 朗格的«情感与形式»解答了圈舞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原因ꎬ作者指出ꎬ这种 神秘的舞圈 能让每个参与者进入一个神秘的境界ꎬ 依靠它不断循环和变动的紧张ꎬ加上杂技的平衡㊁完整的动作节奏ꎬ为自己建立一个世界ꎬ保证自己的持续 [8]219ꎮ于平在«舞蹈文化与审美»一书中分析了圈舞文化ꎬ认为这种 极则复反㊁圆流周转 的运动时空观ꎬ体现了东方舞蹈 和谐 中庸 仁 礼 至善 等伦理型文化的特征[9]108ꎬ170ꎮ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指出ꎬ作为原始舞蹈的一种ꎬ围圈舞蹈 既有围猎㊁围篝火起舞等的生活基础ꎬ又有便于交流感情㊁紧密团结的精神作用 [10]10ꎮ海维清在«有意味的形式 舞蹈符号视角下的中华 圈舞 舞蹈文化遗存研究»一书中详细梳理了圈舞文化产生㊁传承㊁演变的历史脉络ꎬ指出圈舞符号产生的历史动因与先民 多神信仰 的传统有关[11]ꎮ圈舞是一种世界性的舞蹈现象ꎬ国外也有相关的研究ꎮM.G.Beard-Shouse讨论了在约翰使徒行传中发现的十字架的圆圈舞的原始形式㊁功能和意义ꎬ并通过研究证实了它代表着早期基督教的仪式实践[12]ꎮA.L.BorgesdaCosta和D.L.Cox 131对39名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ꎬ从职业的角度揭示了参与者可以通过参与圈舞来提升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ꎬ提出圈舞可以成为一种促进职业健康的媒介[13]ꎮM.Buckwalter从躯体动作的角度对圈舞进行分析ꎬ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圈舞这种特定的舞蹈形式ꎬ是因为它解决了圈舞实践中涉及亲密㊁文化和身份㊁生态和神圣等实际需求[14]ꎮK.M.Silva等人研究了圈舞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ꎬ发现圆圈舞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种群体归属感ꎬ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快乐指数㊁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5]ꎮ我国的圈舞历经数千年的流变ꎬ在当今西南地区依然十分盛行ꎮ每年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七ꎬ白马人要在村寨的空地上点燃火堆ꎬ每天晚上 大家手拉手ꎬ肩并肩ꎬ连成一个大圆圈ꎬ围着熊熊大火歌舞 [16]379ꎮ王阳文则通过白马人绕圆行走时迈步踢腿或上步并腿的简单动作ꎬ看到了动作背后所潜藏的深层解释ꎬ他指出白马人 火圈舞的身体实践与当地的社会历史㊁族群记忆和认知图式相互映射ꎬ是白马人族群文化的身体表征 [17]ꎮ圈舞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舞蹈ꎬ背后还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流变和社会功能ꎮ王琼的«藏缅语族圈舞的社会文化功能和流变»认为ꎬ围着篝火连袂踏歌体现了藏缅语族农牧文化的特征ꎮ在王琼的研究中ꎬ连袂踏足圈舞属于藏缅语族共有的一种舞蹈形式ꎬ这种舞蹈表现和见证了农牧文化影响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ꎮ对于圈舞之所以在中华大地萌芽并发展ꎬ海维清的«浅谈 圈舞 舞蹈文化遗存的萌芽与发展»一文认为ꎬ由于在原始时代ꎬ单纯的民众将对未来的无知㊁对生命的敬畏寄托于对核心对象的崇拜上ꎬ由此便产生了圆心ꎬ人们围绕圆心诉说族群共同的愿望㊁感激㊁哀伤与敬畏ꎬ踏歌而舞ꎬ促进了 圈舞 舞蹈形式的萌芽与发展ꎮ刘姝曼的« 圆圈 内外的 卑南人 从年祭圈舞的多重表演面向看社群形象的当代重塑»一文ꎬ揭示了圈舞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崇拜意识正在受到现代化的冲击ꎬ在历史 当代转型进程中ꎬ卑南人的年祭圈舞正在谋求一条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的跨越之路ꎬ实现从部落到舞台的转变ꎮ综上可见ꎬ圈舞是为我国各地区㊁各民族所共享的一种舞蹈ꎬ不仅具有娱乐作用ꎬ还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与功能ꎮ㊀㊀四、关于建筑之圆的研究所谓建筑之圆是指在各类公共或民用建筑中出现的以圆形为象征的文化ꎮ 尚圆 的造物观深深地影响了历代工匠的设计理念ꎬ中国建筑被工匠之手施以传统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特性ꎬ圆文化也由此融入一座座楼㊁一间间房ꎮ最为显著的是ꎬ中国建筑往往讲求建造一座大屋顶ꎬ在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里ꎬ屋顶成为中国建筑别具一格的标识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ꎬ屋顶象征天盖ꎬ有承受天降恩泽的含义ꎮ客家土圆楼是典型的圆形建筑ꎬ在这方面ꎬ相关的研究著作较多ꎮ王碧秀的«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 »根据历史文献与现实调查资料ꎬ陈述了土楼的分布与基本类型ꎬ揭示了土楼建筑与传统易经八卦学㊁风水与环境生态的关系ꎬ也分析了土楼与传统生殖崇拜的关系ꎮ黄汉民的«福建土楼»以福建土楼及其聚落的典型实例全面展现了福建土楼民居的各种不同类型及其形式特色ꎬ并通过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㊁防卫系统㊁建造技术㊁空间特色㊁民俗风情和历史成因的探讨ꎬ呈现了这一世界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的瑰宝ꎮ林嘉书的«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阐述了土楼的中国文化根基ꎬ指出其造型布局㊁雕饰艺术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ꎬ并分析了土楼与建筑风水学说㊁传统文化精神的渊源等ꎮ王忠强的«土楼»分析了客家土楼的起源与演变㊁客家土楼的类型与功能㊁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以及客家土楼与客家精神的影响ꎮ王丽芳的«漳州土楼志»图文并茂地考察了客家土楼的渊源㊁演变㊁概貌㊁类型㊁功能㊁艺术㊁文化㊁习俗㊁影响等ꎮ除此之外ꎬ关于土圆楼的研究著作还有林嘉书的«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㊁廖冬的«解读土楼»㊁陈大富的«土楼古韵»㊁曾五岳的«漳州土楼揭秘»和«土楼起源史研究»等ꎬ这些著作不仅介绍了客家土圆楼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现状ꎬ还剖析了客家土圆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ꎬ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㊁人与自然231和谐共生的理念ꎮ在中国传统园林中ꎬ随处可见众多圆形洞窗与拱门ꎬ让平白的建筑多了些风花雪月之雅致ꎮ潘祖平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美学观念中圆的意蕴»一文中叙述了中国园林通过 曲径通幽ꎬ创造一个接一个主题ꎬ一层境界深入一层境界ꎬ每一景点自成一方天地ꎬ自成一个意境的圆ꎬ而整个园林无往不复 构成一个整体的圆ꎬ整体意境的圆 [18]ꎮ园林的布局㊁结构则追求对称和谐之美圆ꎬ以及八卦阴阳相合之意圆ꎮ高源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圆 文化研究»以道家㊁儒家㊁佛家中的圆文化为切入点ꎬ阐述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ꎮ道家在 师法自然 ㊁追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影响下ꎬ园林的设计多效法自然ꎬ追求四时之轮回㊁万物之和谐ꎻ儒家追求 和谐 中庸 ꎬ这多见于园林中牌匾㊁字画㊁楹联的内容ꎬ同时园林的布局讲求中轴对称与中正和谐ꎻ佛教将 圆 视为圣洁与美好的象征ꎬ特别是禅宗所追求的禅境ꎬ将园林的 画境 升华至 意境 ꎬ从 圆内 延伸到 圆外 ꎮ也就是说ꎬ园林之圆将精神层面的圆落实于物质层面ꎬ物质层面的圆又转而反映在精神层面ꎬ体现了文化结构诸层面的相互影响㊁相互促进ꎮ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ꎬ客家土圆楼是圆形建筑的代表之一ꎬ不仅反映了圆物质文化ꎬ还体现了与八卦风水㊁自然生态㊁传统文化的精神渊源ꎮ古典园林㊁皇家园林是体现圆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ꎬ其中主要蕴含了中轴对称㊁曲径通幽㊁道法自然等精神层面之圆ꎮ前者为显ꎬ后者为隐ꎬ都是圆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呈现ꎮ㊀㊀五、关于信仰之圆的研究所谓信仰之圆是指道家㊁佛教㊁儒家中以圆形为象征的观念㊁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圆文化ꎮ道教中的圆文化ꎬ其渊源要从老子㊁«易经»与圆道的关系论起ꎮ陈远宁的著作«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第三个圆圈的终结 船山易学思想研究»论及中国古代易学发展的整体过程中出现过三个 正反合 的否定之否定的 圆圈 ꎬ并以通彻的论证得出船山易学是第三个 圆圈 的真正终结的新观点[19]ꎮ刘长明认为ꎬ老子之道 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先在性㊁本原性和超越性等形而上特征的混沌大圆 [20]ꎮ«老子»所倡导的 人法地ꎬ地法天ꎬ天法道ꎬ道法自然 的思想ꎬ为«易传»所吸取ꎬ其通过解释«易经»的形成ꎬ提出了 观物取象 法天象地 的原理 这一圆道思维不仅影响了道家文化ꎬ还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ꎮ太极图是圆道思维的独特表征ꎬ它向人们展示了和谐发展的环流圆相ꎬ揭示了和谐生物的哲学原理ꎮ张婷婷㊁王宏付在«论太极图文化在清代团花图案中的思想渗透»中指出ꎬ太极图所体现的圆文化在清代团花图案中有大量的呈现ꎬ主要体现于图案样式与结构设计中ꎬ如五福捧寿图㊁ 喜相逢 都是经典的服饰图案ꎮ如果说太极图是物质层面的圆文化ꎬ那么太极拳则体现了行为层面的圆文化ꎮ孙勤羽㊁孙刚的« 圆 道:太极拳生命哲学思维探骊»表明ꎬ太极拳的圆不是空洞的圆ꎬ而是以圆为基底的㊁蕴含丰富生命哲理的圆ꎬ太极拳取理于太极ꎬ蕴含了三重圆道:一是个体自我的生命整合ꎬ二是处世之道的生命圆转ꎬ三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本真ꎮ在佛教发展史上ꎬ华严宗和禅宗都对圆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ꎮ高源㊁高兴㊁汤燕的«中国传统 圆 文化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论及了华严宗认为佛教即 一乘圆教 ꎬ修行之最高境界即圆融的境界ꎮ禅宗重视 圆美 ꎬ提倡 诸佛体圆ꎬ更无增减ꎬ流入六道ꎬ处处皆圆 ꎬ发展了相圆为美的审美艺术ꎮ因此ꎬ在佛教中的菩萨㊁罗汉像中有很多圆润的造型ꎮ佛有圆光ꎬ佛家修炼以求 功德圆满 为目标ꎬ并修成 圆寂 ꎮ另外ꎬ轮回观也是佛教思想中 圆 的体现ꎮ佛教认为ꎬ人有前世今生ꎬ其过去㊁现在㊁未来构成了轮回ꎬ人在死亡之后会进入下一个轮回ꎬ以新的生命形式投胎于世ꎬ所以每个人都在 六道轮回之中ꎬ循环往复ꎬ无始无终ꎬ犹如一个 圆圈 [21]749ꎮ这种轮回观映射到物质与行为层面ꎬ就有了藏族佛教手持转经筒的转经运动ꎮ张江华的« 圆圈现象 及其在藏传佛教中的象征意义»揭示了藏族地区的 圆圈现象 ꎬ无论是城镇㊁乡村还是田野草原ꎬ抑或是寺院神殿和土屋帐篷ꎬ都充满了大量 圆3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张睿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无独有偶作为一种民族审美心理我国自古以来也有以“圆合”为美的心理习惯认为圆形有圆满、周全的含义有完美、和谐的意象。
我国古人对圆形的审美崇拜导致了圆形意象渗透到各种学说中去。
例如南阳忠国师作圆像以示道妙画出了种圆像。
陈希夷、周元公《太极图》也以圆像为体。
就连佛家和尚取名字也有“团觉”、“圆慧”、“圆通”之称。
即使“坐化…上天”也称“圆寂”。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结果连商品流通用的铜钱也来个方在圆中于是“铜钱”被文人戏称为“孔方兄”。
古代的诗论、文论中以“圆”论艺则更是常见。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眺语“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
”元微之《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云“布鼓随椎响坯泥仰匠圆。
”见韩舍人近律戏赠》云“玉磐声声澈金铃个个圆。
”白乐天《江楼月吟元九律诗》云“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
…圆”成为魏晋唐宋以来艺术追求的至美境界。
曾涤生《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论纪泽》说“古今文人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为主……”看来所谓“圆”者“词意周妥、完善
无缺之谓”也“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年第页。
这种以“圆”论艺的审美标准分别体现在文论、作品论、人品论上而且贯穿于我国古代文论、诗论体系中。
看来我国古代文论很多都把“圆合”谓为极致的完美境界似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契合了。
正是这种久远的圆形崇拜发展形成了一种“圆文化”。
所谓圆文化是指在一定中心或目标作用下事物呈现出辐射状伸展或螺旋式行进从而形成事物发展的圆满态势。
由这个界定延伸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归趋于“圆合”追求一种圆满无缺的境界。
几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一种审美习尚了。
例如“花好月圆”美好的景物令人陶醉“破镜重圆”苦难后的团聚无比珍贵“首尾网合”追求艺术作品的完整佳境“外圆内方”人格特征理想化的表现。
戏剧观赏人们期待“大团圉”的结局评论时局人们坚信“天下分久必合”的趋势呼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思念亲人人们向往“月缺终有月圆时”盼望“千里共婵娟”。
当然“圆”的意蕴也有对否定性言行的观照和评价。
例如为人取巧、无懈可击谓之“圆滑”左右逢源、毫无挂碍谓之“圆通”上下勾连、超然善变谓之“网合”。
归结起来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以对“圆”的亲和为源头以儒、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体现了自然及其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思维模式既合乎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成了人们在审美王国中所追
求的“自由的境界”。
圆形是一个看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奇妙的形状。
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从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
年前的山顶洞人曾经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圆。
以后到了陶器时代许多陶器都是圆的。
当人们开始纺线又制出了圆形的石纺锤或陶纺锤。
秦代瓦当绝大多数为圆形带纹饰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种。
动物纹中有奔鹿、立鸟、豹纹和昆虫等植物纹中有叶纹、莲瓣纹和葵花纹。
云纹瓦当图案结构基本上是边轮范围内用弦纹把瓦当正回分为两圈外圆间四等分内填以各种云纹内圈则饰方格纹、网纹、点纹、四叶纹或树叶纹等。
最具中国民俗的龙风呈祥图案太阳——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都是圆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而民俗作为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则最能揭示人的心理。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圆形思维模式的产生其渊源与中国人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
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
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
阴阳学说。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表现。
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问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
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动为阳、静为阴故而“天圆”就成了阳的象征代表一切积极、主动的事物如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等“地方”就成了阴的象征代表一切消极、被动的事物如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静、负等。
他们朴素地认为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有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
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我们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比如北方的“四合院”民宅则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也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
《楚辞天问》云“网则九重”“地方九则”《冠子泰录》云“无规圆者天之文也无矩方者地之理也”吕氏春秋序意》云“大圆在上大矩在下……上揆之天下验之地”庄子云“上法网天以顺三光”等等这些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因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以及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相吻合而被广泛传播。
《易》中说过“蓍之德圆而神”《大戴礼曾子天圆》上有“天道之圆”《论语义疏》解说道“论者轮也”对《论语》的评价是“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
而由黑白两“道”旋转成一个动态却封闭的“圆”蕴藏着中华文化精髓、凝聚着民族智慧、充满着哲理思辨的“太极图”则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它是华
夏文明的结晶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顶礼膜拜敬若神灵。
伦理之义智慧之要皆在于“圆”。
可见这“圈”不仅被看做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远而不穷”的神力古人对网的敬重也就是对天的崇拜。
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尚“圆”的民族逢年过节要“团圆”取团圆美满之意物象如太阳、烧饼、句号、盘子碗象征有始有终吉祥美好还有为人处世须“圆滑”功成名就是“圆满”。
圆以它柔美、对称的线条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完美的事物的代表给人以成功的喜悦。
再从文字的起源看汉语是典型的象形文字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代表火焰的一划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月”字就像半个或残缺的圆月牙儿被分割成蛾眉形状。
对“圃”的崇拜自古而然又因“圆”而团圆月圆而人圆月的圆缺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启迪。
古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每逢月圆之夜人们都对神烧香拜祭。
因此在中国圆是吉祥物。
这也表现在我们的民俗节日方面可以说我国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几乎都是围绕着圆而设计以团圆为目的的。
如除夕夜的“团圆饭”、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团圆饼”“月饼”都离不开一个“圆”字。
这种追求阖家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团圆意识附着于我们的思想情感、伦理道德、宗法关系、审美心态它们代代相传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处生生不已绵绵不绝。
无不寄托着人们渴望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更崇尚团网的了。
古老的团圆
意识仿佛是打在我们身上难以磨灭的烙印使我们特别钟情于“团圆”并升华为挥之不去的“大团圆”情结被历史、被现实反反复复地述说、演绎。
“圆”的智慧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古时候的钱币几乎历朝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这种圆形方孑的形状诠释着“外法天内法地”代表着中国饮食文化象征的筷子也被制成上方下圆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建筑地坛是方形建筑也是方圆结合的典范。
在古代“圃”就等同于敬天吉祥、万事如意。
长此以往人们对圆的理解形成了心理上的依托迸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文化认同感。
因此在许多中国入眼中世事的人情冷暖、盛衰荣枯国家的兴亡离合个人的升沉荣辱命运的生死聚散生活的酸甜悲欢都难以确定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圆”无有不圆。
从古至今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圆”联络感情笼络人心凝聚成难以分解的向心力这才是“圆通”的东方智慧。
“网”已经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
这种对“大团圆”的一往情深是整个民族心态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是年复一年的情感积累和心理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