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在传统的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工而成的无菌制剂[1],实践表明,中药注射剂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但由于中草药成分和组分比较复杂。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已不断有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报道。

根据有关资料,现总结以下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的作用与不良反应,供参考。

1 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是以鲜鱼腥草为原料提取,主要含癸酰乙醛、月桂醛等挥发油[2]。

药理实验证实,鱼腥草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利尿作用。

其注射液作为广谱抗生素已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带状疱疹、尿路感染及淋菌性尿道炎症。

不良反应:腹痛、血尿、过敏性休克、药疹、胃肠道痉挛、口唇麻木、发热、寒战、胸闷、恶心、呕吐、头晕、气促、寒战、大汗、血压下降、胸闷、胸痛、面部潮红。

2 葛根素注射液本品主要成分为葛根素,葛根素为豆科葛属植物葛根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葛根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4]。

尤其有较缓和的降低血糖作用,对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5]。

临床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脉及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

不良反应: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胀痛、药疹、溶血性贫血、寒战发热,还可引起肝损害、肾损害,患者出现四肢乏力、黄疸以及转氨酶和血钾尿素氮明显升高等[3]。

3 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黄芪,黄芪中含有黄芪皂苷、黄芪异烷苷40多种三萜皂苷化合物和100余种黄酮化合物等[6]。

黄芪的药理作用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使用黄芪注射液后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血管血流量、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血管功能,随着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脑血流阻力指数,提高脑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减少局部血管痉挛及血管炎症所致继发性脑缺血。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液发展史上第一个品种是柴胡注射液70年代23种进入1977版达到1400种左右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约有109种50个是多味药药典甚至出现了一些致死病例的报道3]19931996年占20%天坛医院2003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为76.76%[4]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1.1 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多于扶正补益类外用药多而且重多器官消化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的损害200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发现可能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有51种表现形式多样型变态反应其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Untoword Effect and Ration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现轻者为荨麻疹及药疹占25.3%占10.2%消化系统反应占9.2%血液系统占4.4%泌尿系统占2.6%死亡病例大多为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致死多发生在首次用药中30分钟内数次用药出现ADR仅12例清开灵的136例ADR中其中50%发生在用药的半小时以内刺五加注射液所引起的103例不良反应且初次用药发生率较高79.61%中度损伤26%轻度损伤65.4%重度损伤17.7%好转7%1例因心室颤动而死亡过敏性休克昏迷癫痫大发作脱髓鞘性脑病由于重度不良反应对机体危害最大因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具有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庄洁女副主任药师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 1000501.4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不同厂家无法做出确切的结论有效成分成为致敏原药物剂型改变许多中药口服无过敏血塞通注射液络泰粉针剂三七总苷片剂型改变后而成为过敏源多肽可作为全抗原水牛角提取物酶如绿原酸化学性质活泼丹参中的丹参酮与酸性结晶体作为半抗原可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具免疫原性2.2 制剂质量2.2.1 药材质量中药材受产地影响极大受土壤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更大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往往与其生产批号呈明显的相关性复方丹参注射剂的ADR较集中发生在个别生产批号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水溶性酚酸类物质原儿茶酚醛等邻苯二羟基化合物是一种半抗原物质发现有大量鞣质存在理化性质接近保留丹参的有效成分比较困难[10]实验研究使小鼠发生一级过敏反应含量为99.0%双黄连针剂使用时仍不会出现不良反应2.3 微粒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析出[13]造成供氧不足造成过敏反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0粒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粒而合并用药出现的ADR多数较严重内毒素含量增高反之则变化不大溶液中的成分增加产生ADR的机率增大而由于浓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及分子状态等原因变色则属于配伍禁忌36/136分开输注均未见ADR[7]在性别尤其在遗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同一剂量但有的病例会出现不良反应在清开灵针剂所致ADR中其中过敏体质者容易出现较严重ADR2.6 与原发病有一定关联有的注射剂的ADR是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其CNS原发病发生CNS不良反应非CNS原发病者抗凝致脑梗死15]剂量滴速过快或浓度过高而引起一系列ADR浓度呈下述关系而浓度则与ADR严重程度有关ADR越严重[7]所含成分过多制剂过程中使用的辅料稳定剂3 中药注射液使用建议建议注意以下问题: 避免用于年老体弱34慢滴速开始用药适应滴速5特别出现呼吸困难哮喘或呛咳等症状时6提高质量中西医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临床诊断是而中医临床诊断则是中药的使用讲究用药对证则中药就是安全毒副作用极少的; 药不对证则中药不仅无效更为严重的则会致死中成药约60%的处方者为西医师病是造成目前中药不良反应数量日趋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血压病眩晕症肝肾不足证还可以表现为甲亢所以虽然同是高血压病的病人所开立的处方不同的情况证而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所开的药物可能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药症同病异治其根本原因在于临床使用中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患者浅表性胃炎服用三九胃泰胶囊怕冷加重患者的胃痛症有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脉沉迟等一派寒证的表现对慢性胃炎中本例患者胃痛属脾胃虚寒证在清开灵注射液的ADR与证型关系研究中发现虚证三组其AD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小于5小学习提纲1.掌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2.熟悉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可能原因时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7]清开灵注射液临床适用于里热实证感冒风热证尚属可用但必须配伍发散表寒药物加重病情因其邪在肌表而临床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往往是在风寒表证未解的状态下导致疾病缠绵难愈4.2.1 发热反应多见于清热解毒类注射液使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反出现寒战4.2.2 腰痛及胃肠反应多见于清热解毒类注射液可致寒凝经脉气血腹痛4.2.3 心悸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5 中药注射液使用注意应注意12345能肌内注射者则不使用静脉注射因此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目前参考文献1施怀生J1994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述20502-507.3梁进权钟艳萍20003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6邓响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20038张伯礼.310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49-50.7蔡皓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石娜.103例刺五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李筠.丹参注射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9270-272.11张春滨顾文涛.精制前后穿琥宁原料药动物不良反应的比较[J].黑龙江中医药,2003,(2): 46-47.12童路.双黄连注射液的工艺及在临床的不良反应[J].上海医药420027号致急性心肌梗塞2例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6103.15田林红雷天光.运用蝮蛇抗栓酶期间发生脑梗塞1例[J].临床内科杂志4M尹慧2收稿日期试 题简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课件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课件

0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 概述
不良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药物用于 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 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 目的无关的反应。
分类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 后遗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反应等。
不良反应的危害与风险
危害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可对患者的身 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
01
02
03
04
皮疹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
过敏性休克
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面 色苍白等。
药物热
体温升高,伴有皮疹出现。
药物疹
皮肤出现紫癜、红斑、关节肿 胀等。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喉头水肿等。
咳嗽
刺激性咳嗽、干咳等。
胸闷
感觉胸部憋闷、呼吸困难等。
支气管痉挛
呼吸音低、哮鸣音等。
件。
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风险评 估和预警,采取必要的风险控制
措施。
05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 急救措施
立即停药与就医
立即停 药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就医
在停药后,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抗过敏治疗
抗组胺药物
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抗组胺药物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以减轻过敏 症状。
特点
中药注射剂不仅具有疗效确切、给药方便、作用迅速等优点,还具有剂量易控制、作用靶向性强、疗 效高、起效快等特点。但同时,中药注射剂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不良反应多、质量不稳定等。
中药注射剂的种类与用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
3 8
1. .4忽视 中药 的用量 : 和 西药一 样 , 调节 人 的生理 功 能 , 2 中药 既能 治 疗疾 病 , 能对 身体造 成 伤害 , 不 良反应 。 与其用 量密 切 叉 引起 这 相关。 对不 属 于有毒 中药 的药 物 , 超量 用药 也会 发生 不 良反应 , 如 肉桂过量 会发 生血 尿 , 参 过量会 对 中枢 神经 系统 产 生毒 性甚 至 人 呼吸 衰竭 而死 亡[。对 安全 用量 范 围 的药 物 , i o l 长期 服用 毒 性成 分 也会 在体 内蓄积 引起 不 良反应 。 长期 服 用牛 黄解 毒丸可 引起 砷 如 中毒 , 长期泡 服番 泻叶 可能 发生 低 血钾 , 可 能导 致肝 硬化 [。 也 1 久 1 】 服雷 公藤 片可 导致 再 生障 碍性 贫血 [。 因此 , 1 2 1 严格 掌 握 中药 的用 法用 量是 安全 用药 的基本 保证 。
中药不 宜与 四环素 类 同服 ,因为 会形 成不 溶性 物 质影 响 吸收 ; 牛 黄 解毒 丸不 宜与 亚铁 盐同 服 , 易产 生有 毒物 质㈣。 容 1 .不适 宜 的中西 药物 合用 会 产生不 良反应 : 了提 高 临床药 物 I2 3 为 疗效、 缩短病程 , 中西药物联用被广泛应用 , 但是, 中西药物联合 应用 会产 生 的不 良反 应却 常常 被大 家 所忽视 , 含钾 的 中药夏 枯 如 草、 白茅 根配 伍 保钾 利 尿 药 易产 生 高 血 钾 ; 一些 酸 性 中药 ( 山 如 楂、 乌梅 ) 胺类药 合用 会 出现结 晶 尿 、 尿等 ㈣。 与磺 血 2 探讨 临床 合理 用药 的措施 2I加强抗 生 素使用 管 理: 生 素滥 用 引发 的不 良反应 危 害极 大 , . 抗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非常重要 , 卫生部颁发了关于《 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规范。 , 临床医 师应 高度重 视 , 真贯 彻执 行 , 格 掌握 适应 症 和用 法用 量 , 认 严 减少 抗生 素不合 理使 用所 造成 的伤 害 。 2 个 体 化 给药 : 的个 体 差 异 很 大 , 高 、 重 、 别 、 龄 等都 . 2 人 身 体 性 年 是 影响 药物 作用 的因素 , 据 每 个人 的特 性 , 根 制定 个 体化 给 药方 案 , 以提高药 物疗 效 。 可 2 3联合用药应考虑周全: 在药物联合应用中以抗生素联合应用 最 为广 泛 , 滥用 的现 象也 最多 见 。有 些 人在 使用 抗 生素 时喜欢 而 “ 撤大网”多种抗生素齐上阵, 为越多越好 , , 总认 抗生素之间除了 可 以产 生协 同作 用外 ,还可 以 产生拮 抗作 用 及增 加毒 副 反应 , 如 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药物联用会影响疗效 , 头孢丙烯分散片与

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哈尔滨医药 2 1 年第 3 卷 第 00 0

3 ・ 9
几种 常 见 中药注 射 剂不 良反 应 及注 意事 项
杨志艳
( 天津市 西青 区妇 幼保健 所 , 天津 30 8 ) 0 30
[ 中图分类号 ] 1 8 . 1 36 2
文章 编 码 :0 1~ 1 12 1 ) 5— 0 9一o 1பைடு நூலகம் 83 ( 0 0 0 0 3 l
压 、 力 衰竭 、 吐 、 疡 性 口炎 、 血 、 管 神 经 性 水 肿 、 心 呕 溃 呕 血 肾 功能衰竭、 尿 、 血p 。 血 溶 J
出现不 良反应请遵 医嘱 。 3 舒 血 宁 注 射 液 一 舒血 宁注射液是 由银杏叶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 溶液 , 具
有扩 张 血 管 、 善 微 循 环 的 功 能 。主 要 用 于 缺 血 性 心 脑 血 管 改 疾 病 、 心病 、 绞痛 、 栓 塞 、 血 管痉 挛等 。 冠 心 脑 脑
[ ] 高风 英. 2 葛根 素药 理作 用 的研究 进展 [ ] 中草 药 ,0 3 1 J. 20 ,2
( 2 : 8 1 )7— .
[ ] 宋立刚. 3 警惕清 灵注射剂严 重不 良反应 [ ] 天津市药 品不 J.
良反 应 监测 通 讯 ,0 94 ( ) 1 2 0 ,9 2 :6—1. 7
等症状 , 部分患者有转氨酶上升现象 , 敏性休克罕见 。 过
32 注意事项 : . 本品是纯 中药制剂 , 药液 出现混浊 、 如 沉淀 、 变色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 乙醇、 对 银杏叶过敏者 , 建议不使 用 此药 ; 严禁与抗生素等其他 药物混合 配伍使用 ; 禁止 使用 静
脉 推 注 的方 法 给 药 。 4 血 必 净 注 射 液 血 必净 注 射 液 足 由红 花 、 芍 、 贝 、 参 、 赤 川 丹 当归 提 取 而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分析

荨麻疹 、玫瑰 疹 、水 疱 等各 型皮 疹 。药 物 热 表 现 为高 热 、 寒 战等。过敏性 休 克 表 现 为胸 闷 、呼 吸 困难 、大 汗淋 漓 、
心率加快 、血 压下 降 、意识 不清 、口唇紫 绀和 四肢厥 冷等 。 循环 系统 损害 表 现 为胸 闷、心悸 、心 律失 常 、血 压异 常 、
心绞 痛 等 。造 血 系 统 损 害 表 现 为 血 小 板 异 常 、紫 癜 、 白 细 胞减少 等。神 经 系统 损 害 表 现为 头 晕 、头 痛 、 口唇麻 木 、
中医治病讲究 辨证 论治 与辨病 施治 相结 合 ,采用现 代
制剂方法研制 的中药注 射剂 仍保 留 了传 统 中药的特 点 ,因 此临床应用时亦应遵循这一 原则 。而有调 查显示 ,双黄 连 、 清开灵 、穿琥 宁等 常 用 中药 注射 剂大 部 分在 西 医 院使 用 , 西 医 师 往 往 只 强 调 辨 病 施 治 ,而 忽 略 或 抛 弃 辨 证 论 治 。 例 如清开灵本 应 用 于热 证发 热 ,却 被误 用 于表 证初 起 发热 ,
中药注射液不 良反应 的发生 ,有 时还与给 药速度有关 。 如某些输液操作也 可能增 加不 良反 应发 生的概 率 ,即使 医 生处方中药物用量 不大 ,而 护士 在实施 输液 时将滴 速调 得
注射剂不 良反应 的发生 有 的与其所 含辅 料有关 ,如有 学者
对 国 内鱼 腥 草 注 射 剂 的 助 溶 性 辅 料 吐 温 8 0的 含 量 进 行 测 定 ,发 现 不 同厂 家 生 产 的鱼 腥 草 注 射 剂 中吐 温 8 O含 量 相 差 八倍之多 ,而吐温 8 0具有显 著的致敏作 用 。再如穿琥 宁注 射剂 的辅料琥珀酸盐 和莲 必治 注射剂 辅料 亚硫 酸盐也 具有 致 过 敏 特 性 ,极 易 导 致 患 者 发 生 变 态 反 应 等 。 3 与所 含他 物有 关

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0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煎煮,这表明浸泡药材与提高汤剂质量有关。

因为莪术薄壁细胞含有较多糊化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含有金黄色油状物的细胞,浸泡后的药材淀粉粒膨胀,不利于挥发油的溶出,但有利于其它成分的溶出。

3.2 莪术直接煎煮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直接煎煮时间长短,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都高于浸泡煎煮或后下,这可能是由于莪术中淀粉粒膨胀较少,油细胞易破坏;挥发油溶于汤液中,然后随水蒸汽而挥发,使药液中挥发油含量始终高于浸泡煎煮或后下。

而浸泡可使莪术薄壁细胞中的淀粉粒膨胀,阻碍挥发油的溶出。

3.3 莪术浸泡煎煮挥发油提取率普遍高于浸泡后下,这可能是由于浸泡后下,莪术薄壁细胞里淀粉粒突然受热膨胀黏结,阻碍挥发油的溶出。

3.4 浸泡药材不利于莪术有效成分的溶出,将莪术浸泡,虽然薄壁细胞遇水膨胀破裂,但是其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遇水膨胀,阻碍有效成分溶出。

3.5 应用莪术时应针对其具体有效成分而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图表数据显示,莪术煎煮15m in时,其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普遍较高,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逐渐增高。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应用莪术时应对其有效成分的不同药理作用而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及时间,若主要用于早期宫颈癌、抗肿瘤、抗早孕、抗炎、保肝等证,需取其挥发油成分,煎煮时要考虑挥发性成分在汤液中的含量,可采取直接煎煮15220m in 左右为好,二煎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若主要用于抗血栓等证需取其水提液,可采用煎煮较长时间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临床用药的目的。

综上所述,莪术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为芳香性药材,其质地坚实,挥发油比重小,沸点低。

莪术煎煮15m in汤液中挥发油提取率最高,挥发油提取率顺序为;直接煎煮>浸泡后下,以直接煎煮为最高;浸膏煎出率顺利为:直接煎煮>浸泡煎煮。

随着剪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在方剂运用中可以和其它中药一起加入煎煮15~20m in左右,以保证汤液含有较多量的挥发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部分 中药 的 有 效 成 分 并 未 完 全 清 楚 , 药 物 成 分 对 体 内代谢过 程 、 效 关 系 、 品 质 量 、 定 性 等 研 量 产 稳 究工作 滞 后 , 中药 制 备 成 针 剂 并 使 用 于 临 床 只 有
12 过 敏性 休克 .
过 敏性休 克是变 态反应 中对 机
现。 见表 1 。
表 1 中药 注 射 剂 常 见 不 良 反 应
应为 主 , 要 是 对 皮 肤 损 害 , 常 见 为 过 敏 性 皮 主 最 疹、 麻疹 、 疹 、 素沉着 、 肤瘙 痒、 泡 、 荨 丘 色 皮 水 水 肿 、 脉炎 、 静 严重 致剥脱 性皮 炎等 。 2 2 变态 反应 变态 反 应 也 是 中药 注 射 剂 常致 . 的不 良反 应 之 一 , 与 药 物 中 的成 分 及 机 体 特 异 它 性有关 。变 态 反 应 集 中表 现 为 过 敏 性 哮 喘 、 敏 过
药物 的浓度 越高 , 良反 应越 重 。 不 2 3 引起 不 良反 应 的 时 间 不 良反 应 可 发 生 于 . 任何年 龄 , 重 程 度 与 患 者 的 年 龄 无 关 。一 般 中 严
药物热 寒颤 、 高热 心 血管 系统的一般损害 胸 闷心慌 、 心悸 、 室性早搏 、 静脉炎 胃肠 系统损害 泌尿 系统损害 血液 系统损害 肝胆 系统损害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全身损害 呼吸系统损害
荨麻疹 、 面部或四肢皮疹 、 弥漫性出血点 、 全身红斑疹伴瘙痒 全 身不适 、 过敏性休克 呼吸困难 、 干咳 、 气促 、 双肺干湿哆音
性休 克 、 管性水 肿 、 头水 肿 、 麻 疹 、 红 热样 血 喉 荨 猩
药疹 、 大疱 性 表 皮 坏 死 性 松 解 症 、 部 红 肿 坏 死 、 局 紫癜 、 脱 性 皮 炎 、 物 热 、tvn —Jh sn综 合 剥 药 See s o no 征 、 清病 样 反 应 、 血 内毒 素 样 症 状 等 。此 外 , 良 不 反应 的严 重 程 度 与 药 物 的 稀 释 度 有 一 定 的关 系 ,

常见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

常见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
药物 与人 2 0 1 4年 6月第 6期 第 2 7卷 总 第 3 1 8期 M e d j 。 j e &p 。 。 p 】 。J 。 2 0 1 4 v 0 l e 2 7 N O . 6
2 9 7
常 见 的 中药 注射 剂 不 反 应 及 预 防
李保 杰 ( 河 南省 长 葛 市人 民 医院 河 南 长 葛
关键词 : 中 药 注射 剂 ; 不 良反 应
4 6 1 5 0 0 )
【 中圈分类号1 R7 4 9 . 0 5 3
【 文献标识码I B
【 文章编号】 1 0 0 2 —3 7 6 3( 2 0 1 4 ) 0 6 —0 2 9 7 —0 1
中 药 注 射 剂 是 中药 新 剂 型 , 目前 已 有 国 家 标 准 的 中药 制 剂 已 达 1 0 0多 种 , 临 床 注 射 液 1 0 0 ml , 静脉滴注, 第 4天 液 体 输 入 体 内 约 2 0 ml 时, 突 然 发 生 过 敏 性 休 克 ] 。 应 用 日趋 广 泛 。 长期 以 来 , 在 人们 一 直认 为 中 药 安 全 无 毒 , 因此 用 药 时 经常 忽 视 中 药 此 不 良反 应 可 能 与 用 药 浓 度 过大 有关 。 注 射 剂 正 确 使 用 方 法 而 引 起 一 系 列 不 良反 应 , 同 时 中药 注 射 液 因 有 效 成 分 复 杂 , 精 制 2 . 3药物配伍要恰 当, 重 视 配 伍 禁 忌 :药 物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显 示 , 用 药品种越多 , 困难 也 是 引 起 不 良 反 应 的主 要 原 因 , 应 引 起 了临 床 上 广 泛 性 的 关 注 和 重 视 药 物 之 间 反 应发 生 的 机 会 也越 多 , 药 物 间 发 生 配伍 禁 忌 的 概 率 也 大 大 增 加 。 中 药 注 1中药 注 射 剂 常 见 的 不 良 反 应 射液 常 由 多 种成 分 组 成 , 与其他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会 加 大 不 良反 应 的 发 生 几 率 。 在 中药 注射 剂 的 不 良反 应 一 般 多 累 及 多 器 官 、 多组织 、 多 系统, 归 纳 起 来 有 以 下 几 使 用 中应 尽 量避 免 中药 注 射 液 与 多 种 药 物 的 合 并 使 用 。 因 此 应 严 格 遵 守 药 品 说 明 类: 一 是 皮 肤 损 害 。 多 为皮 疹 和瘙 痒 , 表现为荨 麻疹 、 风 疹块 、 全身瘙痒 、 大 疱 型 多 形 书 , 尽量单独使用 , 不 宜 与其 他 药 物 在 同一 容 器 中混 合 使 用 。 性红斑样药疹 、 红色丘疹 、 粟粒样红疹 、 猩红热样 皮疹、 剥 脱 性 皮 炎 等 。二 是 神 经 系 统 2 . 4坚 持 中病 即止 , 防 止 长 期 用 药 ;中药 注 射 剂 都 有 用 药 疗 程 , 当 疗 效 不 佳 时 应 表 现 。 出现 意 识 障 碍 、 晕厥 、 下 肢 活 动 障 碍 。 三 是 过 敏 反 应 。 严 重 者 可 致 过 敏 性 休 及 时换 药 。 长期 使 用 也 会 有 不 同程 度 的不 良反 应 , 且 用 药 时 间 过 长 时 易 使 药 物 在 体 克, 如清开灵注射液 、 鱼腥草注射液 、 双黄 连 注 射 液 都 有 可 能 出现 类 似 青 霉 素 那 样 的 内 蓄 积 而 引起 中毒 或 者 产 生药 物 依 赖 性 。如 牛 黄 解 毒 注 射 液 具 有 清 热 解 毒 的 功 效 , 重度过敏反应 , 来 势 相 当突 然 迅 猛 和 凶险 , 严 重 者 甚 至 可 危 及 生 命 。 四是 消 化 系统 反 过 量 使 用 仍 然会 导 致 中 。 应 。表 现 为恶 心 呕 吐 、 腹痛腹泻或腹胀 、 肝损害 、 消 化 道 出 血 等 胃肠 道 反 应 。 五 是 呼 2 . 5注 意 体 质 因 素 , 细 查 过 敏 反 应 :患 者 因年 龄 、 性别 、 体 质 不 同 存 在 着 个 体 差 吸 系统 损 害 。 常 出 现 呼 吸 困 难 或 急 促 , 甚则 引起呼吸 衰竭、 急 性肺水肿等 ( 其 中 支 气 异 , 而且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复杂, 分子量大 , 某些 含 蛋 白质 或 生 物 大 分 子 物 质 , 易 成 管哮喘也属 过敏反应) 。六 是 肝 肾 功 能损 害 及 血 液 系 统 损 害 。例 如 穿 琥 宁 注 射 剂 可 为过 敏 原 。使 用 前 应 仔 细 询 问 病 史 , 过 敏体 质禁 用 , 高龄体弱者、 婴幼儿及儿童慎用 。 造成血小板减 少; 葛 根 素 引 起 急 性 血 管 内溶 血 反 应 ( 属 Ⅱ型 变 态 反 应 ) , 引 起 严 重 的 多 第 一 次 使 用 者 要 慎 重 , 剂量 要 从 最低 有 效 剂 量 开 始 。建 议 中药 注 射 剂 都 要 进 行 皮 试 , 器官功能衰竭 ; 黄芪注射液 、 参麦注射液 、 生 脉注射液可 使血压骤然 升高 , 出现 头痛 、 以提 高 安 全 系数 。而 且 从 用 药 开 始 , 就 要 做 好 抢 救 过 敏 性 休 克 的准 备 , 如使 用 带 终 端 头晕 、 恶心呕吐 、 昏迷等症状 。 滤 器 的输 液 管 以便 及 时 控 制 。 中药 注 射 剂 6 0 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 后 3 0 ai r n内 , 2预 防 方 法 医护 人 员 要 密 切 关 注 1 h左 右 。 一 般 在 严 重 过 敏 反 应 之 前 , 均有 不同程度的发 热、 皮 2 . 1遵 守 用 药 说 明 , 适 当 加 液 隔 开 :有 些 中 药 注 射 剂 不 宜 与 西 药 同 时 使 用 , 应 当 疹 、 胸闷等轻度过敏症状. 及 时 发 现 并 停 药 间隔一段时 间. 否 则 易 产 生 严 重 的不 良反 应 。如 注射 用 穿 琥 宁具 有较 强 的 解 热 、 抗 炎 中药 注 射 剂 所 致 不 良反 应 在 临 床 上 时 有 发 生 , 应早期发现 、 及 时停 药 、 及时治疗。 作用 , 用于病毒性肺炎 、 病 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 说 明 书 上 注 明 不 能 与 利 复 星 同 时 使 临 床 上 应 高 度 重 视 , 又不 能谈 虎 色 变 。无 论 药 品 生 产 还 是 临 床使 用 都 应 引 起 高 度 重 用 。尤 其 有 文献 报道 可 能 引 起 严 重 AD R 的配伍应禁 用 , 如 右 旋 糖 苷 + 复 方 丹 参 混 视 , 科 学组 方 , 改进工艺 , 提 高质 量 监 控 水 平 ; 临床合理用药, 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 严 合静滴 , 常引起患者头痛 、 头 昏、 呕吐 等, 并 有 引 起 严 重 ADR 因 抢 救 不 及 而 死 亡 的 密 观 察 等 , 只有每个环节做好了, 才 能 确 保 患 者 安 全 用 药 报 道 。 参 考 文 献 2 . 2掌 握 用 药 剂 量 及 稀 释浓 度 :中 药 注 射 刺 的 使 用 剂 量 及 配 伍 后 输 液 的 浓 度 , [ 1 ]康 鲁 平 . 中 药 注 射 液 的 不 良反 应 分析 [ J ] . 医药导报, 2 0 0 4 , 2 3 ( 1 2 ) : 9 7 4 —9 7 6 . 都有其安全范 围, I 临床 医生 有 时 因患 者 病 情 危 重 或 主 观 地 认 为 中 药 制 剂 ADR 少 , 随 [ 2 ]杨 秀 斐 . 黄 芪注 射液 引起 过敏 性 休克 2例[ J ] .药物 不 良反应 杂 志, 2 0 0 0, 2(

痰热清注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痰热清注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痰热清注射功效与作用副作用
痰热清注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具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

主要适用于痰涎壅盛、热结痰滞等疾病,常用于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痰热清注射的主要功效是疏利气道、清热化痰、解毒开窍。

它能够减少痰液的分泌,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气道狭窄、气短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达到抗炎的作用。

此外,痰热清注射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助于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然而,痰热清注射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因此,在使用痰热清注射时,应遵循医嘱,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定量、正确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痰热清注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具有疏利气道、清热化痰、解毒开窍等多种功效。

在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中药制剂的使用过程中,以下2项常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证不符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虽然不像中药处方一样可随证加减,但每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功能主治,决不可滥用。

作为姓“中”的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时也不能离开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只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而在临床上,“发烧用清开灵针,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香丹针(复方丹参注射液)”,这是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圈内形成的不成文的法则。

西医医生往往是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而说明书上陈述的多为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内容,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内容也大多是西医病名,缺乏中医证的描述。

这样的状况也让那些想要坚持辨证论治思想的中医们一筹莫展,只能是凭借对组方药物的了解与经验来用药。

众所周知,西药的适应症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而中药的作用取决于药性,注射剂也不例外,中药注射剂本身属什么药性,一般情况下,在药品说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不了解中药其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中95%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生所开,这些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液时,在适应症的选择上必然就少了辨证论治,而多了“望文生义”,从而在临床上滥用中药注射液,直接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增加。

对策: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使用。

配伍不合理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临床单独使用较少,多与其他药物(中西)联合使用,由于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特别是西药配伍应用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

目前,临床上常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如西药配伍应用,以达到中西药连用的协同增效作用,但如果配伍不当则容易引起注射液颜色改变等药液物理、化学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时,会立即出现浑浊,有时有絮状沉淀,有时析出结晶等。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品种增多及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

据报道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占比重59.88%~76.76%甚至更高。

中药注射液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多见,为非静脉的用药的9.2倍。

本文就近年来药物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做一分析如下。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类型皮肤损害:表现为荨麻疹、瘙痒、红斑、水疱、剥脱性皮炎,发生率22.21%。

其主要原因:①中药注射剂所致皮肤损害一般较轻,停药后症状减轻,自行处理,不宜引起患者重视,就诊率低;②某些损害初发潜伏期较长,医生忽略了对既往史的询问,以致漏诊;③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而且临床联合用药较多,难以明确致敏药物。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21.06%,大多患者在首次用药后5~15分钟内发生。

呼吸系统:表现为喉头及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发生率12.82%。

类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但血压正常或稍降低,发生率11.04%。

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发生率均10%以下。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患者个体差异: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有报道1例患者肌内注射柴胡注射液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查该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1]。

剂型与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了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有性大大增加。

23例不良反应均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其中有2例为过敏性休克。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①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并没有分离出能够进行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这决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②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批回差异:中药注射剂所用的药材,由于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的影响,药材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就更大。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不良反应 总结报告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不良反应 总结报告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不良反应总结报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用于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疾病。

该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偶尔出现不良反应。

本报告旨在总结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的不良反应,并详细描述其症状和预防措施。

不良反应总结:1. 过敏反应:注射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2. 血管扩张效应:因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可扩张血管,所以有时会引起面部潮红、头痛、眩晕等症状。

3. 出血倾向增加:少数患者使用该注射剂后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增加的情况,如鼻出血、口腔出血、皮下出血等。

详细描述:1. 过敏反应的症状多样,轻度过敏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或全身性瘙痒,严重过敏可引起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

过敏反应发生时,应立即停用该药物,并进一步处理和治疗。

2. 血管扩张效应常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等症状。

这些不适感通常会在治疗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消失。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停用该药物并寻求医生的建议。

3. 出血倾向增加是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但仍需引起重视。

患者如果出现鼻出血、口腔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应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1. 在给予该注射剂之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史,及时发现可能的过敏反应风险。

2. 在注射剂的开始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剂量调整,防止血管扩张效应引起的不适症状。

3.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慎重使用该注射剂,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出血情况。

4. 在使用该注射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记录。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注液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血管扩张效应和出血倾向增加等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药物时,应注意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使用。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传统中药引起的ADR也日渐增多。

因此,开展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定期对收集到得ADR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有利于提高医院的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1. 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1.1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组成成分复杂,如果提纯工艺不够,在存放过程中成分易发生改变或产生新的成分。

另外,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伍用,均可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如金银花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其中含有的绿草酸是一种高致敏的抗原物质,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产生高致敏反应[2]。

1.2肝肾毒性:肝、肾作为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也最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在药物不良反应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3]。

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和配伍不当是导致肝肾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反应增多的重要原因。

例如,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可致肝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尿;黄芪注射液可致肝功能损害,导致黄疸[4]。

1.3发热:中药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杂质均可作为热原引起发热丹参注射液可致患者出现寒颤、发热(39.1℃)、头痛、全身发抖[5]。

1.4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溃疡等。

临床鱼腥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1.5心血管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室性早搏、心绞痛发作并加重、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心衰,可见于多种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

1.6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部胀痛、四肢乏力。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2.1药物因素: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比较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一些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它们均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化合物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也可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6]。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常用的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虽然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效果,但也不可忽视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介绍,以便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

常见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荨麻疹等轻度症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主要与个体的过敏体质有关,但也可能与注射剂的成分、保存条件等因素有关。

2. 中毒反应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还表现为中毒反应。

中毒反应可能是因为注射剂中含有有毒物质,或者剂量过大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

常见的中毒反应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

为减少中毒反应的风险,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注射剂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果,甚至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具有潜在相互作用风险的药物。

必要时,应进行合理的药物联合应用。

4. 注射部位疼痛和炎症有些中药注射剂在注射过程中可能引发注射部位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由于注射剂对组织刺激过度导致的,多数情况下是暂时的,不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但在注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注射技术,避免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5. 药物残留中药注射剂中可能含有药物残留物质,这些残留物质在体内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预防和应对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策略1. 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不同的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不同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和患者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注射剂的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防治

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防治
上呼吸道感 染、 炎、 热、 血栓、 出血 等疾病 , 肺 发 脑 脑 19 92年 1 2月被 国家 中医药 管 理局 指 定 为全 国 中医 医 院急诊 ( ) 必 备 的 中成 药 。常 见 的不 良反 应 有 皮 科 室
异 绿原 酸 , 既具 有 抗 菌 抗 病 毒 作 用 , 具 有 致 敏 原 作 又 用 , 引起变 态反应 。黄芩 黄 素 分子 中带 有 3个 邻 位 可
龄 , 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度 与患 者 的年 龄 关 系 不大 。有 过 敏 史 的 且
疹、 发热寒战 、 过敏性休克 ; 较重的不 良反应有过敏性 休克 、 喉头水 肿 、 识 障 碍 、 意 昏迷 、 急性 左 心 衰 竭 、 剥脱
性 皮炎 、 癫痫 大发作 、 急性 肾功 能衰竭 、 脱髓 鞘性 脑病 、 心室颤 动及 多器 官功能 衰竭 。
的酚羟基 , 其性质很不稳定 , 容易被氧化成为醌类衍生 物, 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据研究 , 金银花食人后经
小 肠分 泌物作 用 , 可变成 无致敏 性物 质 。因此 , 口服一 般不 引起过 敏 , 而静脉滴 注使 过敏原 直接 进入血 液 内 , 极 易 引起 过 敏 反应 发 生 。不 良反 应 可 发 生 于 任 何 年
关键 词
剂型; 中药浓缩颗粒剂
为 3 7 其 中不 方便 、 :, 不快 捷是 最 主 要 的 因素 。社会 的 需求 促进 中药 的改革 , 中药 饮 片浓缩颗 粒应 运而 生 , 这 是 时代 的产 物 。
中药浓 缩颗 粒剂 最近 十年 引进 澳洲 , 者从 19 笔 96
中药浓缩 颗 粒剂是 近二 十年 来 出现 的一个新 的剂
年轻 人 、 童 以及西 方人 的认 同 , 儿 这充 分说 明 了这 一新 剂 型是受 欢迎 的 。

浅谈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液相 当于丹参 、降香各 1克。复方丹参 注射液具有扩张冠脉 血管, 胆酸等纯 中药制成的复方制剂,为棕黄色或棕红 色的澄明液体 。清
保护心肌缺血缺 氧 、清 除 自由基 、保护肝损 害 、镇静 、改善 血液流变 开灵注射液具有解热 、保护脑组织 、抗肝损伤等药理作用 。清开灵注
学等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不 良反应为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休 射液用于热病神 昏、中风偏瘫 、神志不清 、慢性肝 、上呼吸道感染 、肺
克 、喉头水肿 、破伤风样反应 、口腔溃疡 、呕吐 、腹痛 、室性早 搏 、心绞 炎等症。清开灵 注射液 主要不 良反应 为皮疹 、风团瘙痒 、药物 热伴畏
痛加重 、抽搐 、排 红色汗 、静脉炎 、血管炎 、舌部不适 、舌 根发麻等 。 寒 、丘疹 、过敏性休克 。
1.2脉 络 宁注 射 液
2讨 论
1.3葛 根 素注 射 液
中药注射剂存在着多种不 良反应,其 中以过敏反应居多 。中药
葛根素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葛 材的采集地 ,生长情况 ,加工与储存 的条件 等有 差异导致 中药注射
根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和脑 血管 、降低心 肌耗 氧量 ,改善微循环 和抗 剂化学成分也有所差异。中药注射剂成分往往复杂,中草药在提取
1.1复方丹参 注射液
战、胸闷 、心慌 、荨麻疹 、高热 、乏力等。
复方丹参注射液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脑血管意外 、 1.9清开灵注射液
慢性肝炎 、流行性 出血热和 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每毫升方丹参注射 清 开灵注射液 为板蓝根 、金银花 、栀子 、水 牛角 、珍珠母 、黄芩 、
血小板聚集 的作用 。葛根素注射液用 于治疗心肌梗 死 、视 网膜动、静 过程 中未 除尽杂质 ,残 留的杂质如鞣质 等输入静脉 后引起 过敏反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过 程 中的 合 理 使 用 情 况 是 我 们 可 控 的环 节 , 时 也 成 为 我 们 同
6月 查 询 的 29 例 不 良反 应 报 道 资 料 中 , 83 中药 注 射 剂 的 不 良
反 应 有 3 8例 ( 括 死 亡 1 ) 占全 部 病 例 的 1 . 9 。 涉 及 1 包 例 , O 9 到 的品 种 共 2 7 , 4 种 中药 注 射 剂 2 4种 , 占 1 。 本 文 就 近 约 O
年 来 我 国 医 学药 学 期 刊 中报 道 的常 用 中 药 注 射 剂 的 不 良反应 病 例 作 一 分 析
1 中药 注 射 剂 不 良反 应 的 特 点
尽 量 减 少 中药 注 射 剂 不 良反 应发 生诱 因 的必 然 途 径 。 2 2 中药 注射 荆本 身 因 素 由 于 中 药 注 射 剂 本 身 成 分 的 复 . 杂 性 . H 的 改 变 , 何 电解 质 的加 入 都 是 降 低 注 射 剂 稳 定性 p 任 的 因素 , 能导 致 其 产 生 浑 浊 、 淀 、 色 或 产 生 气 泡等 现 象 , 可 沉 变 严 重 影 响 产 品 质 量 , 重 者 产 生 毒 副 作 用 。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宣 严 武 医 院就 曾对 4 O种 静 脉 用 中 药 注 射 剂 与 常 用 输 液 进 行 配 伍 的稳 定 性 分 析 , 果 表 明 , 合 理 的 配 伍 如 : 栀 黄 注 射 液 与 结 不 茵 09 氯化钠注射液或林格配 伍后不溶性 微粒增加 , 因 p . 并 H 值 变 化 产 生 大 量 白点 现 象 等 等 。 复方 丹 参 与右 旋 糖 苷 配 伍 使 用可 出现 严 重 不 良反 应 , 有 死 亡 的报 道 。 因 此 中 药 注 射 剂 并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简介参麦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心绞痛、高血压等病症。

但是,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参麦注射液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经过临床观察,参麦注射液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肝脏损害: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现象。

2.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等。

3.肌肉疼痛:出现肌肉酸痛、肌肉萎缩等症状。

4.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现象。

以上不良反应都与参麦注射液的成分和使用方法有关。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目前,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麦冬、黄芪等多味中药材。

由于中药材的不同品种、不同采集和加工方法等对药效和药理活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可能存在品种、质量差异,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不良反应。

此外,在使用参麦注射液时,还需遵循医嘱,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滥用情况。

预防和控制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不适,也增加了医疗费用。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1.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在参麦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选用优质、质量稳定的中药材,提高注射剂的质量和效果。

2.限制滥用情况:医院应加强药品管理,规范医师开药行为,建立药物使用监测系统,避免参麦注射液的滥用现象。

3.加强监测和反应报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参麦注射液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反应报告,及时向患者解释并采取有效措施。

结尾以上就是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和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引导医师开出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合理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工艺条件不一致导致同品种不同厂家不良反应差异 由于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的粗放化,对于提取分 离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 液、容器等工艺条件未做标准化要求,同一品种不同 厂家工艺不尽相同,造成的成分变化千差万别,导致 其临床上不良反应也有显著差异。
3.4 质量标准不能保证质量
3


有毒药材目录
我国卫生部将下列药物按毒性中药管理(29种):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生川乌、生草乌、红升丹、
生马钱子、生甘遂、雄黄、红娘子、生白附子、生附子、
水银、生巴豆、白降丹、生千金子、生半夏、斑蟊、青娘
子、洋金花、生天仙子、生南星、红粉、生藤黄、蟾素、 雪上一枝蒿、生狼毒、轻粉、闹羊花。

大毒(10种):川乌、马钱子、马钱子粉、天仙子、巴豆、巴豆霜、
红粉、闹羊花、草乌、斑蟊。
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表现 表1 不良反应临床症状
表2 ADRs表现及涉及的系统
表3 引起ADRs前10位药物及ADRs表现
5、不良反应的特点 5.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1)不良反应的多发性和普通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 均出现过不良反应; (2)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药注射剂ADR常涉及 多系统、多器官; (3)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性; (4)不良反应的不可预知性,是由于中药成分中过敏反应 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试验减少。有 的中药注射液在与常用输液配伍后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 产生发热或过敏反应; (5)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性,因纯度、杂质含量不 同,致敏率也不同。
3.7 中药注射液作为中药开发的新剂型,用于临床虽然增
加了中药进入人体内的药量、缩短了吸收时间,更适用于
临床急救与危重病症,但由于改变了传统中药到病除的给 药途径,未经胃肠吸收和肝脏代谢灭活,可能使人体失去 抵御外界异物的一道屏障,尤其是一些高脂溶性的成分, 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3.8 中药原材料来源广泛,品种质量不一。我国幅员辽 阔,中药天然资源据记载的就有12000种,其中常用的有 500多种,药材中的成分受品种因素、产地因素、采收和 加工因素的影响,差异很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性味与归经项 列出的具有小毒、有毒、大毒的中药如下:

小毒(24种):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川楝子、小叶莲、水蛭、
艾叶、北豆根、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 草乌叶、南鹤虱、鸭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
众、蒺藜、鹤虱。

有毒(38种):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千金子霜、制川乌、 天南星、木鳖子、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华山参、 全蝎、关木通、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楝皮、金钱白花蛇、 京大戟、制草乌、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硫 磺、雄黄、蓖麻子、蜈蚣、罂粟壳、蕲蛇、蟾素。
王倩等统计了1990-1999年85种期刊报道的中药 注射剂ADR共计718次,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具 有严重程度高、品种相对集中的特点。湖南医科大 学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2年共收到中药注射剂ADR 报表302例,涉及30个品种,75%集中于8个品种, 它们是:双黄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 液、清开灵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 葛根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
对中药安全性的基本认识
(1)凡是药品都有毒,中药亦不例外,“中药安全无 毒”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2)中药与西药相比,相对安全,低毒。对某些中药
用之不当而产生的毒副反应,大惊小怪,借题
发挥,禁用中药,也是不对的。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信息闭塞、瞒报 漏报及广告推波助澜等因素的影响,中药的不良 反应问题很长时期未受到重视,甚至普通大众对 中药的毒副作用就知之更少,盲目认为中药安全, 无毒副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中药能“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 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在国内被曝光次数的 增多,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纠正盲目认为中药 无毒的错误观念,人们的认识正在悄悄开始发生 改变。真正帮助我们识别中药温情脉脉外衣下 “杀手”的,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吴晓放等报道,4种基础输液(0.9%氯化钠、5%葡萄 糖、10%葡萄糖及葡萄糖氯化钠输液)配伍前的微粒数均 符合中国药典规定,加入5ml黄芪注射液后,各级微粒数 相对增加,25μ m微粒在5%GS中已超标,加入10ml黄芪注 射液后,各级微粒数相对增加更明显,5μ m、10μ m和 25μ m微粒大多严重超标。分析原因,一是黄芪注射液本 身带入;二是与黄芪注射液和输液配伍后pH值改变有关。
3.11 随意加大剂量与不良反应
如双黄连粉针说明书规定剂量是60mg/(kg· d),药物 稀释浓度<1%。蔡皓东对158例双黄连粉针不良反应报告 分析结果表明,158例中超过规定剂量的有29例,10岁以 下儿童超量应用23例,药物稀释浓度>1%的有15例,5例 药物浓度在1.4%~4.5%,其中2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
1、 应改变中药无毒或小毒的偏见 无论医生或患者都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 应的严重性,改变“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 念”,认识到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疗效作用、安全 性等已不同于传统汤剂,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 不能完全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应 强调其“注射剂”的概念,即使用上的安全性。
3.9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越来越多 的中药制剂进入临床,中药与西药以及中药之间联用的 可能性增大,中西药的配伍禁忌也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 的原因之一。 3.10 不符合传统的中医适应症。中医对疾病的分型与西 医不同,有时西医诊断为同一种疾病在中医又分热、寒、 虚、实等症状,来辩证施治,
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 标准控制水平的制约,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可能不同,无 法做出较为确切的结论。
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
1、 患者个体差异
具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 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 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2、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 医疗单位必须尽可能规范进货渠道,对中药注射 剂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跟踪,在使用前应注意 观察注射液色泽及有无沉淀,要严格避免使用那些存 在澄明度问题的注射剂。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正在加紧实施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标准管理,将能对 中药注射剂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做出准确的说明, 减少批与批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 系分析。
二、不良反应发生概况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历了几次世界范围的“药害”,药品的安全性已经成 为评介用药合理性的首要指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药物不 良反应监测工作逐步在我国开展,至今我国药物不良反应 (ADR)检测系统已基本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中。在全国 有32个省级监测中心,至今已收集到7万多份药品不良反应 病例报告,涉及数百种药品。其中注射剂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据上海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统计,2004年中药不良反应比例达 12%~15%,其中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不良反应的“主凶”;据 统计,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占14%,且呈逐 年增加的趋势。
2、 剂型与给药途径
中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 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了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 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3.1 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 并没有分离出能够进行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这决 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 响安全性。 3.2 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批间差异 中药注射剂所用药材,由于产地不同,受土质、气 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药材所含成分可有较大 差异,不同来源的同一药材差别就更大。药材质量的不 稳定性,往往造成批间不良反应差异大,反应类型也不 尽相同。如同一厂家的双黄连注射液,不同批号的不良 反应类型竟分别达20余种。
5.2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报道较多 的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功能衰竭、 休克、血压恶性变化、静脉炎、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心绞 痛等症状。其次是血液系统损害如白细胞减少、紫癜、再生 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多脏器出血 等症状。涉及到呼吸系统损害如哮喘、呼吸抑制、急性肺水 肿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如肝功异常、消化道出血、腹泻、 呕吐;皮肤粘膜损害如皮疹、口腔溃疡;神经系统损害如头 痛、幻觉、锥体外系反应、末梢神经炎、抽搐、肌肉震颤、 剥脱型皮炎、球结膜出血、性机能低下等多种临床表现。
5.3
不良反应的不可预知性
由于中药成分中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 敏种类多无法通过预测试验减少,因而中药注射剂 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 5.4 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性
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一种中药注射剂可能会 发生多少种不良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报道的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达几十种。
5.5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性
3.12 稀释剂选择不当与不良反应
血塞通、复方丹参、刺五加、β -七叶皂苷等中药注 射剂,一般应用5%葡萄糖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 而不宜选用生理盐水。因中药提取制剂成分复杂,与生理 盐水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提 高输液反应的发生率。滴注速度因素,中药注射剂成分复 杂,大多数都与其他药物伍用,使微粒数不同程度的叠加, 如果滴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药量过大可引起不良 反应,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应注意。
清开灵注射液与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小诺霉素、 妥布霉素、维生素B6、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配伍均发生沉 淀现象,前者与青霉素联合静脉滴注可引起休克症状。 复方丹参与右旋糖苷配伍使用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 有为复方制剂,其中许多成 分的药理作用不清楚。 中药制剂多是复方制剂或多成分体系,对于疾病有协 同治疗作用,但按照现代制药工艺生产的中药制剂,往往 只研究主要药理成分或全药的药理作用,对其它成分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没有研究,其中可能有产生其它药 理作用的成分,或是抗原或半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导 致某些人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