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合集下载

PVAUiO-66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PVAUiO-66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行合成的 UiO ̄66ꎬ 填充制备了 PVA 复合膜ꎬ 利用红
子显微镜 ( SEM) 、 接触角、 溶胀、 拉伸强度和透光
性能等手段ꎬ 分析了这些膜的各种物性ꎮ
1 实验部分
搅拌 6 h 以保证混合均匀ꎬ 其中 PVA 的溶液浓度为
溶液倒在洁净玻璃板上ꎬ 用刮膜器均质流平ꎬ 室温风
干 24 hꎮ 此后将膜剥离ꎬ 在 160 ℃ 的马弗炉中交联
/ 雾度测定仪: WGT-Sꎬ 上海物理光学仪器厂ꎻ 红外
度测定ꎬ 先称量薄膜样品的质量 ( m1 ) ꎬ 将其放入盛
衍射仪 ( XRD) : Rigaku D / max 2500v / PCꎬ 日本理
用滤纸将样品表面的水渍擦去ꎬ 称量溶胀样品的质量
XLꎬ 荷兰 Phenom 公司ꎮ
按照公式计算出溶胀度:
to increase gradually.
Keywords: Poly ( Vinyl Alcohol) ꎻ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l UiO ̄66ꎻ Degree of Swellingꎻ Contact Angleꎻ Tensile
Strengthꎻ Light Transmittance
和蒸馏水分别加入三口瓶中ꎬ 随后将其置入 95 ℃ 的
水浴锅中ꎮ 搅拌 1 h 后ꎬ 添加 6 g PVA 和 0 5 g 富马
DS =
m2 -m1
×100%
m1
(1)
拉伸强度测试: 根据 GB / T 1040 3—2006 方 法
进行拉伸测定ꎮ 每种薄膜裁切 10 个样品ꎬ 每个样品
上随机取点 10 处测定薄膜厚度ꎬ 然后用 25 mm / min
improved after crosslinking with fumaric acid. With the increase of UiO ̄66 loadingꎬ the degree of swellingꎬ tensile strength and light

纳米CdS/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纳米CdS/聚(苯胺-邻氨基苯甲酸)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维普资讯
第 2期 2 0 年 4月 07

米 科 技
No2 .
Na o ce c & Na tc o o y n s in e noe hn l g
Aprl i 20 07
纳米 C S 苯胺一 d/ 聚( 邻氨基苯甲酸) 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术
张润 兰, 周安 宁
( 西安科 技 大 学化 学与化 工 系 , 陕西 西安 摘 70 5 ) 10 4
要: 以苯胺 和 邻氨 基 苯 甲酸 为单 体 共聚 而 成 的聚 ( 胺 一 苯 邻氨 基 苯 甲酸 )P A 为基体 , (AO A) 制
备 了纳 米 C SP O A复合 薄膜 。 纳米 C S粒 子 大小均 匀 , d/A A d 粒径 分布 窄 , 较稳 定地 存在 于基 体 中,
特征峰 减 弱。
关键词: 苯胺一 聚( 邻氨基苯 甲酸)纳米硫化镉 ; ; 纳米复合薄膜 ; 荧光特性 P e a a i n a d Ch r c e ia i n 0 S r p r to n a a t rz t0 fCd
Na o a t l P l( in - o o Anh a ic mp s eF l n p ri e oyAnl e c - - t r nl 1Co i i c/ i i t m
中 图分 类号 : B 4 T 4 T 3 。B 3
且随着硫化 时间的延长粒径尺寸有所增加 。荧光光谱表 明纳米 C S A A d/ O A复合薄膜的发光 由 P
C S纳米粒 子和 P O A共 同作 用产 生 , 4 0 m 和 50 m 附近 出现 了两 大发 光峰 ;d 径 的 d A A 在 3n 2n C S粒 增加 导致 电子一 空穴对在 C S内复合 增 大 ,表 现为 纳米 C S的 荧光特 征峰 增 强 而 P O A的 荧光 d d A A

仿贝壳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仿贝壳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6 2 c 。

1 0
图 3 未 聚合 薄 膜 的 XR 图 D
XRD f u o y n r z d t i i o np l r e ie h n f m l
生物 大 分 子构 成 的 ,但 其 硬 度 是 C C 。 a O 晶体 的 2
Y 50型 x射线衍 射仪 ( R ( 东射线仪 器 一0 X D) 丹
股份有 限公 司 ) Ni lt 6 , c e 3 0型红外 光谱仪 ( TI o F_ R) ( 国) H i 美 . e o a型 紫外 可见 吸收光谱 仪 ( 国 s 英 U I AM NC 奎司 ) J M 0 0型透射 电子 显微镜 ( ,E 2 1 日 本 电子公 司 ) .

V0_ 8 】1

氧 )丙基 三 甲氧基 硅烷 、1g十六 烷基 三 甲基 溴化
铵 、. 0 6mL甲基丙烯 酸十 二醇酯 、 . 6mL甲基丙 00 烯 酸双 己二醇酯 、. 5g安 息香 乙醚 . 00 ( )基 片的准备 : 璃 片在 浓硫酸 和 3 % 的过 2 玻 0
微粒 构 成 . 关键 词 超 分 r自组装 , 有 机 一 机 杂 化 , 纳 术 复合 仿 m壳 , 薄膜 无
中 图分 类 号 0 4 5 6 8 1
近 年来 , 有机 一 无机杂化 材料 的研究 引起 了人们 极大 的兴趣 , 多种有机 一 无机杂化 材料 已见报导 这种材 料在 光学透 明 眭 、 调折光指 数 、 可 力学 性能 、
0 2 0 11 1 1 10 7) 资助 项 f 0 }
鞋 系 ^ : 清军 ( i zagh nma  ̄2 3 n 张 Emal hn seg o 6 d1 :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纳米材料是指在尺寸范围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材料,与其宏观物质相比,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纳米颗粒制备纳米颗粒是最常见的纳米材料形态,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常用的方法有溶剂蒸发法、气相凝聚法和球磨法等;化学法包括溶液法、气相沉积法和电化学法等;生物法则是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分子作为模板合成纳米颗粒。

2.纳米薄膜制备纳米薄膜制备的方法有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液浸渍法和自组装法等。

其中,物理气相沉积法是通过高能粒子束轰击产生薄膜,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在气相中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纳米薄膜。

3.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机械合成法、溶胶-凝胶法、长期熔融法等。

其中,机械合成法通过物理机械方法将纳米材料和基体材料混合得到复合材料,溶胶-凝胶法则是通过溶胶与凝胶的诱导作用将纳米材料与基体材料结合。

二、纳米材料的应用1.电子领域纳米材料在电子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纳米晶体管、纳米电容器和纳米传感器等。

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功能。

2.医学领域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如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纳米生物传感器和纳米生物材料等。

纳米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高的药物负载能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诊断。

3.能源领域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涵盖了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纳米结构的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更高的储能密度,可以改善能源的利用效率。

4.环境领域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纳米吸附材料和纳米催化剂等。

纳米吸附材料可以高效去除水污染物和空气污染物,纳米催化剂则可以提高环境废气的处理效率。

总结: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微-纳米复合结构ZnO薄膜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的研究

微-纳米复合结构ZnO薄膜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的研究
将清 洗 的 I O 玻 璃 置 于 反 应 溶 液 的密 闭 容 器 中 , T 在 9 ℃水浴 恒 温 器 中放 置 2 。将 覆 盖 有 微一 米 结 构 5 h 纳 Z O的 I n TO玻 璃 片 取 出 , 去 离 子水 彻 底 清洗 , 于 用 置 干燥 箱 中干燥 。 将 Z 0 薄膜 置于体 积分数 为 2 的三 甲基 氯硅烷 n
fl s s r t r s i m ’ t uc u e 样 品 名称 HF浓度 加 入 HF后 Z O n S EM 图 片
质 表面 构 建 粗 糙 结 构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展 的 制 备 方 法
有 : 胶 凝 胶 法 、 蚀 法 、 VD 法 ] 模 板 法 ] 溶 刻 C u、
体 的表 面具有 疏水性 ; 接触 角 > 1 0 , 称该 固体 表 面 5 。则 具有 超疏 水性 ; 反之 , 当接触 角 < 9 。则称 该 固体 表 面 0,
具有 亲水性 [ 。由于疏 水性 表 面在 应 用领 域 ( : 1 ] 如 防
的正 己烷 溶 液 中浸 泡 2 h后 取 出 晾干 , 4 以降低 薄膜 的
离子 水依 次超声处 理 1 mi, 后 用去 离子 水 冲洗 , 0 n然 并 置 于干燥 箱 中干燥 。
分别 取 2 ml 度 为 0 1 lL 的 硝 酸 锌 和 0 1 0 浓 . mo/ .
文章编 号 :0 19 3 (0 0 0 一 1 溶 液 混 合 , 磁 力搅 拌器 充 分 搅 lL 6次 用 拌 。搅 拌过 程 中 往上 述 混 合 溶 液 中滴 加 一 定 量体 积 分数 为 5 的 氢 氟 酸 溶 液 , 定 溶 液 的 p 值 ( 表 测 H 见 1 , 继续 搅 拌 1 mi, 为 制 备 Z O 的 反 应 溶 液 。 )并 0 n作 n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纳米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是人类材料科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其中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性能表征。

一、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合成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无机某些物质,例如硅酸三乙酯、钛酸酯等,在溶剂中制备出乳状溶胶,然后通过退火、焙烧等处理方式,最终获得相关纳米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制备周期短等优点。

2. 真空旋转涂布法真空旋转涂布法(VAC method)是复合材料制备的一种快速、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真空吸附技术将有机材料温度控制在50~200℃,然后通过旋转混合的方式制备出有机无机复合薄膜。

VAC方法对于制备微纳米薄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3. 热解法热解法是一种高温方式制备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

通常采用两步加工,首先在常温下将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在某些溶剂中混合,形成溶胶。

然后在高温条件下热解,得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纳米复合材料晶体纯度高,晶粒大小均匀,但需要较高的制备技术。

4.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基于电化学原理设计的一种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同时有机分子在电场下定向积聚形成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电沉积法可以制备出非常规形态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

二、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1. 感光性能如何增强复合材料的感光性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紫外吸收能力,同时对于光子的感应性能也比较高,还可以通过分子工程等方法进行增强。

这种材料可以被用作开关、存储、感测器等领域。

2. 光催化性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主要由金属氧化物、活性小分子、有机分子等组成,其中的能带结构和光吸收特性会影响催化反应。

CuS-Fe2O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表征和摩擦学性能

CuS-Fe2O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表征和摩擦学性能

i h a sz fa u 0 a i imee . l ld n g is r 5 se lb l ipa e c l twe r ssa c w t ie o o t2 m n da tr T e f mssi ig a an tGC l t e ald s lya x el n a -e itn e a d b h i n e r n
Pr p to nd Trb l g c lI v sia in o S- 2 e a i n a i o o ia n e tg to fCu Fe o3
Na o o po ie Th n Fi s n cm st i l m
Zh n d n Ja Qig u n Zh n a f n W u Zhs e Zh n n y a g Yio g i n y a a g Xio e g ih n a g Pig u
n s o t e f msi l h c fig, d e in a d a r so . im h l ssi ts u n a h so b a in f i g n
张翼东 贾庆远 张 晓峰 吴志 申 张平余
( 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开封 4 50 ) 7 0 1


摘要: 用溶胶. 采 凝胶法制 备了 米CS e , 合薄膜, 纳 u. 复 FO 研究了 其微结构和摩擦学性能, 并探讨了复合薄膜的磨 t
损机制 。用 X D,X S R P ,及 A M研究 了薄膜 的晶体结构 、化学价态 与表 面形 貌,用 U T2研究了薄膜 的摩擦学性 能。 F M-
f cin—e u to efr n e W i l ain o i r to rd cin p ro ma c . t mo erto f8% C S.h rcin c e iin so l . 8 a d t ewe iei o t h u t ef to o f ce ti ny0 0 n h a lf sa u i r b 4 2 0 sii gc ce ta si n p e f1 0 mm/mi n o d o . S 0 l n y lsa l d digs e d o 5 na d ala f1 5 N. EM b ev to u g sst a h a c a o s rain s g e t h tt ewe me h - r

纳米Si0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纳米Si02/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S t u d y o n p r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n a n o S i O J p o l y i mi d e c o mp o u n d i f l m
Z HA O C h u n — s h a n , L U G u i — f a n g , C U I D e — s h e n g , L I P e i - j i n , L I J i a
大量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无 机 纳 米粒 子 的加 入 对 提 高
聚 酰胺酸 ( P A A) ( 牡 丹 江 阳明绝缘 材料 厂 ) ; 纳 米 S i O ( 杭州 万景新 材 料有 限公 司 ) 。 Q T G — A涂膜涂 布 器 ( 天 津市 津科 材 料试 机厂 ) ;
A V A T A R 3 7 0 型红外光谱仪( T h e r m o N i c o l e t ) ; S S X 一 5 0 0
型扫 描 电镜 ; 微 机 电子 控 制 WD W4 1 0 0万 能 实 验 机 ( 中 国科学 院 长春 科学 院科 技公 司 ) ; T G A / S D T A 8 5 1 热 重分 析仪 ( ME T T L E R T O L E D O) 。
的制备 及 性 能的研 究
赵春 山, 鹿桂芳 , 崔德 生, 李佩瑾 , 李 佳
( 哈尔滨理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 院, 绿 色化工技术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4 0)

要: 以工业聚酰胺酸 为原料 , 采用直接法制备 了纳米 s i o j聚酰亚胺 ( P I ) 复合薄膜 , 通过红外光谱表

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P(MMA-MA)/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第3卷 第6 4 20 0 8年 1 2川
东 华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V( . 4.No 6 ) 3 I .
Ie . 2 0 )c 0 8
J OURNAI F D O ON t GtUA UN1 R I Y( URA[ S I NC ) VE S NAF F C E E
MA)/ O MMT n n cmp s e. T e tema tbl y wa au e b h r ga i ti a ay i aoo oi s t h h r l a it s mes rd y temo rvmer n lss s i c
( TGA ) Th meh ns . e ca i m o tema d g a ain f oy ( t y f h r l e rd t o p l meh l t ar l e P o meh cya ) MMA, p l t oy
F b r n lme a e i l , . Do g a Un r iy S a g a 0 6 0,Ch n i e s a d Poy r M t ra s 1 n hu b e t , h n h i2 1 2 s i a; 2 .Co lg fCh mit n e f a g n e ig,S a g a i e st gn e i g S in e h n h i2 1 2 , l e o e s r a d Ch n c iEn i e r n e y i hn h i Un v r i ofEn i e r n c e c ,S y a g a 0 6 0
纳米 复合 材料 q 已经 形 成 了部 分 插 层 、 分 剥 离 的 结 构 ; MMA—MA)/ MMT 纳 米 复 合 材 料 的 热 稳 定性 随 着 - 部 P( O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材料,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复合薄膜作为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具有许多优越性能,如高强度、高导电性、高稳定性等,因此在能源存储、传感器、光电器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是纳米技术的核心之一。

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制备纳米复合薄膜,如溶液法、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等。

其中,溶液法制备纳米复合薄膜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纳米粒子与溶剂进行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等,形成纳米复合分散液。

然后,通过将该分散液涂覆到基底上,并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形成所需的纳米复合薄膜。

纳米复合薄膜在能源存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纳米复合薄膜可以作为电池的隔膜,有效地防止正负极材料的直接接触,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纳米复合薄膜还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容量和充放电速度,为能量储存提供更好的方案。

除了能源存储领域,纳米复合薄膜还在传感器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复合薄膜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层,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某种特定物质。

例如,纳米复合薄膜可以用于制备气体传感器,通过纳米复合材料对目标气体的选择性吸附和反应,实现对目标气体的高灵敏度检测。

此外,纳米复合薄膜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微量分子,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

光电器件也是纳米复合薄膜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纳米复合薄膜可以用于制备太阳能电池、光电传感器等器件,具有光吸收能力强、电荷传输效率高等特点。

例如,纳米复合薄膜可以用于制备柔性太阳能电池,通过将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复合材料混合制备光吸收层,可以实现柔性、轻薄的太阳能电池,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是一个新兴而有挑战性的领域。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摘要纳米薄膜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其作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纳米薄膜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对该类材料的制备方法、微结构、电、磁、光特性以及力学性能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键词纳米薄膜;薄膜制备; 微结构;性能21 世纪,由于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国防等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材料性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元器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要求材料的尺寸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使材料的性能趋于极端化。

因此, 新材料的研究和创新必然是未来的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发展基础,其中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应用价值, 必将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1]。

事实上, 纳米材料并非新奇之物, 早在1000 多年以前, 我国古代利用蜡烛燃烧的烟雾制成碳黑作为墨的原料, 可能就是最早的纳米颗粒材料;我国古代铜镜表面的防锈层, 经验证为一层纳米氧化锡颗粒构成的薄膜,这大概是最早的纳米薄膜材料。

人类有意识的开展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始于大约50 年代,西德的Kanzig 观察到了BaTiO3 中的极性微区,尺寸在10~ 100纳米之间。

苏联的G. A. Smolensky假设复合钙钛矿铁电体中的介电弥散是由于存Kanzig微区导致成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60 年代日本的Ryogo Kubo在金属超微粒子理论中发现由于金属粒子的电子能级不连续,在低温下, 即当费米能级附近的平均能级间隔> kT 时, 金属粒子显示出与块状物质不同的热性质[ 4]。

西德的H. Gleiter 对纳米固体的制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细致地研究[ 5]。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分析测试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人类逐渐研制出了纳米碳管, 纳米颗粒,纳米晶体, 纳米薄膜等新材料, 这些纳米材料有一般的晶体和非晶体材料不具备的优良特性, 它的出现使凝聚态物理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P(VDF–HFP)BST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介电、储能性能

P(VDF–HFP)BST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介电、储能性能

工 程 塑 料 应 用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第49卷,第3期2021年3月V ol.49,No.3Mar. 20211doi:10.3969/j.issn.1001-3539.2021.03.001P(VDF–HFP)/BST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介电、储能性能梅文臣1,2,3,魏金栋2,柯振瑜2,胡静1,3,4(1.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 213164; 2.奥本大学材料研究与教育中心,美国奥本 36849;3.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示范中心,江苏常州 213164;4.常州大学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常州 213164)摘要:采用溶液铸造法,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 [P(VDF–HFP)]为基体、钛酸钡锶(BST)为填料制备了纳米薄膜材料。

对薄膜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BST 含量对薄膜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BST 含量的增大,薄膜的介电常数显著上升,介电损耗在中、高频区域有所下降,击穿强度逐渐减小,薄膜的充电能量密度显著增大;介电常数的实测值与Maxwell-Wagner 理论模型计算值基本吻合,表明填料和基体结合良好,薄膜材料内部组织均匀,无明显缺陷。

此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外加电场强度低于800 kV /cm 或介于800~2 100 kV /cm 时,为了获得最大的放电能量密度,应分别选用BST 体积分数为30%或20%的P(VDF–HFP)/BST 复合薄膜材料。

关键词:纳米复合薄膜;溶液铸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钛酸钡锶;介电性能;储能性能中图分类号:TQ3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39(2021)03-0001-06Preparation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Energy-storage Properties of P(VDF–HFP)/BST Nanocomposite FilmsMei Wenchen 1, 2, 3, Wei Jindong 2, Ko Zhen-Yu 2, Hu Jing 1,3, 4(1.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 Surf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 2.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re , Auburn University , Auburn , AL 36849, USA ;3. Nation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Centre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angzhou University , Changzhou 213164, China ;4.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re of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Abstract :Nanocomposite films were prepared by solution casting method with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as matrix and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BST) as filler.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effects of BST content on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energy-storage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BST content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εr ) of the film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dielectric loss (tan δ) decreases in the middle and high frequency region ,the breakdown strength (E b )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charge energy density (U charge ) increases greatly. The measured values of εr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calculated value of Maxwell-Wagner theo-retical mode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ller and matrix is good ,the microstructure of films is uniform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defect. In ad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when the applied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E ) is lower than 800 kV /cm or between 800 kV /cm and 2 100 kV /cm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aximal discharge energy density (U discharge ),the P(VDF–HFP)/BST composite with BST content of 30 vol% or 20 vol% should be selected respectively.Keywords :nanocomposite film ;solution cast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dielectric property ;energy-storage property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优势学科建设项目(PAPD-3),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TAPP)通信作者:胡静,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E-mail:***************收稿日期:2021-01-13引用格式:梅文臣,魏金栋,柯振瑜,等. P(VDF–HFP)/BST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介电、储能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21,49(3):1–6.Mei Wenchen ,Wei Jindong ,Ko Zhen-Yu ,et al. Preparation ,dielectric properties and energy-storage properties of P(VDF–HFP)/BST nanocomposite films[J]. Engineering Plastics Application ,2021,49(3):1–6.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对电子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应用于储能元器件的介电材料的储能密度(U )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1–2]。

Ni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Ni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Al/Ni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含能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高能化学品,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石油化工、火箭发动机等领域。

研究和制备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含能材料已成为当前含能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传统含能材料以硝化甘油和RDX等为代表,但它们有着化学不稳定性和高感度的弱点,制备成本也较高。

纳米技术的出现为含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Al/Ni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含能材料被广泛研究。

Al/Ni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放热速率、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异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含能材料。

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备Al/Ni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研究其微观结构、相互作用与热力学性能,深入探究该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前景,为含能材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1. 制备Al/Ni纳米复合材料在本研究中,将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Al/Ni纳米复合材料,探究不同球磨时间和不同Al/Ni比例对制备材料的影响。

2. 表征Al/Ni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制备好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形貌、结构等方面的表征,并探究其微观结构、相互作用特性。

3. 研究Al/Ni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研究该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如热分解温度、放热速率等,了解其热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4. 探究Al/Ni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分析Al/Ni纳米复合材料在含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如火箭发动机燃料、爆炸焊接等方面的应用。

三、预期成果1. 成功制备出Al/Ni纳米复合材料,并探究不同条件对其制备的影响。

2. 对Al/Ni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形貌、结构等方面的表征,并深入探究其微观结构、相互作用特性。

3. 研究Al/Ni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如热分解温度、放热速率等。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引言:纳米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的纳米粒子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

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一、物理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物理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主要包括机械合金化、溅射法和蒸发凝聚法等。

机械合金化是通过高能球磨、挤压等机械力使不同材料的粉末在微观尺度上混合,从而得到纳米复合材料。

溅射法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的靶材置于真空室中,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表面,使其溅射到基底上形成复合薄膜。

蒸发凝聚法则是通过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将不同材料蒸发在基底上,形成纳米复合薄膜。

二、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溶胶-凝胶法、沉积法和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是通过将溶胶中的纳米颗粒进行凝胶化处理,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沉积法是将溶液中的纳米粒子通过沉积在基底上的方式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共沉淀法是将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后进行共沉淀,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三、生物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生物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系合成纳米复合材料,主要包括生物矿化法、生物还原法和生物合成法。

生物矿化法是利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在无机物质的作用下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生物还原法是利用生物体内的还原酶或还原酶系统来还原金属离子,从而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生物合成法则是利用生物体内的酶或细胞来合成纳米复合材料。

四、其他方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比如电化学法、微流控法和激光法等。

电化学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在电极上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微流控法是通过微流体技术将不同材料的液滴或颗粒进行混合,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激光法则是利用激光辐照材料溶液或材料表面,使其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结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材料和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其他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_表征和应用前景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_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_表征和应用前景

编者按:纳米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涉及多种学科,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0,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在此领域也作了大量工作,形成各自特有的研究体系。

本文(Ñ、Ò)就其中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见解,供同行们共同探讨,以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不断取得创新的成果。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I)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前景曾戎章明秋曾汉民(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国家教委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开放研究实验室广州510275)文摘综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内含纳米单元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

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单元,制备,表征,应用Progress of Polymer2Nanocomposites(I)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mer2NanocompositesZeng Rong Zhang Mingqiu Zeng Hanmin(Materials Science Institute of Z hongshan Uni versity,Labo ratory of Poly meric Co mpo si te&Functio nal Materials,The State Educational Commissi on of China G uangzhou510275)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polymer2nanocomposites is revie wed.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direc tly blending nano2units with polymer(including preparation and surface2modification of nano2units),in situ synthesizing nano2units in polymer matrix,in situ polymerizing in the presence of nano2units and simultaneously syn2 thesizing nano2units and polymer.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ymer2nanocomposites are also introduced.Key words Polymer2Nanocomposites,Nano2Unit,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pplication3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可分为两个方面:结构表征和性能表征。

聚噻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聚噻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在导电性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反应条件控制及实验操作难度相对较低。

以电化学聚合法生产出的聚噻吩薄膜具有形貌均匀的外观,且抗腐蚀性能及热稳定性能都较为出色。

化学氧化聚合法:以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噻吩分为间接与直接两种形式。

间接制备是将噻吩单体进行合成,使之成为共轭聚合物前提,之后通过消除、加成、异构化等一系列反应得到聚噻吩,间接制备聚噻吩的缺点在于制备出的聚噻吩导电能力并不算很强。

直接制备则是将适量浓度的氧化剂加入一定量的反应介质中,这能使得噻吩单体在反应过程中以加成聚合或缩合聚合的方式生成聚合物,此过程中常用的氧化剂以无水氯化铁为主,加工工艺相对较为简便,但缺点在于生成物难以直接加工成型,而且制备过程会导致产物的溶解性并不理想。

就整体上而言,聚噻吩的制备条件相对比较苛刻,而化学氧化聚合法中反应温度的不同会对聚噻吩的形貌产生不同影响,制备条件的不同也会使噻吩环的连接方式产生差异。

经试验证明聚噻吩自身结构与其导电性能有直接关系,其中以α-α连接的聚噻吩在导电率上的表现较为优秀。

1.2 聚噻吩的应用聚噻吩本身在化学稳定性及电化学稳定性的表现比较突出,不仅掺杂水平高,掺杂过程还具有可逆性,在结构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聚噻吩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应用在电致变色元件、超级电容器、光电转换器件材料、电极材料、电磁屏蔽材料中,在人在肌肉组织中也有聚噻吩的应用[2]。

2 聚噻吩纳米复合材料就本质上而言聚噻吩属于功能导电高分子,但纯净的聚噻吩却不具备高水准的导电率,因此为强化其导电性能,还需进行掺杂剂的选取,通过掺杂剂使聚噻吩的分子链中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从而提升聚噻吩的导电能力。

纳米粒子则刚0 引言高分子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初人们在应用这类材料时,普遍认为这种材料不具有导电性能,然而在一次偶然的研究下,科学家发现一定条件影响下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导电性,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因此开启。

PVA/Au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PVA/Au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摘 要 :以聚乙烯醇( V ) P A 为还原剂 和保护剂 ,, 采 V H u1 制 A ) 一步法
制备 P A A V / u溶液 , 通过静电纺丝制备 了 P / u纳米复合纤维。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 、 明电镜 和扫描 电 VA A 透 镜对 P A A V / u纳米复合纤维进行 了表征。结果表 明 : 随着 HA C 浓度 的增加 , u纳 米粒子 的粒径 逐渐增 u1 A 大 ; u1 HA C4的浓度对纳米复合纤维的形貌影响较 大, HA C 浓度较低或较 高时 , 在 u1 均可 以获得 直径较为均
取 HA C 水溶 液 加 人 体 系 中 , 系 颜 色 由无 色 u1 体 迅 速变 为 暗红 色 , 后 搅 拌 继 续 反 应 2h 备 用 。 然 ,
得到的 P A A V / u溶液 各试 样 的组成 见表 1 。
收 稿 日期 : 0 0 0 —2;修 改稿 收到 日期 :0 1O -0 2 1. 8 0 2 1 ・ 12 。
矩 流变仪 。
聚 乙烯醇 ( V 是 水 溶 性 高 分 子 , P A) 具有 良好 的生 物相 容性 和 生物 降解 性 , 已在 生 物 医用 材 料
中广 泛 应 用 , 此 P A 常 被 用 来 进 行 静 电 纺 因 V 丝 _ 。P A 与 其 他 高 分 子 化 合 物 如 尼 龙 8 V
研 究 与 开 发
C成Y E 1(3Y H 维 0RNT 合 纤TnF3)— I S工C14DR N N 业 I :3 A H,B 247 2,IS E U
P AA V / u纳 米 复 合 纤 维 的 制 备 及 表 征
吴 涛 钱 , 琛
(. 1扬州工业 职业技术 学院 , 江苏 扬州 25 2 ; .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 扬州 2 50 ) 2 17 2 2 0 2

纳米薄膜制备PPT课件

纳米薄膜制备PPT课件
(b)电沉积法.一般Ⅱ-Ⅵ族半导体薄膜可用此 法制备。
(1)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
(ⅱ)气相法 (a)高速超微粒子沉积法(气体沉积法). 基本原理是:用蒸发或溅射等方法获得
超微粒子,用一定气压的惰性气体作载 流气体,通过喷嘴,在基板上沉积成 膜.
(a)高速超微粒子沉积法
美国喷气制造公司采 用该工艺成功地制备 出纳米多层膜,陶瓷 -有机膜、颗粒膜 等.右图是他们采用 气体沉积法中的多喷 嘴,转动衬底制备微 粒的示意图。
(a)高速超微粒子沉积法
日本真空冶金公司的 Seichio Kashu等人用 的设备如右图所 示.他们用此方法制 备了各种金属纳米薄 膜.
(b)直接沉积法
是当前制备纳米薄膜普遍采用的方法,
基本原理:把纳米粒子直接沉淀在低温 基片上.
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惰性气体蒸发法、 等离子溅射法和辉光放电等离子诱导化 学气相沉积法.
金属及合金超微粉涂层材料
采用电解、还原、喷雾等方法,生产出金属及 合金超微粉,然后作为单独的金属(合金)涂层、 金属复合涂层或金属基复合涂层。
金属及合金超微粉涂层材料
几种不同的金属以一定的包覆形式,形成金属复合超微粉 涂层材料,如镍包铝、铝包镍等。复合超微粉根据粉体的 结构形式分为包覆型和非包覆(即混合方式)型,包覆型又 存在完全包覆和部分包覆,如下图所示。
这种镶嵌膜(embadded film)是把金属纳米粒 子镶嵌在高聚物的基 体中.
其装置的示意图如右 图所示.
(c)气相法制备纳米薄膜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
(Ⅰ)衬底(基片)的影响(包括衬底材质的 选择和温度的影响).
(Ⅱ)制备方法的影响.
表9-3 四种不同沉积法得的Ti纳米膜的结构
方法 蒸发法 离子束法 磁控溅射法 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溅射法

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摘要: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性能、优质多孔结构、表面化学活性、可调控能量充放以及可小型化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以用于电池、电容器、汽车发动机等领域。

本文综述了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合成方法、表征方法和性能研究,旨在给出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综合研究,为应用该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正文:1、tetn基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可以用于电池、电容器、汽车发动机等领域。

它具有高性能、优质多孔结构、表面化学活性、可调控能量充放和可小型化等特点,为改善储能设备的容量、功率和寿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案。

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以etn为基体,以碳纳米管、石墨烯、金属纳米粒子等负载物为分散相,在etn基体中分散均匀的复合材料。

其结构表现为etn基体与碳纳米管、石墨烯或金属纳米粒子分散分子间的共同作用,随着负载物的增加,在etn基体中的碳纳米管、石墨烯和金属纳米粒子构成网状复合薄膜,形成高度可调节的多孔复合材料,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可以改善现有材料的电池和电容器性能,使其能量容量和充电寿命有更大的提高。

2、tETN基纳米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1)分散负载物的合成:碳纳米管、石墨烯和金属纳米粒子是etn 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核心负载物,是etn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高性能的重要保证。

碳纳米管的合成一般采用催化热法、直流磁控溅射(DCP)法、半导体照明(LED)法等,可以产生具有不同结构和几何形状的碳纳米管。

石墨烯可由石墨源材料,如活性炭、聚碳酸酯等,采用法拉第炉技术、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等合成方法,制备出纳米级大小、较高纯度的石墨烯纳米片。

金属纳米粒子常用的合成方法有金属硫化物液相反应法、硝酸钠碘化钾水溶液电催化法、金属碳化物电解法等。

2)etn基纳米复合的制备:etn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主要有三种方法:(1)均相溶液法,即将反应剂etn与形成复合材料的负载物分子混合,搅拌成均匀溶液,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反应形成复合材料;(2)固相发泡法,即将反应剂etn混合物和负载物分散物混合,在固相发泡的条件下反应;(3)气相沉积(CVD)法,即将反应剂etn 和形成复合材料的负载物(如碳纳米管)分子分散成溶液,通过气相沉积技术形成复合材料。

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聚乙烯醇/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迅速分散成单个 片层而 形成 稳定 的胶状悬 浮液 。同时 , 些含 这 氧官能 团使石墨片层能够 和极性小 分子或聚合物强烈 反应形成 氧化石墨烯插层复合材料或氧化 石墨烯剥离复合材料 J 。同样 有 报道 由于氧化石墨 烯纳 米层 的插入 , 材料 的热稳定 性和 电
性 能得到显著改善 。
第4 0卷 第 1 期 1 21 0 2年 6月
广



Vo . 140 No. 11
Gu n z o h mia n u t a g h u C e c lI d sr y
J n . 01 ue2 2
聚 乙烯 醇/ 化 石 墨 烯 纳 米 复合 材 料 的 制备 与表征 氧
Absr c :Gr p e e o i e wa n ft o ts n r a i a e trasr c n l tat a h n xd so e o he h t tio g n c ly rmae i l e e ty,wh c a h ha a t rsi so e i h h d t e c r ce it f c l w —c s ,e s o n n x e lntp y ia n he c lp o e te o b n e c l n le fn n o o t a y g ta d ma y e c le h sc la d c mia r p ri st e a x el tf lro a o—c mp st — e i o o ie ma t ras e il .Th r p e e o i e wa r p r d b dfe mme s meh d,a d t e p lvny lo ofg a h n x d a o e g a h n xd s p e a e y mo i d Hu i r ’ to n h oy i lac h l r p e e o i e n n — c mp st sp e r d b l a o i ipe so t o o o i wa r pa e y u t s n c ds ri n me h d. Co o i up riilmo p o o y a d mir sr c u e we e c a - e r mp st s efc a r h l g n c o tu t r r h r e a trz d b T —I ce ie y F R,XRD,a d SEM.Th e u ts o d t a r ph neo ie na o—s e sd s re n t e p l me n - n e r s l h we h tg a e xd n he t ipe d i h oy ru i s f r y.Th s me h d c n be u e ra v rey o tr—s l b e s n h tc p l me . o ml i t o a s d f a it fwa e o o u l y t e i oy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薄膜的基本概况,分类,以及纳米复合薄膜的发展。

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由于具有传统复合材料和现代纳米材料两者的优点,正成为纳米材料的重要分支而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全面介绍了纳米复合薄膜的发展历史、制备方法、薄膜性能及其应用前景,并重点介绍一种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纳米复合薄膜---TiO2/SiO2二元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一系列分析手段对它进行表征。

关键词薄膜纳米复合空气-水面薄膜 TiO2/SiO2二元氧化物薄膜1.薄膜简介1.1薄膜的定义薄膜是一种用塑料、胶粘剂、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薄而软的透明薄片,它在受到光照时可以发生干涉。

薄膜可以是透明固体、液体或由两块玻璃所夹的气体薄层。

入射光经薄膜上表面反射后得第一束光,折射光经薄膜下表面反射,又经上表面折射后得第二束光,这两束光在薄膜的同侧,由同一入射振动分出,是相干光,属分振幅干涉。

若光源为扩展光源(面光源),则只能在两相干光束的特定重叠区才能观察到干涉,故属定域干涉。

对两表面互相平行的平面薄膜,干涉条纹定域在无穷远,通常借助于会聚透镜在其像方焦面内观察;对楔形薄膜,干涉条纹定域在薄膜附近。

1.2等倾干涉和等候干涉薄膜上、下表面反射(或折射)光束相遇而产生的干涉称为等倾干涉.薄膜通常由厚度很小的透明介质形成.如肥皂泡膜、水面上的油膜、两片玻璃间所夹的空气膜、照相机镜头上所镀的介质膜等.比较简单的簿膜干涉有两种,一种称作等厚干涉,这是由平行光入射到厚度变化均匀、折射率均匀的薄膜上、下表面而形成的干涉条纹.薄膜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条干涉条纹,故称等厚干涉.牛顿环和楔形平板干涉都属等厚干涉.另一种称做等倾干涉.当不同倾角的光入射到折射率均匀,上、下表面平行的薄膜上时,同一倾角的光经上、下表面反射(或折射)后相遇形成同一条干涉条纹,不同的干涉明纹或暗纹对应不同的倾角,这种干涉称做等倾干涉.等倾干涉一般采用扩展光源,并通过透镜观察.把两块干净的玻璃片紧紧压叠,两玻璃片间的空气层就形成空气薄膜.用水银灯或纳灯作为光源,就可以观察到薄膜干涉现象.如果玻璃内表面不很平,所夹空气层厚度不均匀,观察到的将是一些不规则的等候干涉条纹,常是一些不规则的同心环.若用很平的玻璃片(如显微镜的承物片)则会出现一些平行条纹.手指用力压紧玻璃片时,空气膜厚度变化,条纹也随之改变.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测定平面的平直度.测定的精度很高,甚至几分之一波长那么小的隆起或下陷都可以从条纹的弯曲上检测出来.若使两个很平的玻璃板间有一个很小的角度,就构成一个楔形空气薄膜,用已知波长的单色光入射产生的干涉条纹,可用来测很小的长度.利用薄膜干涉还可以制造增透膜。

在照相机、放映机的透镜表面上涂上一层透明薄膜,能够减少光的反射,增加光的透射,这种薄膜叫做增透膜。

平常在照相机镜头上有一层反射呈蓝紫色的膜就是增透膜。

1.3薄膜的分类薄膜的品种分类没有统一的规定。

通常人们习惯的分类方式有以下三种:(1)按薄膜成型所用原料分类:有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膜和聚酯薄膜等。

(2)按薄膜用途分类:有农用薄膜(这里根据农膜的具体用途,又可分为地膜和大棚膜);包装薄膜(包装膜按其具体用途,又可分为食品包装膜和各种工业制品用包装膜等)及用于特殊环境、具有特殊用途的透气薄膜,水溶薄膜及具有压电性能的薄膜等。

(3)按薄膜的成型方法分类:有挤出塑化、然后吹塑成型的薄膜,称为吹塑薄膜;经挤出塑化,然后熔融料从模具口流延成型的薄膜,称为流延薄膜;在压延机上由几根辊筒辗压塑化原料制成的薄膜,称为压延薄膜。

2纳米复合薄膜2.1纳米复合薄膜简介纳米复合薄膜是指由特征维度尺寸为纳米数量级(1~100nm)的组元镶嵌于不同的基体里所形成的复合薄膜材料,有时也把不同组元构成的多层膜如超晶格也称为纳米复合薄膜。

由于它具有传统复合材料和现代纳米材料两者的优越性,一经在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崭露头角,就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得到日趋深入的研究而成为一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

在这方面,美、日、德及西欧各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人们采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先后制备了一系列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绝缘体、金属/半导体、金属/高分子、半导体/高分子等纳米复合薄膜。

其中半导体纳米复合薄膜,尤其是硅系纳米镶嵌复合薄膜,由于纳米粒子的引入,基于量子尺寸效应产生光学能隙宽化,可见光光致发光,共振隧道效应,非线性光学等独特的光电性能,加之与集成电路相兼容的制备技术,使这一硅系纳米复合薄膜在光电器件、太阳能电池、传感器、新型建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尽管近年来有关纳米复合薄膜的文献报导层出不穷,但仍有许多诸如低成本制备技术、结构与其性能关系、晶粒尺寸的精确控制、实际应用的稳定性、经济性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2.2纳米复合薄膜发展历史人工制备纳米材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我国古代利用燃烧蜡烛的烟雾制成碳黑作为墨的原料以及用于着色的染料,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纳米颗粒材料;我国古代铜镜表面的防锈层,经检验证实为纳米氧化锡颗粒构成的一层薄膜,这大概是最早的纳米薄膜材料。

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由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的纳米尺度小颗粒构成的新材料。

人们自觉地把纳米相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始于50年代,西德的Kanzig观察到了BaTiO3中的极性微区。

尺寸在10~100nm之间。

后来苏联的G.A.Smolensky假设复合钙钛矿铁电体中的介电弥散是由于存在Kanzig微区导致成分不均引起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纳米相结构早就在铁电陶瓷中存在,并对电性能产生影响,只是当时人们对此还缺乏足够认识。

到了6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提出人工合成纳米粒子的设想。

日本的Ryogo kubo提出了金属纳米粒子的“kubo”效应。

西德的Gleit er和美国的R.W.Siegel等人亦对金属(包括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作了研究。

瑞士的Veprek小组则在1968年开始从事在氢等离子体气氛下利用化学传输来制备纳米硅晶粒镶嵌于非晶态硅氢网络中的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工作。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纳米微粒结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描述金属微粒费米面附近电子能级状态的久保理论日臻完善,在用量子尺寸效应解释超微粒子某些特性方面获得成功。

“纳米材料”真正作为一种新材料类别的概念,则一直是到1984年由德国Gleiter教授提出的,他用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制备了具有清洁界面纳米晶体钯、铜、铁等。

1987年美国阿贡实验室的Siegel博士用同样方法制备出纳米氧化钛多晶体。

这之后,各种方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多达上百种。

1988年“纳米复合材料”的说法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纳米复合材料种类繁多和纳米相复合粒子所具有的独特性能,一经形成即为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所关注,并看好它的广泛应用前景,在诸多国家中又以日、美、德等国开展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先进。

到目前为止,概括起来纳米复合材料可分为三种类型:①0-0复合,即不同成分、不同相或不同种类的纳米粒子复合而成的纳米固体,通常采用原位压块、相转变等方法实现,结构具有纳米非均匀性,也称为聚集型;②0-3复合,即纳米粒子分散在常规三维固体中。

另外,介孔固体亦可作为复合母体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纳米粒子填充在介孔中,形成介孔复合的纳米复合材料。

③0-2复合,即把纳米粒子分散到二维的薄膜材料中,它又可分为均匀弥散和非均匀弥散两类,称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

有时,也把不同材质构成的多层膜如超晶格也称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

“纳米复合薄膜”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即纳米复合功能薄膜和纳米复合结构薄膜。

前者主要利用纳米粒子所具有的光、电、磁方面的特异性能,通过复合赋予基体所不具备的性能,从而获得传统薄膜所没有的功能。

而后者主要通过纳米粒子复合提高机械方面的性能。

由于纳米粒子的组成、性能、工艺条件等参量的变化都对复合薄膜的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在较多自由度的情况下为地控制纳米复合薄膜的特性。

组成复合薄膜的纳米粒子可以是金属、半导体、绝缘体、有机高分子等材料,而复合薄膜的基体材料可以是不同于纳米粒子的任何材料。

因此,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可以有许多种组合,如金属/半导体、金属/绝缘体、半导体/金属、半导体/绝缘体、半导体/高分子材料等,而每一种组合又可衍生出众多类型的复合薄膜。

目前,广泛研究的是半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半导体、金属/绝缘体、金属/金属等纳米复合薄膜材料。

特别是硅系纳米复合薄膜材料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人们利用热蒸发、溅射、等离子体气相沉积等各种方法制备了Si/SiO x、Si/a-Si:H、Si/SiNx、Si/SiC等纳米镶嵌复合薄膜。

尽管目前对其机制不十分清楚,却有大量实验现象发现在此类纳米复合薄膜中观察到了强的从红外到紫外的可见光发射。

由于这一类薄膜稳定性大大高于多孔硅,工艺上又可与集成电路兼容,因而被期待作为新型的光电材料应用于大规模光电集成电路。

2.3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技术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只要把制备常规薄膜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控制必要的参数就可以获得纳米复合薄膜,比较常见的制备方法有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PCVD)、溶胶-凝胶法(sol-gel)和溅射法(Sputtering)热分解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CVD)等。

3 TiO2/SiO2二元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与表征纳米TiO2,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光电转换、电荷传输等半导体特性。

而介孔二氧化钛作为一种非硅系过渡金属氧化物介孔材料,其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在水处理、空气净化、太阳能电池、气体传感器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层状TiO2/SiO2二元氧化物薄膜,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RD等一系列分析手段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3.1样品的制备在室温下(约2l℃),将0.42g钛酸丁酯和0.42g正硅酸乙酯与0.64937%的浓盐酸混合后,再加入1.0g水搅拌10min后倒入直径为90mm深度为10mm的培养皿中,使其均匀的铺在培养皿底部。

接着配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

将0.15g十二烷基磺酸钠与18.4mL水混合,搅拌均匀后将此溶液徐徐加入至上述培养皿中。

盖好培养皿上盖以防止制备体系水分快速蒸发。

将培养皿放置于20℃左右的恒温环境中,约12h后取样测试。

3.2样品测试以及讨论3.2.1样品的SEM表征及EDS元素分析样品的SEM照片如图1a所示。

照片显示薄膜表面非常粗糙,上面有许多褶皱和不规则的凸起。

EDS分析(图1b)显示薄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C、O、N、Ti、Si和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