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力资本现状分析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人力资本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重庆市人力资本情况概要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我国的经济大省, 2011 年的GDP达10011.18 亿元,增长率为16.4%,增速为全国第一,其经济发展模式对整个西部来说是一种示范性的作用,因此, 重庆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整个西部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现代国家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本已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往集约型转变是必然的过程,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那么,目前,重庆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何种关系?人力资本在重庆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何种角色?重庆人力资本水平与重庆的经济发展是否相协调?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

二、重庆人力资本现状
重庆市人口数量状况分析
作为人力资本的自然载体,人的一切知识和技能等均依附于有生命的个体人,所以研究重庆市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时,必须对其人口状况有一定了解。

从表3.1 可以看出,直辖十年间,重庆市的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从3059.69 万人增加到3275.61,增长了7.06%,年增长率为0.6218%,而这期间,全国的人口总数增长9176 万人,增长了7,42%,与全国相比,重庆市的人口的增长水平略低于全国。

同时重庆市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基本持平。

将2009 年的人口数进行区域划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户籍人口总数1829.44 万人,占重庆市总人数的55.85%,渝东北翼1083.84万人,占总人数的33.09%,渝东南翼拥有362.33万人,占人数的11.06%。

总体而言,现目前重庆的人口总量水平高,一小时经济圈涵盖了全市大部分人口。

但同时从重庆市的常住人口数量上看,也可以看到其中的不足,在户籍人口持续上升的同时,重庆市的户籍人口却不断外流,从1998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188.94 万人的人口差,扩大至2009 年的416.61 万人,重庆市的人力资本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②重庆市人口质量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分析
从表3.3 可以看出,文盲所占比重在逐年减少,接受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口的比重在升高,接受初等与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仍然占绝大多数。

整体而言,重庆市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逐年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1 年的7.44 年达到2008 年的7.93 年。

但将重庆市的数据与2008 年的全国的数据进行比较,重庆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等教育水平最低,2008年重庆市的研究生教育与西藏并列位于全国最末的位置,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排名位于全国34 各省市自治区的第25 名。

可见虽然重庆市劳动力的知识水平虽然在逐年提升,但是与全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提升空间很大。

科技技能水平分析
选取重庆市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专利授权数目占专利申请数目的比重作为研
究指标。

从数据看,2008 年,重庆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87965 人,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7 人,全国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63 人,其中专利申请数目与专利授权数分别为8324 件与4820 件,从历年来的时间序列数据看,重庆市专利授权数目占专利申请数目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是与整个西部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有优势。

健康水平分析
衡量健康水平的指标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及人口的死亡率,结合表3.1 可见,
1990 年重庆市人口的预期寿命为67.9 岁,十年以后重庆市人口的预期寿命达到71.9 岁,增长了4 岁;同样地考察重庆市人口的死亡率,2008 年,重庆市人口的死亡率基本在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5.08%的死亡率。

可见,重庆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其死亡率也同样高于全国水平,其人口的健康水平仍待改善。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市的人口质量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③重庆市人口结构状况分析
人口城乡构成
直辖的十年间,重庆市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就业人口增长了183.52 万人,增长了36.32%,城镇劳动就业份额也持续增加,从直辖之初的29.53%到2008年的41.83%,上升了12.3%,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5%。

2008 年同期,全国的城镇劳动力的就业份额达到了38.99%,低于重庆市的水平。

重庆
市的人力资本的城乡结构现状基本合理。

马尔萨斯参数: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受他种影响而繁殖的种群,如果在空间,食物供给量等生活必需物资(resources)方面不受限制,那么个体数目将成指数函数的增加,设初期个体数为N0,t时间后即得Nt=N0·exp(xt)。

x为瞬间增长率(instantaneous rate of increase),若环境条件固定、种群的年龄构成稳定,得固定值r,即可得出在给定的环境下种的最大可能增长率—内在的自然增长率。

这样的生长模式,最初由马尔萨斯(T.R.Malthus,1798)提出,所以亦称马尔萨斯氏生长(Malthusian growth),r称为马尔萨斯氏参数(Malthusian parameter),简单说就是人口增长参数。

)
人口产业构成
下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目前重庆市人力资本的现状。

从三次产业看,重庆市的就业人员分布由起初的第一产业占绝对数量,逐渐向第一产业份额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份额增加,说明重庆市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

下面对三次产业分别进行研究,10 年间,重庆市第一产业的人数减少了245.8 万人,减少了25.1%,相反,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加了52.51 万人、151.15 万人,分别增加了17.32%、35.29%。

同时第一产业就业份额持续下降,下降了14.72%,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明显上升,分别上升了3.6%与9.69%。

总体而言,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平稳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上升较快,劳动力资源城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趋势。

三、重庆人力资本现状总结
综上所述,重庆市的人力资本在总量上较充裕,但其人口质量不高,其受教育程度、科学技能水平、健康程度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城乡结构分布上,处于城镇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农村就业人口在不断减少的局面,产业结构上,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表现突出。

四、重庆市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发展作用
重庆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重庆市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明显
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表现体现为:衰退产业的逐步退出、主导产业的高速成长、新兴产业的引进和支撑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十二五”阶段,重庆市政府明确提出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又是年轻的直辖市,恰逢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成渝经济区规划、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增强、“314”总体部署的确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国发3 号文件的出台,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先后揭牌,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诞生,诸多利好政策在重庆密集实施,其在招商引资、承接现代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但目前重庆市受大专以上的教育的人口比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人力资本水平不足,无法支撑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本的
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转化率。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不利影响将会愈发凸显,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人才将成为束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②重庆市人力资本产业配置影响产业结构演进速度。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劳动力的流动与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有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出,同时被第二产业吸纳。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同时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率开始呈下降趋势时,过剩的劳动力便自发的向第三产业移动。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移出劳动力的产业的内部分工将会越来越细化,吸纳劳动力的产业对流入的劳动力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

这是因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总是以拥有一定的特性(如熟练的劳动技能)为前提条件的。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将根据这种机制进行,并且具有不可跨越的特性。

在图4.2 中,通过对重庆市1985—2009 年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观察和分析看出重庆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并非表现为一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渐进缩小趋势,反而时大时小,这说明了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缺乏稳定协调的机制,人力资本的产业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呈波浪状的下降趋势。

这反映了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非农产业的发展缺乏第一产业所带来的稳定基础。

因此可以认为目前重庆市人力资本的产业配置状况尚不对称。


合重庆市实际情况,人力资本的产业配置不对称问题主要纠结于当前过剩的劳动力特性尚不明显,表现为文化水平低下,没有通过相关培训获得一定的技能等,面对转入产业(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质量要求时,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导致劳动力流动严重受阻。

第一产业普通劳动者过剩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技能型人才短缺共存的局面将会是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当前人力资本产业配置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

重庆市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①重庆市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在“量”上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不断优化态势,其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吸纳度不断提高,具体体现为重庆市从业人员数量已经从1985 年的1432.03 万人增加到2009 年的1668.83 万人,在量能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但作为劳务输出大省重庆市目前却遭遇了严重“用工荒”,正在建设的重庆西永微电子等产业园、开发区急需数以万计的工人,2011 年仅电子产业用工岗位需求就达10 万个。

劳务市场工作人员表示,年龄在30 岁以下、高中或技校学历成为电子
产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结构也不断发生调整,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规模缩小,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②重庆市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在“质”上的要求
目前,重庆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人力资本在“量”的支撑,
更需要人力资本在“质”的支撑。

重庆市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对重庆的未来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重庆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们可以发现重庆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倾向于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战略新兴产业。

因此,经济增长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及水平以适应工作要求。

③重庆市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在产业配置上的要求
新兴产业比如电子信息、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而对于传统的产业的升级改造也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

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调整中,对重庆市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日益突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相应的冲击着现有的人力资本配置,另一方面也将促使重庆市加大各产业的人力资本培养和吸纳力度。

五、针对重庆人力资本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1)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重庆劳动力存量丰富,这本应该是重庆的优势,但是现在却成了经济发展的负担,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劳动者自身素质较低,不能转化成真正的人力资本,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重庆在今后的发展中因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实现教育投资与物质投资的均衡增长. 具体而言,一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同时加大对农民工技能的培养; 二要在普及初等教育、深化高等教育的前提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人口素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人力资
本的知识、学习效应.
(2)消除人力资本流动的障碍,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 教育、医疗等投资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在很多程度上都依赖政府投资. 但是,人力资本一定程度上市流动的,从而可以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为人力资本的发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消除人力资源流动种种障碍,提高经济发展在短期动态过程中的调整机制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的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重庆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远大于物质资本,但是根据格兰杰因果分析知重庆目前仍是物质资本推动经济增长为主,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重庆在今后发展中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使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达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良好局面,从而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4)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保证人力资本始终适应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职业培训是从事一种新职业的人能够尽快胜任的前提,而继续教育是在业人员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基本保证。

城市产业不仅要经常接收新从业人员,而且总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力资本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就会被淘汰。

重庆很多过时的传统产业在不断消失,大量的新兴产业又不断涌现,幸存的传统产业为求得进一步发展,不得不改造升级。

新从业人员和这些产业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本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就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胜任变化或升级了
的工作岗位。

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仅可以使人力资本适应产业发展要求,而且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5)调整教育结构,提高重庆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适宜度
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本配置。

而重庆现有以初级劳动力为主的人力资本结构,不能满足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要适应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就必须调整现有教育结构。

一是在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数量巨大的初中级人力资本。

二是改变高等教育过分重理论轻实践的精英教育模式,适应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重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级人力资本。

(6)发挥政府在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示范作用. 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政府的投资能弥补投资不足,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缺陷等. 但是有时这种投资难免受到财政收入限制,特别是重庆地处西部,各方面投资都相对较大,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示范性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来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7)加大对健康、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 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只有满足了人的健康需求之后,人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小组成员:夏卓(组长)、王若然、金伊拉、赵圆玉、吴佳萍、董益成
小组分工:收集资料——王若然、金伊拉
Word制作——王若然、金伊拉
PPT制作——赵圆玉、吴佳萍、夏卓、董益成
上台报告——夏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