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让课堂散发语言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让课堂散发语言魅力
发表时间:2013-09-23T08:38:27.24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贵永[导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张贵永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提速,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也随之走进了课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也在不断加快追赶的步伐,力争在课程改革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使课堂活动霎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校也花大力气在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上初现成果。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文课堂的魅力。关键词:品读;语文课堂;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国标语文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鲁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鲁达的言行来品味其嫉恶如仇鲜明特点。文中“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写得尤为精彩,鲁达的“三拳”更是写得十分传神,分别打在鼻子上、眼棱上和太阳穴上,作者从味觉、视觉和听觉进行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腻。学生只有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邓稼先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指导学生进行研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科研工作的艰难,使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同时,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极其细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穷困潦倒的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描写“手”的动词,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些动作描写,并思考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归纳人物形象。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个地方“写手”(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动作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动作的刻画。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笔者在教《周庄水韵》这篇课文,在品读“节日周庄”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周庄“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交融,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在清新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周庄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学生自主研读、创设情境、想象移情等多种形式朗读中,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节日七彩梦画”这一部分,先创设问题:“这段写了什么?”,接着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在朗读中理清了写作顺序,找出了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也能把握住文章“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合马中学邮政编码:56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