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第一讲 文化传播学 教学课件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7ed3363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5.png)
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传播技术与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与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与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与进化功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与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与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与记忆方面的差异。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40c7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1.png)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的批判性研究,关注媒介内容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代表人物包 括哈贝马斯、阿多诺和席勒等。
文化学派
关注媒介内容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强调对媒介文本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代表人物 包括米德、詹姆斯·凯瑞和莫斯可等。
03
CATALOGUE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符号学理论
符号学理论
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
详细描述
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组织传播
总结词
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
详细描述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包括正式的信息传递、会议、报告等,以及非正式 的沟通、流言蜚语等。
06
CATALOGUE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03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多个领域,如信息论、控制论、符 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这些理论和方法论为传播学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02
CATALOGUE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
1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传播 现象的兴趣逐渐增加。
要点二
结构主义传播学
结构主义传播学是结构主义理论在传 播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强调对传 播活动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规律进行研 究。结构主义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 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同 时又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影响 。
要点三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是结构主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事物的内 在结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被 广泛应用于对传播活动的内在结构和 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文化传播学》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学》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9e0a357a8956bec0975e32a.png)
Page 23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上,不仅有《西游降魔篇》、 《十二生肖》等国产“大片”,也涌现出了《北京遇 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系列 “以小博大”的中等成本影片。持续平稳产生的高票 房不断让中国电影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
Page 24
业内人士认为,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第二个10年的开 端,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国产影片整体质量的提高是近期电影市场空前繁荣 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电影 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Page 22
2013年开年以来,国产电影市场不断创造新纪录。来 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 12日,今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 其中国产影片市场份额达63%,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 仅为34%,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实现了大逆转。与此同 时,全国单日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及国产影片 首日票房等纪录均在今年以来被屡屡刷新。
Page 4
二、报纸文化的历史
从社会发展角度,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报纸 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在古代,报纸主要 发布皇帝的起居言 行和命令、官吏的 升黜和褒奖贬斥、 大臣和各地官吏的 部分奏章疏表等。
Page 5
中国明清两代的 京报在内容、形 式、发行、读者 对象等方面,是 封建社会最完备 的古代报纸。京 报在相当程度上 已成为一种面向 全社会、以商品 形式存在于社会 的传播媒介。
Page 36
4.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受众面广。电视节目几乎 无所不包,除新闻、广告、电视剧外,还有各式各 样的栏目,内容涉及教学、文艺、体育、生活服务、 娱乐等等,五花八门,不可胜数。
Page 37
电视传播的劣势:
1.保存性差,稍纵即逝。 2.针对性弱,受众层面差异大。 3.制作成本极高。 4.门槛低,成为娱乐和快餐文化的推助器。
跨文化传播第一讲-图文
![跨文化传播第一讲-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e945f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1.png)
➢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
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在国内不同的社会群体 和种族群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 “干预主义”的对外政策受 阻:技术和军事上的援助项目很少被当地人所接受,而传 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努力也收效甚微。
从美国国内的“小气候”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 主义在美国蓬勃兴起。
由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群众运动在美国 各个社群和族群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少数族裔、女性、 同性恋、残障人士等边缘弱势群体在大众传媒上发出了越来 越多的声音。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逐渐成为广泛的共识。
➢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和 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 3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此有关的博士项目,450多所大学把它 列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跨文化培训、咨询和管理工作也成为美国的政府机构、社 会组织和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截至2005年,美国有近20 万人从事与跨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包括外交官、驻外记者
一、我们身处的跨文化传播环境
(一)正在加速的全球化进程
案例:一位英国人,在一家以美国为主的多国公
司设在伦敦的办公室工作。一天晚上,他驾驶自 己的日本汽车回到家。她妻子已经到家了,她在 一家进口德国厨房设备的公司工作。他们吃了晚 餐,晚餐包括新西兰的小羊,加利福尼亚萝卜、 墨西哥蜂蜜、法国乳酪和西班牙葡萄酒。然后他 们坐下看电视,节目是在芬兰制作的。
《悲恋印巴》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aad8d576a20029bd642d37.png)
• 佩里 • 他是史密斯的学生。 他进一步发挥了史 密斯的学说。 • 主张: 埃及人是航海民族,名为“太阳 之子”, • 为了寻求金属和珍宝而四处航海,找到 金属和珍宝的地方停留下来,从而把他 们的文化传播了过去。 • 著作:太阳之子 等等。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英国播化学派
• • • • • 代表人物: 史密斯 和 佩里 1.史密斯 英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 代表作品: “古埃及人” ,“早起文化的移动”, “文化的传播” 主张: 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现文化的地方,因此在世界其他 地方发现的高级文化现象都是从古埃及传播过去的。
• 尼罗河是全世界文明的发明中心。 比如,农业, 灌溉, 造船, 太阳崇 拜, 木乃伊制作等文化因素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埃及集合起来, 到公元前900年左右才开始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
文化传播学派
三、民族学的任务: 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圈
德奥播化学派
四,播化学派
英国 播化学派
(一)德奥播化学派
德国的 格累布纳 代表人物 奥地利的施密特 1.德国的格累布纳是德国民族学家。 代表作品: “ 民族学方法论” “大洋洲文化圈和文化层”等。 主张: ① 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借用。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优秀民族才能 创造和发明文化,其他民族都有从这些民族中借用来的。 ② 他还认为类似的文化可以划分为一个文化圈。 ③ 为了判断文化的类似性,他提出了两个标准“形的标准” ,“量的标准” 2.施密特 他是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 著作: “神灵的起源” “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 “地球上的语系和语圈”。 他发展了格累布纳的文化圈思想。行的标准和量的标准的基础上再提出了两个标准。
文化传播学派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ac2da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4.png)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传播学概论》课件
![《传播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463de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a.png)
传媒与社会影响
传媒的种种行为和模式会对社 会产生各种影响。
第五章:传播与技术
1
传媒与互联网
2
互联网对传媒带来的变革是历史性的。
3
传媒与用户体验
4
传媒要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才能保 持竞争力。
新技术与传播
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传播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传媒与数字化
第二章:传播理论
认知一致理论
了解认知一致理论有助于理解信息接受和传 播的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是人类行为和情感调节系统的基础。
媒介效应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研究了媒介对人们看世界的影 响。
第三章:传播与文化
1
文化障碍
2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
流的障碍。
传播学概论
本课程是传播学领域的入门课,涵盖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文化、社会、 技术以及媒介批评等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础
传播过程模型
了解传播过程模型是理解信息 传播的起点。
传播媒介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介对信息的传递 和传播起到不同的作用。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 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数字化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六章:媒介批评
媒介伦理
媒介伦理是媒介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
媒介政治正确
媒介在报道新闻和事件时,需要遵守政治正 确的原则。
媒介道德
媒介道德是指媒介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需 遵守的道德规范。
网络文化与媒介批评
网络文化的出现,给媒介批评带来了新的挑 战。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ccb66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a.png)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907e03c28ea81c759f57869.png)
(2)伯明翰学 派(文化研 究):R·威廉 斯、S·霍尔, 上层建筑和意 识形态
28
(3)意识形态 “霸权理论”
29
(4)哈贝马斯 批判理论:综 合的合理性
30
文化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学: 1、理论:网络、思想、影视、
大众 2、应用:政治、经济、文化、
区域
2
第一节 文化
一、界定 1、定义:余英时——160多种 (1)广义: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3
(2)狭义: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机构。
2、属性: (1)整体性(社
会生活模式)
4
(2)阶级性(阶 层)
(3)民族性 (4)区域性:大
河、海岸、森林
5
(5)稳定性 (6)流动性 (7)历史连续性 3、构成 (1)物质文化:前
提、基础,最活 跃,最易变动
6
(2)制度文化: 协调、保证,中 介环节,最敏感 最具弹性
7
(3)精神文化: 核心与根本,最 核心最稳定、最 不易变动
三、文化传播Βιβλιοθήκη 161、定义: (1)文化传播:人
们社会交往过程 产生于社区、群 体及所有人与人 之间共存关系之 内的一种文化互 动现象。
17
(2)文化 传播学: 研究社会 文化信息 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 的科学。
18
2、特征 (1)社会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19
(4 )互动性 (5)永恒性 (6)开放性 (7)多元性 (8)融合性
8
4、功能 (1)传播 (2)认知 (3)教化 (4)协调
9
(5)创新 二、分类 1、内容: (1)高雅文化—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教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3754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9.png)
新媒体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对 传统的大众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变革和创新 ,而大众传播的理念和经验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产物在美国诞生。
传播学综合吸取了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 的“问答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传 播业迅速成长起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播媒介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对其他文化持有刻板印象,这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影响信 息的准确传递。
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使用翻译和文化适应等手段。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包括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媒体的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
分析媒体在组织形象塑造、危机应对 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05
跨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和 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播定义
传播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信息、知识和意义被传 递、接收和理解,以实现个体、组织或国家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第一讲 什么是传播
![第一讲 什么是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25efd27ee06eff9aef807ad.png)
(Communications,p.18-19)
第一节:“传递观”和“仪式观”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
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 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 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 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 认识任何东西。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 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 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卡西尔:《人论》,33、34)
的传播》,6页)
第一节:“传递观”和“仪式观”
概括:
传递观是把“传播”看成一个过程,关注的
是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牵涉到是三个环节: 速度和范围(技术手段)、被传输的东西 (内容),接收(效果或者目的)。
第一节:“传递观”和“仪式观”
2. 仪式观:
不是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 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
5)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 交流是播撒劝说的符号,借以管理公共舆论; 交流是语义迷雾的澄清; 交流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6)二战以后 信息论:Communication成为信息交换; 另一个是治疗性工程,表现在人际交流和国际交 流两个层面:人际,心理治疗的手段;国际,交 流成为全球性启蒙的工具,教育的手段,推进现 代化的动力,比如:发展传播学。
政治传播:宣传劝服、舆论、政治选举; 经济传播:广告营销、公共关系、整合传播;
文化传播:新闻、大众文化;
医疗传播:健康传播、治疗传播; 环境传播:生态环境状况报道、环境知识传播
科技传播:科普传播、科技素养教育
艺术传播:人文与艺术的培养、教育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2f3b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2.png)
第一章 文化传播学导论
01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02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03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英文为“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等多种含义。一般我们在使 用这个概念时,多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渠道到达“信宿”。早期,传 播概念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和意义再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词汇,“传播”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单向度的传播与分享之外,传播的另外一层 含义就是,“双向的或共同的互动交流机制”。就实践层面而言,“传播”就是人 类运用符号并经由媒介来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和交流意义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链接
• 初级群体-广场舞大妈 :
“Dama”,又称“广场舞大妈”、“中国大妈”,本意是指那些 热情冲动、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盲从算计的离退休女性群体。 她们形成文化体公共体的方式,比较特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 初级群体,“Dama”有某种非组织关联,其成员间情感色彩浓厚。 在演变过程中,这一初级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准组织结构形态。 “领舞者”在这样的群体中起着结构形塑的重要作用,“口信约定” 是广场舞大妈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甚 至国际认知度都在增强。2013年4至6月,国际金价下跌,许多中 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中国大妈”这个特殊的社会 群体。她们甚至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不 过,《华尔街日报》在专门创造并推广“dama”这个概念时带有 一定的贬义。他们认为,“中国大妈”是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 力眼光的社会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又,络朋、伦关人然于。”
止人须以。友父社系与规天日由
其均观明治等子会,人律,月“
所能察了国关、规即之)即往纹
当 止 。
遵 从 文 明
人 文 , 使
时 序 之 变
者 须 观 察
系 构 成 复
夫 妇 、 兄
律 ) 。 如
“ 人 文 ”
间 纵 横 交
。 社 会 生
“ 天 文 ”
来 交 错 ,
理 ” 演 化
• “文治和教化” :
•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 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
•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 ——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 整词 。
•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 选·补之诗》
• 4、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 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 照。文化作为制序 (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 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 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 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 地位。(P7-9)
• 传播;认知;教化;协调;创新
• (1)社会整合功能 :
• (5)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 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 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 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 观念、需求和能力。
• 4、文化的一般特征(P9-10)
• (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 创造出来的。
•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 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 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 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 石器才是文化等。
• 狭义的“文化” :指排除人类社会——历 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 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 又被称作“小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 念形态上的反映。” ——毛泽东
2、西方人看文化
•培养一个人 的兴趣、精 神和智能
• “Colere”(耕作土地)
• 从18世纪 末开始,西 方语言中的 “culture” 一词的词义 与用法发生 了重大变化。
• “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 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 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 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 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 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 的主题。”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 3、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 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 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 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2)语言和符号。即表意性,起沟通作用 ; 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 。
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 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 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 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 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 有的属性。
文化与传播
一、文化
• (一)什么是文化?
• “文”的引申义:
(1)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各种 象征符号。
《尚书·序》:“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 文籍生焉。”
《论语·子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乎?”
• (2) 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与“质”、 “实”对称。
• “经纬天地曰文。”—— 《尚书·舜典》
• (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 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 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 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 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 的部分。
• (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 性。
• 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 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 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 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 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 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 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 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 化差异。
• 协调社会工程管理——有计划地推动社会进步, 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决策、规划、 组织实施等阶段。
• 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积累的 社会遗产。每一次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 成果,都有赖于新的制度的巩固。文化在新制度 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起着协调整合作用, 以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
问》 •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
•
•
义变指
化 。 , 事 引物 申形 为态 教或 行性 迁质 善的 之改
“文”与“化”连用: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易·贲卦·象传》
•
礼天化天杂弟君(织活(文而“
仪下,文网、臣人的中自饰来文
• 负文化 ——在文化总体中存在着许 多亚文化,有些亚文化是负文化, 如犯罪团伙等。这些负文化所发挥 的功能,对于整个文化来说,也是 反方向的、非整合的。
• 5、文化的分类 (P12-13)
• (1)广义与狭义
• (2)高雅文化、 平庸文化、粗俗文 化
• (3)大众文化和 高级文化
• (4)其他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 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对举。意指“以文 教化”,即性情陶冶、品德教养, 等等。
大文化
•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 的共业也”——梁启超。
• “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 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 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 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 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 (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 (3)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 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
•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 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 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 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 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 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 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 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 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 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 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 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 (3)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 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 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 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 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 文化。
• (3)负功能
•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 是处于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时常存在。 个人或群体并不总是顺从社会规范,违反 规范的情形也是时常发生的。这种非整合 状态和违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 功能的一种表现。
• 文化滞后 ——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 物质文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了文化 滞后现象。当这种情形出现时,文 化的滞后部分对于整体所发挥的功 能是非整合的负向功能。思想意识、 社会制度等常常成为滞后部分。
·泰勒
• “在这个时期以前,文化一词主要指‘自 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培养 过程。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 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文化 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 ‘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 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 ‘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 再后是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后, 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 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 — —(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 价值整合 ——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 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 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式大体一致 的观念。
• 规范整合——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 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
• 结构整合——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协调的 功能体系。
• (2)导向功能
• 提供知识——社会导向要以新的知识为动力,新 的知识包括新的理论、科学、技术等依赖于文化 上的发明和发现 。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 (3)在前两层意义之上, 导出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善、德行之义。
• “礼减两进,以进为 文” —— 《礼记·乐记》
• “文犹美也,善也”。 (郑玄注)
• “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 帝。”——《尚书·大禹谟》
•化
• 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庄子·逍遥游》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黄帝内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