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课异构的案例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同课异构的案例比较分析

摘要:近年来,“同课异构”越来越受到教师关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一课为例,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中的特点出发,对两个教师的同课异构进行比较分析,对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同课异构;资源能源开发;比较分析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学方面要求“因材施教”,因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成为地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同课异构”是指对于同样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它展开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完成教学[1]。它作为一种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和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不断促进着教师进行观摩、思考、研究比较和完善反思,教师仔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演绎出不同的个性化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何通过有效教学设计,全面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当前一个亟待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2]。“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论文研究的内容来源于“2016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必修三)”,选取必修三中的“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来自于不同省市的教师对其进行了同课异构,接下来主要对获得“一等奖”的两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1.教学目标分析

论文选取了“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一课进行分析,这节课是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案例选取山西省煤炭资源,贴近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分析,课例一和课例二的教学目标大体一致,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展开论述。

1.1知识与技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两个课例中首先要求学生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其次,要求学生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的能源基地建设,也就是说理解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现状;再者,要求学生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1.2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师都首先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和掌握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相关的铁路交通线路;其次,让学生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省的能源基地建设;最后,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推理、讨论、探究等的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能源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养成自觉节约能源的好习惯;使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辩证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要理性的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若将山西省煤炭资源换做其他地区的其他资源,学生也能对其进行能源资源的开发分析。

2.重难点比较分析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这节课依据课标的要求,它的重点有两个,首先是让学生去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使学生理解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这节课的难点是使得学生能够提出并掌握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课例一中王老师对于重点的把握相对比较准确,在课堂上老师会有意去设计一些环节引到学生去掌握这些重点。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去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越性以及山西省能源基地的重要性。而王老师对于难点的把握相对

比较欠缺,王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没有很明确的去引到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只是在最后很简单的去提了一下能源资源开发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方面有待改进。

而课例二中李老师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都比较准确,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有意去引导学生去把握重点以及难点。比如,老师给出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有在这之后教师又抛出问题问“我国能源安全受到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等,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现有的能源资源利用现状,并让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环境保护这方面,李老师一开始就提醒了大家能源资源开发的原则是“因地制宜”,最后又提到能源资源开发要适合中国国情。李老师能够准确把握重难点,这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3.课例特点比较分析

通过观看这两节课,发现这两位老师的讲课方式各具特色,都有自己最精彩的部分。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有自己最引人瞩目的地方,也会存在瑕疵。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这两节课各自的特点:

3.1新课导入,各具特色

一节课的讲授好比一篇文章的写作,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开头,好的开头会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同样,在地理课堂上,好的导入方式会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两位老师的导入方式各具特色,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例二中李忠新老师的导入方式。李老师是以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主要为“江西省九江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对学生们说明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继而又将其引入到本节课所学的“山西省的能源资源开发”。首先李老师用视频作为导入方式,非常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其次,这个班的学生是九江市本地的学生,以九江市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再者,李老师在最后又回到“九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评价九江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结合材料对九江打造中部能源基地建言献策,做到了前后呼应、有始有终。老师是教学的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