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合集下载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

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总之,思想解放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命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 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二、仿行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辛亥革命(1911年) 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 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 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 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思想救国
1、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时间: 1915——1918
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救国
活动:新文化运动 影响:
三、思想救国
2.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时间: 1918——1919
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A、进步性: 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姜瑞萍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学习对象:日本。

原因: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美国叩关后,日本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

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百日维新的进行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康有为、梁启超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保皇派。

阵地: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无法容忍。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9世纪40~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晚晴政府危机四伏,受经世致用的影响,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志士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驿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例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仿制英国船炮,改制信使炮车。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得专著。

魏源在该书上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计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作用。

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用”即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目的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洋务运动最终以黄海海战的失败宣告破产。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日益加深,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它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张民族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90年代初,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表)
1共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领导人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③都是思想文化斗争
④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2不同点:
①前期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②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后期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
③前期知道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3客观上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谭嗣同
严复
《天演论》
走向共和
1民资初步发展
2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3革命团体与政党纷纷建立
直接:推翻满清
根本: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派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
暴力革命,行民主共和制
推翻
英美
1方案提出:兴中会誓词
1民资初步发展
2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
3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19世纪90年代
民族
资产
阶级
维新派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温和改良变法,行君主立宪
维护
日俄
1著书
2办报
3组社团
4与顽固派论战
5戊戌变法运动
1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爱国运动
2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5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6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7阵地:《新青年》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8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9矛头所向:封建儒家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 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 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 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活动: 洋务运动 (4)结局: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1、(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 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 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2、(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 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三、提倡思想解放 1、前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2、后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宣传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 袁世凯 专权;
③.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但同时,袁 世凯掀起了 尊孔复古 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标志:
•军事工业
京师同文馆 京师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
旅顺
北洋海军
•民用工业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威海卫
•近代海军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教育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内容: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立宪派)论战内容: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

意义: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意义: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思维导图】【高考真题专练】1.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而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B.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4.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5.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反对向西方学习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 盛昌华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
影响

同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3、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也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创造了条件。
都受了欧洲启运动和中国明清时期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都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的反动政府日益腐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影响下发生的。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年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 盛昌华 274200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影响异同源自维新思想19世纪末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相同点: ຫໍສະໝຸດ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凌辱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

但是,外国的大炮也惊醒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洋炮声中思考着,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洋人,总是受外国人的欺压。

他们开始探索救亡之道,如何自强的路。

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

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学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

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

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第一要与那时世界形势联系,那时西方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俄国到20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思想方面,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马克思主义已在广泛传播。

第二,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上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下至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前后止。

从内容上说:主要讲“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三个目。

“开眼看世界”这目,主要讲三点。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清政府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内危机四伏。

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他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尤其是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只经常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

第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所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

第三,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则徐在广州任上时,搜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编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还搜集绘制西方的战舰图样,交本国工匠仿制。

这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后来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又编成了《海国图志》100卷,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

如介绍美国实行总统制,美国总统不世袭,每隔四年由人民选举一次的制度。

还称赞民主共和制的瑞士是“西土之桃花源”。

他还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明确指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

关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本目在“学思之窗”栏目内作了说明。

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方法:先要了解夷情。

他指出夷的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他提出学习的具体内容,一是开设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二是采用西方养兵练兵的方法,改造中国军队;三是编练水兵,建立自己的海军;四是发展民用工业,制造民用商船、望远镜等,凡是有利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五是允许私人开设工厂,制造轮船、机械等,允许自行销售。

这对那时的知识界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魏源的思想,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目共讲三点。

第一,讲曾国藩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他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船坚炮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他们所谓的“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所谓的“西学”,是指西方的文化,主要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要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方面的一些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救日益衰败中的清王朝。

第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洋务派的改革都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坚决反对,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洋务派认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进行变通。

课文中例举了李鸿章、曾国藩关于变通的论述。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曾国藩说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今日和议既成,购买外国洋器,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勒远略。

本目的“资料回放”,引用了张之洞《劝学篇》中有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段论述。

他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只要他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

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攻击洋务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

慈禧太后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支持洋务派的改革措施。

第三,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失败。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将他们的理论付诸行动,把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几乎一一实施,开办军事工业,制造洋枪、洋炮、轮船;采用西法练兵,创建海军;成立新式学堂等等。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了,说明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行不通。

“维新变法思想”这目介绍如下五点。

第一,产生“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

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

他们开始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外国的器物,不变体制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挽救清王朝的危亡。

他们主张要变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

郑观应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比较后,他认为在中国应实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制度。

他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中国就能富强起来。

他还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郑观应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本目中的“学思之窗”引用了郑观应关于设议院的一段话,反映了他对议院的认识。

但在那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下,实行议院是不可能的事。

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未充分发展起来,早期的维新思想也未发展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所以也更不可能付诸行动。

第二,讲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变法思想。

到19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外国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时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课文逐一介绍了他们的维新主张。

康有为把儒家经学中的“三世说”与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把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划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他认为据乱世是君主专制制度,升平世是君主立宪制度,太平世是民主共和制度。

当今的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是最合理的。

这有力地批驳了封建顽固派“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谬论。

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宣传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思想。

他指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严复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批判。

他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君权神授”是美化君主的神圣面纱,其实君、臣不过是人民的仆役。

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第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维新思想的宣传,同样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反对,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这次论战中的顽固势力包括了洋务派,他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成为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论战,它促进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束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本目的“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情况。

顽固派反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认为“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

”顽固派还竭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反对实行君主立宪,认为兴民权,就会“大乱四起”。

维新派认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的,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把它废除,实行君主立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维新变法的失败。

1898年,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请求实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使维新变法实行103天就失败了。

这说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在中国行不通,“君主立宪”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五,维新变法的意义。

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有两点。

其一是它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其二是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改革教育,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新文化运动”和“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本课要弄清楚理解的两个重要历史概念。

本课文主要分为“《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三个目。

主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青年》的诞生”这目,主要介绍三点。

第一,《新青年》诞生的背景。

具体讲了以下四个方面:①袁世凯窃取大权后,在政治上废除民国政府的临时约法,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政治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③ 1911年辛亥革命使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极为不满,《新青年》由此诞生。

第二,《新青年》的诞生。

陈独秀在研究西方各国的历史后,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毒害,要救亡必须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