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皮影(又称乐亭皮影、滦州皮影或冀东皮影)是中国皮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皮影的造型艺术是唐山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在民族艺苑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山皮影造型艺术的表现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有许多渊源。
皮影造型艺术与东方绘画同原始绘画的一致性,正好印证了东方审美思维同原始思维的共同性。
追求完整地无遗漏地表现对象,也是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原始人类在表现他们所观察到的对象时,都竭力把对象的全部外形特征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
民间皮影的创造者把皮影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在皮影表达中的构成充分。
东方民族的造型习惯是在意象性、情感性思维的支配下来塑造形象,追求意象化的、理想化观念的表达。
东方民族的绘画与民间艺术几乎都不采用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普遍选用的“焦点透视”来表现对象,而毫无例外地运用东方特有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对象。
唐山皮影影人造型一般侧重于物象侧面的形象表现,在透视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
在影人的处理上大胆夸张,造型一般以平视为主,兼具仰视与俯视;往往一具影人与影窗上的陈设都是多视点矛盾的统一体,唐山皮影人物造型头大身小,充分体现了观影受众的要求,身段上窄下宽,为了表演的需要影人造型的手臂过膝,通过手臂的活动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民间
艺术家以将不同视点的印象做了巧妙的组合,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
并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
唐山皮影造型的主体包括影人头茬、影人戳子(影人的身子)、景片(彩帘子与场景)和大量的道具造型,头茬根据人物角色不同而有各种脸谱,是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皮影艺术演绎的舞台是一面的影窗,“依皮成形,借光弄影”通过灯光的照射,将人物影子展现在影窗上。
只能在只有长、宽的二度空间里做上下、前后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影人的变形和夸张。
这就决定了影人造型处理的平面化。
影人的头茬头部)采用五分平视,头饰和帽子采取六、七分俯视。
纱帽的翅子通常是八、九分视像,有时更加夸张。
根据影人的脸谱样式与唱腔的不同可分为生、髯、小、大、丑等行,人物形象处理高度的典型化与戏曲化,“公忠者雕以正貌。
奸邪者与之丑貌”。
忠奸分明,易于识别。
戳子根据角色的不同分为袍、靠、掩、衫、褂、铠、衣、流淌等多种类型。
影人头茬冠戴的分类也很细致,一般可分为盔、冠、巾、帽等几大类,各类型造型样式完善讲究,装饰图案各有不同,
与中国传统戏曲服饰造型同出一辙。
对于发饰、巾帽和服装,都是按人物不同年龄、身份等来设计的,均有固定样式。
唐山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大量道具造型与景片造型,包括桌椅床凳、车船马轿、军帐兵器、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城桥寺塔等场景,其造型考究,处处流露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在皮影景物造型中的广泛采用富有立体感的平面处理手法,同一形象中,有的平视,有的仰视,有的俯视,不受时空的局限和理智的参与,按写意的目的来造型,不受对表达意义毫无作用的客观自然逻辑的束缚。
在中国的传统的观念中,阴和阳是最普遍的哲学概念,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试图运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世间万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解释世间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运动的客观规律,从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这种观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国人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从皮影造型艺术中的阴刻、阳刻的组合运用中是可以看到的,强烈的对比关系,虚实相间造型形态,无不体现着皮影造型艺术中的造型理念。
唐山皮影雕刻久赋盛名,其造型与色彩都独具一格,广泛采用阳刻与阴刻相互结合来表现人物形象。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方”与“圆”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唐山皮影造型对于“方”与“圆”的追求与表现是极其充分的,造型形式广泛采用“方”与“圆”相互结
合的方法来表现形象。
以几何方式造型在皮影中是大量存在的,通过过高度的概括,并加以巧妙的处理与组合。
在唐山皮影造型中或方、或圆、或方中有圆、或圆中带方。
刚柔相济,就象阴阳的统一与变化一样,在形成了差距的同时,塑造了万千形象。
唐山皮影的色彩应用是中国民间传统色彩组织方法的典范,是民间对于色彩应用能力的有力证明,它大胆粗犷,鲜艳而热烈。
唐山皮影的色彩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相互对应,采用红、绿、黑、黄、白表现影人的所有色彩,(其中黄为驴皮本身着油后的颜色,白为镂空的部分)。
颜色互相不调和,但可以进行深浅的晕染处理,通过雕刻的刀口界定色彩,构成了独特的色彩调和体系,独树一帜。
影人的脸部颜色,表现不同人物性格,一般黑表示刚毅、红表示忠烈、绿表示灵怪与草莽、白表示俊美(亦表示奸猾)。
在表现上以浅深浓淡、勾勒烘染的手法,表现不同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异采纷呈。
与冠饰相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剧中不同人物的相貌、身份、性格,这样可以使人物面部造型在影窗上显出更大的形式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
皮影戏是一种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为此,唐山皮影对于人物的设计,绝大多数都采用侧身五分脸的平面形象,也有少数人物造型呈七分脸。
广泛采用阳刻与阴刻相互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
形象,比如生行与小行广泛采用五分侧面像,阳刻留线,以线的方式表现脸部造型。
典型的表现手法是五官以外的面部全部镂空处理,以直线构成脸形,下颌角化,方化,整体造型精巧俊美。
生行与小行在唐山皮影中多为正面人物,在造型上汲取了庙堂中观音菩萨的形象。
这与皮影的起源的传说与观音菩萨有关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也反映了神在民间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红净与大行的大部分人物则采用阴刻留脸来表现形象(大行的白奸面除外,白奸面以阳刻呈现脸部造型)。
绿、红、黑脸都采用阴刻留面造型,造型粗犷,人物性格随脸色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造型的总体特征上与神像里的阎君,凶神的形象同出一折,与庙堂文化密不可分。
人物形象特征鲜明。
毛净,大行里的青年人物,为黑绿脸,浓眉大眼,天庭饱满,粗犷刚毅,青年男子特有的猛劲在这一行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丑行与则阳刻留线与阴刻的成形的在唐山皮影中都比较常见,处理上畸形夸张,极近丑化之能事。
与生行不同的是山根向内弯曲,眉开眼笑,眦牙笑口,唇舌分明,喜像十足,幽默滑稽风趣。
皮影造型里人物的胡须与头发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从而使皮影人物在表演时更加静动分明)。
唐山皮影造型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来
表现形象,是多种造型艺术的融合,包含了皮影、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
人物的妆扮与面容生动形象、视觉效果通透而艳丽。
而那些以红、黑、绿为主色、对比强烈的影人雕刻,以独到的艺术语言全面展示出了皮影艺术的大胆、别致、奇异、绚丽、精妙和难以想象的丰富性。
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
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
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
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图案的设计是皮影雕刻的关键一步。
唐山皮影的雕刻图案,一般有四种:二方连续带状花纹。
比如,云、水纹、花卉、珠孔等。
四方连续式。
比如,团花、菱纹、人字甲纹、鱼纹、甲纹等。
自由式翎毛花卉纹。
比如,海水江涯、龙凤、兽类、飞虫等。
特定图案。
这类图案即是官阶、文武的压梁子纹、英雄帽等的装饰图案,它有一定规距,表示文武官阶的大小。
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民间皮影来源于生活,皮影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皮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
夸张和变形成为皮影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民间皮影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结果,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皮影造型的基础。
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特色的部分,
唐山皮影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艺术表现上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皮影造型中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反映着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它并非只是对简单的生活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
民间艺人在创作皮影时,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专注于内心情感的表达,他们塑造形象时,往往不是视觉印象的直接复制或模拟,而根据自己的心臆和目的,对印象本身进行改造、修饰的结果。
幻想式的写实方式渗透了超自然物质的表达方式,通过造型整体与局部的夸张与强化,使人物、动物活灵活现,神满力足使皮影的造型赋予了充分的神性与灵气。
【摘要】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唐山皮影进行研究,从两个方面总结了这项民俗艺术的特征:其一,两种艺术成分相结合的产物,包括美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其二,形
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分别在
皮影雕刻和内容创作上体现出来。
其目的是为了丰富皮影艺术美学研究的实用内涵。
唐山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经过代代传承,遍布冀东、涵盖京津、影响东三省,被誉为“冀东文艺一枝花”。
它历来以雕刻精细、形象俊美、色彩鲜艳、结构严谨而著称,在中国皮影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走进这片艺术园地,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皮影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每部作品都灌注了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爱憎情感,赋予形象以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美学角度去探索唐山皮影的艺术成分及其特征,无疑会丰富皮影艺术美学研究的实用内涵。
1两种艺术成分相结合的产物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在艺术诞生之初即已发生,而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
其间因联系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也不同。
唐山皮影艺术是美术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独特艺术品种。
这种结合不同于吸
取、配合和综合,艺术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更不是艺术品类的机械相加。
作为一项民族民间的艺术遗产,唐山皮影扎根冀东沃土,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体现了一种美学和谐。
1.1美术造型艺术的独特体现
1.1.1形象各异、性格鲜明的唐山皮影人物造型
提到唐山皮影艺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种雕刻、造型艺术。
“方寸驴皮、尽显神奇”,美术造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件中有装饰性很强的景片、道具造型;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还有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
其中以人物造型最具代表性。
唐山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
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皮影人物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其面部与发式
和帽子相连(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发式和帽子为七分侧面或更多。
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视角度等,这种构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美尽量展现出来。
发式和帽子大都为阴刻(去皮留线),其线条疏密虚实、繁而不乱、简而不空。
尤其阴刻的发式和帽子,与配以阳刻(去线留皮)的镂空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和谐而又统一。
1.1.2品类齐全、细腻逼真的砌末造型
所谓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统称,又叫砌马子。
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细、装饰性强。
景片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景片有挂在影窗上部的装饰图案、彩帘,用来象征典型环境。
室外景片有金銮殿、龙宫、将门、帅府、亭台、门楼、阁楼、彩楼、庭院、茶馆、城门、云洞、客栈、桥、河、山石、花草、树木等等。
道具分为室内摆设,如:桌、椅、衣柜、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种兵器、车、船、轿、辇、各种灯具、酒具、仪仗等等。
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为阴刻,色彩艳丽,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显得华丽庄
重、明快典雅,在设计时要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在处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动物雕刻包括一些飞禽、牲畜和走兽的造型。
它们一般为阴刻,雕刻时体积小的可雕刻成一个整体;如果体积大,可将头、尾、四肢与身体分解进行雕刻。
而后再用线装订。
1.2戏剧艺术的充分展示
1.2.1皮影剧本营造典型的戏剧冲突
唐山皮影戏剧本,初叫“影经”后改称“影卷”,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之分。
在挖掘传统剧目时,唐山市皮影剧团搜集大部头的连台本就达一百三十多部,单折子戏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没摸清。
老艺人有这么一句话:“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
可见皮影戏剧目之多。
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珠宝钗》、《三贤传》等戏被人推崇备至,是皮影戏中的代表作。
这些剧本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塑造了好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把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除上述剧目外,在冀东地区广泛流行的还有很多,其内容和过去书肆上出售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
什么征东、征西、平南、扫北、某公案、某家将等等。
这些剧本内容极其符合戏剧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用情节来打动观众,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美学价值,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人类对艺术的审美需求的确是永无止境的,有了能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听觉需求的声音艺术;有了能满足静态空间感受的空间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动态时间感受的时间艺术;有了能满足再现客观现实认识需要的再现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表现主观情感需要的表现艺术……真正优秀的戏剧艺术作品不存在只
叙事不表情的场面,也不存在只表情不叙事的情节。
1.2.2影戏表演对戏剧艺术的诠释
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乐
器和灯光布景的配合,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加上伴唱)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情景。
由于影人和场景均为平面设计,没有层次,没有深度,花纹的间隙又都是雕镂透空的,因此影人和景物不能重叠。
这些是皮影艺术先天带来的局限性。
可是,影戏艺人根据其不利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幕内操作的有利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动物的生活故事,以精取胜,以细感人。
所谓精和细,就是汲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东西,把它提炼加工,变成艺术形象,赋予没有知觉的影人以生命和灵魂,在影幕上载歌载舞,牵动观众的心弦,使之为之神往。
这样,皮影戏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变成戏曲舞台不能比拟的优越特点。
如飞禽走兽、大炮、坦克、汽车、船舶等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
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
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表演题材非常广泛。
当然也有不能表现的东西,如《双推磨》中的推磨,《闹碾坊》中的推碾,《刘巧儿》戏中的纺线,这些动作,影戏是难以表现的。
2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
2.1皮影雕刻——极具形式美的艺术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为材料,如牛皮、羊皮、马皮等。
唐山皮影是选用上乘的驴皮精心雕刻而成。
唐山北部山区,毛驴很多,驴皮资源丰富。
而且山区毛驴多食草,与粮食和其它饲料喂养的毛驴相比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
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
用这种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润泽、质地上乘。
前辈艺人曾留下很多关于驴皮使用和雕镂的艺诀,如:“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
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
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
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最直观的反应了对驴皮选料和雕刻的严格要求。
唐山影人的雕刻以直刀为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阴刻和阳刻。
唐山皮影的雕刻风格是强调大的关系、注重演出效果、刀口疏密组织恰到好处。
头脸手足都含有透视的原理,这样在影窗上看起来人物形象就透明鲜艳,生动形象了。
行家看影人要看影人各关节部分之间是否圆线,然后再看操纵时是否好用,所以说雕刻艺术的精湛程度直接关系到皮影造型艺术的美与丑。
皮影雕刻艺术是一种极具形式美的艺术,它以传统民俗绘画为基础,不否定绘画的再现、写实功能,并把这种功能融化在它的审美表现和情感体验之中,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之似”,介于真与不真之间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写神”,又是“外师造化”的产物。
其色彩、线条和形体的丰富、变化,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承认、赞美它精湛的技艺,肯定它是人类天才创造的造型艺术的代表。
2.2内容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取向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内容绝大部分是以稗史、传说为基础,宣扬一种惩恶扬善、携手团圆的美好愿望。
如: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五峰会》,是“老四大部”影经之一,其思想性被历代皮影艺人深入研究后加以肯定。
《五峰会》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个单出组成,描写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颂了老英雄曹克让全家人爱国爱民的品质。
作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其生动的文笔、优美的唱词充分体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总结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
质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可视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艺术的价值就会被真正体现出来。
皮影艺术价值完美的体现应该是:首先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作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任何一门艺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是艺术种类不断多样化的过程。
这根源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能力得到极大发展。
多少年来皮影艺术在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
它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还曾不断地流传到国外。
目前,全国都在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唐山皮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尚有许多丰富内涵有待挖掘。
在皮影的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尽情展现,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
其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其角色齐全,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其唱词格律多为“三赶七”、“七字句”、“五字赋”、“大金边”、“小金边”等,主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以拉、弹、吹民间乐器为主。
皮影戏的剧本俗称“影卷”,有连演数十个晚上的连台本戏,也有演一个晚上的“单出”戏,还有演十几分种、几十分钟的童话剧和寓言剧。
唐山皮影剧目多达500余出,代表剧目有《五锋会》、《杨家将》、《二度梅》、《白蛇传》等。
历代皮影艺术家有李秀、高容杰、张茂兰、齐永衡等。
影戏本是圣佛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