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中的黄昏隐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壮场面。此外,人事式微的黄昏隐喻还表现在大批语词
(17)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
符号的建构上,“垂暮之年”“晚年”“暮年”“晚景凄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凉”“暮岁”“桑榆暮景”属于传统的黄昏隐喻符号,而
(18)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张五》)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生活受关注指数的提升,又推出了一
到此为止,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时间概念,他们又在此基础上 婚”“中期”“中古”“中秋”“晚期”“晚婚”“晚稻”
进一步切分出“拂晓”“凌晨”“晌午”“黄昏”“傍晚” 等表示人事变化不同阶段的概念符号。其中,“早”与
等子概念范畴。这种切分最初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和生产的 “晚”二者形成对立关系,“早”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排的老年歌舞节目,取名为“俏夕阳”。夕阳已经成为老年 家情结在特定时间内的一种折射,因为,在传统汉文化中,
人富有诗意的代名词。此外,随着老年夕阳隐喻的建立,又 家不仅是物质上的庇护所,也是精神上的栖息地,给人以温
派生出一种表达没落衰败意蕴的夕阳隐喻。如:
暖和关怀,因此,背井离乡一直被认为是件痛苦的事情,而
且,随着人生迟暮黄昏诗性隐喻使用的频繁和普及,近年 游子却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睹物思人,越发伤神。由此可
来,这种建构机制已经渗透到主流媒体中了,如央视推出的 见,汉文化中的羁旅哀愁黄昏诗性隐喻的生成是与民族的实
面向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命名为“夕阳红”,今年春晚上安 际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黄昏生愁,乃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恋
(19)暝色起春愁。(皇甫冉《归渡洛水》)
批新的黄昏隐喻符号。如:
清人许瑶光还根据《诗经》中的《君子于役》,和诗一
(7)希腊总理“黄昏恋”(解放日报,1998-5-27) 首,以示黄昏愁人:
(8)作为“夕阳工程”的养老机构,在今后肯定是“朝
(20)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
阳产业”。(人民日报,2000-12-4)
语言理论研究
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喻
□吉益民
[摘 要] 汉民族对黄昏天象的隐喻性认知已经越过了狭义时间隐喻性建构阶段,上升到人事式微和羁旅哀愁诗性 隐喻建构阶段。其中人事式微属于侧重相似性的显性隐喻,羁旅哀愁属于侧重相关性的隐性转喻。二者都是天象特 征、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在汉民族隐喻性认知范畴中聚焦的结果。 [关键词] 汉文化 黄昏 诗性隐喻
的式微,也是基于事业发展到穷途末路,恰似太阳沉没、光
芒隐去这样的相似性,于是,汉文化中还可以反其意而用
参考文献:
之,借“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来喻指事物的恒久常新,上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海复旦大学校名即取此喻意。这又进一步验证了钱先生“取 社.,2000.
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譬喻理论的正确性。
探究其建构中的文化底蕴和认知经验基础。
(一)人事式微黄昏隐喻 基于黄昏天象的特定情景,
一、汉文化中黄昏隐喻的层级建构机制
汉民族逐渐营造出一幅尘世人事式微的生活图景。因为,在
黄昏隐喻源于时间天象隐喻,是天象隐喻母体滋生的子 汉民族对天象的认知过程中,太阳的东升西落已经与人生际
隐喻。先民们在认识抽象时间的过程中曾采取了隐喻性的认 遇、事物盛衰建立了对应关系。太阳在太空运行恰如人事在
12
二、黄昏诗性隐喻的文化底蕴及其经验基础
(5)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6)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现
莱考夫等人将隐喻表达视为两个域的映射(mapping),
其中,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具典型
代
语
文
2006.05
人参之”的认知特点。不过,纵览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
喻,我们发现仍以消极悲观情调者居多,上述的“日薄西 鹤楼》)
山”已经典型地表现为人事式微,而“回光返照”更是人
(16)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潘岳《寡妇
之将死之征兆,武侠小说中的“残阳似血”也多用来描写 赋》)
化出汉民族天象隐喻的文化内蕴。“如日方升”“如日中 岁月不居、人生苦短的感伤。于是,汉文化中黄昏天象就被
天”“日薄西山”已非指苍穹太阳的运行,而是代表了尘寰 赋予了悲情色彩,古诗文中假借黄昏以喻人生易老、世事难
人事变迁的三阶段,其中的“日薄西山”便属于汉文化中的 期的语句比比皆是:
黄昏隐喻。如果说先民们最初观察天象是为了认识抽象时间
(13)当美国把经济重心移出传统工业并劝他国如法效 化背景,又有现实生活的经验基础。其中人事式微黄昏诗性
仿时,日本的“夕阳工业”却从1973年以来不断成长。(科 隐喻是天象特征在我们民族生活经验目标域中的投射,侧重
技日报, 1988-1-17)
相似性,属于显性隐喻;羁旅哀愁黄昏诗性隐喻乃是源于我
其中的“夕阳”都有日趋没落、没有发展前途的意思。 们民族文化深层的恋家情结,侧重相关性,属于隐性转喻。
(11)戏剧谈不上是“夕阳艺术”。(光明日报,1986- 流离失所更是人生之大不幸。汉文化中的诸多羁旅哀愁黄昏
2-27)
隐喻应该便源于这种深层次的恋家情结。
(12)对于国内部分劳动力密集的夕阳产业,可能以为
三、结语
寻找到了出路。(参考消息,1988-4-26)
综上所述,汉文化中黄昏诗性隐喻的生成既有特定的文
着探寻东隅的神话。不过,这种探寻并非纯客观的认知,而 domain)——人事式微和羁旅哀愁。其中,人事式微侧重相
是植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领域,程度不等地带着特定民族的 似性,属于隐喻;羁旅哀愁侧重相关性,严格说来,属于转
文化内涵。本文拟就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喻作一考察,以 喻。现将双域的对接映射情况分析如下:
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
(9)所谓“夕阳婚”,是孤独老人再度“执子之手”的 〈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
形象说法。(羊城晚报,1998-11-30)
这种羁旅哀愁目标域的建构是有其现实经验基础的,其
(10)目前我国已约有258万人迈入老年人行列,“夕阳 直接缘起应该与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又在西方神秘落下的时候,曾牵引出先民们多少的惊奇、幻 征的目的”。外国语以此理论来考察汉文化中的黄昏诗性隐
想和遐思。于是,千百年来,后羿和夸父的子孙们便在这片 喻,我们发现其建构过程中也牵涉到两个语义域:一个是始
古老的土地上延续着他们祖先的追求和梦想,一代代的演绎 源域(source domain)——黄昏;另一个是目标域(target
知策略,仰观天象,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作为切分混沌时 尘寰变化,于是,依据太阳运行的位置首先有了“早”
间的参照物。于是,基于太阳的东升西落,便有了“日” “中”“晚”之分,进而又有了“早岁”“中年”“晚年”
(天)的时间概念。可是,汉民族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并没有 等标记人生历程的时间概念符号以及“早期”“早熟”“早
需要,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认知动因。不过,随着这些概念符 意味着一天的开始,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晚”是太阳下沉
号使用的频繁和普及,汉民族又逐渐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人 以后的时间,意味着一天的结束,饱含着眷恋和无奈。这种
生体悟熔铸到这些符号的内蕴之中,于是,这些概念符号就 感性经验便成为大量黄昏诗性隐喻产生的基础,于是,与
隐喻的层级建构机制可以图示如下:
瘦。(无名氏《水仙子·冬》)
日(天体)→日(时间)→黄昏(时间)→日薄西山(人事式微)
(4)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
母喻 → 子喻 → 派生隐喻
尽,朝朝容易下西墙。(韩偓《夕阳》)
质朴隐喻 → 诗性隐喻
在纯粹标记时间的功能之上又获得了更为复杂而玄奥的文化 “朝气蓬勃”相对的便有“暮气沉沉”。因为“黄昏”是傍
内蕴。太阳的东升西落,既是时间流转的标志,也是人生际 晚时分,标志着一天行将结束。面对红日西沉、夜幕降临,
遇、事物盛衰的象征。后者已经超越了狭义的标时功能,泛 先民们便会将时间天象和人生天象联系起来,进而会产生出
道桑榆晚,霞尚满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老夫喜 中一个缠绵悱恻的永恒母题。于是,汉民族古典文献中借黄
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种建构机制恰如钱钟书 昏抒写羁旅哀愁的语句比比皆是:
先生所言,“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
(1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
皆源于“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充分体现出“唯 秋思》)
在人类的生存视野中,太阳是一个重要的客体存在。先 即语义特征由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民们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安排生活,很早就注意到对这一 domain)的投射迁移。而“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
客体的认知。可以想象,当那圆圆的火球从东方悄悄升起, 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
语言理论研究
性,常为后人援引以表达晚年生活虽然美好,可惜已是垂暮 经验相关性是基于汉民族的实际生活经验建构起来的,因为
之年,好景难长,言语之间充满了无限惆怅的感伤情调。当 黄昏时分就是传统的游子闺人滋愁生恨的时分,天涯孤旅,
然,也有人反其意而用之,表达豁达乐观的情怀,如“莫 夕阳西下,游子望乡,怨妇盼归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总之,上述这些隐喻都是基于人类的现实生活经验建构起来 不过,从本质上看,二者都可以归并到我们民族广义的隐喻
的,因为,夕阳西下恰如人事衰落,以夕阳隐喻老人,表示 性认知范畴,是天象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在此范畴中
人的生命结束如同太阳西沉,所以,汉文化中就有了阴界阳 聚焦的结果。
界之分,人的死亡又可以称为归西。而以夕阳黄昏隐喻事业
[2]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二)羁旅哀愁黄昏隐喻 在汉文化的黄昏诗性隐喻
[3] 亢世勇 刘海润.新词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
中,羁旅哀愁和黄昏天象如影随形地缠结在一起。二者之间 书出版社,2003.
侧重相关性,严格说来属于转喻。但鉴于转喻也是人类的一
[4] 曲 伟 韩明安.当代汉语新词词典[M].北京:中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的话,那么基于这种认知而构建的若干隐喻便是为了更好地
(2)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德麟《清平
言说人事变迁中复杂微妙的内心体悟。前者属于概念认知的 乐》)
质朴隐喻,而后者属于蕴涵哲理情愫的诗性隐喻。这种黄昏
(3)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伤心人比黄花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种特殊认知方式,这里仍将其归于广义的隐喻名下。不过, 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这种相关性又非红领巾与少先队员之间的显性标记相关性,
13
它侧重于隐性的经验相关性,属于内省式转喻。这种隐性的
(吉益民,江苏宿迁学院中文系)
现 代
语
文
2006.05
市场”存在着巨大潜力。(市场报,1994-9-1)
有关。夕阳西下,应该是归家休息的时候,如果羁留不回,
其中的“黄昏恋”“夕阳婚”均指老年婚恋,“夕阳工 便会滋生出无限哀怨。上述许瑶光对《君子于役》开发的工程和市场。而 句最能洞见其中理据:落日黄昏,鸡儿回巢、牛羊归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