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养生思想研究

【摘要】庄子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在在如今仍具备很积极的社会意义——其看似圆滑,实则为解决心灵困境的不二法宝。在庄子的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特点在于以达生为目标,以卫生为方法,以尊生为原则。由此可见,庄子是在根植于社会的角度来关注生命,其既可以理解为能够停留在人世间,又可以理解为已经超越人世间。其讲究的是怎样处理生命和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可以算作“与道为以”、超脱万物的一种理论。

【关键词】生命;养生;庄子

一、引言

在如今物质社会和生命哲学体系中,人类心灵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在于怎样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生活“并轨”。而庄子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则以原始的道家智慧方式提供了这一矛盾的解决办法——其中所提到的“养生”并非简单的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之类,而是在整个社会生活方向应怎样处理自身和周围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如今“养生思想”越发“热门化”的如今,借助于对漠视生命现象这一社会环境中行为的透视,对生命本来的价值和庄子在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养生思想体系做出了阐发,对其养生思想内涵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挖掘,以期给当代生命问题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资借鉴,同时也给如今当下社会价值选择中短视拘泥、彰显外物、漠视生命的现象提供反思进路。

二、庄子养生思想的本体建构

(一)道:庄子养生思想的形上根据

庄子养生思想中向来以“道”作为生命本体建构依据之所在——其“源于万物,高于万物”。就其起源层面而言,有研究者曾在作品中提到其来源至少有二:首先是来自于现实取向,即“日常经验中的道路”——这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道”的主要出处。其次则是来自于神话取向,将之定位为宇宙运动的“循环往复”这一法则(原理)——这才是正宗的“道家哲学”。从路径角度上来说,上述两个“道”的来源明显是分别借助于对现实社会所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所体现出的本质两个角度的思考而获得,而此二者也正是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体系的产物,就生命价值观角度来说,儒家一般都讲究向外的社会认同,道家则反之,即向内的自我认同。前者重视的是修齐治平,体现的是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甚至讲究如郭沫若所写剧本《虎符》中那般“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而道家的着眼点则在于生命本身,讲究的是将人的精神予以非相对化、非中心化、非主体化,从而使得精神能够超越一切,从而使得精神能够达到悠然自得的境界。其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于无名、无功、无己、齐万物、齐生死,故而道家多以清修隐者等看破生死的人员作为典型人物。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普遍概念,庄子作品中体现出的“道”和别的思想流派中的“道”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异之处。简单地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不脱离诸社会主体,又具有超越性。

(二)德:庄子养生思想的形下落实

在庄子作品中有“德者得也”这样的内容——也就是“德”这种东西得之于“道”而又成为了更高层次的“道”的起源。换句话说,就是“道”落向具体存在之后就会变身为“德”,故而“道”在人生层面获得落实之后,人类就会体验、取法于“道”所显现的特性,并将自身的活动范围定位为“德”的范围。由此可见,“道”的本源在于“德”,而“德”的实现办法则是“道”,如在《庄子·天地》中便有“物得以生谓之德”、“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之类的论断,在此之中,所有存在的本源和终极根源在于“道”,而其形象上的落实和所有存在的内在价值则在于“德”。研究者成玄英则提出“道”和“德”应分别定位为“所修之法”和“临人之法”,“德”在庄子的作品中已经被转化为价值之所在,并由此对“养德”在生命护养中的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在庄子作品中构建起的养生思想体系中,“道”和“德”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后者成为了前者的落实——就生命存在这一角度来说,“道”因为“德”而获得了存在价值,则在《庄子》这一作品中,有不少的以兀者王验为代表的精神高尚但形体残缺之人的描述。其不管是貌丑还是身残的问题,都获得了趋于完美的道德的弥补,并因此而化缺为全、化丑为美。在庄子的严重,形之残缺不仅不是道德完美的阻碍,反而成为了推动力量。“德”在庄子养生思想体系中本体建构内容上最大特点在于“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顺其自然。

就养生思想这一角度上来说,在生命中“道”的落实便在于“德”,这一落实能够使得庄子思想之中的生命价值能够被人所驾驭,同时也是能够以各种方式发挥庄子养生思想的基础之所在——离德谈道的活动必然是将空谈,离道谈德的活动则会因为缺乏根据而苍白无力。

(三)自由:庄子养生思想的本性界定

在庄子的作品中,个体存在自然会和“不自由”挂钩。而个体存在的外在具象(形)和内在品格(神)的一种合一则在于“性”,外在具象会决定和体现个体存在的内在之性,两者彼此间的圆融合一便会形成万物存在的自由而本真之性。也正因如此,庄子作品中的一系列“成功人士”实际上都是以率性而为为特点的道德圆满者,也都是天地与自然、内在与外在、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之人。这些“成功人士”在各方面都不为外物所束缚,自然而然地对“道”的法则有所遵循,其借助于顺应自然、以性体道的行为各思想,对个体生命能够得以存在的最高价值做出了根本上的体现。庄子的作品中向来将本性的最高追求定位为自由,而不为外物役使形体和精神、顺应自然则是本性自由的根源之所在,庄子的本性之本质在于自然和自由——这些也都是本性的本真状态之所在,人之所以为人,在庄子的思想中作出的解释是人有精神层面上的自由之所在。从市级层面上来说,这种“自由”能够对本性的所有价值和个体存在的所有价值做出一种保全,以此来使得价值不断回返其所属的相应个体存在本身,使个体存在的各种层面上的护养活动变的有价值,通过这种循环反复,使得现实世界之价值内涵获得不断丰富,显现出各种具象。也正因为如此,“自由”才并非摒除生命的自绝之路、并非自毁价值之路,而是超生之路、辩证之路。

不管是抽象的生命还是现实的生活,美与丑、错与对、善与恶都是相对的,同时更是不断转化、彼此依赖的,真假是非等生命存在中被人们所执着的价值都受到了庄子的质疑,其并非不可动摇的,也不是绝对的。在对传统本性加以批判的过程中,重新界定了以“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本性自由观和生命价值体系,其理论中,善与恶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种现实世界相对化概念,而其彼此的队里则是有损本性、有损大道的。由此可见,儒家的本性寻求的是外在的社会认同,是要基于社会基础发挥作用的,而庄子则讲究本性要基于个体生命建立,属于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思考,在其作品中,作为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