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论文空间计量经济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排放论文空间计量经济学论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
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正自相关性,碳
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
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而次之的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中部的
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西南地区;我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
空间集群效应,如环渤海地区就表现出高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而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
甘肃、青海却表现出低碳排放的空间集群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高碳
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低碳排放的地区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我
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约为08左右,说
明在未来的短时间内很难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空间计量经济学
最近,关于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徐玉高、郭元[1]等采用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人口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是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而gdp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则是碳排放减少的重要来源。张雷[2]的研究认为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导致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的减缓,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则是我国碳排放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经济和能源消费两者结构多元化的演进是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从高碳燃料为主向低碳
为主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王中英、王礼茂[3]对我国gdp 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认为我国过分依赖投资的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
增加的主要原因。杜婷婷、毛锋[4]等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其衍生曲线为依据,对我国碳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统计拟合,得出我国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出“n型”曲线。随后,胡处枝、黄贤金[5]等、王琛[6]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该观点。高卫东、姜巍[7]等的研究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加快,我国能源碳排放的增速有了明显的减缓,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碳排放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而
西部地区碳排放则是保持上升的趋势。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
我国的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8]等基于碳排放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eisia 分解法,建立了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我国1995-2004年间,影响人均碳排放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的态势,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关系。张雷[9]认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不仅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而且同样决定着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空间的基本格局;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实现地区碳排放增长有效控制的关键。
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相比,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1 样本数据与指标选取
1.1 样本数据
本文采用的空间样本数据是除了我国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样本区间为2005-2008年,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部分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2 指标选取
1.2.1 国内生产总值
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1978年为基期,单位为亿元。
1.2.2 碳排放量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而且关于碳排放量的计算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的测算得来。本文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计算各省份的碳排放量,分别是kaya碳排放恒等式法和碳的化学燃烧公式法。
kaya碳排放恒等式[10-11]是由日本学者yoichi kaya 于1989年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讨会上提出的,该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人口和政策等因素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建立起了一种
数学联系,基本公式是:
c=∑ni=1[dd)]c i=∑ni=1[dd)]e ie×c ie i ×ey×yp×p i=1,2,k n(1)
其中,c表示总的碳排放量;i表示所消费能源的种类;
c 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表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
e i为对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p为人口数量。
由(1)可分析出几个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并给出如下的定义:能源结构因素s i=e ie表示对第i种能源的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各类能源的排放强度f i=c ie i表示消费单位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能源效率因素i=ey表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可以理解为gdp的能源消耗系数);经济发展因素r=yp表示人均gdp。因此,式(1)可简化为c=∑ni=1[dd)]c i=∑ni=1[dd)]s i×f i×i×r×p(i=1,2,k n),这样一个地区的碳排放量就和该地区的能源结构因素、各类能源的排放强度、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因素以及人类的活动联系到了一起。
碳排放计算的第二种方法使用了碳的化学燃烧公式:
c+o2=co2,在该过程中,碳的燃烧值约为34 070 kj/kg,而每吨标准煤释放的热量为7 000千卡,即约为29 302 kj,于是就可以粗略地计算出每吨标准煤完全燃烧释放出的二
氧化碳。
但是考虑到第二种方法中标准煤的碳含量、含有硫、氮等元素、不完全燃烧等因素,最后本文采用两种方法所计算出的每吨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介于2.277和2.72之间,取两者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每吨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为2.499。本文用各省份的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为万吨标准煤)乘以每吨标准煤的碳排放系数得到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用carbo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