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2000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方案) (2003年,已建成) (2003年,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3-2004,方案) (2002-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5年,已建成)
小 结
参考文献
【 1 】行走城市委员会编, 《王澍建筑地图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 2 ,( 8 ) 【 2 】王澍编著, 《设计的开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8 ) 【 3 】王澍 陆文宇,宁波历史博物馆, DOM US CHINA , 2009 , (5) 【 4 】王澍 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学报, 2008 , (9) 【 5 】王澍,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建筑师, 1999 ,( 4 ) 【 6 】周亮 戴月,阅读王澍,中外建筑, 2008 ,( 3 )
LA FIN
解 读 王 澍 的 人 文 建 筑
山 水 营 造 的 诗 意
————
1963年11月 4 日 生 于新疆 ,在西 安 生 活 。 他 于 1 9 8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今东南大学)建筑 系,1988年获得东 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毕 业,2000年获同济 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硕 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 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执 着 践 行 中国本土建 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 筑家”美誉。代表作 品有宁波历史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世博会 宁 波 滕 头 案例馆、苏 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 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等。
论王澍建筑中的本土内涵
论王澍建筑中的本土内涵摘要:2012年普利兹克奖颁给了王澍,他的作品既能保持中国传统,又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因为他的骨子中存在着本土思想,品读王澍的建筑,从中去感悟本土的文化与现代的建筑交融的精神意义。
这种本土内涵对中国当代建筑状况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本土自然文化启示王澍,一位60后出生于新疆,成长在西安的建筑师,80年代游学江南,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美院从事旧楼改造工作,所以前些年在建筑界很少有人知道“王澍”这个名字。
直到2012年2月27日,世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第一次来到了中国,王澍才名声大噪。
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所阐述的那样:“这是具有划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这短短几句话就已经表达出王澍本土建筑的设计理念。
这种本土化设计是什么,王澍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建筑中去演绎本土内涵?这需要我们慢慢去品读他的作品,感受他的气质,通晓他的思想。
一、骨子中蕴含着本土思想本土化设计出现在后工业设计时代,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现代化”设计的全面否认,而是一种对设计发展新道路,一套民族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
本土的设计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科技水平、人文要素,强调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强调乡土味和民族化的设计创作倾向。
从王澍的内心气质到外在表现恰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设计要有本土性才是民族的,民族性才是支撑设计发展的脊背。
王澍作品出产量并不高,他一直在思考这关于中国背景下的建筑的问题,因为他相信建筑有独自的精神层次,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去感知并领悟本土文化精神意义。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 朱路路
浅析王澍的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语言朱路路摘要:通过解读王澍的建筑作品,了解其设计思想及建筑语言,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气韵,从而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想建筑语言一、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找到城市的记忆,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处哪座城市、国内还是国外。
城市建筑缺乏文化特色,丧失了历史感。
2012年王澍获得了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普利兹克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王澍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找出他是如何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交融,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辉映,得到一些可以指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指南。
而要想深入了解王澍的建筑思想和语言,我们必须从其作品入手,细细品味和探寻。
二、对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做为其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使用。
共五千多名师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校区建筑呈散点状分布,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建筑群。
“造园”一词正如校区的建造过程,设计师取象山之景围合院落,空间上起承转合,连绵蜿蜒,首尾相衔,给人一种质朴静谧、回味无穷的视觉效果,颇具宋代山水绘画的气息。
象山二期建筑群像极《千里江山图》,绵延、起伏、回转,走廊从建筑内部延伸到外部,从建筑外部向建筑内部穿梭,宛如江山图中的盘山路,而构成建筑主题的S形,像是山脉的远景推拉,构成连续的运动。
而为了让这种运动更有节奏,如蛟龙卧于丘陵,王澍用人工方式在原本的平地上顺着山水之势做出坡度。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 作品超越未来与传统之争 王澍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1997年他和他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从2003年起担任中国美院建筑系主任,2007年他成为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9年他的个人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中心举办。
2012年,获得有着“建筑奥斯卡”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获奖情况1.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奖”;2.“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获“2003年十届全国美展银奖”;3.“五散房”获“2005年Holcim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奖”;4.“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先后完成“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20余个项目。
早报记者蔡晓玮葛熔金作为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一年的颁发都可谓举世瞩目。
今年,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站到了这个至高点上——昨日,普利兹克奖官网公布,今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是中国建筑师王澍。
评委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
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
”令中国建筑界激动的是,王澍是自1979年普利兹克奖创办以来的首位中国获奖者,也是第四年轻的获奖者。
从此之后,他的名字将和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等并列,而其获奖也许也预示着某些改变——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知名建筑师的表演舞台,而未来,中国建筑师的声音或许会更加响亮。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建筑学专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一、王澍的建筑思想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谢谢倾听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 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 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 “空间”和“场所”的思 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 代”的意味。
宁波美术馆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如果亲临 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廊道,你会发现 “木墙”原是一扇扇通高的“巨门”。在 许多扇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长 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门”竟然可 以一扇扇打开,定会另有一番惊喜。二维 的平面转而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 道。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往往 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完成。所谓移 步换景,空间的知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 完成的。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作是对宁 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的一种暧昧的隐喻。
王澍之建筑观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 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 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 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 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 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 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 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 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 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说王澍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 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 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 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 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 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 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 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 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 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 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尊重历史、体现人文、保护环境”。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与自然和历史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历史的厚重。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比如利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将现代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强调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文情怀,要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
同时,王澍的景观设计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要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植被和动物,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水、土地、植被等自然元素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这种理念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当代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理念。
2013高考语文 大师的情怀 素材多维解读作文素材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素材一]中国建筑师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2012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
〞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
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贱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
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
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
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多维解读]角度一:厚积薄发。
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花大力气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在根部积聚大量的营养;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丰富的学识。
中国建筑师王澍用10年的时间为未来积聚能量,终于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
如果他毕业之后就急急忙忙投入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少了10年的思考和沉淀,就不会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就难免被打上“普通、平庸〞的烙印。
勾践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才积聚了三千越甲吞吴的能量;李时珍品尝百草三十载,才铸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
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厚积才能薄发。
角度二:守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睁睁地看着挣钱的机会丧失而不为之心动,但王澍做到了。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的建筑与情怀(课堂)_2022年学习资料
传守息伞灵精的-;种-魂心最-文人建筑师一一王澍-这优让荡给擦高-是-种秀每把涤更让试处-金-得-王澍的那 建-品质纯正而弥足-吃黑出界
]成力一传守息伞灵精的诚-魂心最-信-是这优让荡给擦高-种秀每把涤更让试处-金-品质纯正而品-瓦爿墙三步曲
传守息伞灵精的-魂心最-信-这优让,荡给擦-高-是-秀每把涤更让试处-金-质纯正-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 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的一种墙体。这种以废旧料为原材料砌筑 墙体-不仅坚固、美观而且经济、环保、节能。
守息伞灵精的-魂心最-信-五散房一、画廊-:优让荡给’擦高-是-秀每把涤更让试处-金-元素:坡屋顶与瓦爿墙 材料的语言:青砖与青瓦堆砌而成的瓦-爿墙配合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建筑大屋顶-品质纯正而弥品-画廊背丘面湖,屋顶 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瓦爿墙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乡土-气息,它所呈现的那种“质朴”是王澍-所追求的。-王澍的很多建筑都会出 廊檐,这与江-南多雨的气候特点是分不开的。
息伞灵精的诚力一传守息伞灵精的诚-魂心最信;种’护-荡给擦高是这优让荡给擦-巴涤更让试处金种秀每把涤更让试 金-多她保-纯使品都开-以明-在-光-品质纯正而弥足珍-王澍的建筑与情怀-—一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传守息伞灵精的-种-魂心-这优让,荡给擦-高-种秀每把涤更让试处-金-品质纯正而-王澍的文人情帽
传守息伞灵精的诚-魂心最-信-王澍主要作品-这优让荡给擦高-是-秀每把涤更让试处-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品质纯正而别-2001-2005垂直院宅( 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 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4 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建成,地点:金华-2006-2008宁波博物馆 成,地点:宁波-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馆
王澍作品赏析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 而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的宁波博物馆则恰好符合了评委对其作品的评价。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的宁波博物馆,一座矗立于现代城市的新乡土主义风格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就其空间组合或者功能组合来讲,与其他的博物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或者是不同,其最吸引人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外观造型,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
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
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
第二是外墙面的装饰,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其中瓦爿墙是其最吸引人最环保也最值得探讨的一种装饰手法。
瓦爿墙,是浙东一带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墙体建筑,据懂行的老人讲,是由传统的草、泥、木、石、砖、瓷等堆砌而成的。
传统的瓦爿墙有两部分组成,外墙是由碎砖碎瓦或者块石以及鹅卵石等砌成,内墙也叫托墙,也就是在瓦爿墙的内侧面抹上草筋泥和麻筋石灰,起到挡风保温作用。
由此看来,传统的瓦爿墙既是承重结构,又是维护结构,同时又有着别具一格的美观效果,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或许也正是王澍一直以来试图传承并发展的一门手艺或者是建筑技术,从鄞州公园的试验品“五散房”小规模的瓦爿墙到宁波博物馆高达20多米,面积1.3万平米的瓦爿墙,从一定意义上讲,王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传承并发展。
王澍_建筑的诗意与创意
再以一条曲折的竹桥将人带上瓦 上,由于文化信心的动摇导致了建
顶,另一侧竹材长廊,油画家许江 筑的无差别。先人几千年积淀的成
的一组油画构成了“瓦园”的空间 果,消失只需用两天。近几年,人
艺术。6 万块旧瓦漂洋过海在威尼 们从快速建设回归到深思熟虑,原
斯展示新的“生命”。“瓦园”的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
展示 / 人物
上了人生的第一征程。南京工学院是现在东南
大学的前身,或许并没有太多人知道,这里
拥有中国最古老的建筑系,而中国受西方影响
的四位近代建筑大师中有三位都是出自这所高
等学府。杨廷宝、童俊、刘敦正,这些理
论与设计兼备的优秀建筑师,对王澍之后的学
术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王澍更推
崇童俊,称他为最具真正中国文人气质和气节
无 本 土 可 言 。”
质 ’。”
王澍对于本土建筑学有着深刻
创意讲究的就是“品质”,这
的反思。他提到,一个在东京旅居 一点王澍非常自信。在王澍看来,
多年的朋友回来后感叹中国的大城 “创意”是中国一直在从事的事
市的建筑已经变得和世界上的国际 情,只是在近几年真正地被作为产
城市越来越相像了。传统和现代两 业提了出来:“中国搞创意产业和
王澍将工作和爱好划上了等 号,这也许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 特点。这位建筑教授经常研读《论 语》、《 营 造 法 式 》,并 且 勤 于 山 水画、古琴和书法,他钟爱当代艺 术运动,也研究唐宋古典艺术,他 通过他的建筑与建筑以外的东西所 做的,是研究与探索中国建筑的语 言、形态和精神。一个建筑师也许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用这样的方式来 陶冶自己的并不多,“我写的每一 篇学术论文都是处于幻想和小说的 状态。”给本科生上课,这在一线 的著名建筑师中,王澍几乎是唯一 一人。受到王老师的影响,他的学 生也纷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自己情趣的培养。他所追求 的正是古人所推崇的道器结合的教 学方式。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的 因素,“我经常拿一张国画给学生 看,在山水自然中,房子占不大的 位置,人在自然世界中是很微小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附属物。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王澍强调自然环境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特征和规律,而不是试图改变或掩盖它们。
他的设计中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如树木、水体和岩石,以营造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存的氛围。
2. 强调场所感,王澍的设计注重场所感,他认为每个设计都应该与其所在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契合。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营造出独特的场所感,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氛围和特点。
3. 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设计不仅关注自然环境,也注重人文关怀。
他认为设计应该为人们创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得到愉悦和满足。
因此,他的设计常常融入人文元素,如文化符号、历史传承等,以增强设计的人情味和温暖感。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尊重自然、强调场所感和注重人文关怀为核心,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创造出与自然和人文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为后来的设计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借鉴。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知名建筑师,以他独特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结合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来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以下将详细介绍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首先,王澍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独立物体,而是应该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他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来打破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与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突出自然的美。
其次,王澍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
他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设立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创新的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王澍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物体,更是一个与人们互动的场所。
他的设计常常将人的行为与建筑的造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空间感的建筑。
他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通过巧妙布局和空间划分,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王澍强调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他注重挖掘建筑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他的作品常常与自然环境和当地风貌相契合,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传达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致敬。
总的来说,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以及挖掘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呼唤。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共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业余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王澍
业余建筑工作室创始人王澍:更独立元特约记者正道北京报道2年前,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王澍,尽管始终希望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但是他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到平静了。
2年后,王澍声名日盛,自愿或无可奈何地成为各地政府、活动的座上宾,但是他始终主动保持着与“商业”的距离,他的内心坚持着中国文人的“情怀”与立场。
“很多问题是体制解决不了的,要求的是思想上的变革。
未来建筑师的生存方式会不会更好,我不敢说,但是会更多元。
当年我开始做我的业余建筑工作室时,几乎没有同类,但现在渐渐就多起来了,将来会有更多的独立工作室,有更多的独立性、业余性。
”他告诉我们。
“我们这批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人有很强烈的探索心态,也就是所谓的前卫、先锋。
我们的矛头指向传统,这种传统并不是真正活着的中国传统,而是陈腐的、封闭的、将死的传统。
我们以为我们所追求的那种现代化、先锋性的东西,极为重要;但这时候中国传统的东西在哪里?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中国建成另一个美国。
”王澍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自陈,“我想走一条更接近于自然的道路。
可这条道路,并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
”因为这种梦想,他一直在路上。
王澍与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自1997年在杭州创立“业余建筑工作室”,这家公司仅仅修建过50座建筑,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在中国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哲学”,似乎不可能完成改变中国盲目的发展进程的任务。
然而,他试图通过他的建筑设计来说服人们。
这些设计风格独特、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却默然会让人联想起中国熙熙攘攘的旧城气质。
艺术家欧宁对他的评价是:“他前卫的设计风格来自中国的传统。
”“其实中国文化最了不得的,就在于我们保留了自然足够的多样性,而西方人的"数学脑袋"和"几何脑袋"认为人是不可能把这样的多样性组织在一起的。
这个结构是我反复试验,十年之后终成正果,这个风景我称之为"形而上"。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
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
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
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
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
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
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
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
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散房——画廊
•瓦
爿墙配合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建筑大屋顶 。 •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 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 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 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 • 瓦爿墙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乡土 气息,它所呈现的那种“质朴”是王澍 所追求的。 • 王澍的很多建筑都会出现廊檐,这与江 南多雨的气候特点是分不开的。
王澍的建筑与情怀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王澍的文人情怀
“文艺青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王澍的生平简介
1963年,生于乌鲁木齐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年至1995年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年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 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 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 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 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 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 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 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 都会讲究一个势。第一期完工的建 筑是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在山的北 面,地势是北高南低,北边的房子 要高,这是一个合院的基本语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五散房
五散房——瓦爿墙初探
• 五散房是5处小公建,一共2000平 方米。这是一次小实验,为中国美 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项目积累了很 多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上的实际经 验,这也是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的 工作方法。”五散房分为茶室、画 廊、咖啡厅、管理用房等,分别用 了5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建造方法 。
• 王澍表示:“设计‘五散房’,当 初出于3种考虑。一是如何做才能 体现具有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二 是如何不局限于造房子本身,和场 地、环境有特殊的配合;另外,还 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 类型,譬如用夯土技术、钢构玻璃 、预制混凝土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建 造方法。
室内场景
五散房——茶室2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王澍在国美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 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 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 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 山的目的。
• 理解象山校园,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 和传统的感情。2002年,杭州南山路开 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 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 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 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 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 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 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 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 了。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王澍主要作品
• 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 • 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 • 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 • 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 • 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 • 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 • 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 • 2004-2005瓷屋1,建成, 地点:金华 • 2006-2008宁波博物馆 建成,地点:宁波 • 2010上海世博会宁波馆
文人建筑师——王澍
王澍的那些建 筑
瓦爿墙三步曲
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 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的一五种散墙房体。这种以废旧料为原材料砌筑的墙体 不仅坚固、美观而且经济、环保、节能。
瓦爿墙与混凝土的结合
五散房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宁波美术馆
初步探索
为主 墙体
• 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 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 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 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 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 ,等树长大,学生们会在树荫下看 书。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 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 线路的裸露。
传统的理解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 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 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 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 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 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 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 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 的”。
画廊
外墙的外层是各 种砖块堆砌的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钢筋条做垂帘
青瓦与青砖的 堆砌
五散房——画廊
五散房——茶室
• 元素:茶室外立面采用的是传统建 筑的窗棂形式。
• 材料语言:钢筋混凝土对木格花窗 的替换,用现代的材料来诠释传统 的建筑元素。
• 将传统建筑的窗棂按一定的比例放 大,赋予一定的逻辑结构顺序,结 合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体现出了 茶室应有的气质。制造出美轮美奂 的光影效果在现代之中延续着对传 统的记忆,同时也在那种特定的环 境中勾勒出了一幅建筑与自然融合 共生的场景。
五散房——茶室
•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 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 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并且尝
试了不同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 在此采用了预制混凝土传统建造方 法
五散房——茶室
五散房——茶室2
• 元素:主楼的砖砌方式借用宁波传 统民居的建造方法.
• 材料语言:传统的黄色土墙与现代 的钢构玻璃的碰撞。
• 建筑师将乡土的建造手法与现代的 施工技术相结合,使传统与现在的 建筑语言碰撞出火花。同时,王澍 对传统以及对材料的长期研究和对 自然元素的理解,使其在设计建筑 师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考 虑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散房——茶室2
入口
主楼
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 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
水景倒影
黄颜色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