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⑶诸侯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政治: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军事:随从作战经济:交纳贡赋
⑷诸侯权利:在封地内可以再分封,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政治:设置官员军事:建立武装经济:征派赋役
⑸影响:积极: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受封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五帝的名称
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机构设置:全国分若干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特点:①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1、带来问题:诸侯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二)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1、原因:为加强对空前辽阔疆域的统治
2、设置: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
1、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选官标准:考试成绩)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评价: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
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演变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演变过程中的两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半社会
近代列第二次鸦片战争—半·半化程度加深
强对中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半化程度大大加深黄海海战
国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半社会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日军暴行全民族抗战
一、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860年
2、侵华暴行:
火烧圆明园
3、影响: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侵华暴行:旅顺大屠杀
3、爱国军民斗争:
A .背景: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B .领导者: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C .意义: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5、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时间:1900年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4、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前期主要斗争史实:
1、金田起义;概况: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
军称“太平军”
影响: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⑵评价:革命性: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没有实施的主要原因)
2、后期《资政新篇》
⑴提出:1859年,洪仁玕
⑵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