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世界-第八讲英国走上“第三条道路”的历程解析
现代英国政治发展与“第三条道路”

现代英国政治发展与“第三条道路”李济时【摘要】本文从现代英国政治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文章第一部分考察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特点,探讨了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和共识政治实践的遗产;第二部分分析了从“撒切尔主义“到“布莱尔主义”的转换历程;第三部分指出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是建立在工党党内存在的温和路线和撒切尔夫人实践的基础上的,但布莱尔的思想并不是对“撒切尔主义”的后果的简单适应,它不仅扬弃“老左派”的理论,而且扬弃“新右派”——“撒切尔主义”的理论。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年(卷),期】2000(000)004【总页数】7页(P57-63)【关键词】英国;政治发展;“第三条道路”;布莱尔【作者】李济时【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国政学院,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2000 年第 4 期(总第 66 期){国外社会主义纵横}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x:ialism Dec.2000 A Quarterly,No.4 现代英国政治发展与“第三条道路”李济时(山东大学国政学院,济南250100)[摘要]本文从现代英国政治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文章第一部分考察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特点,探讨了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和共识政治实践的遗产;第二部分分析了从“撒切尔主义“到“布莱尔主义”的转换历程;第三部分指出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是建立在工党党内存在的温和路线和撒切尔夫人实践的基础上的,但布莱尔的思想并不是对“撒切尔主义”的后果的简单适应,它不仅扬弃“老左派”的理论,而且扬弃“新右派”一一“撒切尔主义”的理论。
[关键词]英国;政治发展;“第三条道路”;布莱尔{作者简介]李济时,男, 1974 年生,山东大学国政学院 98 级硕士研究生 [q:i 图分类号]四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574(2000)04 一 0057-07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Britain and the Third WayLi Jishi (Shandong University,School ofInternationalpolit口, Jinan 250100) [Abstract]This essay prob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realistic p山阴rt of ” the Th让d Way” fromthe reS阴:!Ctiv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modem Britain.I岱first section examines the historiαl character of Britainwork缸’ S movement andthe legacy of” welfare state” and”c on阳1t politics”.Its民cond 民ction analyzes thet缸1Sition from ”Thatcherism”to ”Blairism”.Its third 况ction pointedthat ” the Third Way” is based on themoderate route within Labor Party andthe practiceof ”Thatcherism”.”The Third Way” developsthe useful 、 and disαrds the useless of both ”。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发展

社会保障研究2020年第6期Social Security Studies No.62020“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发展”丁建定裴默涵(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第三条道路”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中期的德国,兴盛于20世纪末的英国,并扩展到大部分的西方国家。
尽管西方各国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实践存在国别特色,但是它们都持有如下基本主张:放弃传统单一的极端保守性或激进性政策选择;实行介于两者之间的调和性政策选择;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与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福利中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平衡,以及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等。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对大部分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乃至全球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积极福利;第二代福利“第三条道路”也被称为“中间道路”,是20世纪末期以来兴盛于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潮。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第三条道路”早在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就已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麦克米伦的思想为代表的“中间道路”思想又有所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艾哈德为代表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思想理论是“第三条道路”的典型代表,并将“第三条道路”思潮推进一步。
20世纪末,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英国“第三条道路”思潮开始凸显,并通过布莱尔及其工党政府的措施走向兴盛,成为20世纪末以来影响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潮。
一、麦克米伦与英国“中间道路”社会福利思想的出现早在20世纪初,英国已经出现了第三条道路的思想主张。
1911年,英国保守党中的激进派建立了“保守党社会改革委员会”,在一份题目为《国家托利主义与社会改革》的文件中,该委员会主席斯密斯阐述了委员会的基本原则。
他说,人们指责保守党统一派的社会政策是自由党社会政策与原则的翻版,恰恰相反,托利党的社会改革既不同于劳合•乔治的“激进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辉格党的“个人主义”,而是“第三条道路”。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英国_第三条道路_评析——兼评布莱尔十年执政之功过

2007年第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No6,2007墨苎堑塑生婴堂堕!!竺g竺!塑型!塑型丛生生!!型!!:堑·政治学研究·英国“第三条道路"评析——兼评布莱尔十年执政之功过张映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100872)摘要:布莱尔十年执政中铸就了一个第三条道路的时代。
“第三条道路”是界于欧美现实资本主义的两种模式——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和欧洲大陆的社会民主主义模式之间的一种资本主义模式。
在“第三条道路”新型理念的引导下,布莱尔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备受称赞与好评;但布莱尔在战争与丑闻方面屡犯错误,这也使他备遭非议与责难。
布莱尔执政十年的功过是非,从长远来看,应该是功大于过。
关键词:英国工党;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执政中图分类号:D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6—0084一042007年6月27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职,工党组成了以戈登·布朗为首相的新内阁。
从1997年5月1日上台执政到2007年6月下台,英国首相布莱尔执政十年,他的执政铸就了一个走向第三条道路的时代。
回首他执政的历程,功过是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布莱尔曾经造就了诸多辉煌,但也备遭非议,背负骂名。
究竟孰是孰非,本文就此作一评析。
一、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剖析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既要保存已有的基本福利保障,维护劳工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又要满足资本的要求,防止资本外逃,保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就业的增长。
这种两难的处境迫使政党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理论和政策。
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社民党纷纷上台执政,他们眼见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以其高效率和强有力的竞争力一路领先,深感自己的高税收、高政府开支的福利国家制度破坏自由、影响生产和社会效率,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他们在政策制定上也不得不偏向自由主义并日益重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
英国第三条道路

多年来,社会民主党在世界很多国家一直与保守政党轮流把持执政地位。
在西欧,这种政治现象尤为突出。
进入新世纪,社会民主党的势力出现了衰落,尽管如此,社会民主党曾经有着长期的执政历史,其曾经创造辉煌的执政经验是值得世界其他政党借鉴的,而且,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社会民主党为摆脱困境,在执政方式上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一度彷徨沉寂的社会民主党再度活跃起来。
社会民主党根据本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时期的政治条件,主张通过普选的和平方式,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获得政权,这种获取执政地位的方式是社会民主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特点,也是其传统主张使然。
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胜利,社会民主党利用议会斗争的方式为工人阶级争取劳动和生活条件改善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恩格斯逝世以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开始在社会民主党内大行其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参加第二国际的27个社会民主党除少数外,纷纷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
此后,社会民主党寻求在资本主义议会制的框架之内,以执政为根本目的,奉行选民主义、选民至上。
到1932年,在西欧先后有11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单独执政或参与执政,第一次登上了执政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大部分国家的社民党都有过自己的执政历史,创造了政治上的“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末期,伴随着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在原先欧盟的15个成员国中,有13个国家由社会民主党单独执政,或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整个西欧出现了一片“粉红色”。
社民党之所以成为西方政治舞台上的主流政党,主要是因为它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政治条件,不断充实和调整其执政方式来争取民心、巩固民心,强化执政能力。
社民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进行执政理念的创新。
社民党为了对其合法性进行论证,强调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思想价值,认为自由、民主、公平、平等、互助等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强调自由和民主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质。
主张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的社会分析方法上,他们都是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2019-08-17布莱尔认为:在新的世纪,英国依靠⾃⼰的软实⼒,仍然可以成为世界的楷模,⽽不会淹没在美、俄、中这样的庞然⼤物的阴影之下。
1997年5⽉⼯党上台后,考虑到当时英国的外交已经陷⼊严重的危机,⽽且同欧盟的关系在保守党统治时期已降⾄冰点,布莱尔积极调整对外政策,使英国的外交政策转趋积极、灵活、务实。
新形势下,英国⼯党外交的⼏个鲜明特点是奉⾏"道德外交",强调英国在世界上的"灯塔",发挥英国软实⼒的优势等,⽽科索沃战争就被称为第三条道路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曾是冷战体制的受益者。
冷战结束后,英国的国际地位进⼀步受到削弱。
在英国看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勃兴极⼤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形式和内涵。
它标志着"当代"世界的终结:当代世界是建⽴在完整国家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它们之间是传统的均势关系,这⼀关系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这种关系的核⼼就是国家边界的⾄⾼⽆上性、排它性和不可侵犯性,它对于⼀切外来的⼲预都可统统拒之门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权⼒。
但是英国学者认为,现在正进⼊⼀个"后现代"国家的时代,即处在⼀个更加相互依存和更加透明的世界的过渡期。
其特点是以⼀种更为和平的⼿段,及⼀个更加⼴阔的视野来追求国家利益,⽽⾦融市场的⼒量将是⽆穷和⽆孔不⼊的。
这些变化表明传统的民族国家正在经历⼀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为英国在这种新形势下"发挥⽰范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由于从20世纪后半页以来,英国⼀直在从帝国的影⼦下撤退,这使英国难以找准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就连在欧洲的地位也语焉不详。
从历史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英国的对外政策实⾏从⼤国全球外交到重点⾯向欧洲的转变,并且已不可挽回地卷⼊了欧洲的⼀体化进程。
欧洲的安全和稳定事关英国的根本利益,⽽在冷战后世界经济竞争⽇趋激烈的情况下,英国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希望,离开了欧洲⼤陆的⼀体化进程是难以实现的。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作者:安东尼.吉登斯(英)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Anthony G i d d e n s,B a r o n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
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当代社会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来最有名的社会科学学者。
他与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Third Way)政策也影响了英国甚至其他国家的政策。
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日益陷入困境,福利国家高积累终成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左翼政治模式开始被人们所怀疑,开始举步维艰。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如何根据多变的世界局势制定相应的执政纲领,成为各国执政党为之头疼并且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
因此,“第三条道路”就是西方政党在如何得选民的支持和掌控失控世界所作出的理论选择。
第三条道路的内涵1、“第三条道路”是2O 世纪90年代兴起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变革过程中的新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
它反映和代表了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及其国际联合组织“社会党国际”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处理政治问题的共同的基本主张,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各国社会党思想体系的统称。
第三条道路的内涵2、它作为一种更新和重建的民主思潮和发展模式,是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变化的产物,是战后资义发展进程中一次新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尝试,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3、是在对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传统左右派理论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整。
第一章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的衰落•老派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最近的争论•政治支持的结构•社会民主主义的命运第二章五种两难困民•全球化•个人主义•左和右•政治的行动主体•生态问题•第三条道路政治第三章国家与公民社会•民主制度的民主化•公民社会问题•犯罪与社区•民主的家庭第四章社会投资型国家•平等的含义•包容性与排斥性•积极的福利社会•社会投资战略第五章迈向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性国家•文化多元主义•世界性民主•欧洲联盟•全球性统理结构•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小结1、理论内容可以归结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外交政策2、由理论到实践英国、美国和德国3、不仅可行,而且是必要。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也经常被评论为原有的“带有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念,以及社会民主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选择的一种手段。
批评家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最终是以劳动阶层和穷人的牺牲来换取大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福利。
在现实政策中,英国的托尼·布莱尔和德国的格哈特·施罗德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典型政治家。
无论在东德、东欧或其他地区国家,其结论都是一致的,即人民都希望有一个真正全力为民服务,保护人民,以民为中心的政府。
我们必须留意,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以欧洲为例,东欧企图避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西欧则试着躲避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
所以无论东欧或西欧彼此都在寻求一个最有活力和能力的政府,一个最可以平衡两者,支持人民生活最大福祉的政府。
过去十年的经验里,东欧各国发现虽然拥有了自由思想与舆论,却仍无法压抑或摒弃官僚积习。
这正是“第三条路”主要的讨论问题。
1、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
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
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
即在传统的左派与右派之间,不放任自流也不像左派过分干预,是中间偏左的一种道路(偏向干预),出现在90年代。
2、第三条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想。
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吸引了来自不同传统——包括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近来的后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家。
现代形态的第三条道路是老式的社会民主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
前者之所以遭到排斥,是因为它嵌入到了国家主义结构中,这种结构难以适应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而后者遭到拒绝,是因为它造成了混乱,损害了社会道义基础。
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英国工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请了解市场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思想,把握英国工党的思想流变;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国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国家了,社会形态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步骤走,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20世纪的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历过百年屈辱的近代史之后,成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并且在经过甲子岁月的摸索和坚持,如今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比于中国年轻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则已经走过了将近400年的历程。
从最早的自然经济解体和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经历了早期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帝国主义时代,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当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显示过它的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国家看到自身制度的不足。
从放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到高度的社会福利,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慢慢的实现着“社会会”,而对应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学说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比如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
这种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
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
第三条道路,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
它试图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右派的自由放任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性的治国道路。
将经济活动中国家干预与市场的作用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在国家与市场,安全感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找某种新的平衡。
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源泉之一。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0世纪的世界-第八讲英国走上“第三条道路”的历程

二、殖民体系的解体和“英联邦”的扩大
20世纪初,“大英帝国”占有50块殖民地,陆地面积1160万 平方公里,是英国本土面积的96倍,统治约3.45亿人口。
英国的殖民地分为两种类型:自治领和非自治领。前者是白 人占主体的殖民地(南非除外);后者则是有色人种占主体的殖 民地。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整个大英帝国都被卷入战争。
内容
序言:第三条道路的含义 一、 二、 三、 经济:从“日不落帝国”到“欧洲病人” 外交:殖民体系的解体和 “英联邦”的扩大 政治:英国选择“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前提
“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的历史:
20世纪30、40年代,希特勒使用过这一术语。
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使用过这一术语。
冷战期间,社会民主主义被视为“第三条道路” 冷战解体后,“第三条道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和一种 政治概念。
含义:介于“集权”和“自由”之间的发展模式
一、经济:从“日不落帝国”到欧洲病人”
19世纪中期,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 工业国和殖民帝国,并因此赢得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 帝国”的荣耀。
二战后,南亚次大陆国家印度的独立和印巴分治分
立,开创了以当地居民为主的殖民地成为自治领的先例。
1950年,印度成为一个有自己国家元首的共和国,只承 认英王为英联邦的象征性首脑。
至60年代末和70年代、绝大部分前英属殖民地 附属国获得了独立,英帝国殖民体系全面解体。
大英帝国逐渐解体,英联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God Save the Queen (God Save the King)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give us ever cause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God save the Queen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第十讲“第三条道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级格局的结束,“第三条道路”思潮在西欧国家以一种新的面目兴起。
它由美国民主党在90年代初率先提出,后由英国工党大力提倡,接着有德国社会民主党、荷兰工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等纷纷响应。
围绕“第三条道路”,西欧政坛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群体。
“第三条道路”在西欧已被称为“新欧洲道路”,引起世人关注。
第一节“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及原因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第三条道路”的兴起P257㈠率先提出“第三条道路”主张的是美国总统克林顿。
1992年,在美国进行的总统选举中,克林顿以“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竞选主题,采用一种灵活、实用的中间派立场,取代民主党人长期坚持的僵化信条。
他说:“我们必须采取的变革既不是自由主义式的,也不是保守主义式的。
它是两者的结合,而且与两者截然不同。
生活在城镇乡村的美国人民对左、右派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陈腐话语,以及使我们的政治代替了行动的其他言论不感兴趣。
政府的责任是创造更多的机会。
人民的责任是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①他的主张使他获得了美国“激进中间派”的称号。
首任期间,通过政策调整和实行中间偏左的内外政策,美国经济维持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繁荣期;失业率30年来最低;民众收入增加,实现了60年来最低的通胀,创造了2200万个就业机会,使他赢得了1996年竞选连任的成功。
㈡克林顿的举动大大鼓舞了英国工党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引起了西欧左翼政党的理论更新和理论层的更新换代。
⒈“第三条道路”思潮理论基础的提出在英国,1994年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安东尼·吉登斯出版了《超越左和右》一书。
在该书中,吉登斯对以苏联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现实社会主义和西欧左翼政党的社会民主主义进行了批判,对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评,试图摆脱左与右的对立而建构一种既包含左也包含右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流行的“第三条道路”思潮的理论基础,也标志着英国工党的理论开始整体转型。
从英国工党的执政轨迹看第三条道路的发展前景

大 众 文 艺大168摘要:英国工党作为社会民主党的典型代表,在上个世纪两度登上英国执政党舞台,贯彻自身执政理念,组织国家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的“建设福利国家”到布莱尔执政时期的“第三条道路”理论,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在英国国家建设和国际政治舞台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0年戈登•布朗下台后,英国工党再度成为在野党,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政党自身新的调整,亟待理论变革和政策调整。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执政党历程的阐述,总结分析英国工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困境和挑战,对“第三条道路”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关键词:英国工党;执政轨迹;发展前景;启示一、二十世纪以来英国工党执政轨迹20世纪以来,英国工党几度上台几度下野,在波折中在英国政治舞台上不断发挥着作用。
20世纪初,英国采取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即推行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政策路线,这在当时是正统的思潮;到二战后50年代,英国工党执政,作为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老左派”政党,在当时更多的受到了经济危机是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以及30年代形成的获得“大成功”的苏联模式的影响,开始推行企业的国有化,着手建设福利国家,在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抉择中选择了更多的政府管制,到后来,形成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极高的通货膨胀率,政府负担沉重;发展到70年代末期,作为保守党代表(右翼)的撒切尔夫人执政,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企业的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发展自由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到1994年,T.布莱尔人工党领袖后,进行改革,修改了党章第4条,放弃了坚持76年的、象征工党宗旨的公有制条款,表明工党将同传统的路线决裂,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1997年T.布莱尔竞选成功,开始在经过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注重市场调节的“新自由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后,寻求新的经济和社会平衡点的探索,摆脱党内一小部分人所持有的准马克思主义传统,使本党重构基本价值观,并试图在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重构意识形态,即“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英国第三条道路

——以英国为例
一、社会保障私有化内涵
社会保障私有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种模 式,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规定收益制 (benefit-defined)下的公共帐户转为规定缴费 制(contribution-defined)下的私人帐户;二是 政府公共部门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 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
3.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措施, 如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贷款担保、税收优惠, 建立政府和企业间的协调机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规 范劳动力市场等等,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扩大就业。 政府建工作部门,通过 各项完善的服务,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有效带动就业。 中小企业在英国就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据英国官方1998年的统计,职工人数在100人以内的中 小企业几乎涉足英国所有行业,为英国创造了1000万个 就业机会;中小企业职工人数约占英国企业总人数的 50% , 其产值占(除金融业以外) 国民生产总值的42%。
来提供,用“福利社会”来取代“福利国家”。 英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十分注重发挥国 民诚信、救世军等志愿者组织和慈善组织在提 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环境、提供照顾服务、 培训失业者等方面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等第三 部门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介入,是“第三条道路” 福利政策的明显特色
三、第三条道路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启 示
二、英国的应对措施
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中国社会保障 模式
———基于英国第三条道路福利理念与实践
一、第三条道路的基本福利理念
1998年,安东尼·吉登斯出版了《第三条道路:社会民 主主义的复兴》,其理论已经成为流行于欧美的“第三 条道路”思想的重要基础。它主张走一条既不同于以 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左翼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 于右翼政党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民 主党因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抑制市场作用、推行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克服新自 由主义过分夸大市场作用、试图使政府责任最小化的 错误思想,走一条超越左右的“第三条道路”
浅析布菜尔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及特点

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 的长期实践中 , 主义 内部又产生 了 社会
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和思想流派。 所谓 民主社会主义 , 由社会党 国际所 提 出的一种社会 主义 。 是
其 渊 源 可 追 溯 到 1 纪 第 二 国际 所 提 出 的 “ 主 社 会 ”是 二 战 后 9世 民 ,
摘
要
第三条 道路 是冷 战后 兴起 于 西欧 国家 民主社 会 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历来工 人运 动经验和批判继承空想社 会主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 创立 了科学社会主义 。但是在社会 主义
义政 党的一种在不触及 资本主义框架 基础上的改 良主义 思潮。其
中, 托尼 ・ 布莱 尔所领 导 的“ 新工 党” 及其 配套 的“ 三条道路 ” 第 理
”
… …
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布莱尔 的“ 第三条道路 ” 理论及 相关实践进
行研究分析 , 试从 中剖析其 内在本质 。
,
而是允许各成员党 自行选择其理论基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但是 , 我们必须承认 的是 , 民主社会 主义始终选择作为资本 主
1 第 三条 道 路 的 历 史 背 景
11工党长期奉行 的民主社会主 义的内涵 . 工党是 民主社会 主义的重要 发源地 , 在理论 和实践上 对 国际
面对全新 的国内外政治格 局 , 冷战 中曾经独 领风骚 、 号令一方 的各种政治势力在第一时间却显得不知所措 。在某些西方国家 , 为 “ 打赢 ” 冷战立下赫赫 功勋的一些政治家 和执 政团体纷纷 因为某些 国内问题的处理不得当而失去了领导地 位。 就在这个令人 眼花缭 乱 , 呈现出惊人繁 荣的变化 中的时代 , 在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安东尼·吉登斯1、第三条道路的六条原则:1)超越左—右划分的思维影响;(2)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有效平衡;(3)责任与权利相对平衡的新的社会契约;(4)发展一套广泛的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使经济增长与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协调一致;(5)平等与社会多样性原则的统一;(6)重视全球化。
2、老左派:官僚主义与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右派:取消政府管制3、第三条道路在美国:“新进步主义”:机会均等、个人责任和公民与社群动员。
权利必须与责任相伴。
两届克林顿政府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政策:如紧缩财政、医疗保障改革、城市新建计划。
4、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民主党人和新工党特别重视家庭生活你,犯罪和社群的衰退这些问题。
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将左派与市民关注相联系,“既严惩犯罪,又严防犯罪”。
中—左政党,布莱尔和施罗德“政治行动必须补充和改善市场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妨碍它”。
----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运动(分权化、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5、来自左派内部的批评:一位不拿手袋的撒切尔夫人----本质上是右翼的哲学---理论上是虚无缥缈的。
1)美国,杰夫·福克斯,“主流左派”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而第三条道路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2)英国,斯蒂特·赫尔,第三条道路避开了激进主义,采取“中庸的态度”。
至高无上的消费者取代了公民和公共领域。
---界定一个左派政党的不是他的价值观,二是其一贯的对市场的不满态度。
英国,阿兰·瑞安,第三条道路就是20世纪初新自由主义的回归,不接受自由放任的市场,同时反对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度控制。
3)欧洲大陆:德国前财政部长,拉芳丹,第三条道路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出路。
将经济考虑置于社会目标之上。
芬兰,艾其·德米加,北欧国家,大多数人受惠于公共福利,发达的市民社会。
反自由的威权主义烙印。
4)环境主义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忽略了生态保护。
第八讲社会福利的第三条道路

第八讲社会福利的“第三条道路”一、什么叫“第三条道路”一、“第三条道路”的兴起“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的兴起,第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策进展转变的直接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执政的西欧各国右翼政党多数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尽管使经济效率取得较大幅度提高,但却造成严峻的失业、通货膨涨与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凯恩斯学派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相关制度难以为继,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一些要紧方面也开始显现从对立慢慢走向趋同,成为西方各国经济社会政策的理论来源。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大体消失,但全世界经济竞争却不断加重;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传统产业却每况愈下,失业工人急剧增加,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重,由此引发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人们对社会福利应包括内容的争议愈来愈大,社会福利政策受到愈来愈多的质疑与抨击,从而引发对以往社会政策的从头凝视,并希望从中找到新的政策选择。
英国“第三条道路”政治家布莱尔就指出,“第三条道路”是一次认真的再评判,它“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僵化的国家干与主义”,而是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遗产的折衷继承。
(参见周弘,等. 2000年~2001年欧洲进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第二,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转变对“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产生了重要阻碍。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强调通过集体斗争、捍卫自身利益的传统工人阶级的数量正在减少,而强调社会稳固、和谐进展的中产阶级数量快速增加,并在西方经济与政治生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对传统的极端政治表示不满。
如此,西方国家的各类政治派别必需调整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以吸引中产阶级的爱好和支持。
“第三条道路”正是西方社会阶级结构与政治结构新转变的产物。
再次,国际局势的转变也对“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与进展产生了必然的阻碍。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第八讲 英国走向“第三条道路”的历程
英国国旗(the Union Flag)综合了原英格兰(白地红 色正十字旗)、苏格兰(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白 地红色交叉十字旗)的旗帜标志。现国旗的白边红色正十字代 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 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冷战期间,社会民主主义被视为“第三条道路” 冷战解体后,“第三条道路”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和一种 政治概念。
含义:介于“集权”和“自由”之间的发展模式
一、经济:从“日不落帝国”到欧洲病人”
19世纪中期,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 工业国和殖民帝国,并因此赢得了“世界工厂”和“日不落 帝国”的荣耀。
英国国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 红底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底上半站立的金 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底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 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分别代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 狮子和独角兽守护。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 “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是 法文“Dieu et mon droit", 意为“天有上帝,我有权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罹患了经久不愈的 “英国病”,经济地位在世界上每况愈下, 以至于被称为“欧洲病夫”。
英国经济衰退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经济逐渐落后, 体现在三方面: 一、工业总产量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 20世纪初被德国超过,退居世界第三位; 二、对外贸易相对落后,1870至1913年, 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22%降低到15%。 三、农业 急剧衰落。
“撒切尔主义” :英国经济复兴的重要开端
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上台执政,推行改革,被称为“撒切尔主义”。 主要内容如下:
1.放弃凯恩斯主义 推行弗里德曼货币主义, 控制通胀,推行私有化;
2、强化政府调控职能,改革公务员制度,精简人员,改革结构
3、推行“工会战略”,通过法律限制工会活动,对罢工采取强 硬政策,分离工会和工党的关系,将维持高失业率作为政治和经 济武器。
英国自近代以来,始终由两大政党主宰政治。 纵观整个20世纪,保守党和工党在政策和立法上呈现 “趋同现象”。
英国学者Bell Jones 和 Dennis Kavangh在 British politics today(1994年出版)中, 对此作了细致分析。
英国正式走上“第三条道路”的标志
1994年,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 他表示:“我参加工党并不是为了 加入一个压力集团。我成为该党 领导人并不是为了领导一个抗议组织。” “没有原则的权力是贫乏的, 但没有权力的原则是无济于事的。”
三、英国选择“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前提
基本理论前提: 1998年,安东尼·吉登斯
发表了《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之后,为了回应对他的批评,又发表了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
基本政治前提:1998年,布莱尔由他的特别顾问 杰弗·马甘代笔,出版了《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的新政治》。
布莱尔在书中写道的:
1930年,澳大利亚由政府推荐总督人选、英王予以批准, 开创了由各地自我推荐总督、英王批准的先例。
1931年12月英国议会制定并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Statute of Westminister),从法律上确立了宗主国与各自治领的关系。
这一法案,标志南非的史沫资将军在1917年召开的帝国会 议上首次提出的“英联邦”正式形成。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两种形式的政治,支配了大多数西 方国家的思维和决策,一种是具有“高度中央集权色彩的社 会民主主义”,另一种是右翼的自由市场的哲学(新自由主 义)。事实上,这两种形式在英国都以典型的形式存在过, 这就是为什么第三条道路跟英国有一种特殊的相关性,成为 布莱尔政治实践的重要原因。
基本历史前提:两党政策的趋同
内容
序言:第三条道路的含义 一、 二、 三、 经济:从“日不落帝国”到“欧洲病人” 外交:殖民体系的解体和 “英联邦”的扩大 政治:英国选择“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前提
“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的历史:
20世纪30、40年代,希特勒使用过这一术语。
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使用过这一术语。
---温斯顿·丘吉尔
英联邦的现状
1995年11月,英联邦首脑会议欢迎喀麦隆成为英联邦第52
个成员国,并决定接纳莫桑比克为第53个成员国。喀麦隆原先 仅仅有部分地区是英国的托管地,而莫桑比克原先是葡萄牙的 殖民地。接纳莫桑比克为英联邦成员,是英联邦组成部分和组 成原则的一个新变化。 今天,英联邦拥有54个成员国,11亿多人。
1995年春季召开的工党特别 代表大会,以65%的赞成票,通 过了新的“党章第四条”,承认 了“市场和私人的进取精神”, 并以“共同体”的概念代替了 “阶级”的概念。党章第四条 的修改,是工党脱胎换骨的重要标志, 也是英国正式走上第三条道路的标志。
“我们已改革了工党,下一步,我们将改革英国,使之
变得更好,一个新的、更加自信的英国将为塑造一个更美好 的世界作出贡献。” “我们虽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成为一 个世界军事大国,但我们可以成为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梦寐 以求的那样一个光芒四射的楷模。”
二、殖民体系的解体和“英联邦”的扩大
20世纪初,“大英帝国”占有50块殖民地,陆地面积1160万 平方公里,是英国本土面积的96倍,统治约3.45亿人口。
英国的殖民地分为两种类型:自治领和非自治领。前者是白 人占主体的殖民地(南非除外);后者则是有色人种占主体的殖 民地。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整个大英帝国都被卷入战争。
1919年自治领不仅作为大英帝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巴黎和 会,而且还就某些问题以主权国家的代表资格签署有关协议。
1922年自治领参与了华盛顿会议。
1923年英帝国举行 “帝国各国政府代表会议”,表明自治 领已作为“国家”获得帝国承认。
1924年,爱尔兰向华盛顿派出外交公使,开了自治领 向外国派遣外交代表的先例。 1926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由 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起草的报告, 确定了自治领在宪法上的权利。
日益扩大。
二战后,众多原英属殖民地附属国走向独立,但同时加入英 联邦,使这个多国联合体由先前的“白人俱乐部”,逐步演变为 包括英国及大部分前英属殖民地附属国、自治领的国际联合体。
对英联邦的重视,在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的“三环外交” 在展望我国未来时,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 个大环……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 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国家。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 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 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
英国国歌《天佑女王》
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
原名《天佑国王》,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1952年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天佑女王》。 当英国处在殖民帝国的高峰期时,《天佑女王》不仅是英国本土的 国 歌,也是它所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国歌。现在,世界上至少还有十几个 国 家的国歌采用的是《天佑女王》的曲调。
“今天的英国不仅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而且甚至也不是 欧洲第一流国家。”“就像昔日被看作成功的化身一样,我 们今天已被看作疾病的化身。” ——尼古拉斯·亨德逊:《非代。英国经济从“日不落” 走向“日薄西山”,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经济不断被后发资本主义国家, 特别是美国赶超。
God Save the Queen (God Save the King)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give us ever cause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God save the Queen
二战后,南亚次大陆国家印度的独立和印巴分治分
立,开创了以当地居民为主的殖民地成为自治领的先例。
1950年,印度成为一个有自己国家元首的共和国,只承 认英王为英联邦的象征性首脑。
至60年代末和70年代、绝大部分前英属殖民地 附属国获得了独立,英帝国殖民体系全面解体。
大英帝国逐渐解体,英联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二、金融垄断地位丧失。1931年,英国第一次在历史 上出现 了10400万英镑的国际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 位,实行英镑贬值。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以后。 60年代初,“英国病”的说法开始流行。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经济增长缓慢,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末位; 二、产业结构老化,比重失调, 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低落, 1980年降至第26位, 被认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穷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