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评估期末考试分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MSY Pse
Ps
Ps
10,阐述渔业资源量估算的基本方法(10分)
(c w / a ) A B x1
P N HR
cx0 N x
ct / f t qN0 qKt , ln(ct / f t ) ln(qN0 ) qEt , Y / F B
P P0 E
2 t
l2
l lt 2
2 t 2
l1
e
dt
t
2
2
l1
e
t
2
dt
7、CPUE指的是(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 量),其计算公式为(U=C/f)。 8、捕捞努力量与捕捞死亡系数之间的关系 式为(F=qf)。
9, 渔业资源评估最早的三个学说分别为(繁 殖论)、(稀疏论)和(波动论)。 10、在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中, (a)常常被 称为条件因子,(b)可用来判断鱼类是否处于 匀速生长。 11、von Bertalanffy体长生长方程的速度和 加速度分别可表示为( )、( )。
6,阐述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10分) 鱼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活环境因素的制约 和人为的捕捞因素等。鱼类本身的因素包括繁殖、 生长和死亡等,环境因素包括水温、盐度、饵料 生物、种间关系和敌害生物等。 繁殖受到种群亲体的繁殖力,产出卵子的受精率 以及鱼卵仔鱼的成活率的制约。 生长受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和外界环境的饵料 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捕捞死亡。 种群及种间的相互关系也影响着种群的数量变动。 捕捞是影响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k
k ( t t 0 )
l
e
k
e
k
lt 1 l (1 e ) e lt
k
3,已知1960,1970,1980年各年份渔获的 平均体长为63.44cm, 58.90cm, 56.21cm。已知 该捕捞群体的 lc 45cm, k 0.3, l 100cm ,求各年份的年总死亡系数Z(10分)。
dR P (1 P )e dP
Pm 1 /
Rm 0.3679 / e
MSY Pse Ps Ps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Ce Re Pe Pe e
Pe
Pe
e
Ps
Pse
Ps
Ps
1 0
e 1 Ps P e
dlt dt kl e
2 2
k (t t0 )
2 k (t t0 )
d lt dt k le
12、(CPUE)常常用来作为衡量资源密度 的指标。 13、在动态综合模型中, 可以通过调节两个 可控制变量( F) 和(tc)而取得最大产量。 14、标志放流法可用来估算(捕捞死亡系数) 和(资源量)。 15、Fox剩余产量模型是以(Gompertz)种 群增长曲线为基础。 16、MSY实际指的是(最大持续产量), fMSY实际指的是(达到MSY的捕捞努力量)。
14,阐述捕捞努力量标准化应考虑的因素(10 分)。
1,捕捞时间。捕捞时间的标准化一般可以从出海天 数中,减去非直接用于捕捞或探测鱼群的时间而求得。 2,捕捞能力。即某一特定渔具的捕捞能力,是指从 给定的鱼类密度中在单位捕捞时间中所获得的渔获量。 它可以从以下两个部分来衡量:(1)渔具作业的活动 范围(水域面积或体积),在该范围内鱼类都易遭捕 捞;(2)在该水域范围内实际被捕捞鱼的比例。 3,捕捞作业的分布。由于在渔场中鱼类资源分布不 均匀,渔船的作业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渔船在资源的 高密中心进行捕捞。因此,我们一般利用作业渔船的 实际分布所求得的CPUE并不能反映真正的资源平均密 度,而是高于真正平均密度值的加权平均密度。
YW FRW e
M
Qn e ( F M nk ) ( 1 e ) n 0 F M nk
3
nk ( t c t 0 )
tc tr t tc Q0 1, Q1 3, Q2 3, Q3 1,
9,对Ricker型繁殖模型求最大补充量和所 对应的亲体量水平,求持续产量和最大持 续产量(10分)。
23, 拖网选择性的试验调查方法有(双体网 实验法)、(套网实验法)、(交替作业 实验法)、(直接观察法)。 24, 刺网的选择曲线基本接近(正态)分布。 25, 资源量估算的方法有(扫海面积法)、 (鱼卵仔鱼数量估计法)、(标志放流 法)、(根据累计渔获量、累计捕捞努力 量和捕捞死亡系数估算法)、(初级生产 力法)、(水声学法)。
1, 根据目的和性质不同,资源评估分为(生 产性)和(决策性)两种形式。 2 Russell(1931)原理提出,影响种群数量变 动的四个因素分别是( 生长 )、(补充)、 (自然死亡)和(捕捞死亡)。 3、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表达式为 (W=aLb)。 4、生长方程是用来描述鱼类体长或体重随 (时间)或(年龄)变化的数学模型或数 学方程。
7,阐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概念(10 分)
是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 所捕获的总渔获量用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 力量除之而得,即平均一个捕捞努力量所 捕捞的渔获量。它反映不同汛期、不同渔 场资源群体资源量的大小和密度,是表示 资源密度的主要指标,是分析资源量和生 产效益的主要依据。在渔获量预报中,常 以此作为相对资源量的指标。常以CPUE为 代表,即catch per unit effort。
12,阐述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型(10分)。 1931年罗素尔提出Russell原理, B2=B1+R+G-M-C 式中B2、B1分别表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 生物量,R、G、M、和C分别表示补充量、生长量、自然 死亡量和产量(即捕捞量)。 目前对渔业资源评估研究大体上有两个解决途径: (1)一个是把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因子产生的影响 视为种群资源数量大小的一个单函数,即把[R+G-M]合在 一起考虑。这类数学模型是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模型 是其代表。 (2)另一个是把种群的生长、自然死亡、补充和捕捞等 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地估 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 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动态综合模型, Beverton-Holt模型是其代表。
1 e
k ( t t0 ) 2
d 2 wt dt 2 3k 2 w e k (t t0 ) (1 e k (t t0 ) ) (3e k (t t0 ) 1)
19、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是以(Logistic) 种群增长曲线为基础。 20, 在亲体-补充量关系模型中,RM、RS指 的是(最大补充量)、(最大持续产量对 应的补充量)。 21, 在亲体-补充量关系模型中,PM、PS指 的是(最大补充量对应的亲体量)、(最 大持续产量对应的亲体量)。 22, 剩余产量模型需要的资料是多年的(渔 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或(CPUE),无 生物学资料。
l1 l l 2
1 2 t
5、Ricker(1975)生长方程认为,把鱼类的生 命周期分成若干短的时距,其生长曲线可 以作为(指数)生长来对待。 6、鱼类各年龄的体长组成的概率分布接近 于(正态)分布,其概率表达形式为 l l )。 ( l 1 2
l1 l l2
2,推导由Walford生长变换法求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的方法(10分)
lt 1 l 1 e lt 1 l
1 e
k ( t 1t0 ) k ( t t 0 ) k
lt 1 l l e 1 e
k
e
k
e
13,在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式中阐述幂指数b和条件因子a的 含义(10分)。 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式为, Wi=aLib 当b=3时,表示该鱼类为等速生长鱼类,其个体在由小到 大的生长过程中,其三个线度(长、宽、高)方向生长的 速度相等,其体形随个体生长按等比例放大,这种鱼在一 生中具有体形不变和比重不变的特征。当b≠3时,表示异 速生长,即在一生的生长过程中,三个线度方向生长的速 度不相等,其体形和比重要发生变化。绝大多数的幂指数 b值在2.5-3.5范围之间。 条件因子(condition factor)a为匀速生长时的a=W/L3。对 于一定长度的鱼来说,体重值与a成正比例。在饵料基础、 水文等环境条件较好时,其条件因子a值较大。由于各年 的饵料生物等环境条件有变化,各年的a值会有变化。以 一周年而论,条件因子亦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一般鱼类在 产卵后a值较小,产卵前性成熟时最高。
L L Z k L Lc
4,绘图说明最大剩余产量的概念和阐述求 解Graham模型的最大平衡产量的方法(10 分) 剩余生物量,也称剩余产量。当B为最小和 最大时,剩余产量为零。当B处在中等大小 水平时,剩余生物量最大。最大持续产量 MSY 。
B 2 ( 2 时 的 生 物 量 ) 0
n
用水声学方法估算资源量
11,阐述渔业资源评估学的发展简况(10分)。 始于19世纪80年代,主要有繁殖论、稀疏论、和波动论。 1918年苏联学者巴拉诺夫。 1931年罗素尔提出Russell原理。 1935年Graham的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 1945年Ricker将生长、死亡和产量结合在一起。 1957年Beverton-Holt建立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 1954年及1957年Schaefer计算了黄鳍金枪鱼的平衡产量, 1965年Gulland建立了年龄结构的实际种群分析。经过 Pope(1972)的简化而建立了年龄结构的股分析法。Jones (1981)在Pope的基础上建立了体长结构的股分析。
R Pe P
17、Ricker与Beverton-Holt 繁殖模型的表达 形式为( )和( )。
R Pe
P
P R P
18、von-Bertalanffy 体重生长方程的生长速 度和生长加速度分别为( )和( )。
dwt dt 3kw e
k ( t t 0 )
8,写出Beverton-Holt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其 年渔获量方程(10分) B—H模型的假设条件:(1)补充量恒定; (2)一个世代的所有的鱼都在同一天孵化; (3)补充和网具选择性都是“刀刃型”的; (4)从进入开发阶段起,其捕捞和自然死 亡系数均为恒定;(5)在该资源群体范围 内是充分混合的;(6)个体生长为匀速生 长,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的指数系数b=3。
剩余产量
45度变换线
t
最大剩余产量 B1 (t1 时的生物量)
图6-4 资源平衡时的剩余产量
q B 2 Ye qB f e ( ) fe rm Ye afe bf a f MSY 2b 2 a MSY 4b
2 e
2
Ye / f e a bfe
5,阐述研究拖网选择性的试验方法(10分) (1)双体网试验法。其一囊为小网目,一 囊是所要测试的网目。网形不稳定。 (2)套网试验法。用小网目套网套在所试 验的较大网目的囊网外面,套网要比试验 囊网大些。 (3)交替作业试验法。 (4)直接观察法。用水下电视、水下摄像 等直接观察。
1,阐述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10分)
资料:(1)生物学包括年龄、生长、长 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2) 渔业统计包括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 目标:(1)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 (2)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 影响,(3)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 和预报,(4)确定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 (5)为制定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26, 实际种群分析需要的资料是分(年龄组) 的成(时间序列)的(产量)数据,和 (自然死亡系数)。 27, 世代分析法的英文是(Cohort Analysis), 假定年渔获量全部在(年中)捕捞,其基 本公式是( )。
Ni Ni 1 e
M 2
Ci e
M 2
28, 长期渔业资源评估和短期评估常用的模 型是(动态综合模型)、(世代分析法)。 29,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有(效能比 法)、(有效捕捞努力量法)、(概略 法)、(相对捕捞努力量法)。 30, 总瞬时死亡系数和总死亡率的关系是 (1-A=e-Z)。
MSY Pse
Ps
Ps
10,阐述渔业资源量估算的基本方法(10分)
(c w / a ) A B x1
P N HR
cx0 N x
ct / f t qN0 qKt , ln(ct / f t ) ln(qN0 ) qEt , Y / F B
P P0 E
2 t
l2
l lt 2
2 t 2
l1
e
dt
t
2
2
l1
e
t
2
dt
7、CPUE指的是(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 量),其计算公式为(U=C/f)。 8、捕捞努力量与捕捞死亡系数之间的关系 式为(F=qf)。
9, 渔业资源评估最早的三个学说分别为(繁 殖论)、(稀疏论)和(波动论)。 10、在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中, (a)常常被 称为条件因子,(b)可用来判断鱼类是否处于 匀速生长。 11、von Bertalanffy体长生长方程的速度和 加速度分别可表示为( )、( )。
6,阐述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10分) 鱼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活环境因素的制约 和人为的捕捞因素等。鱼类本身的因素包括繁殖、 生长和死亡等,环境因素包括水温、盐度、饵料 生物、种间关系和敌害生物等。 繁殖受到种群亲体的繁殖力,产出卵子的受精率 以及鱼卵仔鱼的成活率的制约。 生长受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和外界环境的饵料 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捕捞死亡。 种群及种间的相互关系也影响着种群的数量变动。 捕捞是影响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k
k ( t t 0 )
l
e
k
e
k
lt 1 l (1 e ) e lt
k
3,已知1960,1970,1980年各年份渔获的 平均体长为63.44cm, 58.90cm, 56.21cm。已知 该捕捞群体的 lc 45cm, k 0.3, l 100cm ,求各年份的年总死亡系数Z(10分)。
dR P (1 P )e dP
Pm 1 /
Rm 0.3679 / e
MSY Pse Ps Ps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Ce Re Pe Pe e
Pe
Pe
e
Ps
Pse
Ps
Ps
1 0
e 1 Ps P e
dlt dt kl e
2 2
k (t t0 )
2 k (t t0 )
d lt dt k le
12、(CPUE)常常用来作为衡量资源密度 的指标。 13、在动态综合模型中, 可以通过调节两个 可控制变量( F) 和(tc)而取得最大产量。 14、标志放流法可用来估算(捕捞死亡系数) 和(资源量)。 15、Fox剩余产量模型是以(Gompertz)种 群增长曲线为基础。 16、MSY实际指的是(最大持续产量), fMSY实际指的是(达到MSY的捕捞努力量)。
14,阐述捕捞努力量标准化应考虑的因素(10 分)。
1,捕捞时间。捕捞时间的标准化一般可以从出海天 数中,减去非直接用于捕捞或探测鱼群的时间而求得。 2,捕捞能力。即某一特定渔具的捕捞能力,是指从 给定的鱼类密度中在单位捕捞时间中所获得的渔获量。 它可以从以下两个部分来衡量:(1)渔具作业的活动 范围(水域面积或体积),在该范围内鱼类都易遭捕 捞;(2)在该水域范围内实际被捕捞鱼的比例。 3,捕捞作业的分布。由于在渔场中鱼类资源分布不 均匀,渔船的作业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渔船在资源的 高密中心进行捕捞。因此,我们一般利用作业渔船的 实际分布所求得的CPUE并不能反映真正的资源平均密 度,而是高于真正平均密度值的加权平均密度。
YW FRW e
M
Qn e ( F M nk ) ( 1 e ) n 0 F M nk
3
nk ( t c t 0 )
tc tr t tc Q0 1, Q1 3, Q2 3, Q3 1,
9,对Ricker型繁殖模型求最大补充量和所 对应的亲体量水平,求持续产量和最大持 续产量(10分)。
23, 拖网选择性的试验调查方法有(双体网 实验法)、(套网实验法)、(交替作业 实验法)、(直接观察法)。 24, 刺网的选择曲线基本接近(正态)分布。 25, 资源量估算的方法有(扫海面积法)、 (鱼卵仔鱼数量估计法)、(标志放流 法)、(根据累计渔获量、累计捕捞努力 量和捕捞死亡系数估算法)、(初级生产 力法)、(水声学法)。
1, 根据目的和性质不同,资源评估分为(生 产性)和(决策性)两种形式。 2 Russell(1931)原理提出,影响种群数量变 动的四个因素分别是( 生长 )、(补充)、 (自然死亡)和(捕捞死亡)。 3、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表达式为 (W=aLb)。 4、生长方程是用来描述鱼类体长或体重随 (时间)或(年龄)变化的数学模型或数 学方程。
7,阐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概念(10 分)
是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 所捕获的总渔获量用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 力量除之而得,即平均一个捕捞努力量所 捕捞的渔获量。它反映不同汛期、不同渔 场资源群体资源量的大小和密度,是表示 资源密度的主要指标,是分析资源量和生 产效益的主要依据。在渔获量预报中,常 以此作为相对资源量的指标。常以CPUE为 代表,即catch per unit effort。
12,阐述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型(10分)。 1931年罗素尔提出Russell原理, B2=B1+R+G-M-C 式中B2、B1分别表示某一期间始末可利用资源群体的资源 生物量,R、G、M、和C分别表示补充量、生长量、自然 死亡量和产量(即捕捞量)。 目前对渔业资源评估研究大体上有两个解决途径: (1)一个是把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因子产生的影响 视为种群资源数量大小的一个单函数,即把[R+G-M]合在 一起考虑。这类数学模型是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模型 是其代表。 (2)另一个是把种群的生长、自然死亡、补充和捕捞等 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地估 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 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动态综合模型, Beverton-Holt模型是其代表。
1 e
k ( t t0 ) 2
d 2 wt dt 2 3k 2 w e k (t t0 ) (1 e k (t t0 ) ) (3e k (t t0 ) 1)
19、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是以(Logistic) 种群增长曲线为基础。 20, 在亲体-补充量关系模型中,RM、RS指 的是(最大补充量)、(最大持续产量对 应的补充量)。 21, 在亲体-补充量关系模型中,PM、PS指 的是(最大补充量对应的亲体量)、(最 大持续产量对应的亲体量)。 22, 剩余产量模型需要的资料是多年的(渔 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或(CPUE),无 生物学资料。
l1 l l 2
1 2 t
5、Ricker(1975)生长方程认为,把鱼类的生 命周期分成若干短的时距,其生长曲线可 以作为(指数)生长来对待。 6、鱼类各年龄的体长组成的概率分布接近 于(正态)分布,其概率表达形式为 l l )。 ( l 1 2
l1 l l2
2,推导由Walford生长变换法求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的方法(10分)
lt 1 l 1 e lt 1 l
1 e
k ( t 1t0 ) k ( t t 0 ) k
lt 1 l l e 1 e
k
e
k
e
13,在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式中阐述幂指数b和条件因子a的 含义(10分)。 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式为, Wi=aLib 当b=3时,表示该鱼类为等速生长鱼类,其个体在由小到 大的生长过程中,其三个线度(长、宽、高)方向生长的 速度相等,其体形随个体生长按等比例放大,这种鱼在一 生中具有体形不变和比重不变的特征。当b≠3时,表示异 速生长,即在一生的生长过程中,三个线度方向生长的速 度不相等,其体形和比重要发生变化。绝大多数的幂指数 b值在2.5-3.5范围之间。 条件因子(condition factor)a为匀速生长时的a=W/L3。对 于一定长度的鱼来说,体重值与a成正比例。在饵料基础、 水文等环境条件较好时,其条件因子a值较大。由于各年 的饵料生物等环境条件有变化,各年的a值会有变化。以 一周年而论,条件因子亦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一般鱼类在 产卵后a值较小,产卵前性成熟时最高。
L L Z k L Lc
4,绘图说明最大剩余产量的概念和阐述求 解Graham模型的最大平衡产量的方法(10 分) 剩余生物量,也称剩余产量。当B为最小和 最大时,剩余产量为零。当B处在中等大小 水平时,剩余生物量最大。最大持续产量 MSY 。
B 2 ( 2 时 的 生 物 量 ) 0
n
用水声学方法估算资源量
11,阐述渔业资源评估学的发展简况(10分)。 始于19世纪80年代,主要有繁殖论、稀疏论、和波动论。 1918年苏联学者巴拉诺夫。 1931年罗素尔提出Russell原理。 1935年Graham的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 1945年Ricker将生长、死亡和产量结合在一起。 1957年Beverton-Holt建立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 1954年及1957年Schaefer计算了黄鳍金枪鱼的平衡产量, 1965年Gulland建立了年龄结构的实际种群分析。经过 Pope(1972)的简化而建立了年龄结构的股分析法。Jones (1981)在Pope的基础上建立了体长结构的股分析。
R Pe P
17、Ricker与Beverton-Holt 繁殖模型的表达 形式为( )和( )。
R Pe
P
P R P
18、von-Bertalanffy 体重生长方程的生长速 度和生长加速度分别为( )和( )。
dwt dt 3kw e
k ( t t 0 )
8,写出Beverton-Holt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其 年渔获量方程(10分) B—H模型的假设条件:(1)补充量恒定; (2)一个世代的所有的鱼都在同一天孵化; (3)补充和网具选择性都是“刀刃型”的; (4)从进入开发阶段起,其捕捞和自然死 亡系数均为恒定;(5)在该资源群体范围 内是充分混合的;(6)个体生长为匀速生 长,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的指数系数b=3。
剩余产量
45度变换线
t
最大剩余产量 B1 (t1 时的生物量)
图6-4 资源平衡时的剩余产量
q B 2 Ye qB f e ( ) fe rm Ye afe bf a f MSY 2b 2 a MSY 4b
2 e
2
Ye / f e a bfe
5,阐述研究拖网选择性的试验方法(10分) (1)双体网试验法。其一囊为小网目,一 囊是所要测试的网目。网形不稳定。 (2)套网试验法。用小网目套网套在所试 验的较大网目的囊网外面,套网要比试验 囊网大些。 (3)交替作业试验法。 (4)直接观察法。用水下电视、水下摄像 等直接观察。
1,阐述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10分)
资料:(1)生物学包括年龄、生长、长 度、重量、繁殖力及渔获组成等,(2) 渔业统计包括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 目标:(1)生长、死亡和补充的规律, (2)捕捞作用对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 影响,(3)对资源量和渔获量作出估计 和预报,(4)确定捕捞强度和起捕规格, (5)为制定渔业政策和渔业管理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26, 实际种群分析需要的资料是分(年龄组) 的成(时间序列)的(产量)数据,和 (自然死亡系数)。 27, 世代分析法的英文是(Cohort Analysis), 假定年渔获量全部在(年中)捕捞,其基 本公式是( )。
Ni Ni 1 e
M 2
Ci e
M 2
28, 长期渔业资源评估和短期评估常用的模 型是(动态综合模型)、(世代分析法)。 29,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有(效能比 法)、(有效捕捞努力量法)、(概略 法)、(相对捕捞努力量法)。 30, 总瞬时死亡系数和总死亡率的关系是 (1-A=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