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外科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外科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第1例肝切除手术的开展距今已近3000年(1716年,Berta);说其年轻,是因为我国肝脏外科起步至今仅40多年,肝脏外科的发展充满着坎坷和曲折,同时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20世纪肝脏外科的发展,基本特点是从无到有(国内),从低级到高级(国外),不断提高,日趋完善,既迅速发展,又广泛普及的辉煌时代。21世纪的肝脏外科将迎来更加辉煌发展的时期,肝脏移植的广泛开展和普及,使肝脏外科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历程。肝脏外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外科的支持,无菌术、麻醉、输血的发展使肝脏外科得益非浅,外科解剖学的进步更促使肝脏外科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带动肝脏外科突飞猛进发展。

1 历史的轨迹

1888年Carl Langenbuch首先成功实施行肝左叶切除,Lucker(1891)首次报告从肝左叶切除一肿瘤而Wendell(1911)则切除右肝叶。美国外科医生William Keen(1899)报告了3例成功的手术病例。人体的肝脏从外表上看是浑然的整体,以往一直把镰状韧带作为肝脏的左右分界。直至1888年Rex通过几具哺乳类动物的肝脏腐蚀标本观察,指出门静脉左、右分支构成肝脏的两叶。1898年Cantlie发现人的肝左右叶是对等份,由通过胆囊窝至下腔静脉窝的平面分开,所以后来称此线为Rex-Cantlie线。1909年V on-Haberer结扎肝左动脉切除肝左叶;1911年Wendell在肝门外结所右肝动脉和右肝管沿Cantlie线切除肝右叶,于是开始了解剖学与外科学的结合而推动肝外科发展。随后,Wangensteen(1945)在阻断入肝血流下切除肝右叶;采取阻断入肝血流切肝相继开展。

2 肝脏外科解剖的发展

肝脏解剖学方法的进步,促进了肝脏外科的发展。1951年瑞士的Hjortsju [1]首次建立了肝脏管道铸型腐蚀标本和胆管造影的研究方法,经过10例的观察,提出肝动脉和肝胆管呈节段性分布,并将肝脏分成内、外、后、前、尾共5个段。后来,Healey and Schroy [2]的进一步研究亦证实Hjortsju的发现,在肝内的门静脉的分布亦相同,并根据通常的解剖学命名原则提出肝脏的分段命名系统。通过以上研究从三维空间弄清了肝内脉管系的分布、走向及相互关系,证明了肝动脉、门静脉及胆管在肝内的Glisson鞘内并行,为肝脏外科手术的止血提供了依据。1954年Couin-aud [3]依据肝内脉管系统的分布,提出肝脏的功能性分段。该法把肝脏分成8个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肝段,它们是:Ⅰ段肝尾叶,Ⅱ段左外叶上段,Ⅲ段左外叶下段,Ⅳ段肝左内叶,Ⅴ段右前叶前段,Ⅵ段右后叶下段,Ⅶ段右后叶上段,Ⅷ段右前叶后段。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肝脏分段法,是指导临床肝切除的基本原则。国内吴孟超等[4]于50年代也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提出了5叶4段分法。它们是尾状叶,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左外叶又分为上、下段,右后叶也分为上、下段。该分法与Couinaud法大同小异。同时可以用于指导临床肝切除。

3 肝脏的血流控制

肝脏象是一团充满血液的“海绵”,碰一碰就会出血,出血和止血贯穿着整个肝脏外科的发展。多年来,外科医生对此伤透了脑筋。直至1908年,Pringle在美国的《外科年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肝外伤止血札记”,报告了8例肝外伤病人,4例在手术前已死亡,1例拒绝手术,3例施行了剖腹术,手术时Pringle用他的指和食指捏着肝蒂以暂时停止出血使伤处能够看清,虽然此3例病人随后死亡,但Pringle用了3只兔子做实验来验

证他的设想是正确的。这一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沿用至今,成为肝脏外科的突破,并被成为Pringle手法(Pringle's maneuver)。对以后全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1953年Rafucci通过犬的实验,提出了犬可以安全地耐受肝门血流阻断15min。这个标准一直是临床上所采用的依据,但事实证明临床上常温下肝门阻断时限可达60min,甚至更长。后来,Child又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报告了2例病人结扎门静脉后并无不良结果。13个猴子耐受结扎肝动脉,这些研究给Pringle肝门阻断的安全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4 肝血流阻断法及肝脏对缺血的耐受时限

在肝门阻断下手术可以不出血,但肝脏到底能耐受多久血流阻断?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肝门阻断15~90min不等。临床上如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肝门阻断时间在15~20min之内是安全的,但对于广泛的和复杂的肝切除术,此时间不够,所以多次的20min阻断间隔5~10min的血流开放是有效的,此法即是临床上常用的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临床实践还发现,肝脏有无硬化,对肝门阻断的耐受不同,正常肝脏一次阻断时间可长达30min,而硬化肝脏则不行,每次最好不超过20min,否则,会发生术后肝功能衰竭。分次阻断入肝血流虽然是安全的,但是每次恢复血流时,出血量增加,所以,肝门阻断要因人,因肝而宜,不能千篇一律。

全肝血流阻断术,1966年Heaney [5]首先提出全肝血流隔离下施行肝切除术的概念,手术时钳夹肝门、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并同时阻断腹主动脉。Huguet1978年曾使用此方法,手术死亡率较高,达28%(肝硬化病人肝癌切除)。Bismuth [6](1989)将此方法用于51例病人,总手术死亡率下降至20%,平均肝血流阻断时间不超过50min,并认为不需要阻断腹主动脉,不要用于肝硬化病人。Huguet [7](1992)指出,肝切除术虽然广泛使用,但是,当肿瘤过大位于肝脏中央或靠近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时,一般不宜用常规方法切除或者手术危险性大,常规手术可能撕破肝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发生大量失血及空气栓塞。全肝血流阻断可防此并发症。国内部分单位也有类似报告[8,9]。

半肝血流阻断术,随着肝外科技术的发展,近年有作者采用半肝血流阻断术行肝切除术,该法适当解剖肝门,在肝脏血管左右分界处置肝门阻断带,此法可进一步减轻对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特别实用于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手术,非熟练掌握肝脏解剖者不宜采用,该法有一定的并发症。日本Makuuchi [10](1987)报道肝硬化肝切除术时使用半肝血流阻断是安全的,国内也有部分单位使用[11~13]。

5 肝切除技术的发展

在了解肝脏解剖后,肝外科手术便迅速发展,在50~60年代,肝叶切除术已经标准化,此时多奉行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即在肝门部首先处理入肝和离肝血管,游离肝周韧带,然后切除肝实质。1952年Lortat-Jacob、Quattlebaum和1953年Pack的规则性肝叶切除奠定了肝外科的基础,1980年Starzl [14]发表的扩大肝右叶切除术仍为当前所常用的方法;但肝左叶扩大切除术手术方法,仍嫌不够完善。在我国行肝切除的多数为肝癌,肝癌合并肝硬化高达86%,50~60年代的规则性切肝,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内出现“量体裁衣”式的肝切除,切到肿瘤周边2cm范围,即肿瘤局部切除或肝叶段切除,同样取得根治效果,而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成为我国乃至亚洲的肝癌治疗模式[1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