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陷入财务危机,难以偿还到期债务。
此时,各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应运而生,债务重组就是真中之一。
为规范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内施行。
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是我国会计实践迈出与国际趋同的实质性一步。
本篇文章从债务重组的概述、新旧准则比较、债务重组会计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债务重组。
关键字:债务重组;公允价值;损益处理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1)
1.2 课题研究方法 (1)
2 债务重组概述 (1)
2.1 债务重组的概念及特征 (1)
2.1.1 债务重组的概念 (1)
2.1.2 债务重组的内容特征 (2)
2.2 债务重组的方式与会计核算内容 (2)
2.2.1 债务重组的方式 (2)
2.2.2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2)
2.3 债务重组的方式选择和会计核算特征 (3)
2.3.1 以现金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3)
2.3.2 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3)
2.3.3 以债务转为资本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3)
2.3.4 以修改债务条件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3)
2.3.5 以混合方式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4)
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及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 (4)
3.1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4)
3.1.1 定义及重组方式比较 (4)
3.1.2 重组方式比较 (4)
3.2会计处理比较 (5)
3.2.1 计税基础不同 (5)
3.2.2 损益处理不同 (5)
3.3 新债务重组实施的原因 (6)
3.3.1 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6)
3.3.2 会计处理方法方面 (7)
3.4 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的利弊 (7)
3.4.1 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7)
3.4.2 不利于减少操纵利润现象 (8)
3.4.3 对债务双方财务有影响 (8)
4 债务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8)
4.1 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 (8)
4.2 关于重组收益的处理 (9)
4.3 关于货币时间价值的问题 (11)
4.4 企业债务重组中的财务监督 (11)
4.4.1 企业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11)
4.4.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11)
4.4.1.2 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3)
4.4.2 加强债务重组中财务监督的建议 (13)
4.4.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13)
4.4.2.2 建立约束、监督机制 (14)
4.4.2.3 提高人员素质 (14)
4.4.2.4 调整金融政策,回笼现金 (14)
5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难的状态。
于是,为了帮助债务人渡过难关,尽可能使债权人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进行债务重组,从而避免破产。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发布,仅2007年上半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就令上市公司的税前利润增加超过100亿元。
而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及计量,就是其中的重要利润来源。
这里将对我国企业有关债务重组的内容特征、重组的方式、会计处理以及对各方面的影响等内容详细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债务重组有关内容,并揭示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务重组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倡广大学者提出修改建议。
1.2 课题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研究以及整理,使与债务重组有关的会计问题更加系统、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让读者更加清楚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另外还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在工作中,收集企业有关债务重组会计问题的处理情况,并对其进行调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用性材料,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对本课题研究后,归纳总结出有关或有事项相关权利与义务的确认等的规范提法及有关风险防范的方法。
2、债务重组概述
2.1 债务重组的概念及特征
2.1.1 债务重组的概念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债务重组得以实行,前提
是债权人的适当让步,减少债务人的债务负担,以帮助债务人渡过难关,从而避免破产,也尽可能使债权人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其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1.2 债务重组的内容特征
会计准则强调债务人在债务重组时所面临的财务困难,这是判断对已存在债务重新安排的事项是否属于债务重组的显性条件。
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主要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等,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的情况。
从定义内容看来,债务重组强调必须是债权人做出让步,这是债务重组的本质特征。
债权人做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让步的结果是债权人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债务人获得债务重组收益。
债务重组对企业的利润产生直接影响。
2.2 债务重组的方式与会计核算内容
2.2.1 债务重组的方式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种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
即债务人转让其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第二种债务转为资本方式。
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而言则为债权转为股权;第三种债务重组方式是修改不包括前两种方式在内的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第四种债务重组是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
因此,在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方式可以在以上四种方式种选择,不同的选择就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利润影响也就不同。
2.2.2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债务重组的定义内容及重组方式,债务人发生债务重组时,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记入当期损益。
对于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人“营业外支出”。
重组
债权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的余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2.3 债务重组的方式选择和会计核算特征
2.3.1 以现金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科目。
债权人应按实际收到的现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2.3.2 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即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当抵债资产为存货时,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债权人应当对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接受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2.3.3 以债务转为资本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对债务人而言,债务转为资本时,股权的公允价值一定小于债务的账面价值,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债务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面值总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科目,按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相应的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科目,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人——债务重组收益”科目。
对债权人而言,债权转股权的投资成本包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相关税费(如印花税),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2.3.4 以修改债务条件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债务人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
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即如果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大于将来应付金额现值的,应将
重组债务的账面余额减至将来应付金额现值,按减去的金额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科目。
而债权人则借记“应收账款——债务重组”等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2.3.5 以混合方式偿还债务与会计核算特征
债务重组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的,债务人应当依次以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债务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再按照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规定处理。
债权人应当依次以收到的现金、接受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债务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再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规定处理。
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比较及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
3.1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3.1.1 定义及重组方式比较
定义比较第一次修订后的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件。
新准则对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相比之下,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对重组的条件做了更明确的规定,强调必须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包括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济陷入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
同时,新准则还强调债权人必须做出让步。
即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
其中,让步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利率等。
这使得新准则下债务重组的范围更加缩小。
从而避免少数企业利用准则不法操纵利润。
3.1.2 重组方式比较
旧准则存在“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
债务”两种重组方式。
新准则把上述两种方式合并归结为“以资产清偿债务”。
其他三种方式仍然沿用。
3.2会计处理比较
3.2.1 计税基础不同
旧准则以账面价值计价,规定债务人清偿债务,按换出资产或清偿债务资本的账面价值金额计算;债权人按重组债权的账面金额作为受让资产或资本的入账价值。
旧准则仅在债权人设计受让多项非现金资产、股权时,使用公允价值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账价值。
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回避采用公允价值。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非现金资产或者资本清偿债务的,应当在符合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终止确认重组债务,并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即指债务人以换出的现金、非现金、资本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而债权人以收到的现金、非现金、资本的公允价值计量。
体现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际化的经济体系的形成,我国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
3.2.2 损益处理不同
收益确认差异第一次修订后的准则将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减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
新准则下,债权人一般不存在收益,而债务人则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转让的资产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转让资产损益,也计入损益。
损失确认差异旧准则下,债务人的重组损失只限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小于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情况。
债权人的损失,只限于两种情况:一是债务人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二是修改债务条件,将来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小于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
其他情况的债权人都不确认重组损失。
新准则下,债权人要确认各种重组方式下的债务重组损失,而债务人要除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外,要确认资产转让损失。
减值处理的不同在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会涉及到减值准备的转回问题:第一次修订后的准则对坏账准备的转回只限于债务重组损失部分,超过部分不做处理。
06年的准则规定,应当现将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减值准备,冲减后尚有余额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
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信息改变由于两次修订对于损益的确认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对于报表附注中的项目相应改变。
第一次修订后的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披露信息为“因债务重组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总额”和“或有支出”。
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披露信息为“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和“或有应付金额”,债权人为“或有应收金额”。
3.3 新债务重组实施的原因
3.3.1 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在于能有效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它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尤其在市场程度不是很发达的地区。
在缺少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市场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有失公允,并且无法可靠估计。
许多ST公司正是利用公允价值大做文章,其方法就是打着公允价值的幌子。
以少量资产抵偿大量债务。
拔高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来说,只是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益此消彼长的问题,但是这样做有利于减少债权人账面重组损失,促进双方的重组合作,而重组行为在帮助上市公司取得大量非经营性收益的同时。
也造成债权人资产大量流失,并增加债权人资产的泡沫成分。
另外,一些关联方还通过豁免债务或不公允的价格输送利润,搞内幕交易。
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收益进利润给了这些企业包装利润的机会。
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公允价值难以公允。
虽然我国的资产市场、产权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有较大差距。
确定公允价值的经济前提是“每一项交易资产或者与之类似的资产都存在活跃市场”。
我国的交易市场还不够规范,某些领域目前仍缺乏比较规范的公开、活跃的市场.因此.要随时取得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是件困难的事。
其次,关联方交易影响公允价值。
我国证券市场顶多是弱式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监管理力度不够,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进而操纵股价方面有很大空间,股票价格不能完全代表公司价值。
魏明海、谭劲松(2000)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主要方式就
包括实行资产或债务重组。
另外,我国仍存在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企业,其人事权、财权等与政府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多数ST公司在地方政府和控股公司的支持与策划下进行债务重组。
从2007年年报也看到许多ST公司存在大量债务重组收益.极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最后,部分会计人员尚不具备确定公允价值的能力。
就公允价值而言,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经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熟练地操作。
例如,当某项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折现率,估计资产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自然会使得估价缺乏可靠性。
3.3.2 会计处理方法方面
l998年我国的准则曾允许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当时引起了很多问题,每到年底,总有一批日子不怎么好过的公司开始准备债务重组.依靠相关债权人的慷慨豁免或以自身低值资产冲抵巨额欠款等方式,将大额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得以维持账面盈利。
甚至扭亏为盈。
2000年重组愈演愈烈.各种形式、各种目的的重组方案层出不穷。
于是2001年修订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将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
现在似乎又回归到1998年的准则,又一次规定将重组收益计人当期损益。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我国资本市场日渐成熟、各类资产的价格信息系统达到一定程度后做出的修订,各上市公司对新准则的反映,最明显的就是ST公司大量使用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他上市公司在使用新准则时则显得更加谨慎。
3.4 新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的利弊
3.4.1 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公允价值是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突出的一种计量属性,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客观性。
但是,公允价值首先是基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而产生的,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也并非高度自由,获得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是很充足。
同时,公允价值的确定要求能对及时收集来的商品交易的市价,采用评估手段,经过综合分析、反复的复杂计算,最后才能确定。
而我国的相关人员的技术
水平还很难达到。
3.4.2 不利于减少操纵利润现象
对旧准则的账面价值计量改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使重组损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使少许企业可以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3.4.3 对债务双方财务有影响
对债务人而言,负债减少,降低了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率;减轻了债务人的负债;对债权人而言,导致资产减少,产生债务重组损失;减轻债权人部分经济负担,盘活呆坏账,加速资金周转。
4 债务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4.1 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
这次债务重组准则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即是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新准则规定:当债务人以现金以外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时,对债务人放弃的非现金资产、债权转为股权以及修改债务条件后的重组债务都将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价,不再以其原有的账面价值作为记账基础。
这一变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会再次出现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为以前曾经出现过许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事件,并且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很强,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之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明确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
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存在活跃市场的,以该资产的市价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则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比照类似资产的市价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以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的现值确定。
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债务人为股票公开上市的上市公司.该股权的公允价值即为对应的股份的市价总额;如果债务人为其他企业,则该股权的公允价值按照评
估确认价值或者双方协议价确定。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新准则下会计人员在判断公允价值时具有很强的人为主观性,这势必给对公允价值的把握与实际操作带来很大隐患。
债务重组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调节盈余的手段之一,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归结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法制意识不强,在内、外部压力之下缺乏应有的谨慎和独立性,从而成为财务造假的工具。
因此会计职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准则应该在各个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做出规范,作为财务人员,应以贯彻实施新准则为契机,在注重提高业务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尽快适应新准则。
(3)加强会计监管。
新准则的实施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如人为高估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提高资产转让收益,将债务重组收益转化为资产转让收益.从而误导报表使用者:而债权人则可能利用人为低估收到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扩大债务重组损失,达到以后转让非现金资产时提高非现金资产转让收益的目的。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加大会计监督的力度,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
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
(4)健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不断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给违规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
以震慑他们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
4.2 关于重组收益的处理
新准则规定将重组收益计人当期损益,与旧准则的做法不同。
2001年的旧准则规定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利润操纵。
防止某些公司假借重组之名,依靠关联债权人的慷慨豁免或以自身低值资产充抵巨额欠款等方式.将不菲的债务重组收益计人利润.得以维持账面盈利,有的甚至扭亏为盈,达到上市、进行配股和保牌等目的。
但这种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区别对待,采用一方面作为“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又作为“资本公积”的做法明显不尽合理。
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明确规定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