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知识(六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学基础及传统“六书”理论
一、世界文字的起源及“三大古典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说文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宇。宇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亚里士多德说:“口说的词是心理经验的符号,书写的词是口说的词的符号。”(转引自
Derrida1967:30) 黑格尔说:“字母文字表达声音,而声音本身即是符号,因此它实际由符
号的符号所组成。”(转引自Derrida1967:24)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汉字也看成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符号”的性质主要是任意
性、约定性,也即是无理性的。实际上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就
拼音文字而说的,而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
索绪尔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 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
号却与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
众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经典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
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
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的。”(Saussure1916:26)
文字起源于图画,这是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二)世界“三大古典文字”
1.公元前3500年以前西亚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后来发展为“钉头字”,在西亚和北非许多民族中通行了3000多年。
2.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字”,略晚于苏美尔文字,起初也是象形文字,后发展成为草书笔画形式的“僧侣体”和“人民体”,“圣书字”也使用了3000多年,传播到南面的邻国。它所包含的标声符号成为后来创造字母的主要源泉。
这两种文字在公元初消亡。直到1500年之后,即19世纪,才被考古学家释读成功,使人类早期文化重放光明。
3.公元前1300以前,中国黄河流域殷的商王朝创造了“甲骨文”。这是汉字的祖先。后来流传到周围国家,成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留存并将永远适应汉语发展的最古老的文字。
特点:周有光在《世界文字史》中说,“三大古典文字”在结构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词符文字”,其表达法都是表意兼表音,因而又称为“意音文字”,但是与汉字相比,其他古典文字,第一是形体繁复,近于写实,不便于书写。如碑铭体在使用3000多年的漫长时期里仍然“保持着复杂累赘的结构而无多少变化”。第二,其他古典文字有一个最大的缺限,就是没有科学的、系统的分类,这是它们不能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最终消亡的两个主要因素。如“苏美尔文字当其进入楔形时代之后,其类符仅4个,声符30余个,互不混用。
埃及圣书字中,类符和声符各有几十个,也不混用。惟有汉字,如《说文》中即有540个部首,这些部首大都可以用做类符;汉字的声符也有几百个之多。并且有许多形体,均可在某些字中用作类符而在某些字中兼做声符使用。马雅文的类符与声符个数都有限,但有兼类现象。”(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1页。)
(三)世界文字类型
1.以前一般文字学著作,都把世界文字分为两类: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汉字属表意文字。
2.[俄]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 按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情况把世界文字分为五种类别:
(1)句意字 (2)表词字 (3)词素字 (4)音节字 (5)语音字(音素字)或者字母·音素符号[1](P28)
二、汉字的类型
(三)郑振峰王军唐健雄等编《汉字学》认为,任何语言,都具备语音和语义两个要素,“运用一定的符号把语言记录下来,只能从语言的这两个要素着手:或者从语音人手,或者从语义人手。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因此产生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字体系:一种是根据语言的语音来构造文字形体的文字体系,我们称之为表音文字;一种是根据语言的意义来构造字形的文字体系,我们称之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利用构形直接记录语音,间接记录语义;表意文字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2](P28)
(四)我们认为,世界上大致有两类文字:一种是以词为对象和单位,遵循语音别义原则,依音记词、以音表义的拼音文字,是所谓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一种是遵循形体别义的原则,把事物或概念作为造字的对象和单位,“依义构形”,用直观的物象来直接指代现实现象或直接表示概念的表意文字,表意文字都是索绪尔所说的“观念的符号”。
汉字根据意义构形的,字形直接与字义联系,因而具有形义统一的特点。从世界三大古文字来看,皆是依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而拼音文字是人为的约定一些字母的读音,用它来记录语音的。正如索绪尔说:“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索绪尔1916:51)
汉字是自源文字,而拼音文字是他源文字。二者的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理性。
胡以鲁说:“吾国文字何为而作者?曰自然发生,未尝作也。缘何而自然发生乎?曰绘画也而适于用,习用之而形态简略,遂发达而为文字耳。故我国文字发生之当时,代表事物之本体,非直接代表特定声音也。 (胡以鲁1923:89)他又说:由表象而成概念,由概念而生语言,此语言之先天发展也。其后先有语言,由语言而得概念,即无形之事物不能直接经验者,先从语言会得其概念,然后想见相当之表象,此语言之后天发展也。吾国文字,尤能助后天之发展。(胡以鲁:1982:95)
二、汉字的特点、优点:
众所周知,汉字教育是汉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汉字依义构形,具有形义统一的特点,是有理据的文字,与形义无理据可言的拼音文字有着本质的区别。
1.汉字一字一音表示一个概念,与汉语的单音节和多方言高度适应。
2.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古代历史文化,学习汉字,可以丰富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如“弃”“其”“西”“笔”“象”等字。
3.汉字以形表义,“是一种真正的词义图像”(法·汪德迈),形体独特,分辨率高且富有艺术气质,有利于实现多元化教育。通过分析和比较汉字形义关系,可以使学生建立多元神经联系,开发智力;可培养人的想象力、分类能力、创造性思惟和审美能力。
4.汉字的高效率。第一,构形科学,二层装置,高度简易而体系严整,易识易记。这主要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汉字常用字只3000多个,而又分独体和合体,大多数合体字又都由独体字(几百个偏旁)组合而成,“生字熟旁”,认识了独体就为认识合体字准备了条件;尤其形声字的体系性非常强,按事物客观情况分类,把世界上纷繁万象归纳成有限的子系统,如以“金木水火土人牛鱼虫鸟草石玉”为偏旁,见其形则可推知其义类。如见“硕”,“颂”形旁是页,即首字另一形体,那么就可以推测,“硕”字本义应该跟头有关,《说文》:“硕,头大也。从页,石声。”“颂,皃也。从页,公声。”段玉裁注:“皃下曰:‘颂,仪也。’古作颂皃,今作容皃。古今字之异也。”颜师古注:“颂读与容同。”又如“蒙”字,《说文》:“王女也。”又名女萝,即菟丝。这种特点,为汉字的书写识读带来了好条件。
3.汉字具有多词性,正是这种词类的模糊性,才使得汉字能以一当十,以简驭繁,具有特别强的组词功能,使汉语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经济原则。
唐兰《中国文字学》说,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但是常用字只有3000多个。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3000多个常用字,就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这数十万个合成词,具有“新词旧字”的特点。如出现新事物“电脑”、“冰箱”之类,汉语不必造新字。因此,只要认识了3000多个常用字,就为学习合成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以上文字引自唐兰《中国文字学》)
下面谈谈汉字的多词性:
汉字具有多词性特点。陈梦家先生说:中国文字“可以具有许多词性”,“在文法上,同一象形字兼具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种词性”。韩陈其在他的《汉语词汇论稿》中提出了古汉语“名动同词”的理论,认为“在古汉语尤其是原始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是不分的甚至是根本不可分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徐复先生的充分肯定,指出这个观点“既有词汇学意义,又有语法学意义”。我在此仅举一例来说明,例如一个“明”字,它通过引申之后,具有“照